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阶段性学习效果测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XIAN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动”,写收敛的“静”。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酒”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菜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颠”张“狂”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颠”“狂”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材料二: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漓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内在的审美共性。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具备美学领悟的来源。B.张旭草书亦如公孙大娘的剑舞,皆有亦刚亦柔、亦动亦静,有淋漓顿挫、浓郁豪荡的气势。C.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只要不断创新,就能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D.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张旭、克莱因的作品,只要是有了现场的即兴,那就有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B.从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来做联想,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探究“颠”张“狂”素的书法艺术。C.绘画、戏剧、书法,都显示出舞蹈虚灵的空间,因此舞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用诗的形式记录这支当时著名的舞蹈。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舞者足蘸墨水绘出山水画卷。C.唐文宗时,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D.书法艺术讲究“疾出涩收”,如华尔兹第二步就是“快出慢收”。4.请简要举例分析材料一中的两种论证手法。5.由佟睿睿编导,王亚彬表演的舞蹈《扇舞丹青》,巧妙将折扇作为道具,以扇为笔,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深受好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答案】1C2.B3.D4.(1)举例论证,举“公孙大娘舞剑”与“张旭狂草”的例子,论证舞蹈与书法的相通之处;

(2)类比论证,用“克莱因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的例子与“张旭以头濡墨”的例子相类比,论证“肢体的律动飞扬,将书法带向新的境界”;

(3)引用论证,用杜甫的诗句,论证“公孙大娘舞剑”与“张旭书法”的神韵相通。5.(1)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视觉往往都来源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

(2)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情感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

