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二模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二模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二模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二模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二模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

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道,艺术与美有密切的关系。但也许有很多人觉得,科学跟美没有什么关系。我是研究物

理学的。物理学的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验,或者说是与实验有关系的一类活动;第二

个阶段从实验结果提炼出来一些理论,叫作唯象理论;唯象理论成熟了以后,如果把其中的精华抽取出

来,就成了理论架构——这是第三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理论架构要跟数学发生关系。其实,上述四个

不同的步骤里都有美,而美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大家都见过虹和霓,觉得漂亮极了,美极了。为什么会觉得美呢?因为它们都呈圆弧状而且有很特

别的规律:虹是42度的圆弧,红色在外边,紫色在里边;霓是大一点的弧,是50度的弧,其色彩排列

顺序与虹相反,红色在里头,紫色在外面。虹和霓具备这个规律,所以即使是小孩子也会觉得它们非常

非常漂亮。这是一种在实验经验里美的标准例子。

实验阶段结束后,就到了唯象理论阶段。虹和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虹和霓是太阳光在小水珠

里折射而产生的光学现象。在虹的小水珠里是一次内反射,在霓里是两次内反射。计算的结果验证了这

样的事实:一次或者两次反射以后,就会出来42度或者50度的弧。一个人了解到这点以后,他对于这

个美的现象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

再进一步就到了理论架构阶段,这个到19世纪才完成。19世纪中叶,一个名叫麦克斯韦的英国人写

下来了一组方程式,用这组方程式就可以彻底地解决折射现象的问题。在前面的唯象理论阶段,人们是

不了解折射现象的,而麦克斯韦方程式可以告诉你为什么有折射现象。这对美的理解就更进一步了,也

等于更上一层楼。

再上一层是数学。麦克斯韦方程式是在19世纪中叶推导出来的,一个世纪以后,到了20世纪70年

代,物理学家才了解原来这个麦克斯韦方程式的结构有极美的纯数学的根源,叫作纤维丛。纤维丛是一

个数学观念,这个数学观念在刚发展的时候,与物理学没有关系,与实际现象也没有关系。可是到了20

世纪70年代的时候,人们忽然发现原来麦克斯韦方程式的结构就是纤维丛。这就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境

界,使得我们知道原来在这一复杂、美丽的现象背后有一组数学方程式,就是麦克斯韦方程式。

事实上,如果今天你问物理学家对于宇宙结构的了解,他们会告诉你,最后就是一组方程式,包括

牛顿的运动方程式、刚才讲到的麦克斯韦方程式,以及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方程式、狄拉克方

程式和海森伯方程式。这些方程式就“住在”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现象里,它们非常复杂,有的很美妙,

有的则不是那么美妙,还有的很不容易被人理解。但宇宙万物的结构都受这些方程式的主宰。

麦克斯韦方程式,看起来很简单,可是等到你懂了它的威力之后,会心生敬畏。为什么说这些方程

式有威力呢?因为无论是星云那么大的空间,还是基本粒子内部那么小的空间,无论漫长的时间,还是

短短的一瞬,都受这几个方程式控制。这是一种大美。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方程式是造物者的诗篇。为什

么?因为诗就是语言的精华。造物者用最浓缩的语言,掌握了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结构、人的情感。世

界上的一切都浓缩在“诗人”——造物者“写”下来的东西里了!其实这也是物理学家最后想达到的境

界。

这些方程式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当初完全没有想到的新意义。这就好比你少年时诵

读一首诗,当时就会对那首诗歌的内涵、意境等有所了解。但当你进一步成熟之后,以及你步入晚年之

后,又会发现这首诗的含义远远比你小时候所领悟的要多得多。同样的道理,这些方程式在不同时期被

人们运用的时候,也会产生新的意义。

诗人对于科学的美曾经有过一些描述。英国大诗人威廉•布莱克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译成中文是:

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这是诗人用诗性的语言阐述对于宇宙结构的了解,诗句中传达出一种大美。牛顿故去以后,英国大

