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十四记叙文阅读:散文——真题演练02一、(2022·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与稻田重逢谢枚琼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就叫新开丘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④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包产到户时,爷爷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⑦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县城家里拜访。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打算回来好好种田。他要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好几种崭新的农机农具,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望着窗外满目青色的乡野田畴,父母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⑩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这着实让他们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仿佛嗅到了稻花的清香,让人陶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在“乡村回眸”活动中,学校举办一个反映我国农村土地变迁的画展。请你结合本文,为画展确定其他两个主题。①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语言平实朴素,情真意切。请揣摩、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1)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2)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3.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4.本文以“与稻田重逢”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结合全文分析。二、(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①“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1958年,21岁的吴天一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带着这句誓言来到青海。②那时的青海,遍地荒漠,满目苍凉。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肆虐的高原疾病,吴天一像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被藏族群众誉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每当谈起自己的经历,吴天一总是说:“中国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高原人民了不起,青藏高原了不起。这里,是我科研事业的‘江河源’!” ③吴天一清晰记得,一名退伍军人被紧急送到医院,他呼吸困难,脸色发紫,大口大口的白沫从口鼻中喷出……医生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患者离世前的这句话,刺痛了吴天一的心。④此后,这种要命的“怪病”接连出现。吴天一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肺炎、肺充血症,而是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特发性疾病。当时,国内关于高原医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暗下决心,要闯一闯这片“无人区”!经验表明,只有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达到90%以上,才能准确掌握疾病的人群分布和患病因素。而在高原上,牧民的毡房动辄相隔几公里,调查之难可想而知。⑤“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问题,可能就在这一家。”话音未落,吴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毡帽,跃上骏马,冒着冰雪风沙,向最高最远的地方奔去。吴天一边治病、边调查,这项调查持续多年,覆盖人群达10万。在系统摸底基础上,吴天一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理论,钻研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⑥吴天一写了一篇介绍高原藏族人群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这篇短文竟给他带来了意外收获。“吴天一,你在美国的父母来电话找你了!”1981年的一天,吴天一刚从昆仑山西大滩考察归来,同事兴奋地告诉他。⑦原来,早在1948年,吴天一11岁时,就同远在美国的所有亲人失去了联系。30多年来,他独自生活、求学、参军、从医。⑧机缘巧合,大洋彼岸的妹妹翻看报纸时,“吴天一”的名字令她怦然心动。一番辗转联络,电话两端,无尽唏嘘。父母和妹妹向吴天一倾诉相思之苦,呼唤他来美国定居。⑨吴天一渴望团聚,但他放不下挚爱的事业,更放不下青藏高原和这里的人民。“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我不能离开这里!等攻克‘高原人类适应和高原病防治’的课题后,我再去看望你们!”在给父母的信中,吴天一写道。这又是一次无悔的选择。 ⑩常年穿行于高山、草地、冰川,吴天一数不清遭遇过多少回事故。如今84岁的他,虽全身曾14处骨折,却步履稳健;虽经历两次耳膜穿孔、多次白内障手术,却耳聪目明。每年,他都坚持带队到“黄果树”(黄南、果洛、玉树)等地义诊。 ⑪2021年6月底,吴天一由西宁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透过飞机舷窗,他深情凝望着这片扎根63年的土地——昔日的荒山,早已变了模样;戈壁滩上,胡杨林蓬勃生长;一条条江河,在高原流淌,百折不回,奔向远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5.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自然段画线句。6.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的妙处。7.阅读全文,探究吴天一做出“无悔的选择”留在国内的原因。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自然段加点词“刺痛”生动形象地写出患者的话给吴天一带来的极大痛苦。B.第⑦自然段运用倒叙,交代了吴天一的身世,为后文写他做出重大抉择作铺垫。C.第⑩自然段通过一系列数据写出吴天一经历磨难之多,体现出他对事业的坚守。D.第⑪自然段通过描写环境的改善,赞美了吴天一等为大西北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三、(2022·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灯光梅子涵①我是分外恋光的。②阴雨日的白天,没有阳光,我就一定是开灯,桌上的台灯必须亮着。哪怕坐在那儿发呆也要亮。