(3)书法与舞蹈的审美属性是相通的,二者内在存在审美共性。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唐代书法只要不断创新,就能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错误。依据材料一“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可知原文的观点是唐代的书法进步,不仅需要创新,还需要传承。故选C。【2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只要是有了现场的即兴,那就有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错误,依据原文“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可知“现场的即兴”是“被了解与被收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C.“舞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来看,只说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书法贯穿了舞蹈的精神,并没有说“舞蹈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D.“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指出研究的是“内在的(精神上的)审美共性”。故选B。【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A.“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说的是诗歌和舞蹈之间的审美共性,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蹈《画卷》”说的是舞蹈和绘画之间的审美共性,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C.“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讲裴旻的剑舞、李白的诗歌与张旭的草书同时并存,而看不出三者之间的联系,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故选D。【4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举例论证。依据原文“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可知文中举“公孙大娘舞剑”与“张旭狂草”的例子,论证舞蹈与书法的相通之处;(2)类比论证。依据原文“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菜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可知原文用“克莱因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的例子与“张旭以头濡墨”的例子相类比,论证“肢体的律动飞扬,将书法带向新的境界”;(3)引用论证。依据原文“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原文引用杜甫的诗句,论证“公孙大娘舞剑”与“张旭书法”的神韵相通。【5题】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依据原文“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可知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视觉往往都来源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2)依据原文“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可知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情感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舞蹈《扇舞丹青》,以扇为笔,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3)书法与舞蹈有审美共性,由原文“张旭的‘狂草’……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可见,书法与舞蹈是有密切联系的艺术形式,都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体现出艺术家的情感波澜,可以互相借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怀石投江①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缨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有删改)【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马一夜不饮不食、咴咴嘶鸣、两眼含泪的反常表现,既反映出它与屈原感情深厚,也暗示着悲剧即将发生。B.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C.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刚强背后的对女儿的不舍与不忍。D.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7.关于文中屈原行至江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纵身一跃,山崩地裂,明星陨落,此举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请概括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个表达效果好,为什么?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答案】6.D7.D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对国都与故土,他行三拜九叩大礼,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9.①本文侧重通过“渔翁”“老渔父”问询关心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屈原列传》把屈原和渔父“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③我认为本文更好。本文注重细节,屈原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或)我认为《屈原列传》更好。文中通过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更深化主题。【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D。【7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故选D。【8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次,“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此时望向西北,心中想象着虎狼的秦兵入侵楚国,深入楚国腹地,楚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战火在绵延,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惨遭屠戮,国家动荡残破,这样的悲惨景象,让屈原感到自己为无力挽救国家命运,内心痛心不已。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郢都是楚国国都,秭归、乐平里是屈原故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屈原心中牵挂的是自己的国都与故土,对此行庄重的三拜九叩大礼,表达了屈原对国都与故土的留恋不舍之情;而“从容不迫”“恬然自如”的神态描写,则突出了屈原此时心情的平静与决绝,表达了他以死报国的坚决之情。【9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课文: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屈原列传》片段:“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把屈原和渔父“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如果认为此文好,要结合文章中着重突出屈原怎样的性格特点,用什么手法描写其特点去说。文中重点使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突出屈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尚品格,以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形象。如果认为课文好,要写出课文中使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屈原的形象,突出其什么形象特点。课文片段运用对话的形式,通过渔父“与世推移”和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形象的对比,重点突出屈原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不“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的高洁品行、崇高理想;并交待了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而被流放,写出他不为世人所知,不被世人理解,也写出了整个时代的昏暗异常,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正道直行的伟大人格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澜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①者,鹦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材料二:臣致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囿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褒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注】①爵:通“雀”。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且A臣闻之曰B削株C无遗D根E无与祸F邻G祸H乃不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畜,文中是“积蓄、储备”的意思,与《苏武传》“马畜弥山”中的“畜”意义和用法都不同。B.三晋,在文中是韩、赵、魏三国的合称。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所以后人称为三晋。C.朝,文中指“使……朝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朝”用法不同。D.固,指“使……牢固、稳固”,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指出得天下之道在于得民心,得民心之道在于施仁政。民众归附于仁君,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是必然的趋势。B.韩非子以齐国为例进言,齐国在强大的时候,威服四方,但最后却因一次战斗失败而破灭,论证了战争胜负对于一国的重要性。C.秦国攻打楚国,几乎要灭掉楚国之时,却退兵与楚国讲和,错失成就霸业的良机。同样的事情又在攻打魏国的时候再次发生。D.韩非子认为秦国本来可以早就一统天下,但前后三次错失称霸天下的机会,追究其原因,韩非子归结为秦国谋臣的不作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2)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14.《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指兵士)。”请据此对两则材料的核心观点做简要评析。【答案】10.BEG11.D12.B13.(1)当今天下君王如果有喜爱仁德的,那么,各国诸侯都将受他驱使。

(2)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主之名。14.①儒家孟子主张施行王道,用仁德使百姓富有,获得民心来统一天下,符合(荀子)“王者富民”的观点。

