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六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北京市六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北京市六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北京市六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北京市六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北京市六区高三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一、文言文阅读

(2024•北京东城・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

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

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修先王之

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

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⑴,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

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

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

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

其势必不能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

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

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

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口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

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

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

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

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

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

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

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

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

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

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取材于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注释:[1]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

王。【2】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法:效法

B.以方今之势揆之揆:考察

C.而吏辄缘之为奸缘:凭借

D.孰能称陛下之指称:称道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

B.以孟子之说/非此之谓乎

C.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

D.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其意虽善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盛衰之时具矣

其间盛世和衰世都有

B.嚣天下之口

使天下人议论纷纷

C.未有乏于此时者也

没有人在这个时代穷困

D.徒法不能以自行

只有法令(而没有执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发生效力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的法令虽然详备,却大都与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合。

B.虽时移世易,但效法先王的具体政策在当时仍然非常必要。

C.解决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是改革国家弊政中最紧迫的事。

D.只有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才可使朝野人才得以充盈。

5.王安石认为变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请根据第四段内容,用自己的

话分条概括。

(2024•北京西城・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

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

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以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

躬将圣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非极挚之

论也。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

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

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悟者也。

(宋•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人谓太史公为孔子立世家非是,盖以为论道德则孔子为帝王师,不当在

诸侯之列;语其位则孔子未尝有封爵,不当与有土者并。是大不然。盖

方汉之初,孔子尚未有封号,而太史公逆知其必当有褒崇之典,故遂为

之立世家。夫有土者以有土而世其家,有德者以德而世其家。以土者,

士去则爵夺;以德者,德在与在。今观自战国以后,凡有爵士者,孰有

能至今存耶?则世家久,莫有过于孔子者。《史记》又以孔门七十二弟

子与老子、孟子、荀卿并列为传,则其尊之至矣。孰谓太史公为不知孔

子哉。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

王荆公讥史迁不宜列孔子于世家,【甲】姜西溟以史迁列孔子于世

家,非尊孔子也。迁之于晋则曰:“嘉文公锡圭唐,作《晋世家》第九。”

于越则曰:“嘉勾践灭强吴尊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于

郑、于赵、于韩皆然,而序孔子则曰:“周室既衰,孔子追修经术,以

达王道,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其意诸侯得世其家者,以其知有天

子而能匡乱反正也;以天子之权归之于周者,莫如孔子,故附《孔子世

家》以明其始终为周之意。而尊周者,诸侯之事,故上不得比于本纪,

而下亦不夷为列传也。

(清•袁枚《随园随笔•释孔子世家》)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例也例:例证

B.无尺土之柄柄:权力

C.土去则爵夺夺:丧失

D.而下亦不夷为列传也夷:齐平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世天下可也则世家久

B.人谓太史公为孔子立世家非是是大不然

C.以德者,德在与在而尊周者,诸侯之事

D.姜西溟以史迁列孔子于世家……以天子之权归之于周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栖栖衰季之世

栖栖惶惶(生活在)衰微的末世

B.岂以仲尼躬将圣之资

难道是因为孔子本身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

C.太史公逆知其必当有褒崇之典

太史公预料到孔子一定会享有褒扬尊崇的礼仪

D.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乱反正也

是因为他们知道周天子能够扶正乱世

9.下列句子,最适合填在材料三【甲】处的一句是()

A.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B.以为孔子之道不因世家而尊。

C.然古今未有知其非者,亦可怪矣。

D.论来孔子只合作列传。

10.司马迁将孔子列入“世家",引发了后世的很多讨论。请根据以上材

料,用自己的话在下列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

(2024•北京朝阳•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然则谓人不己若者,

抑实有不己若者在也。太宗日:“炀帝文辞奥博,是尧舜,非桀纣,行

事何其相反?”魏征曰:“恃其隽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然则炀帝

之奥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不已若,诚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恶足

以警之哉?

