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_第1页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_第2页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_第3页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_第4页
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第二节细菌性疾病第三节寄生虫学疾病第四节传染性疾病对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研究的影响第五节实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一、实验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动物及实验损失威胁人类健康影响实验结果包括: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指人类也可感染发病的一类动物疾病。如流性性出血热、狂犬病等。二、实验动物感染性疾病概念根据病原体分类:常见人兽共患病的主要病原体

1.病毒4: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猕猴疱疹病毒1型(B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2.细菌5:沙门氏菌、布氏杆菌、志贺菌、结核分枝杆菌、钩端螺旋体。

3.真菌1:皮肤病原真菌。

4.寄生虫1:弓形虫。实验动物主要烈性传染病病原体:鼠痘病毒、兔瘟病毒、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传染性犬肝炎病毒。引起实验动物一般性疾病的病原体:

1.病毒: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猴反转录D型病毒。

2.细菌:多杀巴斯德杆菌、泰泽病原体、鼠棒状杆菌、支原体。

3.寄生虫:多种体内寄生虫。1、预防措施

完善的饲养管理制度2、控制措施

及时发现、明确诊断、隔离封锁、捕杀三、预防和控制措施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第七章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一、鼠痘—小鼠传染性脱脚病Addyourtitle

小鼠传染性脱脚病又名鼠痘,是由鼠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表现为全身性感染,死亡率高,传播快。本病的特征是肢体末端皮肤坏死坏疽,发生脱脚、断尾和外耳缺损等症状。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

鼠痘病毒归属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病毒呈砖形,约230×170nm,核酸为双股DNA,外包一层脂蛋白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能凝集火鸡和鸡的红细胞。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干燥、低温和50%甘油中可保存较长时间。一、鼠痘—小鼠传染性脱脚病鼠痘病毒第一节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病鼠和无症状带毒鼠为本病的传染源。

自然感染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和呼吸道传播。亦可经污染的饲料和用具传播。主要在实验室小鼠中流行,野鼠中较少发生。DBA/1,DBA/2、BALB/c、A和C3H品系对病毒易感。一、鼠痘—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

可大致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急性感染,往往在未出现皮疹时即大批死亡,尸检可发现肝脾灶状或片状坏死和肠道出血。慢性经过多呈皮肤型,早期病灶发生在嘴唇、脚和尾部,开始水肿,既而变成水疱,最后结痂。累及肢体和尾者出现脱脚断尾终成残废。隐性感染外观健康,病毒可呈潜伏感染状态。一、鼠痘—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如皮损、脱脚断尾等特征和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可作出诊断。病毒的分离鉴定是本病最有力的依据。一、鼠痘—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定期作血清学监测,防止将传染源引入动物种群和实验室,对可疑小鼠要隔离检疫,证实后应消灭整个感染鼠群。一切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要高压消毒,房间用福尔马林等消毒剂熏蒸。接种牛痘疫苗可预防此病。一、鼠痘—小鼠传染性脱脚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佛山现流行性出血热宠物兔与鼠同食主人险丢命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不合格的实验动物饲养环境,极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国内曾多次发生实验动物流行性出血热事件

1999年广州XXX大学博士后张某从事“九五”国家攻关课题“补肾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实验时接触大鼠,3个月后感染流行性出血热,2003年被诊断为肾功能衰竭,2006年进行肾移植手术。

2001年6月,北京发生了因使用质量不合格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不规范致使鼠源性人兽共患病流行性出血热感染:一名院士死亡和700多师生紧急预防接种。学生感叹:十数年寒窗苦,一病全作废2002年,湖北省药检学校的一名毕业生在某药厂从事动物实验工作,由于接触了带出血热病毒的实验动物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不治死亡。

2006年,东北三省由于个体户养殖、贩运不合格实验动物,导致几十名教学科研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1.病原学

本病毒属本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呈圆形或卵圆形,核酸为单股RNA,有囊膜,对环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差。包括6种血清型:大多数实验大鼠携带的就是Ⅱ型病毒。

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Addyourtitle

流行性出血热为人兽共患病;引起该病的病毒主要存在于野生啮齿类动物。在实验动物,多呈隐性感染和持续带病毒状态,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会议将具有发热、出血和肾损伤为特征的病毒性感染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