诗人蒲柏这样表述牛顿:“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逐臻光明。”人类从

远古以来就知道有日月星辰的运动,这些运动有很好的规则,可是在这些规则里又有一些不规则的变

化,很奇怪。这些现象是几千年、几万年以来人类想要了解又难以了解的。最后牛顿来了。牛顿的方程

式对于日月循环,对于行星的运转甚至对于星云等一切天体运动的现象都有了非常准确的描述。我想,

这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也非常美的一个新的发展。

前面列举的诗句所描述的,是物理学的美,它们给了我们特别的感受。诗人对于美的描写很到位,

可是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诗句里缺少庄严感、神圣感,以及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这种庄严感、神

圣感,也是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东西,即崇高美、灵魂美、最终极的美。这个最终极的美

是客观的。

我们知道,早在人类尚未出现的时候,麦克斯韦方程式以及刚才所讲的那些方程式就已经支配着宇

宙间的一切,所以这些最终极的美与人类没有关系。我想,庄子所讲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包含类

似的意思。

(摘编自杨振宁《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

材料二:

一切艺术都是美的,而科学同样具有美质。艺术之美是外在的、抽象的、形式的魅力之美;科学之

美是内在的、深层的、规律的奥秘之美。艺术是通过色、形、音、字、义等传递获得心灵的感受,科学

是通过自然实验现象、理论描述、理论结构之美传递思维而获得感受的。

任何科学都符合美学原理,或者说科学是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的,它或许是不自觉地将这种美质潜存

于科学之中,但独具匠心的科学家就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一个科学家的美感是融于他所从事的研究活

动之中,他的经验越多,美感越强,越能发现规律。任何科学知识都是美的,纵观科学发展的道路,都

是按照美学的要求来发展的。凡是不美的东西,也就无所谓发现、创造,一个理论、规律、原理、公式

如果不完善,就缺乏了美的完整性,也就存在着局限性,它就需要修正。科学(包括任何学说、技术

等)的数学表达也就是美的最高形式。

(摘编自莫小东《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理学发展依次经过实验阶段、唯象理论阶段、理论架构阶段、数学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美的性

质不尽相同。

B.随着物理学发现与研究的进展,物理学家对美的现象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最后在数学阶段,达到最

高境界。

C.物理学家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由一组非常美妙的方程式主宰,但是这组方程式非常复杂,很难被人

理解。

D.威廉•布莱克用诗歌对宇宙结构进行过阐述,但诗句对科学之美的描述还不够,不能传达出最终极的

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人们都认为科学与美没什么关系。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

解。

B.材料一以科学家对虹和霓的现象的研究阐释科学中存在的美,这种美与艺术中的美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

C.材料二认为,科学之所以美,是因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具有感知美的能力,能发掘出潜存于其中

的美质。

D.材料二认为,美也体现在对科学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不断突破局限,使科学之美渐趋完

整。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剖析了科学之美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B.文章用“又深入”“更进一步”等词语,表明人们对美的认识过程,层次分明。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科学与诗歌进行对比,使文章的观点更鲜明。

D.文章整体使用总分总的结构,最后以庄子的话作结,将论证推向哲学高度。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科学之美的一项是()

A.黑洞的发现、暗物质的推测以及量子计算的兴起等,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新奥秘,展现了科学探索的

无限可能和魅力。

B.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和概率振幅等概念,虽然抽象,却以数学的方式精确地描述了微观世界的奇异现

象。

C,在粒子物理学中,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通过标准模型被统一起来,使物理理论更

加简洁和优雅。

D.在医学研究中,为了验证某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者以人类胚胎或弱势群体为对象进行相关临床

试验。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科学之美,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科学之美”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语文短简

汪曾祺

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

鲁迅的《高老夫子》中高尔础说:“女学堂越来越不像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着和他们酱在一

起。”(手边无鲁迅集,所引或有出入)“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犯不着和他们一块掺和”,

味道就差多了。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赌博,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牌。

“镶”字甚妙。如果说是“靠”在一边,“挤”在一边,就失去原来的味道。“酱”字、“镶”字,大

概本是口语,绍兴人(鲁迅是绍兴人)、凤凰人(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大概平常就是这样说的,但是

在文学作品里没有人这样用过。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写伐木,有句云“大树缓慢地,庄重地倒下了"。“庄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