②法家韩非主张施行霸道,用强大的军队征服敌国,以此来统一天下,符合(荀子)“霸者富士”的观点。

【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况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削砍树木不能遗留树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曰”断句的标志,其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根”作“无遗”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E处断句;第二个“祸”作“不存”的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BEG。【11题】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积蓄、储备;/牲畜。句意:如果平时不积蓄。/马和其他牲畜满山。B.正确。C.正确。使……朝拜;/朝见。句意: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D.错误。“固,指‘使……牢固、稳固’,……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确实;/使……稳固。句意:这确实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必须稳固它的根部。故选D。【12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D.“韩非子归结为秦国谋臣不作为”错误。由原文“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可知,第三次即使兵力不足也要发动战争,导致军民遭受灾难的是穰侯,并非“秦国谋臣”。故选D。【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好”,喜爱;“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被动句,“为”表被动;“驱”,驱使。(2)“是故”,因此;“疲病”,疲惫不堪;“成”,成就。【14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理解此句话意思,《荀子》认为王道令人民富足,霸道令军队强大。解答本题需找出两则材料中体现《荀子》观点的内容,并进行简要分析。由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可知,孟子认为,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天下,而得民心就要聚积百姓的所需,不要强加给百姓所厌恶的。施行仁政,不横征暴敛,百姓便能富有,符合《荀子》中“王者富民”的观点。由材料二“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荆可举,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围梁数旬,则梁中拔……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可知,韩非认为齐国称霸天下所依仗的是自己广袤的国土和强大的军队,如果秦国凭借自己强大的军队征服邻国,开疆拓土,那么秦国也可称霸天下。施行霸道,通过战争征服敌国来统一天下,就需要更加强大的军队,符合《荀子》中“霸者富士”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桀、纣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方法:得到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得到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聚积,(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野兽往旷野跑。因此,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丛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替商汤、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桀和纣。当今天下君王如果有喜爱仁德的,那么,各国诸侯都将受他驱使;即使不想称王于天下,也办不到。现在想称王于天下的人,好比是患了沉疴旧疾而需要找到数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终身也得不到。如果不在仁德上有志,便要终身忧患、受辱,从而陷入死亡的境地。”(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材料二:臣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向南打败楚军,向东攻灭宋国,向西迫使秦国屈服,向北攻破燕国,从中调遣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胜攻取,号令天下。齐国清澈的济水、浑浊的黄河,足以用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巨防,足以作为要塞。齐国,是打了五次胜仗的国家,(后来仅因)一次战斗失利而灭亡。由此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况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削砍树木不能遗留树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秦军和楚军作战,大败楚军,击破郢都,占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向东在陈城困守。在这个时候,如果用兵追逐楚军,就可以占领楚国;(如果)可以占领楚国,那么楚国的百姓就能够(归秦国)占有,楚地就能够(归秦国)利用,向东可以削弱齐、燕,在中原可以控制韩、赵、魏国。这样,那么就能够一举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再与楚人讲和,使楚人得以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率领各国军队向西来挑战秦国。这确实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六国合纵而紧密配合,驻军华阳城下,大王发布诏令击败他们,兵临大梁城下。包围大梁数十天,就可以攻下大梁;攻克了大梁,就可一举占领魏国;占领魏国之后,楚、赵联合的意图就会破灭;楚、赵联盟破灭,那么赵国岌岌可危;赵国危急,楚国抗秦决心就会动摇;大王向东可削弱齐、燕,在中原可控制韩、赵、魏国。这样,那么就能一举成就霸主之名,让四邻诸侯前来朝拜称臣。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再与魏人讲和,反而让魏人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率领各国军队向西来挑战秦国。这确实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以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而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主之名。这确实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欧阳修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①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③漏声衢鼓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注】①红粉:女性化妆用的脂粉,此处用“红粉”代指美女。②九门:指都城的城门,依照古制,天子所居之所有九门。此处用“九门”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用红色涂料涂墙,故称“丹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暖日迟迟花袅袅”交代了时间,描绘了春暖花开之景,为青年男女出游赏花做铺垫。B.词的上片描写了正值青春年少的游人开怀畅饮的场景,也暗写了词人的人生感怀。C.帝王所居禁城的滴漏声和击鼓报时的钟声,“催”着日出日落,“催”字运用了拟人手法。D.词上片笔调轻快,下片则显得沉重,上下两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矛盾的心理。16.“长安城里人先老”一句传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答案】15.D16.①慨叹时光无情、人生易老。②劝诫那些在京城为名利奔波的“行人”要珍惜美好时光。③抒发了词人对不自由的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突出词人的矛盾心理”错,词上、下片有对比,但没有表现词人的矛盾心理。词上片写青年男女春天踏青时开怀畅饮、享受人生的情景,表现了词人的向往之意,自然引出下片词人慨叹人生易老,进而抒发了对官场的厌倦之情。故选D。【16题】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要理解“长安城里人先老”一句所蕴含思想感情,就得抓住“长安城”这个特定的地点。面对长安城里人“扰扰”的情景,词人就劝“行人莫羡长安道”,可见长安城并不是容易安生之地,人们在京城里得为名利奔波;这也暗示了词人对这种生活的不满与厌倦。而这些都是由上片青年男女的欢乐场景引发的。为此,考生可以结合这三个方面进行作答。上片以轻快的笔调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快乐与浪漫。此时游春的人们正值青春少年,面对春花绽放的大好时光,金壶斟酒,畅饮开怀,享受着人生的快乐。“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句,既是词人对当时春游畅饮场面的描写,也是词人的人生感怀。人生当珍惜美好时光,不要辜负了花开年少,不要辜负了似锦年华。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时光无情、人生易老的慨叹。下片则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繁华纷扰及人生易老之叹。“车马”二句笔锋一转,写京城虽然车水马龙,往来客商,纷纷扰扰,但行人不要羡慕京城此般繁华热闹。欧阳修久居京城,繁华上面涌动着的名利之争让词人不禁生出如此感慨。而此时,词人听着禁城传来击鼓报时的钟声和铜壶滴漏声,这“催”着日出日落的声音,让词人深刻体会到时间在无情流逝,伤时伤逝之感油然而生。“长安城里人先老”,这一深沉的慨叹,包含着对那些为名为利在京城奔波的“行人”的劝诫,也饱含着这位几经宦海沉浮,如今身居高位却中年白发体衰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词人对不自由的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词语言晓畅,上下两片对比鲜明,表达了词人对这种刻板而不自由的、上朝听命的官僚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城外自由生活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为喻,表达自己赡养祖母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登上顶峰之后的情形,极言山之高峻险拔,让人感到惶悚不已。(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两种意象共同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乌鸟私情②.愿乞终养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以手抚膺坐长叹⑤.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⑥.猿猱欲度愁攀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乞、扪、参、胁、抚膺、鹤、猱、度、攀援、啸。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埃尔顿注意到,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数量总是很多,而顶端生物如老虎,A。①通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②处于食物链两级的生物数量有着巨大差别,③顺着食物链层次往上呈现逐级递减的方向。埃尔顿称之为“数量的金字塔”。④根据“数量的金字塔”,使动物的区域性数量达到平衡是可能的。⑤问题是,这种种群密度的保持是如何实现的?⑥动物种群如何在过量增长与濒临灭绝两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⑦埃尔顿认为,数量扩张受到上层捕食者、病原和食物供应的限制。⑧捕食对象数量急剧锐减会对捕食者的捕食行为造成压力。捕食者会应激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B。这就是自然界中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的原因,也可以称之为“大自然的韧性”。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语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其数量往往十分稀少