有灯光的发呆,呆得心里有涟漪,一圈一圈扩数,小鱼小虾蹿得格外活跃,平凡人的喜悦、忧郁都只在一个池塘般的方圆间,有小鱼小虾一圈一圈围着,拱起温情记忆,想起还有愉快去处,一秒钟地来到,一分钟地过去,就也如小鱼小虾一样,活跃许多,蹿上蹿下。日历上的内容除了年月日、节气,还可以由自己填上去,添上光亮心情,让自己飞扬。③大学毕业后,我建立自己的家时,母亲问我想带走什么,我指着那盏年代已久的红罩子台灯,说:“它。”小时候我在它的光下做作业,后来被它映亮着写文学,备课写讲义。它一直在我的桌上,夜晚和阴沉的白天,都亮着。④一定有着必然性,我最早的记忆也和灯光有关。那是很小很小的时候,从那个海岛上飞来的敌人飞机轰炸发电厂,他们不想让这儿的人有灯光。那是夜晚,外祖母抱着我,对我说,毛毛,别怕。⑤窗外的天空有交错的探照灯光。很长的灯柱划破天空,晃来晃去,一个很小的孩子,也能觉得它亮得那么有力量,觉得安全。这样的记忆也许不能说是迷人的,但是拥有了,却也迷人,是属于我的池塘里的丰富,游来游去。探照灯光保卫了我们的生命,我的长大的权利。⑥光、灯光于我,已有自动感应,自动会亮,如影相随,也洒入我的文学文字。⑦世界童话杰作《小王子》里的男孩子,离开他的小行星后旅行到了别的几颗小行星。一颗一颗上遇到的人,他都觉得疑惑,不可思议,甚至反感。唯一觉得可以欣赏,甚至想留下住在那儿的是那个点灯人的星球,小王子想和他成为朋友。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池塘、小行星,待在自己的小方圆里,又和世界联系。我们这样的算作作家的人,别人以为你很有水平,其实也就是写了一些故事,讲些经历,说说心情,无论完全真实或者纯属虚构,都会传到别人眼前和耳边。亮一点,暗一些,会掀动别人不同的涟漪。明明是很艰难的岁月,有沉重和伤痕,我只选择了讲一点明亮的人和事:都真实,却温暖些,美好些,诗意充分些……难有大真理,但有小光亮!⑨光也是可以写出来的。如同谱在旋律间,画在色彩里。⑩我曾经去过巴黎那个小镇,踏进梵高住过的小楼,暗暗的楼梯,小小的房间,一个不大的天窗,日子贫穷,买面包的钱也不足,实在没有多少明亮,可是他却着迷地坐在麦地里画,金黄得铺天盖地!⑪寻找光亮的角度,写出、画出光影照着的人生、世间,是文学和艺术的另一番大意义,鼓励生命和岁月,令心境明媚。⑫在农场当知青的那些年,日子有些茫然。一间不大的平房宿舍,住下六七个人。一只暗弱的灯泡吊在房顶中央,透过帐子洒落到各人面前,只余下昏花了。有很少数的人,带了小小的台灯去,偷偷接上电线,亮在床头,那是违反规定的,可是领导们也不强行没收,眼开眼闭随它们亮着。青年人想在床头有些亮光的小心愿被宽容地照应了,只是很容易的一点儿善意,多少个夜晚就明亮和温暖。⑬让床头亮着的人有光,眼开眼闭的人心里也有光,让人光明,自己也光明,都成光明人。恋光的何止哪一个某某人!他们是在灯光下写信给父母,读会儿书报,梦里不会只有白天哼哧哼哧地拼力劳作……⑭我胆子不大,没敢带去,只是走过时总会羡慕地看一眼。心里美好得微微跳动。现在想起那微微的跳动,依然美好,也有些伤感。因为我每晚都是在帐子里很昏花的灯光下就着小台板读着、写着,无意地准备了未来。⑮昏花的灯光也是光。⑯所以也准备了今夜的写作。在老台灯的光下写着灯光。(选自2022年4月24日《新民晚报》,有改动)9.根据文意,在横线上补充文字,使句意完整。(1)阴雨日的白天,台灯的亮光,会让发呆的“我”_______________。(2)在老台灯光下做作业的“我”,后来被它映亮着________________。(3)小时候,窗外天空交错的探照灯光,让“我”_________________。(4)农场知青宿舍帐子里很昏花的灯光,让“我”_________________。10.文中为什么写小王子想和点灯人成为朋友?11.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划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可是他却着迷地坐在麦地里画,金黄得铺天盖地!(此句感叹号表惊叹。作者因何而惊叹?请说出两点原因。)(2)心里美好得微微跳动。(“我”心里为什么感到“美好”?)12.文章以“在老台灯的光下写着灯光”结尾,有何用意?四、(2022·广西柳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端午时节“粽”是情刘平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晴,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也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⑪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⑫“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⑬“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落,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⑭“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⑮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⑯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⑰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了一名教师。⑱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选自2022年5月26日《南国今报》,有改动)13.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1)那年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年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5.请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16.文章第⑦段文字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17.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五、(2022·青海·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快递里的深情艾科①自从故乡的小镇上有了快递网点后,我隔三岔五就会给老家的父亲邮寄一些物品回去。起初的时候,父亲听说需要凭借手机取件码才能取出快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思想保守的他,最怕接触新鲜事物。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银行卡里的养老钱“捣鼓”没了,所以给他买的智能手机,也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②父亲的忧惧丝毫阻挡不了我往家里邮寄东西的热情,每次收到取件短信后,他都不得不硬着头皮骑上电动三轮车,去距家4公里的集镇上取件。一段时间过后,取的快递多了,父亲便不再惧怕其中的“深奥”与“繁琐”,以至于再收到取件短信时,都会喜不自胜地直奔集镇。而快递,也成了我们父子之间紧密联系的温情纽带。③一个平淡无奇的周末,我打电话告诉父亲,我准备再给家里邮寄一点东西回去。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我说东西都已打包,明早就能发出。父亲一听木已成舟,也就不再作无谓的争辩了。他放低声音问我这回又寄了什么,我说有给奶奶的保健品,给他的茶叶,给小侄女、小侄子的烧鸡,还有一些山野干货。④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家里寄东西。父亲每次收到快递后,都会打电话将我“训斥”一番,且每次“训斥”的时长都在一刻钟以上。父亲的“训斥”蕴含一个规律——先是将我“骂”得狗血喷头,后又对我关怀备至。不管父亲多么怒火中烧,我都会心花怒放,因为从他那声情并茂的“训斥”里,我能够感受到父亲很是享受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频频收到儿子寄来的“孝心包裹”的自豪感。