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十堰市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23题,均为必考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
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
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
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中国作家协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
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
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新时代
文学高质量发展,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和顶层设计。
中国作家协会一向把推出好作品作为工作的重心。“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正
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而设计谋划的。这一计划的目标:立足新发展阶
段,创新文学发展理念,广泛搭建平台,整合文学创作生产传播转化各环节的中坚
力量,依托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把重点文学期刊从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
化到对外译介等方面的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
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
与中国作协其他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
面向作家的,而是与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达成合作,为文
学创作、出版、传播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客观地说,文学作品质
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
共同努力。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知,有没有质量意识、能不能切实做到“十
年磨一剑”,一方面固然同作家自身的信念和修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文化
的环境和条件有关。以编辑出版事业为例,我很怀念著名编辑章仲铸先生。我的长
篇小说《笨花》出版不久,就接到章仲错长达六页的来信。他在信中详述对这部小
说的看法和评价,接着他认真地指出了一些错字,并就某一节中的一个词和我作了
商榷。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一路走来的一大批中国作家,都得到过如章仲错这样
优秀的编辑老师给予的无私扶持和热诚帮助。当我们回顾新时期文学的成就的时
候,恐怕不能否认,老一辈编辑家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是否
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怎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逐步完善一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
使得文艺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坚持质量导向,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
放在第一位。
不断更新迭代的媒介环境正在深刻影响我们的文学生产,全方位介入我们的文
学生活。在座的各位都长期工作在文学生产的第一线,对于媒介的新变,对于文学
的跨领域传播、转化有着更为真切和深刻的认识。中国作协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化发
展背景下,推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可谓正逢其时。如何正确运用新的技
术、新的手段,激发创作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
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如何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拓展传播领域,增
强传播效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而需要共同深入研究、探讨并在具体实践中接受考
验的课题。
各位朋友,中国文学正与党、人民一道前进,意气风发地踏上新时代新征程,
新的时代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将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与“化作春
泥更护花”的情怀,筑就新时代文学不断向上攀登的长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文学必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焕发更加绚烂的光彩,登上风光无限的新的高峰!
(摘编自铁凝《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致辞》)
材料二:
在2021年召开的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鲜明提出“新时代文
学”,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作协十大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推动新
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响应。“新时代山乡
巨变创作计划”就是其中具有标志性和开题破局意义的重要举措,它寄寓了我们对
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切期待,凝铸了我们对于时代生活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
我们在乡土文学叙事中探求艺术新质的决心。
我们要通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出一批具有时代高度的长篇小说力
作。希望广大文学创作者聚焦文学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把握中国大地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面
貌,为人民捧出一批带着露珠、散发泥土芳香的文学精品。要向经典学习,向生活
学习,感知人民喜乐,聆听时代声音,洞悉生活本质,使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呈现
新的美学面貌,抵达新的艺术高度。
我们要通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培育一批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新
人。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酝酿筹备之初,我们就特别强调,要召唤那些
身处山乡、饱含创作激情的写作力量,推出一批有朝气、有潜质和创新精神的文学
新人,以山乡人写山乡巨变的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断壮大中国文学的新生
力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的广阔舞台,我们相
信,一定会有让我们眼前一亮的“陌生人”,从这里开启他们的文学之路。
(摘编自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作家协会提出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顶层设计,不面向作家个
人,与作家无关。
B.材料一中,作者叙述自己创作《笨花》的例子,强调了编辑出版工作对作品
的决定意义。
C.不断更新迭代的媒介环境正在全方位介入我们的文学生活,文学生产的各方
需重视新变化。
D.提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就是为了表达我们在乡土文学叙事中探求
艺术新质的决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产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仅仅是作家的事,文学生产
的其他环节也都非常重要。
B.文艺生产应当把出精品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需要完善一
套更合理、更有效的机制。
C.广大文学创作者要把握中国大地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新人的精神面貌,为
人民捧出一批文学精品。
D.要召唤那些身处山乡的写作力量,所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发现
和培养文学人才的广阔舞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学作品质量的提高需要各环节的共同
努力”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刘心武给《人民文学》投稿,不久被退稿,但编辑希望他继续投稿,这对当
时的刘心武是极大的鼓舞,坚定了他走写作之路的决心。
B.出版社收到陈忠实《白鹿原》完稿的消息后,立即委派了两位编辑前往西
安,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审稿,陈忠实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c.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于2017年11月首次出版,小说《人世间》被
改编成剧本,电视剧《人世间》创下了央视的收视纪录。
D.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完成《光与生命》创作之后,反复修改多达9次,一直
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有同有异,请结合
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我正想要问祖父,那磨房里是谁家的小孩。这时冯歪嘴子从外边来了。
戴着他的四耳帽子,他未曾说话先笑一笑的样子,一看就是冯歪嘴子。
我们家里的火炉太热,把他的脸烤得通红。他说:“老太爷,我摊了点
事............”