B.原来的捕食对象得以休养生息(幸免)19.③搭配不当,“方向”改为“趋势”④成分残缺,去掉“使”⑧重复赘余,去掉“急剧”【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依据前文“数量总是很多”和后文“数量有着巨大差别”,可以确定此句的意思是“数量很少”,所以应该填:其数量往往十分稀少。B处,依据前文“转向第二或第三选择”,说明捕食者的捕食对象发生了变化,依据后文“种族灭绝不会轻易发生”,说明之前的捕食对象得以幸免,所以此处可以填:原来的捕食对象就得以幸免。【19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动宾搭配不当,“呈现……方向”改为“呈现……趋势”。④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缺少必要的主语,去掉“使”。⑧重复赘余,“锐减”即“急剧减少”,可以去掉“急剧”。(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美人,九狮山亦然。在鸳鸯厅的前后梁架上,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意着鸳鸯之意。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A),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留园)、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退思。而联对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B),徘徊不已。镇江焦山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C)而安排。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1.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A.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B.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C.藏书何止三万册,种树常教四十圃 D.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A.背道而驰(适得其反、南辕北辙)B.击节称叹(叹为观止、拍案叫绝、赞叹不已)C.因地制宜21.B22.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解析】【20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根据“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的做法与中国园林“妙在含蓄”完全相反,可知应填做法与思想相反的词语,可填“背道而驰”“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形容背离正确目标,朝反方向走。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B.根据前文“书法之美妙”可知,此处是对其的赞叹,可填“击节称叹”“叹为观止”“拍案叫绝”“赞叹不已”。击节称叹:欣赏音乐时情不自禁地用手打着拍子赞叹,形容十分赞赏。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C.前文“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材料,可填“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21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对应“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可知,对联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