夫人主之怙过也,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谏者矣,有以凭势凌人而拒谏者矣。

然忠直之士,卓然不挠,虽斥窜诛夷而不恤以言黜,而暴君不能夺其理,

则身虽拙而道固伸也。且恃位而骄,恃威而横,浮气外张而中藏恶缩,

迨乎虚骄稍息,追忆前非,固将日: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终不可诬者也。

则谏者之言,或悔而见用矣。

夫人主之多闻广识而给于辩者,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则言者不惮其

威,而惮其小有才之辩慧。言之大,则以为夸也;言之切,则以为隘也;

察情审理,拟议穷年,而彼已一览而见谓无余;引古证今,依类长言,

而时或旁征之有误。则自非明烛天日,断若雷霆者。恒惴惴焉恐言出而

反为所折,抱忠而前、括囊而退者,十且八九矣。且夫尧舜之是,彼且

是之矣,吾恶得以尧舜进之;桀纣之非,彼且非之矣,吾恶得以桀纣戒

之。彼固日:使我而为人臣,以称说干人主,吾之琅琅凿凿以敷陈者,

更辩于此也。彼诚不我若,而爱我若父责我若子,为笑而已矣。天下虽

大,贤人君子虽众,谁肯以强智多闻见屈于我,而不扪舌以自免于辱乎?

故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不己若,而其危亡必矣。

呜呼!岂徒人主哉?士而贤智多闻当世固出其下,则欲以取择善之益也难

矣。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颜子之所以大也。虽然,人知其能与

多矣,问之虽勤,且欲告而中讷,则问为虚设,而只益其骄;惟若无若

虚之情发于不容已,而问必以诚,然后人相忘于寡与不能,以昌言而不

怯。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斥窜诛夷而不恤以言黜斥窜:斥退放逐

B.浮气外张而中藏恶缩恶缩:羞惭畏缩

C.括囊而退者括囊:闭口不言

D.以昌言而不怯昌言:言辞浮夸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恃位而骄十且八九矣

B.或悔而见用矣而彼已一览而见谓无余

C.使我而为人臣为笑而已矣

D.谁肯以强智多闻见屈于我以能问于不能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但人言可畏不也是值得警惕的事吗

B.迨乎虚骄稍息

等到虚浮骄矜之气渐渐消失

C.察情审理,拟议穷年

观察审度情理,斟酌措辞很长时间

D.吾之琅琅凿凿以敷陈者

我声音洪亮、言辞肯定地详尽陈述的样子

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明白尧舜的治国之道是正确的,但自己却不据此行事。

B.忠直的臣子不会畏惧威势,暴君也无法阻止他们进言劝谏。

C.君主认识到自己不知不能,才会反思忏悔对进谏者的诬陷。

D.像颜渊这样的大贤,通常是很难听到对自己有益的建议的。

15.本文第三段末说"人不已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不已若,而其危亡必

矣",意思是"别人都不如自己,可能会导致危亡;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

一定会导致危亡"。请结合本段,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024•北京海淀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

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

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

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⑴,日,

‘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

朱⑵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

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

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上》)

(二)

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诸子,信乎?"日:"然。""然则禹之贤不及

于尧与舜也欤?"曰:"不然。尧舜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禹之

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

曰:”然则尧舜何以不忧后世?"曰:”舜如尧,尧传之;禹如舜,舜传之。

得其人而传之,尧舜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禹也。舜不能以传

禹,尧为不知人;禹不能以传子,舜为不知人。尧以传舜,为忧后世;

禹以传子,为虑后世。”

曰:”禹之虑也则深矣,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

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前定虽不当贤,犹可

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

亦不数。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

其乱。禹之后四百年,然后得桀;亦四百年,然后得汤与伊尹。汤与伊

尹不可待而传也。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

犹可守法。”

曰:"孟子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日:

"孟子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

辞。”

(取材于韩愈《对禹问》)

注释:【1】启:禹的儿子。【2】丹朱:尧的长子。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丹朱之不肖肖:孝顺

B.舜之相尧相:辅佐

C.莫之致而至者致:求取

D.传之子而当不淑淑:美善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诸禹传诸子

B.昔者舜荐禹于天虑其患而不传者

C.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

D.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尧舜之传贤也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益为了躲避禹的儿子的迫害逃到了箕山的南面。

