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文言文比较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浙江专用)_第1页
专题08 文言文比较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浙江专用)_第2页
专题08 文言文比较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浙江专用)_第3页
专题08 文言文比较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浙江专用)_第4页
专题08 文言文比较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浙江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秋·浙江金华·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现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1.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文言作品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人的日常称谓,请解释加点词。①兄子胡儿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3.下列各句中,敬辞或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换号了,敬请惠存”先是以同学名义通知换号,再开口借钱,不法分子竟利用其中空隙,伺机行骗。B.令尊年过六旬依然下地干农活,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羞愧。C.听说你们家舍妹要去当兵,这种雄心壮志令我钦佩不已。D.“各奔天涯何处是,惟愿君安好”,我就留步不送您了。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5.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吗?(二)(2022秋·浙江宁波·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甲】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谢太傅盘桓东山②,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③诸人色并遽,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⑥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⑦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丙】王子猷、子敬⑧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⑨。子猷遽走避,不惶⑩取屐⑪: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注释】①谢太傅:谢安。②盘桓:徘徊,逗留。东山:谢安早年隐居之地,在今浙江上虞西南。泛海:坐船出海。③孙、王:孙绰、王羲之。④唱:通“倡”,提议。⑤王:通“旺”,指兴致高。⑥吟啸:吟诗与呼啸。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⑦将无:大概,恐怕。⑧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子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⑨发火:着火。⑩惶:通“遑”,闲暇。⑪屐:木头鞋。6.小语和小文对上面两个故事有一番讨论,请你根据语境,补全他们的对话。小语:我记得【甲】【乙】两文都出现了谢太傅,可见它们都是选自由南朝人(1)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小文:嗯,你说得对。根据“不亦说乎”可以推断“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的“说”的解释是(2)小语:你说得很对,我发现【乙】【丙】文里都出现了“徐”和“遽”,根据成语“不疾不徐”可推测出【乙】文“公徐云”,【丙】文“徐唤左右”的“徐”都是(3)的意思。但两个“遽”意思应该不一样。《古代汉语字典》里“遽”有“①送信的快车:②急忙,匆忙;③于是,就;④突然;⑤惊慌”的意思。根据语境,“孙、王诸人色并遽”的“遽”应该选(4)第个义项;“子猷遽走避”的“遽”应该选(5)第个义项。小文:你真厉害,通过查字典和用成语推测法把没学过的文言词语意思都搞明白了。可是【乙】文画线句好像没有断句,怎么加标点断句比较好呢?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8.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9.小语不明白【乙】文为什么要写船上诸人的表现,【丙】文为什么要写王子猷的反应,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答疑解惑。(三)(2022秋·浙江金华·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批注: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世说新语·言语》【乙】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世说新语·伤逝》【丙】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①”,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②。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③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批注:《世说新语·识鉴》【注释】①东曹掾:东睿的属官。②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③羁宦:在异乡做官。10.“遂”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是“于是”和“最终”。请联系上下文,为[丙]文“遂命驾便归”中的“遂”选择正确的义项,并说明理由。11.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12.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参考[甲]文批注,给[丙]文结尾句作批注。13.有老师将《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书目。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述理由。(四)(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杭州市采荷中学校考期中)寻找家文化,做明理之人,请你完成“家之理”活动。【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田子为相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绳绳③兮。”言贤母使子贤也。(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有删改)【注释】①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②馆:房舍建筑的通称,这里指家。③绳绳(mǐnmǐn):绵延不绝。14.解释加点词。(1)尊君在不

(2)期日中

(3)相委而去15.下列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安得此金——联系上下文田母说的话,可推测“安”是“怎么”的意思。B.非吾所欲也——联想到“随心所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可推断“欲”的意思为“想要,希望”。C.子其去之——回忆《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太丘舍去”,推知“去”意为“离开”。D.王贤其母,说其义——查词典后发现有以下几种意思:①“陈述,解说”②“同‘悦’,喜欢、高兴”③“劝说”等。判断“说”的解释为“同‘悦’,喜欢、高兴”。16.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18.“百善孝为先”。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孝”的理解。(五)(2022秋·浙江·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语段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方正》)【语段二】司空①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②,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③。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④复生此宝!”(选自《世说新语·夙惠》)【注释】①司空:中国古代官名。②中外孙:儿子所生子为中孙,女儿所生子为外孙。③属:注意。④衰宗:衰败的宗族,谦称自己的家族。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期日中

②太丘舍去③下车引之

④年并七岁20.请以/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二处。暝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22.语段一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作答。23.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概括作答,完成下面的填空。两个语段记载的都是聪慧孩子的故事。语段一中,陈元方的聪慧表现在;语段二中,张玄之、顾敷的聪慧表现在。(六)(2022秋·浙江台州·七年级台州市书生中学校考期中)文言文阅读【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僰①人舞猴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妬②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③,左右皆蹈节。巴童怡然④挥袖而出茅栗,掷之地。猴褫⑤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日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与猴哉?”【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妬:同“妒”。③伫:站立。④怡然:静止貌。⑤褫(chǐ):剥去,脱下。2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1)陈太丘与友期