本病毒属于本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80~115nm。核酸为单股RNA,分3片断。有囊膜,可凝集鹅血球。本病毒对环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差。包括6种血清型,其中Ⅰ型病毒、Ⅱ型病毒与本病的发生有关。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汉坦病毒第一节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根据传染源不同分为3个类型:

①野鼠型:主要由野外黑线姬鼠传播,多发生在农业区,青壮年易感,一般病情较重;②家鼠型:由褐家鼠传播,农村和城市均可发生,病情较轻,多无典型的5期经过;③大白鼠型:发生在以大白鼠或小白鼠为实验对象的的实验室。第一节病毒性疾病黑线姬鼠褐家鼠SD大鼠流行性出血热的三个传染源第一节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分为5个类型:

ⅰ呼吸道传播:以气溶胶传播;

ⅱ消化道传播:动物排泄物污染食物;

ⅲ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或破损皮肤感染;

ⅴ垂直传播:

HFRS可传给胎儿;

ⅵ虫媒传播:螨类可能是传播媒介;第一节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

实验大鼠感染本病毒可能是由于野鼠侵入动物房所致。实验大鼠间或实验大鼠传播给人的比较公认的途径是经气溶胶吸入或经皮肤咬伤处而被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

(3)易感者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人、大鼠、小鼠、猫、兔。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为高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伴有皮肤三红(颜面、颈、胸潮红)、粘膜三红(眼结膜、软腭和咽部)、三疼(头痛、眼眶痛、腰痛),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五期: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恢复期,病死率高。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搔抓样出血点软腭出血点临床表现大片瘀斑口腔出血临床表现球结膜出血、水肿口、鼻、结膜及皮肤出血【诊断】

多数易感动物对该病毒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其诊断主要靠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也可在感染大鼠的肺组织中查出特异性病毒抗原。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

2、临床特征: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五期经过

3、实验室检查第一节病毒性疾病【预防与控制】1、疫情监测2、防鼠灭鼠3、食品和个人卫生4、疫苗接种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的疫苗可分为二类,一种是鼠脑纯化疫苗,另一种是细胞培养疫苗;另外还有减毒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也在研究中。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由于野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和病毒携带者,因此消灭野鼠,防止野鼠进入动物饲养室和实验室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定期做血清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无菌剖腹取胎术和屏障环境饲养可根除该病毒感染。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Addyourtitle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是由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本病毒主要存在于野生啮齿类动物中,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人。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

本病毒属沙粒病毒科,RNA病毒,大小为50mm左右。本病毒对环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差。对乙醚敏感,不耐热,56℃1h,紫外线或0.1%甲醛都可灭活。沙粒病毒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野生啮齿动物和宠物鼠。

带病毒小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使人感染;接触也可感染发病。人,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猴。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

人感染后表现类似流感样症状,严重者侵犯中枢神经引起脑膜炎。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诊断】

怀疑本病时,可将可疑动物进行血清学检查或病毒分离。人感染本病毒,一般有动物接触史,群体发病,脑脊液中细胞增多几乎全为淋巴细胞。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做好预防措施,动物室周围环境无野生啮齿类,建立卫生消毒制度,不从疫区引进动物。一旦发生疫情,迅速封锁污染的鼠群,及早淘汰,污染的环境和设备彻底消毒灭菌。对患病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等做焚烧或深埋处理。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四、仙台病毒感染Addyourtitle

仙台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可感染多种实验动物。

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

仙台病毒亦称日本血凝病毒。该病毒为多形性,直径150~600nm。具包膜,不耐热,几乎可凝集所有种类的红血球,而且有溶血性。在鸡胚、各种动物肾脏培养细胞的细胞质中增殖。是大、小鼠群中常见的病毒之一。四、仙台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仙台病毒【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病鼠。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小鼠、大鼠。四、仙台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