冯歪嘴子坐在太师椅上扭扭歪歪的,摘下他那皮帽子来,手里玩弄着那皮帽
子。未曾说话他先笑了,笑了好一阵工夫,他才说出一句话来:“我成了家啦。”
说着冯歪嘴子的眼睛就流出眼泪来,他说:“请老太爷帮帮忙,现下她们就在
磨房里呢!她们没有地方住。”
我听到了这里,就赶快抢着向祖父说:“爷爷,那磨房里冷啊!炕沿上的瓦盆
都冻裂了。”
祖父往一边看,似乎他在思索的样子。我又说:“那炕上还睡着一个小孩
呢!”
祖父答应了让他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冯歪嘴子一听,连忙就站起来了,说:“道谢,道谢。”
冯歪嘴子刚一走出屋去,祖父回头就跟我说:“你这孩子当人面不好多说话
的。”
我那时也不过六七岁,不懂这是甚么意思。
晌午,冯歪嘴子那磨房里就吵起来了。
冯歪嘴子一声不响地站在磨盘的旁边,他的掌柜拿着烟袋在他的眼前骂着,掌
柜的太太一边骂着,一边拍着风车子,她说:“破了风水了,我这碾磨房,岂是你
那不干不净的野老婆住的地方!”
“冯歪嘴子,从此我不发财,我就跟你算账。你是什么东西,你还算个人吗?
你没有脸,你若有脸,你还能把个野老婆弄到人的眼皮下边来...........你赶快
给我滚蛋............”
说着,她往炕上一看:“唉呀!面口袋也是你那野老婆盖得的!赶快给我拿下
来。我说冯歪嘴子,你可把我糟蹋苦了,你可把我糟蹋苦了。”
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的,一齐盖着四五张,厚墩墩的,
压着小脸。
冯歪嘴子过去把面口袋拿下来了,立刻就露出孩子通红的小手来,而且那小手
还伸伸缩缩地摇动着,摇动了几下就哭起来了。
那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着雪白的白气。
那掌柜的太太把面口袋接到手里说:“可冻死我了,你赶快搬罢,我可没工夫
跟你吵了............”
说着开了门缩着肩膀就跑回上屋去了。
磨房里没有寒暑表(温度计),我家里是有的。我问祖父:“爷爷,磨房的温
度是多少呢?”
祖父说在零度以下。
祖父看一看天色就说:“在零下七八度。”
后来冯歪嘴子就把小孩搬到磨房南头那草棚子里去了。
那小孩哭的声音很大,好像他并不是刚刚出生,好像他已经长大了的样子。
那草房里吵得不得了,我又想去看看。我看出来了,她就是我们同院住着的老
王家的大姑娘,我们都叫她王大姐。
她的父亲是赶车的,她牵着马到井上去饮水,她打起水来,比她父亲打得更
快,三绕两绕就是一桶。别人看了都说:“这姑娘将来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
等到了晚上,在煤油灯下,我家所有人都聚集了的时候,那才热闹呢!连说带
讲的。这个说,王大姑娘这么的。那个说王大姑娘那么着...........说来说去,
说得不成样子了。
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西。
人们都取笑着冯歪嘴子,说:“冯歪嘴子有了大少爷了。”
冯歪嘴子平常给我家做一点小事,磨半斗豆子做小豆腐,或是推二斗上好的红
黏谷,做黏糕吃,祖父都是招呼他到我家里来吃饭的。就在饭桌上,当着众人,老
厨子就说:“冯歪嘴子少吃两个馒头吧,留着馒头带给大少爷去吧...........”