而对我来说,能够时常在电话里听到父亲“声嘶力竭”的“训斥”,亦是十分开心的事,至少可以说明,声如洪钟的父亲,身体依然健康,精气神依旧十足。⑤一个春日的下午,我突然收到一件发自老家的快递,拆开一看,顿时泪奔——里面是一双父亲做的布鞋。这也是他老人家给我寄的第一件快递。我记得曾在无意间和他说过,我特别喜欢穿他做的布鞋,没想到随口说的一句话,父亲竟然记在了心里,并重拾起搁置了多年的手艺,给我做了这双布鞋。父亲的视力虽大不如前,体力也每况愈下,但针线活的功夫依旧不减当年。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捧着那双布鞋,我再度潸然泪下。⑥渐渐地感受到了快递带给生活的便利后,父亲也开始频繁地给我邮寄东西,只是他寄的物品大都非常经济实惠。比如,春天,他会给我寄香椿和野菜;夏天,寄瓜果和蔬菜;秋天,寄玉米和黄豆;冬天,寄土豆和红薯。自家地里一年四季产的粮油果蔬,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来让我尝鲜,以至后来他每次给我打电话的结束语,都变成了“缺啥少啥和我说,我给你用快递寄过去”。⑦快递,让相隔两地的父子,忘却了时空的距离。我们频繁给对方邮寄的东西,并非都是真正所需之物。我们邮寄的,其实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期盼、祝福和牵念。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看着父亲寄来的包裹泣不成声,但我希望父亲不要像我这样伤感。我期盼自己寄出去的每一份快递,都是一剂纾解思念之苦的灵丹妙药,更祈愿这一份份蕴含在快递里的绵绵真情,馨香恒远、历久弥坚。(选自《中国青年》2020年第19期,有删改)18.请说说选文第④段中父亲“训斥”背后的丰富感情和“我”喜欢被父亲“训斥”的原因。19.选择适当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1)父亲忙不迭地一口回绝:“家里什么都有,千万别乱花钱!”(2)那一针一线犹如他那鬓角的白发,洗尽了平凡岁月的铅华,凝结着血浓于水的真爱。20.浓浓的亲情总是蕴藏于平凡生活的细微之处。请仿照例句,结合选文内容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亲情是朱德母亲寄来的一封家书,饱含着对孩子的慰勉与关怀;亲情是朱自清父亲买回的一兜橘子,饱含着对孩子的不舍与牵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谈一谈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六、(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满树槐花飘香来(王溱)①槐花与我有缘,我是闻着它的清香长大的。②每年,槐树枝露出绿芽,上了年纪的邻居就会拿着马扎子坐在槐树下透气、养神。等到槐树枝上长满了绿色间或有些黄白色的骨朵时,就意味着槐花盛开在即。常常是白天还只看到树枝上露出一点点骨朵,经过一夜“发力”,第二天整棵树便挂满了花朵。那淡淡的黄白色花瓣,素雅、清新,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令人陶醉。③槐花一开,邻居们便开始享受欢愉的时光。大院邻居围聚在槐树下,大人们或坐在小板凳上,或半蹲在地上,一边喝着茶水吸着自卷烟,一边对盖满头顶的槐花品头论足。有喜欢尝鲜的,顺手摘几朵花含在嘴里。④槐花好吃,味道清香甘甜。大院邻居最拿手的是用槐花包包子。把摘下的槐花稍微清洗一下,讲究的再用热水一焯,去去苦味,然后把剁好的猪肉、调料拌在里面。用槐花包包子,肉必须放得多,五花肉最好,因为槐花喜油水,肉放少了就没香喷喷的滋味。过去生活条件不好,邻居们都舍不得放肉,所以很难蒸出那种香味。我们院里有户姓张的人家,老爸是七级工,挣钱多,老妈又比较舍得花钱,所以他们家的槐花包子最上“档次”。每当包子一出锅,浓郁的香味就飘散出来,全院都闻得到。那肉香裹着槐花的味道,太诱惑人了,光闻味就流口水。好在他们家人大方,每次都分些给邻居们尝鲜,一家一两个虽不多,但情谊在,邻居们还是很感激的,迄今说起来仍念念不忘。⑤在人们眼中,槐树还是祥瑞的象征——“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在我的老家,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靠山吃山,专门在山洼处开辟了一个园子,一气栽种了上万棵槐树,名曰“槐花园”。这里每年都要举办槐花节。每逢花期,那一棵棵浓密高大的槐树上,挂着让人感到震撼却又显得柔情无比的花朵,地上则铺满了洁白如雪的花瓣,犹如一张硕大无边的天然地毯。在如此美丽壮观的园子里徜徉,仿佛置身于梦境,怎能不让人生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有删改)材料二:书院四季春花(叶辛)①沪剧里唱:“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喜欢沪剧的上海人几乎都会唱,直白而又贴切。②桃红李白油菜黄,蝶飞蜂舞鱼儿欢,书院①的春天是色彩斑斓的。③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迷离的粉红色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④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樱花谢了杜鹃开,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牡丹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防风带附近、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姹紫嫣红的花朵,处处惹人的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致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弥漫着的好闻的味道,究竟是哪种花儿的馨香。⑤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地使劲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书院人来采摘鲜嫩的粽叶回家包粽子。滩涂上也热闹起来,捡蛏子、抓跳跳鱼、刨小螃蜞的孩子们叫成一团。⑥春天,置身于书院,在路边,在海边,在庭院中,在田地里,出奇地舒畅、欢快。⑦而今,书院已经归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这是特区里的特区呵!一条经过书院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快捷大道正在修建。随着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上海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有删改)【注】①书院:地名。22.材料一第②段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槐树花开的景象,请结合原文对此描写方法做简要分析。23.材料二中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4.两篇散文都以“花”入题,试比较其写作意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5.下面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材料一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腻生动地描绘出邻居们享受欢愉时光的情形。B.材料一以“槐花”为线索,依次展现了吃槐花、赏槐花、办槐花节等场景,条理清晰,结构合理。C.材料二以沪剧唱词“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开头,引出下文对春花的描写,富含文化韵味。D.材料二通篇不见“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写法新颖别致,有独到的审美情趣。