本病能引起啮齿类实验动物急性肺炎,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生长缓慢,体重减轻,动物发出“呼噜声”。感染动物的病理变化局限于呼吸器官,肉眼可见肺充血并呈红色。四、仙台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多个动物出现“呼噜声”,且有扩散蔓延之势,解剖可见肺实变,可初步诊断为仙台病毒感染。可采取血清检测抗体,以了解鼠群污染状况。四、仙台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做好预防措施,动物室周围环境无污染,建立卫生消毒制度,不从疫区引进动物。一旦发生疫情,迅速封锁污染的鼠群,及早淘汰,污染的环境和设备彻底消毒灭菌。对患病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等做焚烧或深埋处理。对于珍贵种群可隔离暂停繁殖一段时间,动物痊愈后体内不储存病毒。四、仙台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五、鼠肝炎Addyourtitle

鼠肝炎由小鼠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肝炎和脑炎。感染小鼠在正常情况下大多呈不显性感染,只在应激因素激发下或免疫缺陷时才能成为致死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

鼠肝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病毒呈圆形,有囊膜,表面有许多长20nm的花瓣状纤突。含单链RNA,对氯仿和乙醚敏感,对脱氧胆酸钠有一定的抵抗,对甲醛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在-70℃下保存良好。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五、鼠肝炎鼠肝炎病毒【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

本病毒仅感染小鼠。

可经消化道、接触传染和胎盘传染,水平和垂直传播等多种方式传染。小鼠。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五、鼠肝炎【临床表现】

呈隐性感染而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与某些微生物发生混合感染时,或在实验条件的刺激下常会爆发疾病,引起小鼠致死性肝炎、脑炎和肠炎。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五、鼠肝炎【诊断】

患病小鼠解剖可见肝脏表面散在凹陷坏死灶。不显性感染鼠群可用血清学诊断,测其抗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五、鼠肝炎【预防与控制】

做好预防措施,动物室周围环境无污染,建立卫生消毒制度,不从疫区引进动物。一旦发生疫情,迅速封锁污染的鼠群,及早淘汰,污染的环境和设备彻底消毒灭菌。对患病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等做焚烧或深埋处理。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五、鼠肝炎六、兔瘟Addyourtitle

兔瘟又称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传染病,以传染性极强、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各种兔均易感。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

兔出血症病毒属杯状病毒科兔病毒属,病毒呈球形颗粒,无囊膜,大小在32~36nm。本病毒能凝集人O型、绵羊、鸡的红血球。可刺激兔体产生血凝抑制(HI)抗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兔出血症病毒六、兔瘟【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

本病毒仅感染兔。

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染。兔。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六、兔瘟【临床表现】

主要危害青、成年兔,对长毛兔特别敏感,死亡率达95%。该病以潜伏期短、发病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内脏出血为特征。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六、兔瘟【临床表现】

最急性感染后表现为10~12小时,不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只是在兔笼内乱跳几下,惨叫几声即倒下死亡。急性感染表现为体温上升(41~42℃),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有渴感,呼吸迫促,濒死前突然兴奋,在笼内惊厥、蹦跳、挣扎、咬笼、狂奔,然后前肢伸向左右侧伏地,后肢支起,全身颤抖倒向一侧,四肢乱划或惨叫几声而死亡。

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六、兔瘟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六、兔瘟【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的特征性表现和病理,可作出初步诊断。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六、兔瘟【预防与控制】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引进兔时严格隔离检疫。发现疫情,及时隔离处理,尸体和病死兔一律深埋或焚烧销毁,对笼器具、饲养室进行彻底消毒。必要时接种兔病毒性出血症灭活苗。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六、兔瘟七、犬出血热肠炎Addyourtitle

犬出血性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2型感染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为特征。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

犬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DNA病毒,病毒粒子呈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18~26nm,无包膜。该病毒抵抗力强,在室温下可保存数年,对乙醚、氯仿、醇类和去氧胆酸盐不敏感。对甲醛、氯化物和紫外线敏感。第一节病毒性疾病

犬细小病毒七、犬出血热肠炎【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病犬。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犬。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七、犬出血热肠炎【临床表现】

断奶前后的仔犬易感。主要症状表现为呕吐,腹泻和白细胞显著减少。粪便先呈暗红色血水样,后为粘液血便或脓血便,有恶腥臭。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七、犬出血热肠炎【诊断】

根据有无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作出诊断。粪便中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可稀释离心后用猪红血球进行血凝试验。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七、犬出血热肠炎【预防与控制】