(2)元方入门不顾(3)相委而去

(4)耻己之不如也25.翻译下列句子。(1)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6.元芳、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27.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七)(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乙】季礼①将使于晋②。北过徐君③。徐君观季礼剑,不言而色欲之。季礼为有晋之使,未献④,然其心许之矣。反,至徐。徐君已死。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⑤树而去。(《史记·吴太伯世家》)注释:①季礼:吴国公子。②晋:晋国。③徐君:徐国君主。④古时带剑出使,是一种礼仪。⑤冢:坟墓。2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为人谋()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示:联系课内学过的“吾日三省吾身”进行知识迁移)④反,至徐()(提示:这个字与“不亦说乎”的“说”是相同的古汉语语法现象,可以联系语境推敲它的意思)2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0.把下列两个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未献,然其心许之矣。31.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甲乙两文共同谈到了交友的话题,告诉我们:(一)交朋友要虚心,学习他们的优点,就如《论语·述而》中所言:“,其不善者而改之。”(二)交朋友要知心,如(乙)文中:。(概括事例回答)(三)交朋友要守信,如(乙)文中:。(概括事例回答)(八)(2022秋·浙江宁波·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乙】①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③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是有智慧的人。②孤竹:孤竹国。③师:学习,请教,向……学习。32.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表。字词积累通假字春往冬反。①“反”同“”,。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②“不”同“”。一词多义乃放老马而随之乃家祭勿忘告乃翁33.用现代文翻译文中画线句。(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34.【乙】文第①段讲述了哪两个故事?请简要概括。35.选文讲管仲和隰朋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6.小语想用《论语》中的话表达阅读【乙】文的感受。你认为下面哪一句更合适?结合内容,简述理由。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建议用句,理由:(九)(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注释】①志:记37.《论语》中有很多语句演化成现在的成语,请写出三个。38.用“/”为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方法借鉴文言词语字词释义课内知识迁移法:“王生好学而不得法”中的“好”,根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好”,可理解为“爱好”的意思。王生不说曰说:①结合语境推测法:“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根据后文“知新”,可以推测出为“学过的知识”。王生益愠愠:②基本词义组词法:“太丘舍去”中的“舍”,可解释为“舍弃”。君不善学善:③查字典结合语境选择法:“盍”在字典有三个义项,分别是①何不,②为何,③聚合。盍改之乎盍:④(填序号)41.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请结合你的学习实际,选择一个方面谈一谈你的看法。(十)(2022秋·浙江杭州·七年级校考期中)君子之交注重的是人的德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学习任务。【甲】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选自《论语·里仁》)【乙】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①之色。因辍己之炙而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②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③冕④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炙:烤肉。②左右:帮助,辅佐。③轩:大马车。④冕:礼帽,这里用作动词。4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方法参考依据文言语句词语解释语境推断字典中义项:①孤儿

②孤独

③辜负德不孤孤:(1)(填序号)字典中义项:①品尝

②试探

③曾经尝应人请尝:(2)(填序号)课内迁移学而不思则罔而不知其味者乎而:(3)成语推断异口同声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异:(4)4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44.用现代汉语写出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45.结合【乙】【丙】两篇文章的主要情节,请你谈谈对“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的理解。(十)(2022秋·浙江温州·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甲】张季鹰辟①齐王东曹掾②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注】①辟:被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名菜。【乙】毓、钟会少有令举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④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注】①令举:好的名声。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③敕见:皇帝召见。④卿:古时帝王对臣子的称呼。【丙】雪梅·其一卢梅坡(宋)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46.借助方法,积累文言。方法句子思考借鉴释义查阅字典法(1)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①趁