冯歪嘴子听了也并不难为情,也不觉得这是嘲笑他的话,他很庄严地说:“他
在家里有吃的,他在家里有吃的。”
等吃完了,祖父说:“还是带上几个吧!”
于是冯歪嘴子用帽兜着馒头回家去了。
东邻西舍谁家若是办了红白喜事,冯歪嘴子若也在席上的话,肉丸子一上来,
别人就说:“冯歪嘴子,这肉丸子你不能吃,你家里有大少爷的是不是?”
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等席散之后,用手巾包着,带回家来,给他的儿
子吃了。
又过了两三年,冯歪嘴子的第二个孩子又要出生了。冯歪嘴子欢喜得不得了,
嘴都闭不上了。
他在家里边,一看见他的女人端一个大盆,就说:“你这是干什么,你让我来
拿不好么!”
他看见他的女人抱一捆柴火,也这样阻止着她:“你让我来拿不好么!”
可是那王大姐,却一天比一天瘦,一天比一天苍白,她的眼睛更大了,她的鼻
子也更尖了似的。冯歪嘴子说,过后多吃几个鸡蛋,好好养养就身子好起来了。
天气有些寒了,人们都穿起夹衣来。
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冯歪嘴子的女人是产后死的,传说
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冯歪嘴子的女人一死,大家觉得这回冯歪嘴子算完了。两个孩子,一个四五
岁,一个刚生下来。
看吧,看他可怎样办!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
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似
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
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让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他说:“慢慢地就中用了。”
(有删改)
[注]王大姑娘喜欢上了冯歪嘴子,二人自由恋爱结婚,没有明媒正娶,违背
了传统。王大姑娘住到冯歪嘴子家后,村子里的人经常会去看他们,但人们并不关
心他们的生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歪嘴子的大儿子出生后,母子俩睡在冰冷的磨坊里,他赔着笑脸央求
“我”的祖父,祖父让他们搬到磨房南头那个装草的房子里去暂住。
B.得知冯歪嘴子的儿子出生在磨坊里,磨坊掌柜夫妇一起来骂冯歪嘴子一家,
他们毫无同情心的做法给冯歪嘴子一家施加了莫大的生存压力。
C.在煤油灯下“我”家人说“王大姑娘这样坏,那样坏,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东
西”,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达对他们的深恶痛绝。
D.对于众人的嘲笑,“冯歪嘴子一点也感不到羞耻”,他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任凭人们奚落,他勇敢地追求幸福,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曾说话他先笑了,笑了好一阵工夫”,小说描写了冯歪嘴子在穷困中求
生存的形象。
B.“可冻死我了”“开了门缩着肩膀就跑”,掌柜太太的表现反衬了王大姑娘
的生活现状。
C.“人们都取笑”,老厨子当众奚落冯歪嘴子,小说运用点面结合手法反映了
社会风气的恶劣。
D.都觉得冯歪嘴子“算完了”,可他“活着还很有把握似的",小说通过对比
凸显他的愚昧。
8.“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王大姑娘原本被人称为“兴家立业的好手”,后来“我”家人说她“这样
坏,那样坏”。人们对王大姑娘的态度为什么改变了?这样的改变反映和揭露了什
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阳)洞者,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
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
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
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
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
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
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
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
“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
“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
“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D.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
“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缘故,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中的“故”字含义
不同。
B.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地名第二个字用“阳”的,很多与此有关,如
“咸阳”。
C.“火尚足以明也”与“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明”字含
义不同。
D.“非常之观”与“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非
常”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褒禅山的名字和唐朝和尚慧褒有关,而慧空禅院也与慧褒有关。王安石还从
石碑残存的字判断,现在把“华”字读成“华实”的“华",那是字音读错了。
B.王安石一行先游“前洞”,曾经来那里游览并题字留念的人很多;再游“后
洞”,“后洞”深远幽暗,进去越深,向前进就越困难,到达那里并且题字留念的
人少。
C.很多爰好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后洞”的尽头。而王安石他们跟那些爱好游
览的人比起来,游览的距离还不到十分之一,但王安石已经很满足游洞的快乐。