态,而且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广阔的感慨。

阿城的小说里写“老鹰在天上移来移去”,这非常准确。老鹰在高空,是看不出翅膀搏动的,看不

出鹰在“飞”,只是“移来移去”。同时,这写出了被流放在绝域的知青的寂寞的心情。

我曾经在一个果园劳动,每天下工,天已昏暗,总有一列火车从我们的果园的“树墙子”外面驰

过,车窗的灯光映在树墙子上,我一直想写下这个印象。有一天,终于抓住了:

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

“追赶着”,我自以为写得很准确。这是我长期观察、思索,才捕捉到的印象。

好的语言,都不是奇离古怪的语言,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都只是平常普通

的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

平常而又独到的语言,来自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

读诗不可抬杠

苏东坡《惠崇小景》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名句,但当时就有人说:“鸭先知,鹅不能

先知耶?”这是抬杠。

林和靖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千古名句。宋代就有人问苏东坡,这两

句写桃、杏亦可,为什么就一定写的是梅花?东坡笑曰:”此写桃杏诚亦可,但恐桃杏不敢当耳!”

有人对“红杏枝头春意闹”有意见,说:“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满宫明月梨花白”,

有人说:“梨花本来是白的,说它干什么?”

①跟这样的人没法谈诗。但是,他可以当副部长。

想象

闻宋代画院取录画师,常出一些画题,以试画师的想象力。有些画题是很不好画的。如“踏花归去

马蹄香",“香”怎么画得出?画师都束手。有一画师很聪明,画出来了。他画了一个人骑了马,两只

蝴蝶追随着马蹄飞。“深山藏古寺”,难的是一个“藏”字,藏就看不见了,看不见,又要让人知道有

一座古寺在深山里藏着。许多画师的画都是在深山密林中露一角檐牙,都未被录取。有一个画师不画

寺,画了一个小和尚到山下溪边挑水。和尚来挑水,则山中必有寺矣。有一幅画画昨夜宫人饮酒闲话。

这是“昨夜”的事,怎么画?②这位画师画了一角宫门,一大早,一个宫女端着筐萝出来倒果壳,荔枝

壳、桂圆壳、栗子壳、鸭脚(银杏)壳……这样,宫人们昨夜的豪华而闲适的生活可以想见。

老舍先生曾点题请齐白石画四幅屏条,有一条求画查慎行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很难

画。“蛙声”,还要从十里外的山泉中出来。齐老人在画幅两侧用浓墨画了直立的石头,用淡墨画了一

道曲曲弯弯的山泉,在泉水下边画了七八只摆尾游动的蝌蚪。真是亏他想得出!

艺术,必须有想象,画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节选自《塔上随笔》)

文本二:

早春(习作)①

汪曾祺

彩旗

当风的彩旗。

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

杏花

杏花翻着碎碎的辫子...

仿佛有人拿了一桶花瓣散在树上。

早春

(③新绿是朦胧的,漂浮在树杪。

完全不像是叶子……)

远树绿色的呼吸

黄昏

青灰色的黄昏,

下班的时候。

暗绿的道旁的柏树,

银红的骑车女郎的帽子。

橘黄色的电车灯。

忽然路灯亮了,

(像是轻轻地拍了拍手)

空气里扩散着早春的湿润。

火车

火车开过来了。

鲜洁,明亮,刷洗得清清爽爽,好像闻得到车厢里甘凉的空气。

这是餐车,窗纱整齐的挽着,每一个窗口放着一盆鲜花。

火车是空的。火车正在进站,去接纳去往各地的旅客。

火车开过去了,突突突突,突突突……

火车喷出来的气是灰蓝色的,蓝得那样深,简直走不过一个人去;但是,很快在它经过你面前的时

候,④它映出早已是眼睛看不出来的夕阳的余光,变成极其柔和的浅红色;终于撕成一片白色的碎片,

正像正常的蒸汽的颜色,翻卷着,疾速地消失在高空。于是,天色暗下来了。

【注】①《早春》(习作)是汪曾祺在《诗刊》1957年第6期上发表的一组小诗,包括四首新诗和一

首散文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则以鲁迅、沈从文、屠格涅夫和阿城等作家以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为例,向读者展示了语言

的魅力。

B.文本一第三则中,画师画“深山藏古寺”和齐白石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都运用了将不同感官体验相

融合以引发想象方法。

C.文本二“黄昏”一节通过“青灰”“暗绿”“银红”“橘黄”等不同颜色的组合,构建了一幅生动可

感的早春图景。

D.文本二“火车”一节对火车开来又开去的描述,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淋漓尽致,牵引着

