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9100字(论文)】_第1页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9100字(论文)】_第2页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9100字(论文)】_第3页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9100字(论文)】_第4页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91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一、引言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指导思想,核心素养思想因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思想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而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除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外,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对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人文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达到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数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生活中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数学带给人类的影响已经遍布各种领域,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数学,数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认为学习数学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则更加侧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不是单一地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以及更加有效的理解并且掌握教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使其有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课程标准》将“问题解决”列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将问题解决贯穿于各个学习领域,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二、相关概念(一)核心素养纽布兰德M.PISA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是个体在实际的生活中积极运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实现自身以及社会持续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本文认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在具体情境下,小学生运用个人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并能够通过反思、评价等进一步探寻数学知识的本质。是关于小学生数学知识、情感、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李海芬.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8,373(25):73-74.。李海芬.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8,373(25):73-74.(二)问题解决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一直是国内外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有许多的教育学者对此提供了很多坚实的理论成果,使得现今所讨论的数学问题解决的含义由原来的“解题”中得到了延展,由过去关注学生“解题”结果,到关注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不同的研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领域或视角出发,对数学问题解决有不同的定义林修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研[J].新教师,2017(7):63-64。那么从本研究出发,认同并侧重于把数学问题解决理解为是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新的或不熟悉的情境中的非常规数学问题的一种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既涉及陈述性知识,例如是数学概念;也涉及程序性知识,例如是数学运算、推理、作图等;还涉及认知策略,例如是问题表征、解题策略等,通过对其内涵的解读可以理解,数学问题解决它是从初始状态转化到目标状态的一个数学活动过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目的,是能体现问题解决者的数学能力。林修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研[J].新教师,2017(7):63-64三、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的问题(一)困于书本,忽视教学中联系生活学生学到知识是教师教学目标之一,但教师选择何种途径传授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与教学方向,能够为学生呈现一个知识结论,但是教材却不能为学生呈现一个知识产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路,能够引导学生就积极探索知识,学习数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教学观察中发现许多教师难以超越教材,教学活仅限于“念教材”、“读PPT”,忽视了结合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2):74-79,往往注重知识的完美呈现,而忽略了挖掘知识的来源过程,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也难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体会到来自于生活中的“鲜活教材”,也没有让生活中的经典实例走进课堂,这就导致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的脱轨,没有将课本读“活”。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2):74-79笔者还发现教数学时,大致浏览一下课本,把握一下大方向,然后就抛开课本,自己先学习这一部分知识内容,选取吸引学生的故事或鲜为人知的生活常识知识,对应课本做一个知识点串联伍恒.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24+26。这样讲每一部分知识点都能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如果自己学得充分,可以让孩子结合当天学的知识大谈特谈,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再引导孩子们得出结论,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听到知识,还能自己思考表达,这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但现在的课堂往往教师提问远远胜于学生提问的次数,学生还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被动地学习,学生的视野也被局限在课堂和书本之中,导致教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越走越远,学生的思维也受到局限徐斌艳.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6)。伍恒.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24+26徐斌艳.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6)(二)重视解题技巧,淡化问题的发现目前的许多考试中,小学数学部分对于答题格式的要求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步骤分”占的比例越来越重。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解题技巧的讲授也越来越多,甚至慢慢演变成了原本的解题技巧转换成了记忆教学,许多学生只要能把标准答案背过,参考着老师的例题,就能写出一份满分答卷,但是对于学生真正的解题的思维而言,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很好地做一个回答,但是课堂当中当老师提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的吗”,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没有”。这种“无问题的课堂”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吗?一节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带着问题出去,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解决自己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又能引发学生对于新问题的联想。但实际课堂的教学中,太过注重解题技巧、注重答题的规范化,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徐文彬.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理解、设计与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徐文彬.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理解、设计与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三)重视表演完美,忽视教学形成问题的有效启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是学生互动是否激烈、是学生是否积极回答问题,而忽略了一堂课的真实有效性。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许多教师对于传统的授课模式轻车熟路,当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时,教师就陷入了矛盾,认为学生只要能积极发言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孙娟.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9(32).106.。导致许多教师课下注重教学设计的细节与步骤,甚至预设学生课堂的提出的问题、回答及表现,注重表演完美,在教师中表演完美的背后,也出现了学生“假装参与”、“冒充好学生”的现象,对于教师的表演色彩浓厚的课堂,学生被迫上线,同时教师还给学生一个“托儿”的角色。甚至当有校外教师进行听课学习时,老师会提前安排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表演”,学生负责的就是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的内容,也是教师和学生提前商量安排的,导致数学课堂的虚假繁荣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9):36-39。孙娟.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9(32).106.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9):36-39四、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策(一)合理利用数学教材,加强书本与生活的联系教师需要做好“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包括他们教师自身经验、教科书、各种参考资料、课外实践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经历过的事“带到”课堂中来。如何更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小学高年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协作能力强,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性以及创新能力,是长期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郑毓信.“数学核心素养”之我见[J].教育视界,2016(08):4-7.。郑毓信.“数学核心素养”之我见[J].教育视界,2016(08):4-7.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看到不同于书本的知识与收获,将学生从学校课堂转化到生活课堂,收获生活给予的知识,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加,丰富学生能够的现实生活知识,同时也能更好的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如果一味追求课本知识,教师的思维也会受到局限,不愿意去做深层面的学习与研究,教学也会变得机械化、僵硬化。在教学观察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数学靠机械式记忆,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到的是“死”知识,不利于知识记忆的长期的保存。我们所要求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要结合实际,不只考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识记,更不能只重习题练习,更重要的是考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加强书本与生活的联系。(二)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功利性的教学观念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教师教学会出现简单重复、机械教学的现象,教学方式也会呈现形式化、应付等现象,甚至会出现教师课前不备课、许多班级公用往年教学资料等现象,过度追求教学结果,而忽略对学生问题解决思维的培养,学生思维僵化,只针对做题方法,不注重思考。很多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内在需求是什么,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展自身感兴趣的事情,帮助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形成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的学习动机都应该源自于学生自身的需求,有的高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的状态并不是很好,是因为他没有在学校里找到适应他自身学习的学习动力,小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很多小学生不愿意去学习,任何处罚都没有办法让他们真正的去热爱学习,如果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会让整个学习的过程显得也很被动,小学生就会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一个角色,这恰恰与我们想要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背道而驰的,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小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等现象王莉琚.