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最佳选择。根据病情对症治疗,早期诊断,在未出现血痢时,应及时应用高免抗血清治疗,同时及早应用抗菌消炎药,主要是抗病毒感染,防止脱水,提高病犬的综合抵抗能力。如出现血痢时,全身给予抗菌消炎和补液。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七、犬出血热肠炎八、犬传染性肝炎Addyourtitle

犬传染性肝炎由犬传染性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

本病毒属腺病毒科,病毒粒子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室温下可存活10~13周,附着在针头上的病毒可存活3~11天,50℃经15分钟或60℃经3~5分钟可将其灭活。对乙醚、氯仿、酒精等脂溶剂不敏感,甲醛、苯酚、碘酊及火碱是常用的有效消毒剂。第一节病毒性疾病腺病毒八、犬传染性肝炎【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病犬及带毒犬是本病的传染源。

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用具、食物等经消化道感染发病,也可经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犬。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八、犬传染性肝炎【临床表现】

感染犬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饮欲增加,常见呕吐、腹泻,粪便有时带血,马鞍型高热,白细胞减少,严重血凝不良,肝脏受损,角膜混浊等为主要特征。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八、犬传染性肝炎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八、犬传染性肝炎角膜混浊肝脏受损【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角膜变蓝、黄疸、贫血等症状。血液学检查红细胞数、血色素、比容下降,白细胞降低。血液生化检查ALT、AST升高,胆红素增多,该病最后确诊还应依赖于特异性诊断。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八、犬传染性肝炎【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是接种质量可靠的疫苗,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保持犬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对病犬立即隔离饲养和护理,饲料中添加足够的维生素A、D、E,消毒污染的环境和笼器具等。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八、犬传染性肝炎九、犬瘟热Addyourtitle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

犬瘟热病毒属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RNA病毒,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椭圆形或长杆形,也有呈不定形,大多为150~330nm,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易被光和热灭活,在-10℃可生存几个月,在-70℃或冻干条件下可长期存活;在0℃感染力迅速丧失。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犬瘟热病毒九、犬瘟热【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

病犬。

健康犬多因病犬分泌物以飞沫和污染物的形式通过上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而受感染。犬。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九、犬瘟热【临床表现】

病犬表现为双向热,消化道和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后期发生非化脓性脑炎以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九、犬瘟热【临床表现】

疾病发展过程常见精神倦怠、厌食、发热、流泪或有脓性眼屎、浆液性或脓性鼻液、咳嗽、呕吐、腹下脓性皮疹、呼吸困难、不同形式的神经症状、鼻端和脚垫表皮角质化等。

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九、犬瘟热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九、犬瘟热浆液性或脓性鼻液脚垫表皮角质化【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典型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还须采取病料做病毒分离、中和试验等特异性检查。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九、犬瘟热【预防与控制】

注射犬瘟热疫苗。若发现染病犬,为防止疫情蔓延,应迅速将病犬隔离,选用漂白粉或来苏儿等消毒剂对犬舍及其用具和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早期采取高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配合对症和支持疗法等综合疗法,可获得一定效果。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九、犬瘟热十、B病毒感染Addyourtitle

B病毒又称猴疱疹病毒,它可使猕猴属引起良性经过的疱疹样口炎,但感染人类却产生致死性的脑炎或上行性脑脊髓炎,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

B病毒属疱疹病毒科,为双链DNA病毒,大小为150~170nm,有两层膜,同单纯疱疹和伪狂犬病病毒之间有抗原关系。病理标本以50%的甘油液保存较好,在36℃于1:9000甲醛内经48小时就灭活。第一节病毒性疾病B病毒十、B病毒感染【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病猴。

本病主要是经直接接触传染,经过猴的撕咬由唾液污染正常或微损的皮肤形成传染。人、猴。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十、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

猴感染后自然病例多呈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口腔粘膜发生溃疡,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症状,且能发生病毒血症,发烧,流涎,食欲减退,严重者可致死。病猴剖检可见口腔粘膜溃疡,食道及肠道出血、溃疡,肝及中枢神经有损伤性病灶。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十、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