读者的心弦。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读诗态度的看法,批评了读诗抬杠的人,但肯定了这些人的政治能力。

B.第②处语句展示了想象如何帮助我们填补时间的空白,让人通过细节想象过去的生活场景。

C.第③处语句中“朦胧”一词把新绿美描写得亦真亦幻,新奇而梦幻,天真而烂漫,极具新意。

D.第④处语句展现了火车经过时气流的变化,赋予了这一过程以视觉上的美感,画面生动立体。

8.有人认为,《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这则短简中举的例子可以不分先后,随意安排顺序,你认同吗?请

结合这部分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9.文本一中,作者强调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请任选文本二中“彩旗”“杏花”“早春”“黄

昏”四节小诗的两节,简要分析其想象手法的运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

之过、举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渴之近习能人①,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适近习能人之心,而乃上

以闻人主。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眼。爱人,不独利也,待誉而后利之;憎人,不独害

也,待非而后害之。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恶自治之劳惮,使群臣辐辕②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

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此谓三守不完。三守不完,则劫杀之征也。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人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国要以资群臣,使外内之事非己不得

行。虽有贤良,逆者必有祸,而顺者必有福。然则群臣直莫敢思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人主虽贤不能

狸计百人里有丕蒙忠主则国为亡国矣。此谓国无臣。国无臣者,岂郎中虚而朝臣少哉?群臣持禄养交,

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人主听

之,卑身轻国以登之,事败与主分其祸,而功成则臣独专之。诸用事之人,壶心同辞以语其美,则主言

恶者必不信矣,此谓事劫。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三守不完,则三劫者起;

三守完,则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则王矣。

(节选自《韩非子•三守》)

材料二: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

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

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

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

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

者,劳于舂之,而休于使之。《书》日:“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近习能人:左右亲信和善于钻营而受重用的人。②辐辕:指聚集在一起。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主A虽贤B不能独C计D而人臣E有不敢忠F主G则国为亡H国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被疏远,与《促织》“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中的“疏”意思不同。

B.资,帮助,与生活中奖状上的“特发此状,以资鼓励”中的“资”意思相同。

C.类,条例,与《齐桓晋文之事》“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中的“类”意思不同。

D.索,寻找,与《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植楚受辱”中的“索”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臣子议论当权者的失误、执政者的错误、揭发群臣的隐情的情形被君主告诉左右亲信,会导致臣

子屈从于亲信权贵,而君主难以听到真言。

B.“三劫”指奸臣篡权的三种方式,即公开篡权、通过政事篡权、专擅刑罚篡权,防范奸臣的“三

劫”,就能做到国家繁荣昌盛。

C.后羿射箭的方法传到后世,但后世没有人能像后羿一样;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世世称

王,由此可知,法制不能单独立功。

D.一个人如果只知修正法制条文而不知道法制的意义,那么尽管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也一定会混乱,因

而君主选择治国人才时要格外小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

(2)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14.两则材料谈及的“为君之道”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①•其七

(唐)杜甫

不是爱花即肯②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其二

(南宋)陆游

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

绿章夜奏通明殿③,乞借春阴护海棠。

【注】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浣花溪畔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

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七首《江畔独步寻花

七绝句》。②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说:“肯,犹拼也。”③绿章:上奏神灵的表章,又称青词。通明

殿:传说玉帝所居的天宫中殿名。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通过赏花来寄寓情感,花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

B.杜诗次句突然转折,流露出对繁花易落、时光易逝的深深忧虑。

C.陆诗开篇直抒胸臆,诗人毫不掩饰自己对花的热爱,近乎痴狂。

D.陆诗后两句着重对海棠作正面描绘,抒发诗人的无限爱惜之情。

16.陆游的《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是拟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作,请结合两首诗,从写作对

象、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邦彦《苏幕遮》中,“,"两句,以鸟的鸣叫渲染了环境的

美好。

(2)出淤泥而不染是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这样的意思在《屈原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

(3)“猿啼”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是古诗文中常用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n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中外的各路大师们,虽学问高,本事大、①、满腹经纶,但却大都不爱显摆,哗众取