D.王安石感慨古人思考得深人而且广泛周密,所以常常有收获;他还感叹古代
有些书籍不能保存而使得后代以讹传讹,所以做学问要深刻地思考、谨慎地采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分)
(2)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
书》)(4分)
14.从王安石游洞的经历来看,做一件事情要达到目的,需要哪些条件呢?请
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风白居易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落花榆英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诗一、二句写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梨也次第绽
放。
B.杜诗一、二句意为亲手种的桃李树不是没有主人,村野老人的院墙虽低也像
家。
C.白诗三、四句正面描写春风,不管是名卉还是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来的
花信。
D.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白诗写落花榆荚欢呼春风为自己而来,杜诗写春
风欺人。
16.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春风”的意象,但“春风”蕴含的情感有不同之处。
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两句表明孔子不认为公西华
只能做一个小相,而认为公西华能做大事。
(2)苏洵《六国论》中,写诸侯割地越多、泰国侵犯越厉害的两句是
a,,
___,O
(3)“管”“弦”连用,常用来代指音乐,这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
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凄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
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使用渐
少,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一,更不要
说口耳相传了。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
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
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在影像上
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的独特韵味(现在的苏州)o作品上线后就一,成为人们茶
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利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
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4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
新起来,亮起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已创作完成。
C.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的独特韵味(现在的苏州)。
D.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团圆之日”被作者曹雪芹赋予了残缺和破碎的悲剧意蕴。第十八回中,元春
于元宵节回贾府省亲,所点的四出戏大有深意-《一捧雪•豪宴》讲恩将仇报的故
事;《长生殿•乞巧》表达高处不胜寒和对人间真情的渴望;《邯郸梦•仙缘》写
人生福祸相依,蕴含人生的智慧和超脱;《牡丹亭•离魂》表达对死亡的预感。概
而言之,其中的意蕴就是盛极而衰和人生无常。
元春的眼泪仿佛浸湿了书中每一个“团圆之日”。她没有出场的“元宵节猜灯
谜”和“中秋赏月”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件即将发生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
贾府未来的命运。灯谜所呈现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气氛,赏月时“闻笛落
泪”的预感,都照应着“树倒湖别散”的终局。
曹雪芹用多种方式设置伏笔与隐喻,使之和贾府命运相互照应。节日的喜庆气
氛与家族、个人的悲剧命运相互作用,形成了戏剧性的张力,丰富了《红楼梦》的
美学意蕴。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
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红楼梦》常以诗句、对话、酒令、谜语等形式关联人物形象及命运。请
从下面两项中任选一项,谈谈你的理解,字数不超过60个字。(5分)
①《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食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西江月》词
日:“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
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②《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有一首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坚持变法除弊,苏洵通过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来警示
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鲁迅为唤醒国民而“呐
喊”,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奋斗一生,屠呦呦为研究抗疟疾药物而攻