E.材料一、材料二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许多看似闲笔的描写,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七、(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深巷里的老墙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一出门,迎面就是一指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微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蚰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lé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⑥有这样一堵老墙,原来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⑦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4日第8版,有删改)26.根据文章③④两个自然段,简要概括岁月之笔是怎样“作画”的。27.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28.作者在第⑧自然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9.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结合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呼兰河传(节选》,回答下面小题。呼兰河传(节选)萧红①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②祖父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③一到后园里,我就奔了出去。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④休息好了又是跑。⑤樱桃树,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老远地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⑥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功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的高兴。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⑦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⑧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⑨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⑩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⑪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⑫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⑬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⑭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⑮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⑯“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⑰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⑱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⑲……⑳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有删改)30.后园是“我”的乐园,请帮“我”将快乐的往事补充上。欢快地奔跑→()→树上找樱桃→()→给祖父帽子插花31.赏析文中划线句子。32.“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你认为“我”在笑什么?3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祖父在“我”心中的形象。34.请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九、(2022·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半个父亲在疼葛亚夫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②老了的父亲,失去辨识度,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哪怕在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是他。③小时候,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调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且总以我被父亲摁在地上打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说我两句。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反应很快,但双腿没能跟上,被扁担上的铁钩钩到,划出一道血印。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间看见,他有力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还厉害。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因癣疾煎熬。年复一年,开春,癣就援着他的身体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在一盏抖动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痕,痛得不能自已。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痛,从此由我默默领受。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时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身上都有他的影子。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劳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⑪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选自2021年第24期《读者》)35.结合选文内容,梳理“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请按提示完成。36.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37.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8.在选文中找出与第⑧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这样照应有什么好处。39.