宠,亦不会引经据典,故弄玄虚。他们多喜说家常话,做家常人。

诗歌大师白居易,人称“诗魔”。他崇尚的诗风就是说家常话,明白务实。据说,他每次诗成之

后,总是先念给老妇们听,若听不懂,就拿回来修改,直到她们能听懂为止。《长恨歌》之所以比《春江

花月夜》影响要大得多,就得益于通俗易懂,明白如话。

鲁迅是文学大师,学富五车,著作等身,能写漂亮典雅的文言文,但他在遗嘱中却句句都是家常

话: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不得因为

丧事,收取别人的钱,不过老朋友可以例外;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

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白话文大师胡适,曾留学多年,②,有几十个博士头衔,但他却从不③,“言必称希

腊”,而是喜欢用国人都能听得懂的家常话来交流。他的演讲明明白白,观众都能听懂;他的著作清清

爽爽,读者皆可理解。无怪乎那么多人喜欢炫耀说“我的朋友胡适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②③

19.下列各项加点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希腊”,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蒂纽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C.连峰去天不裁?,枯松倒挂倚绝壁。D.夏虫也为我缅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20.上面的语段论证还不够充分,请你选取最佳角度,在最后再补充一个论据材料,使论证更加严谨,语

言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15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小说跟当木匠、干裁缝、做厨师不一样,不好拜师,也不能拜师,因为每一个写作者的生活体

验、叙事敏感、审美趣味、情感态度、人生立场,①,甚至是相互排斥的。比如福克纳和菲茨杰

拉德都是美国伟大的作家,如果谁当谁师傅,谁做谁徒弟,废掉的至少是一个人,甚至是两个人。将

《喧哗与骚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放在一起,就像交响乐和二人转同台演出,因为两者的叙事方

式、结构方式、审美趣味不沾丝毫的边。

我基本上是用别人写一部长篇的时间写一个中短篇,写长篇是“爬雪山、过草地”式的向前。我从

一开始写作就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_②_才追随小说的,喜欢就是动力,写得让读者喜欢,已是最

高目标了。至于小说获奖、影视改编,弄出动静、发家致富,这些世俗利益不是写小说的初心,也就不

怎么在意。一切随缘。—③—,不是自己能够把控的,但对小说的文字,对写下的每一个字负责,我

能做到。写作这么多年,一以贯之。

21.下列各项,引号用法与文中“爬雪山、过草地”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样“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B.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D.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鲁迅说过:“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

②毛泽东诗云:“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③学者李建军说:“热得太过,必有一冷,物壮则老,继之以衰。”

对于“冷”和“热”,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考试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

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道,艺术与美有密切的关系。但也许有很多人觉得,科学跟美没有什么关系。我是研究物理

学的。物理学的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验,或者说是与实验有关系的一类活动;第二个阶

段从实验结果提炼出来一些理论,叫作唯象理论;唯象理论成熟了以后,如果把其中的精华抽取出来,就

成了理论架构——这是第三阶段;最后一个阶段,理论架构要跟数学发生关系。其实,上述四个不同的步

骤里都有美,而美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大家都见过虹和霓,觉得漂亮极了,美极了。为什么会觉得美呢?因为它们都呈圆弧状而且有很特别

的规律:虹是42度的圆弧,红色在外边,紫色在里边;霓是大一点的弧,是50度的弧,其色彩排列顺序

与虹相反,红色在里头,紫色在外面。虹和霓具备这个规律,所以即使是小孩子也会觉得它们非常非常漂

亮。这是一种在实验经验里美的标准例子。

实验阶段结束后,就到了唯象理论阶段。虹和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虹和霓是太阳光在小水珠里

折射而产生的光学现象。在虹的小水珠里是一次内反射,在霓里是两次内反射。计算的结果验证了这样的

事实:一次或者两次反射以后,就会出来42度或者50度的弧。一个人了解到这点以后,他对于这个美的

现象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

再进一步就到了理论架构阶段,这个到19世纪才完成。19世纪中叶,一个名叫麦克斯韦的英国人写

下来了一组方程式,用这组方程式就可以彻底地解决折射现象的问题。在前面的唯象理论阶段,人们是不

了解折射现象的,而麦克斯韦方程式可以告诉你为什么有折射现象。这对美的理解就更进一步了,也等于

更上一层楼。

再上一层是数学。麦克斯韦方程式是在19世纪中叶推导出来的,一个世纪以后,到了20世纪70年

代,物理学家才了解原来这个麦克斯韦方程式的结构有极美的纯数学的根源,叫作纤维丛。纤维丛是一个

数学观念,这个数学观念在刚发展的时候,与物理学没有关系,与实际现象也没有关系。可是到了20世

纪70年代的时候,人们忽然发现原来麦克斯韦方程式的结构就是纤维丛。这就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使得我们知道原来在这一复杂、美丽的现象背后有一组数学方程式,就是麦克斯韦方程式。