坚克难:他们心系百姓,肩负使命,家国情怀令人无比感佩。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选择“躺平”,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信条,将
“关我什么事”变成了口头禅。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A项,“不面向作家个人,与作家无关”不合文意,原文是“*新时代
文学攀登计划”不是直接面向作家的”,但与作家有关。B项,“强调了编辑出版工
作对作品的决定意义”分析不当,原文强调了编辑出版工作对作品的重要性,但
“决定意义”于文无据,也不符合事实。D项,“就是为了表达我们在乡土文学叙事
中探求艺术新质的决心”以偏概全,原文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就是其
中具有标志性和开题破局意义的重要举措,它寄寓了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深切期待,凝铸了我们对于时代生活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我们在乡土文学叙事中
探求艺术新质的决心”)
2.0(因果混乱,前后分句不构成因果关系)
3.B(A项不涉及文学作品质量的提高;C项只说电视剧《人世间》收视率高,
没有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人世间》质量提高;D项只谈作家自身的创作)
4.①先分析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产生的背景;②然后具体解释了“新时
代文学攀登计划”的目标;③接着结合如何提高文学作品质量、如何面对变化的媒
介环境分析了推出这一计划的必要性;④最后表达决心,展望未来。(每点1分,
意思答对即可)
5.(1)同:①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创作出文学精品;②背景相同,都是为了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每点1
分,意思答对即可)
(2)异:二者面向的对象不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面向的对象是全国重
点文艺出版社、文学期刊以及中图公司,“新时代山乡巨变计划”面向的对象是文
学创作者。(2分,意思答对即可)
6.C(“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达对他们的深恶痛绝"理解错误,结合全文理
解,作者是想表达封建落后思想摧残了这些人的精神,扭曲了他们的灵魂,他们既
是加害者,也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因而作者的用意是揭露和鞭挞封建思想)
7.D(“小说通过对比凸显他的愚昧”分析不当,冯歪嘴子敢于打破封建传统
规矩,他表现得无比坚强,而不是“愚昧”)
8.①通过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使小说内容真切。“我”是故事的见证
者、讲述者,使小说内容真实可信,给读者亲切感。②提供了儿童的视角。“我”
不过六七岁,以儿童单纯的眼光来看成人世界的故事,引人深思。③推动情节发
展。“我”向祖父反映实情,祖父最终同意冯歪嘴子搬到草房里暂住,进而引出王
大姑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
理的酌情给分)
9.①王大姑娘因为自由恋爱而和冯歪嘴子结婚,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传
统,因而被众乡邻认为是“野老婆”而唾弃。②小说写乡邻对王大姑娘的唾弃和精神迫
害,反映了乡民乃至国民的精神状态,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给社会
带来的灾难。(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
“花山”。今言“华”如B“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1.D(二者意思有不同之处,“非常之观”中“非常”意为“不寻常”,“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非常”意为“意外的变故”)
12.C(分析不当,“但王安石已经很满足游洞的快乐”错误,根据原文“而余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可知王安石后悔跟着他们出来,不能尽情享受
游洞的快乐)
13.(1)(如果)尽了我的努力(志向)还不能到达,就可以没有悔恨了,谁
又能够来讥笑我呢?(“志”“至”“孰”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志:志
向,这里有“努力”之意。至:到,到达。孰:谁)
(2)在书信往返中不应该粗疏和轻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
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卤莽”“具道”“见恕”翻译正确各1分,句
意1分。卤莽:粗疏,轻率。具道:详细地说。见恕:宽恕我)
14.①“志”,要有坚定的志向,坚强的意志,不从俗,不随众;②“力”,
要有充沛的精力;③“物”,要善于借助外物,借助外力。(每点1分,意思答对
即可)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朝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地方起屋定居,最后又葬在这里;因
为这个,后来就把这座山叫作“褒禅”。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生时住的
庐舍和死后葬的坟墓。离开禅院东面五里,有个叫作华山(阳)洞的,因为它在华
山的南面,就这样称呼它。离开华山洞一百多步,有块石碑倒在路上,它上面的文
章模糊不清,只是残存的字还可以认出,名叫“花山”。现在把“华”字读成“华
实”的“华",那是字音读错了。山下平整开阔,有股泉水从旁边涌出来,曾经来
这里游览并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前洞。从山脚上去五六里,有个山洞
深远幽暗,走进去十分寒冷,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爱好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
它的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向前进就越困