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十、(2022·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被月光抱住肖复兴①德智是我的发小儿,从小学到如今,我们一起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一晃,从小孩子就晃荡到了白发苍苍。②春天又来了。德智在微信里说,要快递给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我说,别寄了,明天要有空,咱们在天坛碰面吧。③上一次碰面,也在天坛,同样刚开春。转眼过去整整两年。会朋友,或有人找,一般,都会约在天坛。天坛,成了我的“私家会客厅”。满园古树,满园清风,何不快哉!④小时候,我和德智两家离天坛都很近,常来这里玩,不是捉蛐蛐,就是捉迷藏。如今,各自搬家,远了,但到天坛来还是轻车熟路。到的时候,看见德智正沿着东门内的长廊里来回走,东张西望,在寻摸我呢。两年前,也是他先到,让我惭愧。⑤一块儿坐在长廊里闲聊,多日不见,话自然稠起来。⑥德智从小喜欢书法,他曾送我一本颜体字帖,又送笔和纸,希望我也练练。字帖和笔纸都落满灰尘,我始终也没去练,尽管身旁有老师。⑦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联厂,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我笑他,天天可以吃丸子,多美呀。他说:美?天天闻着这味儿,早就想吐了。⑧那时,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希望》,每天下课回家写一段,晚上到他家那间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小桌的小屋找他,得意洋洋地读上这一段。他认真听完,然后,给我看他写的毛笔字。就这样,上下半场交换位置,比试武艺,相互鼓励。30万字的小说写完了,最后,也没有任何希望,成了一堆废纸。他写了一幅大大的横幅楷书,贴在他屋的墙上:风景这边独好。⑨坐在长廊的椅子上,天马行空,忽然,德智问我:“张书范,你认识吗?”⑩我知道这个人,书法家,楷书写得不错,当过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⑪德智说:“有一次,偶然间,我写的一幅小楷让张书范看见了,连问是谁写的?知道是我写的之后,他问:你加入书协了吗?我说没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会申请表给我。我就这么加入了北京书协,完全靠人家张书范的举荐呀。”⑫我说:“也是你写得好,才会有张书范的慧眼识金。”⑬德智连连摆摆手说:“以前,我根本不认识人家;往后,再没有见过人家。你看,我入会,没送过一点儿礼,太简单了吧。”⑭我说:“好多事情,就应该这样简单。现在,有些地方,风气不正,才闹得复杂了。”⑮德智轻轻叹了口气,说:“你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记着这事。”⑯我笑着对德智说:“他早就退休了。也许,他早忘了这件事了呢。”⑰德智瞅瞅我说:“我可没忘啊。”⑱有些事情,有人觉得小,有人觉得大;有人牢牢记住,能记一辈子,有人却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一般还会赖时间无情。其实,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⑲和德智分手,我在天坛又转了一圈,走到祈年殿前,忽然想起,刚读诗人李南的一首短诗《半夜醒来》:⑳有一句诺言/至今也没有兑现//有一个人/想忘也忘不掉//有一本书/始终没有读懂它的真谛//有一处风景/盘踞在旅途的尽头//有一只流浪狗/风雨中没能带它回家//有一件往事/改变了今生航向//半夜醒来,只见窗外月光涌进/紧紧地把我抱住。㉑其实,并非任何人半夜醒来,都会被月光紧紧抱住的。我想,德智会的。半夜醒来,明澈澄净的月光,总会把他紧紧地抱住……(选自《河北日报》2022年4月24日,略有改动)40.根据文章的内容,从德智的角度在下面的括号处填写恰当的事件。()——德智送“我”纸和笔——()——德智和“我”相互鼓励——()41.揣摩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效果。(1)连连摆摆手(2)轻轻叹了口气42.你对文中“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43.作者为什么选用“被月光抱住”作为文章的题目?44.某单位举办“身边的好人”评选活动,拟推荐德智参加评选,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语。(50字以内)考点十四记叙文阅读:散文——真题演练02一、(2022·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与稻田重逢谢枚琼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就叫新开丘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④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包产到户时,爷爷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⑦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县城家里拜访。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打算回来好好种田。他要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好几种崭新的农机农具,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望着窗外满目青色的乡野田畴,父母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⑩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这着实让他们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仿佛嗅到了稻花的清香,让人陶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在“乡村回眸”活动中,学校举办一个反映我国农村土地变迁的画展。请你结合本文,为画展确定其他两个主题。①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②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
③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土地焕发生机。【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分析概括的形式“包产到户”体现的是当时的政策,“百姓充满希望”,是百姓的感受(行为),“土地备受关注”,围绕“土地”展开;第④段写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根据第⑥段“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可概括为: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根据第⑧段“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好几种崭新的农机农具,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第⑩段“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这着实让他们惊喜”可概括为: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土地焕发生机。2.本文语言平实朴素,情真意切。