人感染B病毒后主要表现为上行性脊髓炎或脑脊髓炎。在被猴咬伤后局部区域疼痛、发红、肿胀,出现疱疹,有渗出物,常常并发淋巴管和淋巴结炎。接着就出现上行性脊髓炎或脑脊髓炎的症状。绝大部分在发病后三周内死亡。幸存者会因后遗症而残废。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十、B病毒感染【诊断】

在猴类可以根据舌的疱疹性溃疡,组织学方法检查包涵体,恢复期B病毒中和抗体以及病毒的分离等作出诊断。在人类,凡是同猴子或猴组织有过接触的人患脊髓炎或脑脊髓炎都应首先怀疑是B病毒感染。只有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十、B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

严格认真检查新进猴的口腔,发现有可疑B病毒病灶的猴后,除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做些必要的检查之外,应及时将该动物焚毁。工作人员万一被疑似B病毒感染的猴子咬伤或抓伤,伤口应立即放血,用肥皂水充分洗涤,然后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病人观察三周(因B病毒病的潜伏期最长为20天)。同有疑似B病毒病变的猴子或猴组织接触的人应带口罩和护目镜;新来猴最好单笼关养,应仔细检查它们的唇缘和舌;尽量不要徒手捕捉猴子,必要时可给动物注射麻醉剂和镇静剂,以利于实验操作,有开放性创伤的工作人员需待充分恢复后方能同猴子接触。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十、B病毒感染狂犬病Addyourtitle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动物感染后,一般有两种表现类型:狂暴型和麻痹型。人感染后出现高度兴奋、恐惧不安、畏风、流涎、恐水、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瘫痪甚至死亡。第一节病毒性疾病Addyourtitle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动物感染后,一般有两种表现类型:狂暴型和麻痹型。人感染后出现高度兴奋、恐惧不安、畏风、流涎、恐水、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瘫痪甚至死亡。狂犬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

狂犬病病毒属于RNA型的弹状病毒科,病毒型似子弹,单链结构,表面有脂蛋白包膜。病毒对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新洁尔灭、来苏儿等消毒药敏感。病毒不耐湿热:100°C加热2分钟以及紫外线照射均能灭活,耐低温,在4°C下可存活数月到1年。狂犬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病原学】A.病毒的子弹状外形;B.蜂窝状核衣壳(RNP);C.病毒外表面双层脂质突起【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主要是犬、其次是携带病原的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等温血动物。自然界中,以野生动物如狼、狐、吸血蝙蝠等为主。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等;也可由染毒唾液污染外环境(石头、树枝等)后,再污染普通创面而传染。人、各种畜类,尤其是犬科和猫科的动物。

狂犬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儿子遭狗咬父亲用嘴吸出毒血患狂犬病身亡(图)2013年09月25日04:11

来源:扬子晚报众人合力将狂犬病发作的江某控制住。孙东城摄

动物:犬狂暴型、犬麻痹型。人感染后的临床表现: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甚至死亡。

狂犬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

典型的症状结合病史,尸检动物脑组织内基氏小体可确诊。狂犬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诊断】内基氏小体——狂犬病毒形成的包涵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10n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狂犬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诊断】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对可疑动物要隔离观察,病死动物应予焚毁或深埋处理。捕杀野犬、管理和免疫家犬和家畜(注射兽用狂犬病毒疫苗)。狂犬病第一节病毒性疾病【预防与控制】接种狂犬疫苗第一节病毒性疾病第二节细菌性疾病第七章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病原学】

沙门氏菌包括一大群无芽胞、有鞭毛、有动力、不发酵乳糖和蔗糖、抗原构造和生化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的病原体。危害啮齿内实验动物的沙门氏菌主要是乙群的鼠伤寒杆菌和丁群的肠炎杆菌。一、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第二节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携带该菌的野鼠、苍蝇、动物粪便,病鼠是传染源。

粪便污染垫料、饲料、饮用水或饲养用具后,经消化道感染。大鼠、小鼠、豚鼠、兔、猕猴。一、沙门氏菌感染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临床表现】

食少和腹泻,急性暴发型可导致动物迅速死亡。一、沙门氏菌感染第二节细菌性疾病【诊断】

根据患病动物消化紊乱、下痢等临床表现和动物粪便的细菌培养鉴定可以诊断本病。一、沙门氏菌感染第二节细菌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严防野鼠、防止苍蝇、粪便污染、隔离和淘汰病鼠。由于多种实验动物对本病易感,因此不宜在同一室内饲养多种动物,以避免相互交叉感染的机会。一、沙门氏菌感染第二节细菌性疾病【治疗】