事实上,如果今天你问物理学家对于宇宙结构的了解,他们会告诉你,最后就是一组方程式,包括牛

顿的运动方程式、刚才讲到的麦克斯韦方程式,以及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方程式、狄拉克方程式

和海森伯方程式。这些方程式就“住在”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现象里,它们非常复杂,有的很美妙,有的则

不是那么美妙,还有的很不容易被人理解。但宇宙万物的结构都受这些方程式的主宰。

麦克斯韦方程式,看起来很简单,可是等到你懂了它的威力之后,会心生敬畏。为什么说这些方程式

有威力呢?因为无论是星云那么大的空间,还是基本粒子内部那么小的空间,无论漫长的时间,还是短短

的一瞬,都受这几个方程式控制。这是一种大美。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方程式是造物者的诗篇。为什么?因

为诗就是语言的精华。造物者用最浓缩的语言,掌握了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结构、人的情感。世界上的一

切都浓缩在“诗人”——造物者“写”下来的东西里了!其实这也是物理学家最后想达到的境界。

这些方程式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当初完全没有想到的新意义。这就好比你少年时诵读

一首诗,当时就会对那首诗歌的内涵、意境等有所了解。但当你进一步成熟之后,以及你步入晚年之后,

又会发现这首诗的含义远远比你小时候所领悟的要多得多。同样的道理,这些方程式在不同时期被人们运

用的时候,也会产生新的意义。

诗人对于科学的美曾经有过一些描述。英国大诗人威廉•布莱克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译成中文是:

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这是诗人用诗性的语言阐述对于宇宙结构的了解,诗句中传达出一种大美。牛顿故去以后,英国大诗

人蒲柏这样表述牛顿:“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逐臻光明。”人类从远古

以来就知道有日月星辰的运动,这些运动有很好的规则,可是在这些规则里又有一些不规则的变化,很奇

怪。这些现象是几千年、几万年以来人类想要了解又难以了解的。最后牛顿来了。牛顿的方程式对于日月

循环,对于行星的运转甚至对于星云等一切天体运动的现象都有了非常准确的描述。我想,这是人类历史

上非常重要也非常美的一个新的发展。

前面列举的诗句所描述的,是物理学的美,它们给了我们特别的感受。诗人对于美的描写很到位,可

是仅有这些还不够,因为诗句里缺少庄严感、神圣感,以及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这种庄严感、神圣

感,也是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东西,即崇高美、灵魂美、最终极的美。这个最终极的美是客

观的。

我们知道,早在人类尚未出现的时候,麦克斯韦方程式以及刚才所讲的那些方程式就已经支配着宇宙

间的一切,所以这些最终极的美与人类没有关系。我想,庄子所讲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包含类似的

意思。

(摘编自杨振宁《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

材料二:

一切艺术都是美的,而科学同样具有美质。艺术之美是外在的、抽象的、形式的魅力之美;科学之美

是内在的、深层的、规律的奥秘之美。艺术是通过色、形、音、字、义等传递获得心灵的感受,科学是通

过自然实验现象、理论描述、理论结构之美传递思维而获得感受的。

任何科学都符合美学原理,或者说科学是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的,它或许是不自觉地将这种美质潜存于

科学之中,但独具匠心的科学家就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一个科学家的美感是融于他所从事的研究活动之

中,他的经验越多,美感越强,越能发现规律。任何科学知识都是美的,纵观科学发展的道路,都是按照

美学的要求来发展的。凡是不美的东西,也就无所谓发现、创造,一个理论、规律、原理、公式如果不完

善,就缺乏了美的完整性,也就存在着局限性,它就需要修正。科学(包括任何学说、技术等)的数学表

达也就是美的最高形式。

(摘编自莫小东《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理学发展依次经过实验阶段、唯象理论阶段、理论架构阶段、数学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美的性