请揣摩、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1)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2)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答案】(1)词语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热切深厚的情感;三个叠音词,具有音乐美,更突出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2)三个副词修饰“喜欢”“不忘”“让”,更突出爷爷对田地高度关注,表现出他对土地的不舍。【解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黑油油”“爽溜溜”“痒滋滋”均为叠词,富有音韵美;“黑油油”形容泥土,体现泥土富有营养物质,光脚踩进泥里,有生活气息,体现对土地的亲近,表现了对土地热切深厚的情感;“爽溜溜、痒滋滋”是人们踩进泥里的感受;联系第③段“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可知,这样的好田寓意着丰收,体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2)“还是”“总”“无非是”均为副词;根据“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联系第⑤段“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知,村里对土地进行了调整,爷爷也已经年迈,不能在种长丰大丘的地,但是爷爷还是去那边的田地转悠,提醒新初打理田地,突出了爷爷对田地高度关注,表现出他对土地的不舍与热爱。3.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示例:(1)村里人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时是一副温柔的声调。声音的对比,突出了村里人对稻田的重视和喜爱。(2)长丰大丘收成好时,爷爷每天“去转几趟”;田地撂荒后,爷爷“倚门而坐”“叹气”。通过行为对比,突出了爷爷对长丰大丘感情深厚。(3)现在,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以前却多年不清淤,日渐破旧,形成变化对比,突出长丰大丘再次焕发生机。【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找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的语句进行分析即可。示例:第⑥段“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与第⑧段“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形成对比,将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塘堤日渐破旧与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进行对比,突出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长丰大丘再次焕发生机。4.本文以“与稻田重逢”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结合全文分析。【答案】①运用拟人,将稻田视作重逢之人,表明对稻田感情浓厚;②暗示曾与稻田分离,再见面如老友重逢,感情愈加深厚;③统摄全文,突出主题,反映农村土地的变迁。【解析】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与稻田重逢”中将“稻田”视为“重逢之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对稻田的热爱;联系第⑥段“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可知,在打工潮兴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据此可知“与稻田重逢”暗示曾与稻田分离,再见面如老友重逢,感情愈加深厚,对稻田愈加珍惜;文章通过讲述“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土地焕发生机”反映我国农村土地变迁,以“与稻田重逢”为题统领全文,突出主题,反映农村土地的变迁。二、(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①“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1958年,21岁的吴天一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带着这句誓言来到青海。②那时的青海,遍地荒漠,满目苍凉。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肆虐的高原疾病,吴天一像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被藏族群众誉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每当谈起自己的经历,吴天一总是说:“中国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高原人民了不起,青藏高原了不起。这里,是我科研事业的‘江河源’!” ③吴天一清晰记得,一名退伍军人被紧急送到医院,他呼吸困难,脸色发紫,大口大口的白沫从口鼻中喷出……医生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战场上,敌人的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患者离世前的这句话,刺痛了吴天一的心。④此后,这种要命的“怪病”接连出现。吴天一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肺炎、肺充血症,而是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特发性疾病。当时,国内关于高原医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暗下决心,要闯一闯这片“无人区”!经验表明,只有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达到90%以上,才能准确掌握疾病的人群分布和患病因素。而在高原上,牧民的毡房动辄相隔几公里,调查之难可想而知。⑤“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问题,可能就在这一家。”话音未落,吴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毡帽,跃上骏马,冒着冰雪风沙,向最高最远的地方奔去。吴天一边治病、边调查,这项调查持续多年,覆盖人群达10万。在系统摸底基础上,吴天一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理论,钻研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⑥吴天一写了一篇介绍高原藏族人群的科普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这篇短文竟给他带来了意外收获。“吴天一,你在美国的父母来电话找你了!”1981年的一天,吴天一刚从昆仑山西大滩考察归来,同事兴奋地告诉他。⑦原来,早在1948年,吴天一11岁时,就同远在美国的所有亲人失去了联系。30多年来,他独自生活、求学、参军、从医。⑧机缘巧合,大洋彼岸的妹妹翻看报纸时,“吴天一”的名字令她怦然心动。一番辗转联络,电话两端,无尽唏嘘。父母和妹妹向吴天一倾诉相思之苦,呼唤他来美国定居。⑨吴天一渴望团聚,但他放不下挚爱的事业,更放不下青藏高原和这里的人民。“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我不能离开这里!等攻克‘高原人类适应和高原病防治’的课题后,我再去看望你们!”在给父母的信中,吴天一写道。这又是一次无悔的选择。 ⑩常年穿行于高山、草地、冰川,吴天一数不清遭遇过多少回事故。