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当一个小学生满怀期待地迎接一节新的课堂时,他们内心是有所期待的,也想要得到学习上的内心满足,但是面临各种各样课堂上表现出来学习问题,与他们内心的蓝图不同时,学生会显得很被动吃力,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会受到打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虽然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小学生,但可以传授学生方法,让小学生积极的表现自己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引导积极思考,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王莉琚.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三)增设教师团队互评环节,促进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发展的互助性注重教师团队的合作交流,构建合作型教师团队。受功利性教学观的影响,教师为了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多教师更加倾向于追求指标如职称、工资,这就必然会造成教师团队内部竞争的现象,许多教师不愿意与其他教分享交流自己的教学资料及教学成果,对于内部的教师团队教研及经验分享,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教师对于分享的内容仅仅在于表面,没有涉及到最深层的教学知识及经验,这也导致教研活动及心得交流会变得像是走过场。然而迫于规章的影响,对于学校要求的教研、集体备课等活动,教师又不得不参加,然而参加之后效果又不太好,尤其是新进教师无法从中学到教学深层经验,同时这样的活动还会浪费教师的时间,耽误教师其他工作的进程。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就是因为教师的评价机制,将这些教师放在了对立面与竞争关系的角色上,教师为了保存自身在团队中的竞争力,不得不对自身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掩藏,降低了教师团队的合作与交流。为此,要打破教师团队现有的竞争局面,形成明确的团队目标并使其成教师团队的共识,将团队目标融入教师的职业目标,让教师在团队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及认可,让教师个体在集体分享中享受到赏识与欣赏,不要一味追求奖励的方式,提高团队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设教师团队互评环节,促进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发展的互助性降伟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降伟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五、通过“四性”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一)“现实性”1.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一直以来数学知识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再加上小学生都还处在身心发展不完善的阶段,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其次再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效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教师在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本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换成能够便于理解的情境,使学生在更好的理解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学习于生活密不可分的现实性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7。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些图形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都有什么用途以及这些图形都有哪些独特的特征。这样不仅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学的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以及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也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72.转变教师观念,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开展数学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教法,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授课时,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鼓励小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各部分的发展水平,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能够良好的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裁剪几何图形,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于几何图形认识的同时也可以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吸收辛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9(37):98.。在课堂上,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观点,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而不是急于否定。这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该仔细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知识,再通过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有利于加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认知水平。辛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9(37):98.3.以问题为导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在进行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入。但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对于问题探索的欲望。例如在进行“百分数”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展开。商场购物时经常可以到打折优惠,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点来对小学生进行提问,将实际生活中的打折与即将要学习的百分数联系起来,能够激发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适用性”1.仔细钻研教材,贴近生活实际为了更好地凸显小学数学的“适用性”,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必须对教材有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各方面发展的不够成熟,教学应尽量贴合实际生活,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首先教师要设立一个最基础的教学目标,使小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不断向前推进吴学谦.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神州(上旬刊),2020(8):138.。其次,教师再进行教学时还要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热情,从而更好的去学习数学知识。吴学谦.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神州(上旬刊),2020(8):138.2.引导小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前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大多都来自于课本。导致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便于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教师在教授“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时,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利用尺子去进行测量,最后计算面积。这些事物大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到的事物,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三)“开发性”1.注重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是驱使人们开展各种活动的动力来源,小学数学开发性的培养,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使小学生具有主动探讨思索的意识,他们才会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积极的探索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教授“数一数”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应首先引导学生从自己身上发现可数的数,并且数一数他们有多少,其次在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室中可数的数,这样一来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数学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所带来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郑建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234.。使得小学生变得热爱学习热爱思考。郑建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234.2.通过动手操作,凸显数学学习的“开发性”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再加上大多数小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较少。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与小学生的日常的动手操作活动联系起来。在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来引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开发小学生的思维,从而会更有利于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例如,在进行“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教具来摆一摆,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让小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促进思维发展。(四)“迁移性”1.计划学生重复学习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知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就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当前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基础不够稳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授小学生新知识的同时也要有计划的组织小学生不断复习所学的知识,将原有的知识贯穿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去。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大多知识都是具有一定概念性的,当小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能够加以运用。具有一定概念性的知识是当前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条件。课程标准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去运用知识,因此,这就凸显出了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所桥梁的重要性。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主动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就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分析了解教材,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让小学生了解到知识之间的共性,再将已有的知识内化存储在记忆中,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桥梁。通过这种方式以及对小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得小学生能够主动的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不同的新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迁移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教师正确指导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去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点点滴滴,引导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进而进一步的引导小学生去探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和学习。六、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则是数学这门学科的最终目标。小学生问题基于核心素养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小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学并且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奥妙。与此同时,基于核心素养下“四性”的凸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