质不尽相同。

B.随着物理学发现与研究的进展,物理学家对美的现象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最后在数学阶段,达到最

高境界。

C.物理学家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由一组非常美妙的方程式主宰,但是这组方程式非常复杂,很难被人

理解。

D.威廉•布莱克用诗歌对宇宙结构进行过阐述,但诗句对科学之美的描述还不够,不能传达出最终极的

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头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人们都认为科学与美没什么关系。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

解。

B.材料一以科学家对虹和霓的现象的研究阐释科学中存在的美,这种美与艺术中的美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

C.材料二认为,科学之所以美,是因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具有感知美的能力,能发掘出潜存于其中

的美质。

D.材料二认为,美也体现在对科学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不断突破局限,使科学之美渐趋完

整。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探讨了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剖析了科学之美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B.文章用“又深入”“更进一步”等词语,表明人们对美的认识过程,层次分明。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科学与诗歌进行对比,使文章的观点更鲜明。

D.文章整体使用总分总的结构,最后以庄子的话作结,将论证推向哲学高度。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科学之美的一项是()

A.黑洞的发现、暗物质的推测以及量子计算的兴起等,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新奥秘,展现了科学探索的

无限可能和魅力。

B.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和概率振幅等概念,虽然抽象,却以数学的方式精确地描述了微观世界的奇异现

象。

C.在粒子物理学中,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通过标准模型被统一起来,使物理理论更

加简洁和优雅。

D.在医学研究中,为了验证某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者以人类胚胎或弱势群体为对象进行相关临床

试验。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科学之美,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科学之美”的理解。

【答案】LC2.D3.B4.D

5.①科学之美是一种终极的客观之美,这种美并非直接呈现在我们的感官之中,而是通过实验、理论描述、

理论架构、数学表达等阶段进行传递,以数学表达为最高形式,它揭示出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让人类

得以初步了解宇宙结构,感受到一种庄严感、神圣感和畏惧感。②科学之美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规律的

奥秘之美,科学发展的道路符合美学的要求,也激发起我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

追求更加深入、全面、完整的科学之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宇宙万物的结构由一组非常美妙的方程式主宰,但是这组方程式非常复杂,很难被人理解”错,文

中说的是“它们非常复杂,有的很美妙,有的则不是那么美妙,还有的很不容易被人理解”,可见,并非

所有的方程式都是非常美妙的,也不是所有的方程式都很难理解。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人们都认为"错,过于绝对,文中说的是“也许有很多人觉得”。

B.“这种美与艺术中的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于文无据,文中主要以科学家对虹霓现象的研究阐释科

学之美,并未借此将其与艺术之美进行比较。

C.”是因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具有感知美的能力”错,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科学之所以是美

的,是因为“科学是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的”“科学发展的道路,都是按照美学的要求来发展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错,文章主要阐述了科学之美,尚未探讨美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异同。

C.“将科学与诗歌进行对比”错,文章虽然提到了诗歌,但依然是在探讨科学之美,并没有将科学与诗

歌进行对比。

D.“总分总结构”错,文章整体上是递进式结构,最后引用庄子的话,是用哲学的语言来形容科学之

美,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科学之美。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黑洞的发现、暗物质的推测以及量子计算的兴起”让人们了解到宇宙的奥秘,能够体现崇高、庄严

的科学之美。

B.根据材料二“科学的数学表达也就是美的最高形式”可知,“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和概率振幅等概

念”可以体现科学之美。

C.这里的“标准模型”类似于材料一中提到的方程式,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科学的理论结构之美。

D.这些试验只关注科学方法的实证性和有效性,可能涉及伦理和社会问题,无法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

接受,因此也无法体现科学之美。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中“诗句里缺少庄严感、神圣感,以及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这种庄严感、神圣感,

也是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东西,即崇高美、灵魂美、最终极的美。这个最终极的美是客观

的”,和材料二中“科学之美是内在的、深层的、规律的奥秘之美”“科学是通过自然实验现象、理论描

述、理论结构之美传递思维而获得感受的”“科学(包括任何学说、技术等)的数学表达也就是美的最高

形式”可知,科学之美是一种终极的客观之美,这种美并非直接呈现在我们的感官之中,而是通过实验、

理论描述、理论架构、数学表达等阶段进行传递,以数学表达为最高形式,它揭示出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