如今84岁的他,虽全身曾14处骨折,却步履稳健;虽经历两次耳膜穿孔、多次白内障手术,却耳聪目明。每年,他都坚持带队到“黄果树”(黄南、果洛、玉树)等地义诊。 ⑪2021年6月底,吴天一由西宁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透过飞机舷窗,他深情凝望着这片扎根63年的土地——昔日的荒山,早已变了模样;戈壁滩上,胡杨林蓬勃生长;一条条江河,在高原流淌,百折不回,奔向远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5.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答案】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出吴天一认真负责和坚定执着的性格特点,突出他不畏艰辛,坚持在恶劣环境下开展调查研究的精神品质。【解析】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按照题干要求,结合句子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句中“‘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问题,可能就在这一家”的内容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联系第④段中“经验表明,只有对自然人群的普查率达到90%以上,才能准确掌握疾病的人群分布和患病因素。而在高原上,牧民的毡房动辄相隔几公里,调查之难可想而知”的内容可知,表现出吴天一对待工作高度认真负责和不畏艰险,坚定执着的性格特点;通过句中“话音未落,吴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毡帽,跃上骏马,冒着冰雪风沙,向最高最远的地方奔去”的内容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蹬”“戴”“跃”“奔”的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吴天一斗志昂扬、义无反顾的奔向“高原病”前线的勇士形象,突出他不辞劳苦,坚持在恶劣环境下开展调查研究的精神品质,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6.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的妙处。【答案】概括出青藏高原氧气稀薄的状况,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题目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析】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和作用分析。通过第②段“那时的青海,遍地荒漠,满目苍凉。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肆虐的高原疾病”的内容可知,标题首先概括为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气候特征,突出了环境的恶劣;通过第⑤段中“‘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问题,可能就在这一家。’话音未落,吴天一蹬上皮靴,戴上毡帽,跃上骏马,冒着冰雪风沙,向最高最远的地方奔去。吴天一边治病、边调查,这项调查持续多年,覆盖人群达10万。在系统摸底基础上,吴天一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理论,钻研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高原病防治措施”的内容可知,突出人物“有志气”的精神品质;同时,以“缺氧气,但不能缺志气”题目新颖,不落俗套,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7.阅读全文,探究吴天一做出“无悔的选择”留在国内的原因。【答案】高度执着的爱国热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追求;对青藏高原和青藏人民的热爱。【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第①段中“‘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1958年,21岁的吴天一响应党中央‘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带着这句誓言来到青海”的内容可知,吴天一热爱祖国,具有赤子情怀;通过第③段中“吴天一清晰记得,一名退伍军人被紧急送到医院,他呼吸困难,脸色发紫,大口大口的白沫从口鼻中喷出……医生们两天两夜没合眼,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患者离世前的这句话,刺痛了吴天一的心”和第④段中“此后,这种要命的‘怪病’接连出现。吴天一意识到,这不是寻常的肺炎、肺充血症,而是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特发性疾病。当时,国内关于高原医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暗下决心,要闯一闯这片‘无人区’”的内容可知,吴天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第②段中“那时的青海,遍地荒漠,满目苍凉。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面对肆虐的高原疾病,吴天一像胡杨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青藏高原,以碧血丹心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健康,被藏族群众誉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每当谈起自己的经历,吴天一总是说:‘中国的高原医学搞得好,不是我吴天一有多了不起,而是高原人民了不起,青藏高原了不起。这里,是我科研事业的‘江河源’’!”和 第⑨段中“吴天一渴望团聚,但他放不下挚爱的事业,更放不下青藏高原和这里的人民。‘高原医学只能诞生在青藏高原,我不能离开这里!等攻克‘高原人类适应和高原病防治’的课题后,我再去看望你们!’”的内容可知,吴天一对青藏高原和青藏人民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事业执着追求;据此总结作答即可。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自然段加点词“刺痛”生动形象地写出患者的话给吴天一带来的极大痛苦。B.第⑦自然段运用倒叙,交代了吴天一的身世,为后文写他做出重大抉择作铺垫。C.第⑩自然段通过一系列数据写出吴天一经历磨难之多,体现出他对事业的坚守。D.第⑪自然段通过描写环境的改善,赞美了吴天一等为大西北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答案】B【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第⑦自然段运用倒叙”表述有误,根据第⑦段中“原来,早在1948年,吴天一11岁时,就同远在美国的所有亲人失去了联系。30多年来,他独自生活、求学、参军、从医”的内容可知,本段采用的是插叙;故选B。三、(2022·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灯光梅子涵①我是分外恋光的。②阴雨日的白天,没有阳光,我就一定是开灯,桌上的台灯必须亮着。哪怕坐在那儿发呆也要亮。有灯光的发呆,呆得心里有涟漪,一圈一圈扩数,小鱼小虾蹿得格外活跃,平凡人的喜悦、忧郁都只在一个池塘般的方圆间,有小鱼小虾一圈一圈围着,拱起温情记忆,想起还有愉快去处,一秒钟地来到,一分钟地过去,就也如小鱼小虾一样,活跃许多,蹿上蹿下。日历上的内容除了年月日、节气,还可以由自己填上去,添上光亮心情,让自己飞扬。