大动物如犬、猴患本病时,可采用敏感抗菌素如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进行治疗。一、沙门氏菌感染第二节细菌性疾病【病原学】

引起实验动物肺炎的细菌种类很多,如肺炎双球菌、克雷伯肺炎杆菌、鼠丹毒杆菌、鼠棒状杆菌、嗜肺巴氏杆菌、出血败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等。这些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存在于正常动物的呼吸道粘膜上。二、细菌性肺炎第二节细菌性疾病肺炎双球菌克雷伯肺炎杆菌【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存在于正常动物的呼吸道粘膜上。只有当动物抵抗力下降时,这些致病菌才有可能乘虚而入,侵入组织大量繁殖,引起疾病。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冬季或早春,特别是室温低于18℃时易暴发流行。其他合并病毒感染、通风不良、过分拥挤、气温突变等情况均可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诱发本病。大鼠、小鼠、豚鼠、兔、猕猴。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二、细菌性肺炎【临床表现】

不同病原体所致的肺炎有其共同的临床症状,即由肺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的系列症状。在啮齿类动物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可听见肺部发出的“噜”声,口周粘膜青紫。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二、细菌性肺炎【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可以确诊。兔、犬、猴患本病还可经X线透视检查,病原的确定有赖于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二、细菌性肺炎【预防与控制】

由于气温的剧烈变化是肺炎流行的主要外因,因此在寒冷季节务必保持一定的室温,昼夜温差不宜过大。另外动物室内饲养的动物密度不宜过高。保持空气流通,及时淘汰病鼠有利于防止肺炎的流行。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二、细菌性肺炎【治疗】

犬、猴等大动物患本病时可选用敏感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并给予补充各种维生素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治疗。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二、细菌性肺炎【病原学】

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巴氏杆菌、溶血性巴氏杆菌、嗜肺巴氏杆菌、尿巴氏杆菌和鸭疫巴氏杆菌等引起,以前两者常见,属巴氏杆菌属。本菌的抵抗力不强,在直射阳光和干燥的情况下迅速死亡;60℃10min可杀死;一般消毒药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可杀死。三、巴氏杆菌病第二节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病畜,病禽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带菌动物均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和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易感动物主要为家畜家禽。实验动物中兔易感。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三、巴氏杆菌病【临床表现】

动物急性病例主要特征是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慢性病例常表现皮下结缔组织、关节及各脏器的化脓性病灶。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三、巴氏杆菌病【诊断】

根据微生物学检查,血清型或生物型鉴定即可确诊。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三、巴氏杆菌病【预防与控制】

加强动物卫生管理和动物防疫工作,发病动物及时隔离治疗,对动物环境设施进行彻底消毒。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三、巴氏杆菌病【治疗】

大剂量青、链霉素治疗,如两天仍无效,可改用四环素静脉滴注,2~3天有效。治愈后动物防止复发,慢性病例一般不做治疗直接淘汰。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三、巴氏杆菌病【病原学】布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布氏杆菌有6个种:即羊种、牛种、猪种、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和犬种,其中羊种致病力最强。临床检疫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

。四、布氏杆菌病第二节细菌性疾病布氏杆菌

是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在中国属于乙类传染病,除人、羊、牛、猪最易感外,其他动物如鹿、骆驼、马、犬、猫、狼、兔、猴、鸡、鸭及一些啮齿动物等都可自然感染。事件回放:

2010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的一些学生进行“羊活体解剖学实验”,感染了布氏杆菌病,共确诊了27名学生和1名教师。(二)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四、布氏杆菌病第二节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畜,病禽。四、布氏杆菌病第二节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分为4个类型:

ⅰ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

ⅱ经消化道传染;

ⅲ经呼吸道传染;