本质,让人类得以初步了解宇宙结构,感受到一种庄严感、神圣感和畏惧感。

(2)根据材料二“科学之美是内在的、深层的、规律的奥秘之美”“科学发展的道路,都是按照美学的

要求来发展的"可知,科学之美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规律的奥秘之美,科学发展的道路符合美学的要

求,也激发起我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追求更加深入、全面、完整的科学之

美。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语文短简

汪曾祺

普通而又独特的语言

鲁迅的《高老夫子》中高尔础说:“女学堂越来越不像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着和他们酱在一

起。”(手边无鲁迅集,所引或有出入)“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犯不着和他们一块掺和”,味

道就差多了。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赌博,就“镶”在一边看别人打牌。“镶”

字甚妙。如果说是“靠”在一边,“挤”在一边,就失去原来的味道。“酱”字、“镶”字,大概本是口

语,绍兴人(鲁迅是绍兴人)、凤凰人(沈从文是湘西凤凰人),大概平常就是这样说的,但是在文学作品

里没有人这样用过。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写伐木,有句云“大树缓慢地,庄重地倒下了”。“庄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态,

而且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沉、广阔的感慨。

阿城的小说里写“老鹰在天上移来移去”,这非常准确。老鹰在高空,是看不出翅膀搏动的,看不出

鹰在“飞”,只是“移来移去”。同时,这写出了被流放在绝域的知青的寂寞的心情。

我曾经在一个果园劳动,每天下工,天已昏暗,总有一列火车从我们的果园的“树墙子”外面驰过,

车窗的灯光映在树墙子上,我一直想写下这个印象。有一天,终于抓住了:

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

“追赶着”,我自以为写得很准确。这是我长期观察、思索,才捕捉到的印象。

好的语言,都不是奇离古怪的语言,不是鲁迅所说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都只是平常普通的

语言,只是在平常语中注入新意,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

平常而又独到的语言,来自长期的观察、思索、捉摸。

读诗不可抬杠

苏东坡《惠崇小景》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名句,但当时就有人说:“鸭先知,鹅不能先

知耶?”这是抬杠。

林和靖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千古名句。宋代就有人问苏东坡,这两句

写桃、杏亦可,为什么就一定写的是梅花?东坡笑目:“此写桃杏诚亦可,但恐桃杏不敢当耳!”

有人对“红杏枝头春意闹”有意见,说:“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满宫明月梨花白”,有

人说:“梨花本来是白的,说它干什么?”

①跟这样的人没法谈诗。但是,他可以当副部长。

想象

闻宋代画院取录画师,常出一些画题,以试画师的想象力。有些画题是很不好画的。如''踏花归去马

蹄香",“香”怎么画得出?画师都束手。有一画师很聪明,画出来了。他画了一个人骑了马,两只蝴蝶

追随着马蹄飞。“深山藏古寺”,难的是一个“藏”字,藏就看不见了,看不见,又要让人知道有一座古

寺在深山里藏着。许多画师的画都是在深山密林中露一角檐牙,都未被录取。有一个画师不画寺,画了一

个小和尚到山下溪边挑水。和尚来挑水,则山中必有寺矣。有一幅画画昨夜宫人饮酒闲话。这是“昨夜”

的事,怎么画?②这位画师画了一角宫门,一大早,一个宫女端着筐萝出来倒果壳,荔枝壳、桂圆壳、栗

子壳、鸭脚(银杏)壳……这样,宫人们昨夜的豪华而闲适的生活可以想见。

老舍先生曾点题请齐白石画四幅屏条,有一条求画查慎行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很难画。

“蛙声”,还要从十里外的山泉中出来。齐老人在画幅两侧用浓墨画了直立的石头,用淡墨画了一道曲曲

弯弯的山泉,在泉水下边画了七八只摆尾游动的蝌蚪。真是亏他想得出!

艺术,必须有想象,画画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节选自《塔上随笔》)

文本二:

早春(习作)①

汪曾祺

彩旗

当风的彩旗。

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

杏花

杏花翻着碎碎的辫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