B.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想要天下获得安定。

C.时益以难理。

禹传位的那个时代更加难以治理。

D.天之生大圣也不数。

上天降生圣人没有一定规律。

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禹的时代道德衰败,禹把天下传给儿子而没有传给贤人。

B.孟子认为,益由于辅助禹的时间短,禹才没有考虑把君位传给他。

C.韩愈以禹之后数百年才出现大恶和大贤之人来论证传子的合理性。

D.文一结合史实集中阐述观点,文二主要借助问答形式来逐层推进。

20.对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孟子和韩愈都持肯定态度,但给出的理

由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他们各自的理由。

(2024•北京丰台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

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

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

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

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

用而民自安矣。

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

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

之道,乐之所始也。

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刑、教一体,礼、乐

外内也。刑弛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

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

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取材于阮籍《乐论》)

注释:【1】律吕:中国古典音乐名词,分十二律,黄钟是其中一律。【2】

五声:也称“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材料二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

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

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

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夫五色有好丑,五

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皆无豫于内。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遣于心,

但因和声3,以自显发。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

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见喜怒

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心之

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

于哀乐哉?

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古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3】;

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故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丝竹与俎豆⑷

并存,进退相须,共为一体,从善日迁,然后化成。

(取材于嵇康《声无哀乐论》)

注释:【1】和声:和谐的乐音。【2】太和:古代雅乐名称。【3】遁:

放纵。【4】俎豆:泛指礼器。

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一其节一:整齐

B.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乖:错位

C.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发:激发

D.不相经纬经纬:交织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昔者圣人之作乐也此物之自然也

B.以迎阴阳八风之声五行以成

C.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人安其生

D.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其体自若而无变也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女不易其所

男女不改变各自的位置

B.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

移风易俗,于是百姓同乐

C.皆无豫于内

都与内心的感情没有关联

D.而醉者以喜怒为用

而醉酒的人把喜怒作为外在表现

2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认为,雅乐不烦扰百姓,五音也无韵味,却可使万物自得其

乐。

B.嵇康以酒取譬,说明音乐并无悲欢,只是把人的情感引发出来而

已。

C.阮籍文侧重谈音乐的教化作用,嵇康文侧重探讨音乐和情感的关

系。

D.在音乐的本质方面,他们都认为音乐源于天地自然,具有自然属

性。

25.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两篇文章的见解有何异同?请用自己的话加

以概括。

(2024•北京昌平•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⑴善。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

丹怒,亡归。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

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懵然,恐不能

须臾。”

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

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

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

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

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

而助祸矣。"太子不听。

太子闻卫人荆轲之贤,卑辞厚礼而请见之。谓轲曰:"今秦已虏韩王,又

举兵南伐楚,北临赵;赵不能支秦,则祸必至于燕。燕小弱,数困于兵,

何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

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若

不可,则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

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唯荆卿留意焉!”荆轲许之。于是舍荆卿于上

舍,太子日造门下,所以奉养荆轲,无所不至。

及王翦灭赵,太子闻之惧,欲遣荆轲行。荆轲曰:"今行而无信,则秦未

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

乃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也!”荆轲乃私见樊於

期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

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太息流涕曰:”计将安出?"荆卿曰:”愿得

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推其胸,则

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日:"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遂自刎。太子闻之,奔往伏哭,然已无奈何,遂以函盛其首。太子豫求

天下之利匕首,使工以药蜂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

为遣荆轲,以燕勇士秦舞阳为之副,使入秦。

荆轲至咸阳,事终不成,为秦王左右斩于咸阳宫。王使王翦伐燕,遂亡

燕。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论者

或谓之贤,岂不过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秦纪》)

注释:【1】王:秦王嬴政。嬴政出生在赵国,并于此度过了童年。

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疾:尽快

B.何足以当秦当:抵挡

C.于是舍荆卿于上舍舍:安置

D.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出巡

2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问其傅鞠武/其破秦必矣

B.太子受而舍之/今行而无信

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D.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遂以函盛其首

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这就好比把肉弃置在饿虎往来的小道上

B.连结一人之后交

结识一个人而后与他交流

C.数困于兵

屡次被战争拖累

D.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血沾湿衣裳,人就没有不立即死亡的

2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与燕丹同在赵国时,秦王未以礼对待燕丹,为燕丹的报复埋

下伏笔。

B.燕丹向荆轲陈说秦国蚕食诸侯国,表示自己要招募勇士劫持或刺

杀秦王O

C.荆轲希望樊於期献出自己的头颅,确保自己能赢得秦王好感并接

近秦王。

D.燕丹派遣荆轲报复秦王,行动失败,反招来秦国的攻打,导致燕

国灭亡。

30.司马光为何认为燕太子丹"轻虑浅谋(考虑不全面,计划不周密)”?