ⅴ其他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四、布氏杆菌病第二节细菌性疾病【流行病学】

(3)易感者

除人和羊、牛、猪最易感外,其他动物如鹿、骆驼、马、犬、猫、狼、兔、猴、鸡、鸭及一些啮齿动物等都可自然感染。四、布氏杆菌病第二节细菌性疾病【临床表现】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中以牛、羊、猪、犬感染最为典型,感染动物大部分呈隐性经过,少数呈现典型症状,表现为流产,不孕,睾丸炎,后肢麻痹及跛行,短暂发热或无热。很少发生死亡。容易传染人,人在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上可表现为全身性淋巴结疼痛和脾肿大,伴有发热、头痛、寒颤、出汗、虚弱、肌肉疼痛、恶心和体重减轻。第二节细菌性疾病四、布氏杆菌病【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第二节细菌性疾病四、布氏杆菌病【预防与控制】

不从疫区购买实验用家畜家禽。使用的实验用家畜家禽必须经过畜牧兽医部门检疫。检出的病畜应及时处死,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须深埋或焚烧处理。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第二节细菌性疾病四、布氏杆菌病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第七章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一、弓形体感染Addyourtitle

弓形虫病,为人兽共患体内寄生虫病。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病原学】

弓形虫依其不同发育阶段有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滋养体和包囊出现在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猫的体内,而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则只出现在终宿主猫的体内。一、弓形体感染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裂殖体【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终末宿主(猫);中间宿主(小鼠、大鼠、家兔、豚鼠、犬、猴、人)。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或含弓形体包囊的肉类被食用。人,猫、小鼠、大鼠、家兔、豚鼠、地鼠、犬、猴。一、弓形体感染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临床表现】

实验动物中大多数动物如大鼠、小鼠、地鼠、豚鼠、兔、犬等均对弓形体易感,但具有一定的先天性免疫力,故感染后不一定出现急性期而只在组织内形成包囊,呈慢性或隐性感染。包囊是弓形体在中间宿主之间互相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是中间宿主体内的最终形式,可存在数月、数年甚至终身。动物之间互相捕食或人吃未熟的肉类易被感染。目前有人吃了未熟的犬肉而感染的报导。一、弓形体感染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诊断】

诊断方法包括直接涂片和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病原体,或用间接血凝、直接血凝法检查特异性抗体。一、弓形体感染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引进动物前要进行弓形体检查;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以预防本病的传播。发现小动物有弓形体感染需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犬的急性感染可试用磺胺类药物。一、弓形体感染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二、兔球虫病Addyourtitle

兔球虫病是由多种球虫寄生于兔的小肠或胆管上皮细胞内引起的,是兔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病原学】

兔艾美尔球虫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数为无色或灰白色,有内外两层囊壁,中间有原生质团(最后发育成孢子囊)。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二、兔球虫病兔球虫【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者成年兔多为隐形带虫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兔舍潮湿、阴暗、拥挤、卫生不良及饲料单纯、营养不良等,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兔。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二、兔球虫病【临床表现】

根据球虫的寄生部位可分为肠型、肝型和混合型三种。开始时病兔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伏卧不动,生长停滞。眼鼻分泌物增多,体温升高,腹部胀大,臌气,下痢,肛门沾污,排粪频繁。肠球虫有顽固性下痢,甚至拉血痢,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肝球虫病则肝脏肿大,肿区触诊疼痛,黏膜黄染。家兔球虫病的后期往往出现神经症状,四肢痉挛、麻痹,因极度衰竭而死亡。肠型死亡快,肝型较慢。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二、兔球虫病【诊断】

诊断方法可通过粪便直接涂片或浓集法镜下检查卵囊。兔肝脏球虫的检查除检查粪便外,也采用解剖后肝脏压片法检查卵囊。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二、兔球虫病【预防与控制】

以预防为主,兔饲养室应注意通风,保持干燥卫生,幼兔与成年兔分开饲养,发现病兔立即隔离与治疗。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兔球虫病的药物有磺胺类药物,此外兔球灵、盐酸氯苯胍等均可应用。第三节寄生虫性疾病二、兔球虫病第四节传染性疾病对实验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研究的影响第七章实验动物常见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主要宿主对人的感染途径疾病及临床症状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性脑膜炎病毒狂犬病毒B病毒Marbarg病毒猴痘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大鼠、小鼠小鼠犬、猫、蝙蝠猴猴猴黑猩猩蜱叮咬、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