③大学毕业后,我建立自己的家时,母亲问我想带走什么,我指着那盏年代已久的红罩子台灯,说:“它。”小时候我在它的光下做作业,后来被它映亮着写文学,备课写讲义。它一直在我的桌上,夜晚和阴沉的白天,都亮着。④一定有着必然性,我最早的记忆也和灯光有关。那是很小很小的时候,从那个海岛上飞来的敌人飞机轰炸发电厂,他们不想让这儿的人有灯光。那是夜晚,外祖母抱着我,对我说,毛毛,别怕。⑤窗外的天空有交错的探照灯光。很长的灯柱划破天空,晃来晃去,一个很小的孩子,也能觉得它亮得那么有力量,觉得安全。这样的记忆也许不能说是迷人的,但是拥有了,却也迷人,是属于我的池塘里的丰富,游来游去。探照灯光保卫了我们的生命,我的长大的权利。⑥光、灯光于我,已有自动感应,自动会亮,如影相随,也洒入我的文学文字。⑦世界童话杰作《小王子》里的男孩子,离开他的小行星后旅行到了别的几颗小行星。一颗一颗上遇到的人,他都觉得疑惑,不可思议,甚至反感。唯一觉得可以欣赏,甚至想留下住在那儿的是那个点灯人的星球,小王子想和他成为朋友。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池塘、小行星,待在自己的小方圆里,又和世界联系。我们这样的算作作家的人,别人以为你很有水平,其实也就是写了一些故事,讲些经历,说说心情,无论完全真实或者纯属虚构,都会传到别人眼前和耳边。亮一点,暗一些,会掀动别人不同的涟漪。明明是很艰难的岁月,有沉重和伤痕,我只选择了讲一点明亮的人和事:都真实,却温暖些,美好些,诗意充分些……难有大真理,但有小光亮!⑨光也是可以写出来的。如同谱在旋律间,画在色彩里。⑩我曾经去过巴黎那个小镇,踏进梵高住过的小楼,暗暗的楼梯,小小的房间,一个不大的天窗,日子贫穷,买面包的钱也不足,实在没有多少明亮,可是他却着迷地坐在麦地里画,金黄得铺天盖地!⑪寻找光亮的角度,写出、画出光影照着的人生、世间,是文学和艺术的另一番大意义,鼓励生命和岁月,令心境明媚。⑫在农场当知青的那些年,日子有些茫然。一间不大的平房宿舍,住下六七个人。一只暗弱的灯泡吊在房顶中央,透过帐子洒落到各人面前,只余下昏花了。有很少数的人,带了小小的台灯去,偷偷接上电线,亮在床头,那是违反规定的,可是领导们也不强行没收,眼开眼闭随它们亮着。青年人想在床头有些亮光的小心愿被宽容地照应了,只是很容易的一点儿善意,多少个夜晚就明亮和温暖。⑬让床头亮着的人有光,眼开眼闭的人心里也有光,让人光明,自己也光明,都成光明人。恋光的何止哪一个某某人!他们是在灯光下写信给父母,读会儿书报,梦里不会只有白天哼哧哼哧地拼力劳作……⑭我胆子不大,没敢带去,只是走过时总会羡慕地看一眼。心里美好得微微跳动。现在想起那微微的跳动,依然美好,也有些伤感。因为我每晚都是在帐子里很昏花的灯光下就着小台板读着、写着,无意地准备了未来。⑮昏花的灯光也是光。⑯所以也准备了今夜的写作。在老台灯的光下写着灯光。(选自2022年4月24日《新民晚报》,有改动)9.根据文意,在横线上补充文字,使句意完整。(1)阴雨日的白天,台灯的亮光,会让发呆的“我”_______________。(2)在老台灯光下做作业的“我”,后来被它映亮着________________。(3)小时候,窗外天空交错的探照灯光,让“我”_________________。(4)农场知青宿舍帐子里很昏花的灯光,让“我”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温情回忆(或“心生喜悦的涟漪”)
写文学,备课写讲义
觉得它亮得那么有力量,觉得安全
能够读写(或者“就着小台板读着、写着,无意地准备了未来”)【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根据第②自然段“阴雨日的白天,没有阳光,我就一定是开灯,桌上的台灯必须亮着。哪怕坐在那儿发呆也要亮。有灯光的发呆,呆得心里有涟漪,……平凡人的喜悦、忧郁都只在一个池塘般的方圆间,有小鱼小虾一圈一圈围着,拱起温情记忆,想起还有愉快去处”可概括出答案:有温情回忆(或“心生喜悦的涟漪”);根据第③自然段“小时候我在它的光下做作业,后来被它映亮着写文学,备课写讲义”可概括出答案:写文学,备课写讲义;根据第⑤自然段“窗外的天空有交错的探照灯光。很长的灯柱划破天空,晃来晃去,一个很小的孩子,也能觉得它亮得那么有力量,觉得安全”可概括得出答案:觉得它亮得那么有力量,觉得安全;根据第⑭自然段“因为我每晚都是在帐子里很昏花的灯光下就着小台板读着、写着,无意地准备了未来”可概括出答案:能够读写(或者“就着小台板读着、写着,无意地准备了未来”)。10.文中为什么写小王子想和点灯人成为朋友?【答案】既寓指生活中的人们需要光(或“小王子对光的向往”),也表达了生活中的“点灯人”对他人有重要意义(或“点灯人对小王子有着重要影响”),从而自然引出下文中的各类“点灯人”(作家、画家等人)。(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根据第⑦自然段“唯一觉得可以欣赏,甚至想留下住在那儿的是那个点灯人的星球,小王子想和他成为朋友”分析可知,内容上,“点灯人”象征着生活中的光,写出了小王子对光的向往,也写出了点灯人对于人们的重要意义。结构上,写出灯光的重要性,进而自然引出下文中的各类“点灯人”(作家、画家等人)。11.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划线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可是他却着迷地坐在麦地里画,金黄得铺天盖地!(此句感叹号表惊叹。作者因何而惊叹?请说出两点原因。)(2)心里美好得微微跳动。(“我”心里为什么感到“美好”?)【答案】(1)贫穷的梵高,居然完全沉迷于绘画之中;生活中没有光亮的人,居然绘出照亮世间的光影(或“居然心中一片光明”)。(意思对即可)(2)感受到“青年人想在床头有些亮光的小心愿”;感受到“眼开眼闭的人心里也有光”(或“青年人想在床头有些亮光的小心愿被宽容地照应了”,或“感受到领导心中也有光”);认识到“恋光的何止哪一个某某人”(或“从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恋光心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语句含义理解。(1)根据第⑩自然段“暗暗的楼梯,小小的房间,一个不大的天窗,日子贫穷,买面包的钱也不足实,在没有多少明亮”可知,梵高生活的环境贫穷又黑暗,没有太多光亮;“可是他却着迷地坐在麦地里画,金黄得铺天盖地”,“着迷”一词写出了梵高完全沉迷在绘画之中,贫穷的梵高完全沉迷在绘画之中让作者惊叹。“金黄得铺天盖地”写出了梵高的绘画光辉灿烂,光芒无限,生活中没有光亮的人,居然绘出照亮世间的光影,这让作者惊叹。据此分析作答。(2)根据第⑫自然段“青年人想在床头有些亮光的小心愿被宽容地照应了,只是很容易的一点儿善意,多少个夜晚就明亮和温暖”“让床头亮着的人有光,眼开眼闭的人心里也有光”可得出答案要点:感受到“青年人想在床头有些亮光的小心愿”;感受到“眼开眼闭的人心里也有光”;根据第⑬自然段“恋光的何止哪一个某某人!他们是在灯光下写信给父母……”可概括出答案:认识到“恋光的何止哪一个某某人”“从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恋光心理”。12.文章以“在老台灯的光下写着灯光”结尾,有何用意?【答案】强调写作情景,既是点题,也照应前文那盏老台灯“一直在我桌上,夜晚和阴沉的白天,都亮着”的叙述,更包含深意;表明自己要将灯光撒入文学文字(或“正践行‘寻找光亮的角度,写出光影照着的人生,鼓励生命和岁月,令心境明媚’的创作理念”),通过此文给人们传递“小光亮”(或“启发人们要做点灯人”)。(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结尾句作用。“在老台灯的光下写着灯光”强调了写作情景——在老台灯的光下;“写着灯光”照应题目,点出主题;与第③自然段“小时候我在它的光下做作业,后来被它映亮着写文学,备课写讲义。它一直在我的桌上,夜晚和阴沉的白天,都亮着”的叙述照应。“写着灯光”,意思是要将灯光撒入文学文字,让文学散发光明的力量,写出、画出光影照着的人生、世间,鼓励生命和岁月,令心境明媚。启示人们要传递光亮,做点灯人。四、(2022·广西柳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端午时节“粽”是情刘平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③我惊讶地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