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D2.A3.C4.B5.①能领会先王的用意、陛下的意旨(施

恩于百姓)。②能适应形势的变化。③能忠实推行朝廷法令。④不侵扰

百姓,使百姓都能获得改革的好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那是因为)治国没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缘故。

B.正确。句意:根据今天的形势来考察衡量。

C.正确。句意: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机狼狈为奸。

D.错误。"称",符合。句意:谁能符合陛下的意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而",连词,表转折,"但是,然而"。句意:(国君)有仁爱的

心意和仁爱的声誉但他的恩泽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然而他们治理国家的

用意。

B.不同。"之",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句意:用孟子的话。/

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C.不同。句意:"以",介词,"因为";/连词,"根据"。因为当今的时代距

离先王的时代已很久远。/根据我出使外地所接触到的现象,就可以知道

了。

D.不同。"虽",连词,"即使7连词,"虽然"。句意:即使是十分愚蠢的

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难。/虽然本意很好。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未有乏于此时者也","乏",缺乏;"于此时”,比现在。句意:(觉得

人才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为缺乏的。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效法先王的具体政策在当时仍然非常必要"错,根据"以谓当法其意

而已",可知非常必要的是"效法先王的用意",而不是"效法先王的具体政

策”。

故选Bo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

之意而欲领此者",可知"人才”应该:能领会先王的用意、陛下的意旨(施

恩于百姓)。

②根据"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可

知"人才"应该:能适应形势的变化。

③根据"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

少",可知"人才"应该:能忠实推行朝廷法令。

④根据"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

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可知"人才"应该:不侵扰百姓,使百姓都

能获得改革的好处。

参考译文:

如今朝廷的法令严密详备,包罗万象,而我却认为没有法令制度,这是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法令制度,大都不合先王治理国家的政策。

孟子说:“(国君)有仁爱的心意和仁爱的声誉,但他的恩泽却不能施

加给百姓,(那是因为)治国没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缘故。”用孟子的话,

考察当前的弊病,(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

因为当今的时代距离先王的时代已很久远,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

势不同,而想——重修先王的政策,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

困难。然而我之所以认为当今政策上的错误,弊病在于不效法先王的政

策,是指应当效法先王的用意。二帝、三王(的时代),距今有一千多

年,治乱更迭,其间盛世衰世都有。他们所遇到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

也各不相同,他们施行设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们治理国家的用

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说:应当效法先王的用

意。效法先王的用意,那么我们所进行的变法改革,就不至于惊骇天下

人的视听,使天下人议论纷纷,而这本身就已合乎先王的政策了。

虽然这样,根据今天的形势来考察衡量,陛下虽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以

符合先王的用意,(依据)现今的时势必定不能做到的。这是因为当今

天下人才不足的缘故。

我曾试着观察天下在职的官吏,(觉得人才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为缺乏

的。上面缺乏人才,就会有人才沉沦废弃、隐伏埋没在下面,而不被当

时执政的人所发现。我又到民间去访求,也没有发现有多少人才。难道

不是由于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吗?我认为当今

在职的人才不足的情形,根据我出使外地所接触到的现象,就可以知道

了。现在一路方圆几千里之间,能够推行朝廷的法令,知道它的轻重缓

急,而且一切措施都能让百姓做好他们本职工作的人才很少,而没有才

能、马虎草率、贪婪卑鄙的人,却不可胜数。那些能够讲求先王的用意

以适应当下形势变化的人,大概整个州郡当中往往没有一人。朝廷每一

项法令下达,虽然本意很好,在职的官吏还是不能推行,使陛下的恩惠

得以施予百姓,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机狼狈为奸,欺扰百姓。所以我说:

在职的人才不足,而民间百姓当中人才也不见得多。人才不足,那么陛

下虽然想改革国家的弊政,使它合乎先王的用意,大臣当中虽然有能够

符合陛下的心意而想承担改革任务的,但是九州这样大,四海这样远,

谁能符合陛下的意旨,来——推行这些法令,使每一个人都能蒙受改革

的好处呢?所以我说:目前的形势一定不能做到。孟子说:“只有法令

(而没有执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发生效力。”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吗?