难,可是那看到的景色就越奇妙。有个畏于前进而想退出去的人,说:“(如果)
不出去,火把将要燃尽。"(我)就跟他们一起出来了。大约我们所到的地方,跟
那些爱好游览的人比起来,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洞的左右两边,到达那里并且
题字留念的已经很少了。看来洞更深,到的人就更少了。在这个时候,我的体力还
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出洞之后,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来的人,
而我也后悔跟着他们出来,不能尽情享受游洞的快乐。因此,我对这件事有些感
慨。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常常有收获,这是因为他们
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周密。道路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艰险、偏远的地
方,去的人就少。可是,世界上奇妙雄伟的、壮丽怪异的、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
在那艰险偏远、人们很少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
向,即使不盲目跟着别人而中途停止,但是体力不够,也不能够到达。有了志向和
体力,又不盲目跟从别人而且不怠隋,但到了那幽深黑暗、令人迷糊困惑的地方,
如果没有外力帮助他,也不能够到达。可是,力量能够达到却没有达到,在别人看
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是应该悔恨的;(如果)尽了我的努力(志向)还不能到
达,就可以没有悔恨了,谁又能够来讥笑我呢?这就是我的心得。我对于倒在路上
的石碑,也有感叹:古代有些书籍不能保存,使得后代以讹传讹竟至无法说明的,
哪里能讲得完呢!因此,做学问的人对所学的东西不能够不深刻地思考、谨慎地采
择啊。
15.C(“白诗三、四句正面描写春风”分析不当,白诗三、四句是侧面描写)
16.①白诗,借春风意象表达了诗人喜迎春色的愉悦。春风一到,百花争艳,
春意盎然,各种花都欢呼春风吹来,诗人喜迎春色,心情愉悦。②杜诗借埋怨春风
欺花来发牢骚,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春风折花,有意欺主。(每点3分,意思答
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17.(1)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3)示例一: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阿房宫赋》)
示例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并序》)
(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
即可给分)
18.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②异曲同工(殊途同归)③风靡一时(轰动一
时)④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每处1分,共4分;有错别字则该成语不给分;要
能紧扣语段上下文意,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的成语都可给分。①凤毛麟角:比喻稀
少而珍贵的人或事物。②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
同样好的效果。③风靡一时: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盛行。④每况愈下:情
况越来越坏)
19.示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使
用渐少,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改对一处给2分,共4分。原句有两处语病:
①搭配不当,“城镇化进程”与“发展”搭配不当,将“随着城镇化进程”改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②成分残缺,误用“使”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删去
“使”)
20.C(句内括号应放在被注释内容后面,这里“现在的苏州”是解释“姑苏”
的,括号应放在“姑苏”后面)
21.示例:虽然她在“元宵节猜灯谜”和“中秋赏月”情节中没有出场,但是
这些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件即将发生,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的命
运。(三个句子正确各1分,与上下文衔接顺畅1分)
22.①示例:这是写贾宝玉的词,在常人眼中他不才不贤,难堪大任,是封建
社会的叛逆者,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出家。(得分要点:贾宝玉1分,叛逆者2
分,出家2分)
②示例:这是写探春的判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北智学联盟数学试卷
- 昆明市三模数学试卷
- 今年山东中考数学试卷
- 惠州期末高三数学试卷
- 济南槐荫区数学试卷
- 1型糖尿病神经病性关节病的护理查房
- 学校突发疫情信息报告流程
- 心理委员学习压力管理心得体会
- 真菌性心内膜炎的健康宣教
- 冈下肌肌肉损伤的护理课件
- 胸痛中心流程改进培训会
-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临时用电设备租赁合同
- 高中生物全套思维导图(高清版)
- 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保护
- 202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实操策略研讨
- DL∕T 1200-2013 电力行业缺氧危险作业监测与防护技术规范
- 高中语文知识点提纲
- 采油(初级工)技师技能鉴定试题题库及答案
- JT-T-733-2008港口机械钢结构表面防腐涂层技术条件
- 农贸市场开业促销活动方案策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