既然这样,那么现在最紧迫的事,在于人才而已。今天的天下,也就是

先王(那时)的天下。先王的时代,人才曾经很多,怎么会到今天人才

就不足了呢?所以说:这是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确的缘故。

6.A7.A8.D9.B10.①以道德论,孔子才大道高,列入”世

家”也不足以尊其才、道。

②以土地或德行都可"世其家",而孔子可以凭借德使其家世代相传。

③入"世家"不以道德论,而以尊周论,孔子在尊周上居功至伟。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体例。句意:这是《史记》的体例。

B.句意:没有掌握一寸土地的权力。

C.句意:失去了封地(家族)也就失去了爵位。

D.句意:向下也不能(将孔子与公卿)齐平列入"列传"。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使世代相传。句意:使天下世代相传都够了。/使自己的家族长

久地代代相传。

B.不同。正确/这。句意:有人认为太史公把孔子列在“世家"是不正确的。

/这种说法是很不对的。

C.不同。……的人/判断句标志。句意:而依靠道德(传家)的人,只要

其道德还在,家族的地位就与之同在。/尊崇周王室是诸侯应做的事情。

D.不同。认为/把。句意:但姜西溟认为,司马迁把孔子列于"世家"之中/

而在把天子的权力归还于周王室这方面。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周天子能够扶正乱世”错。句意:是因为他们知道有周天子,并能(帮

助周天子)扶正乱世。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段含义及作用的的能力。

从文章题目看,《释孔子世家》是论证适合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的。

作者先介绍王安石的观点来引出话题,然后用姜西溟、司马迁的观点来

分析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

甲处前面的“王荆公讥史迁不宜列孔子于世家"是王安石的观点。

A.解释世家的含义,反而证明孔子家族时代相传符合世家标准,不能照

应前半句。

句意:世家所代表的意义,难道不是因为开国创业,继承家业,世代相

传吗?

B.承接上文对司马迁的否定,进一步从正面分析原因,与后面的观点针

锋相对,最适合在甲处。

句意:认为孔子的大道不必凭借列入"世家"来尊显。

C.表现的是讥讽的态度,对现象的感慨,不符合学术论辩的精神和语段

思辨的文风。

句意:然而古今没有知道它不对的,也是值得奇怪的啊。

D.把孔子列入列传的结论,否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与王安石观点"仲尼

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不符,而且王安石最终的结论是"迁

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语者也"。

句意:论理说孔子只适合列入列传。

故选Bo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处,先在材料一中找到对应信息"岂以仲尼躬将圣之资……仲尼之道不

从而小",按照"理由一”的结构,概括观点即可。

②处,按照思维导图的提示,在材料二中找到反驳"理由一"的对应信息"夫

有土者以有土而世其家……今则世家久,莫有过于孔子者”,然后概括"世

家”的标准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即可。

③处,要针对①进行反驳,不能就"孔子才大道高"进行反驳,可反驳的

是评论准备,可在材料三中找到对应信息"周室既衰,孔子追修经

术......尊周者,诸侯之事……而下亦不夷为列传也",概括评论标准即

可。

参考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把记述帝王的章节称为“本纪”,公侯能使其国世代相传,

就被称为“世家”,公卿中十分突出的就称为“列传”,这是《史记》

的体例。(既然如此,却又)将孔子列为“世家”,为什么这个人的进

退没有依凭呢?孔子是个羁旅之人,栖栖惶惶(生活在)衰微的末世,

没有掌握一寸土地的权力,把他归在“列传”里面是合适的,为什么要

列为“世家”呢?难道是因为孔子本身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他的教化

影响深远,持续到千秋万代,因此将他列入“世家”来提高他的身份吗?

(然而“世家”也)并不是什么极致的评价。仲尼的才智,做帝王也足

够了,又何止是公侯呢?仲尼的大道,使天下世代相传都够了,何止是

使他的家族世代相传呢?放在“世家”里,仲尼的道也不会因之变大;

放在“列传”里,仲尼之道也不会因之变小。司马迁自己乱了自己的体

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史记》)有很多自相抵触之处。

(宋•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有人认为太史公把孔子列在“世家”是不正确的,他们大概认为从道德

角度看,孔子是帝王师,不应在诸侯之列;从地位角度来看,孔子未曾

有过封爵,不应该与那些有封地的人并列。这种说法是很不对的。汉代

初期,孔子还没有封号,但太史公预料到孔子一定会享有褒扬尊崇的礼

仪,所以把他放在“世家”之中。有封地的人凭借封地使自己的家族代

代相传,有德行的人凭借德行使自己的家族代代相传,依靠封地(传家)

的人,失去了封地(家族)也就失去了爵位;而依靠道德(传家)的人,

只要其道德还在,家族的地位就与之同在。如今来看,战国以后大凡有

封土授爵的人,谁能够使家族延续到今天呢?使自己的家族长久地代代

相传,没有能超过孔子的。《史记》又把孔门七十二弟子和老子、孟子、

荀子放在一起作为“列传”,可见太史公尊崇孔子是到了极致的。谁能

说太史公不了解孔子呢。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

王安石批评司马迁不应将孔子列入“世家”,认为孔子的大道不必凭借

列入“世家”来尊显。但姜西溟认为,司马迁把孔子列于“世家”之中,

并不是为了尊显孔子。司马迁写晋国时说明:”为颂扬晋文公(因功)

得(周平王赏赐的)圭瓒和柜会,作《晋世家》第九。”写越国时说明:

“为颂扬越王勾践消灭强大的吴国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

十一。”写郑国、赵国、韩国也都是这样,而谈到孔子的时候说:“周

王室衰落后,孔子追溯、整理经书学术,来使王道通达,作《孔子世家》

第十七。”他认为那些诸侯能够使家族世代相传,是因为他们知道有周

天子,并能(帮助周天子)扶正乱世;而在把天子的权力归还于周王室

这方面,没有人能比得上孔子,因此将《孔子世家》附在“世家”中,

来表明孔子始终尊崇周朝的态度。尊崇周王室是诸侯应做的事情,所以

向上不能够(将孔子与帝王)并列列入“本纪”,向下也不能(将孔子

与公卿)齐平列入“列传”。

(清•袁枚《随园随笔•释孔子世家》)

11.D12.D13.A14.C15.①君主若才华出众、能力过人,

别人打算向他进谏时就会担心处处都不如他,反被他驳斥,那么常常就

会把话藏在心里不说了,这就可能造成身边无人劝谏,最终导致危亡。

②君主若认为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别人劝谏的道理自己都懂,分析得还

没有自己水平高,因此嘲笑别人,那么别人就算有才能见识也不会进谏,

以免自取其辱。这就必然造成身边无人劝谏,最终导致危亡。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斥窜",斥退放逐。句意:即使被放逐诛杀也不顾(会)因进言被

贬退。

B.正确。"恶缩",羞惭畏缩。句意:浮躁之气在外张扬但内心隐藏着羞惭

畏缩。

C.正确。"括囊",闭口不言。句意:闭口不言而退下的。

D.错误。"昌言",直言进谏。句意:直言进谏而不畏惧。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及虚词意义用法的理

解能力。

A."且",副词,况且;/副词,接近。句意:况且倚仗位高而骄傲自大。/

十次将近有八九次。

B."见",均为介词,被。句意:或许(就因君主)后悔而被采用了。/而君

主已经全都明白(会))被认为没新意。

C."而",连词,表假设,如果;/罢了。句意:假使我作为臣子。/(就是

个)笑话罢了。

D."以",介词,凭;/拿,用。句意:谁愿意凭(自己的)才智出众、见识

广博(却)被我驳斥,而不管住舌头来免于受辱呢?/拿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

能的人请教。

故选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那么别人的进言又怎么能够告诫他呢?

故选Ao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才会反思忏悔对进谏者的诬陷"错,从"追忆前非,固将曰:是吾所不

知不能,而终不可诬者也。"可知,君王反思的是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对

臣子的诬陷。

故选Co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人主之多闻广识而给于辩者,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则言者不惮其

威,而惮其小有才之辩慧"可知,君主若才华出众、能力过人,别人打算

向他进谏时就会担心处处都不如他,反被他驳斥,那么常常就会把话藏

在心里不说了,这就可能造成身边无人劝谏,最终导致危亡。

从"然则炀帝之奥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不已若,诚不若己矣,而

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可知,君主若认为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别人劝谏

的道理自己都懂,分析得还没有自己水平高,因此嘲笑别人,那么别人

就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