②因为

③于是

④因此因:(选择正确词义填写序号)成语参考法(2)毓、钟会少有令举。年少有为少:比较归纳法(3)汗①汗出如浆②卿面何以汗通过比较归纳,发现积累文言词汇需要关注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汗:①②【迁移】(4)运用上述词语积累的方法翻译句子。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47.阅读【乙】文,面对魏文帝的“汗”之问,你如何评价二子的回答?48.在古代诗词中,无不彰显古人的智慧。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文中体现出来的“见机”智慧的理解。可以从诗文的内容和主题角度进行思考。(十)(2022秋·浙江温州·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甲】王黄门①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②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③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选自《世说新语》)【乙】钟毓、钟会④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⑤曰:“可令儿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如出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王黄门: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②寒温:寒暄。③吉人:贤明的人。④钟毓、钟会:钟毓,三国时期魏国车骑将军。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将军,后平蜀。⑤钟繇(yáo):三国时期魏国相国。49.(1)根据表格汇总的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A.三人俱诣谢公语境推测法:①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到某个地方去看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②(学业、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B.向三贤孰愈查阅字典法:①面对,朝着;②方向;③先前,刚才;④表示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填序号)C.年十三课内迁移法: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D.魏文帝闻之古今异义词: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画线句。复问会:“卿何以不汗?”(3)《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请你展开联想与想象,任选一种场景,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场景一】客:(面带好奇,走上前)向三贤孰愈谢公:①小者最胜。设计理由:【场景二】魏文帝:(仔细观察,面带好奇)卿面何以汗?钟毓:②战战惶惶,汗如出浆。设计理由:(4)《世说新语》一共三十六篇,每篇均有一个篇名,部分篇名如下表所示。你认为【甲】【乙】两篇分别应该放在哪一篇之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篇名内容德行指人的道德品性方正指人的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品藻指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和鉴别参考答案1.哥哥的儿子子侄辈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2.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3.A4.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5.谢道韫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黄琬说日食后的样子是像刚出来的月亮或如初升的弯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兄子:哥哥的儿子;(2)句意:和他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儿女:子侄辈;(3)句意: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黄琼大为惊讶,立即按照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因此非常喜爱他。根据句意断为: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3.本题考查谦辞、敬辞。B.令尊: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在此称自己的父亲,使用有误;C.舍妹:对别人称自己家的妹妹。在此称他人的妹妹,使用有误;D.留步:主人送客,客人辞让之语,客人离去时请主人不要再送。在此称自己不送客人了,使用有误;故选A。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何,为什么;言,说;余,剩余的。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柳絮”是轻盈的,有风就会漫天飞舞,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柳絮因风起”表现了雪花乘着风飞舞的景象,表现了雪花的轻盈,以春景写冬景,富有意蕴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乙文“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意思是: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婉把日食后的样子比作“刚出来的月亮或(初升的弯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了日食的样子。【参考译文】咏雪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黄琬巧对黄琬小时候就很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日食,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太后下令问他日食多少,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当时七岁,在祖父身旁,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后剩下的太阳,就像初升的月亮呢?”黄琼大为惊讶,立即按照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因此非常喜爱他。6.刘义庆同“悦”,愉快慢慢地⑤②7.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8.(1)谢太傅在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到一起,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义理。(2)子敬神色平静,慢慢地呼唤仆人(过来),扶靠着出来,跟平常没有什么不同。9.通过写船上诸人面对风浪喧嚷骚动,坐不住,王子猷面对火灾时慌乱逃跑,衬托了谢太傅和王子敬临危不乱的气度(甲乙两文他人反应,手法侧面描写或对比或衬托皆可,此手法的表达效果)【解析】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词义辨析。题干要求补全小语和小文的对话,要认真阅读对话,理解句意进行作答。第(1)空,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第(2)空,从“不亦说乎”中可知,“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的“说”应该是个通假字,意思是同“悦”,愉悦。第(3)空,乙文“公徐云”,丙文“徐唤左右”的“徐”意思都是慢慢地。“孙、王诸人色并遽”的“遽”应该选第⑤个义项,因为句意为: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子猷遽走避”的“遽”应该选第②个义项,因为句意为:子猷急忙逃避。故第(4)(5)个空分别选⑤②。7.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的意思为: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故可断句为: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重点词: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泛指小辈;文义:文章义理。②重点词:恬然:安详的样子;徐:慢慢地;左右:身边的人,指仆人;扶凭:扶靠;不异平常:跟平常没有什么不同。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意思是: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写船上诸人的惊慌失措是为了衬托谢安的气定神闲;丙文“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意思是:子猷急忙逃避,连木板鞋也来不及穿;子敬却神色安详、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写王子猷的惊慌失措是为了衬托子敬的神色安详。两文都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时运用了其他人物形象的衬托,是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章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还是摇船向前不止。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丙王子猷和子敬曾经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子猷急忙逃避,连木板鞋也来不及穿;子敬却神色安详、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世人从这件事上判定二王神情气度的高下。10.于是张季鹰一说完这句话马上回去,突出他洞悉齐王会失败的聪明睿智。11.指思念故乡的心情。12.结尾交代了齐王的败局以及人们对张季鹰的评价,隐含对张季鹰聪明睿智的赞美。13.示例一:赞同。《世说新语》的故事十分有趣,比如魏文帝在葬礼上让所有人都学驴叫来悼念亡友的情节,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文中人物重情重义,对学生的品格塑造有正面导向作用。示例二:不赞同。虽然《世说新语》中的故事比较简短有趣,但某些故事并不适合学生阅读,比如魏文帝在葬礼上让所有人都学驴叫来悼念亡友,魏晋时代名士阶层这种怪诞不羁的行为,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字词在语境中的解释。结合前面一句“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可知张季鹰认为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就坐上车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可见他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故“遂”在这里是“于是”的意思。1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推断成语的意思。结合【丙】文第一句话,张季鹰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所以说“莼鲈之思”指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批注赏析。在张季鹰坐上车南归后不久齐王就败死了,“时人皆谓为见机”意思是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其实是人们对他具有敏锐洞察力以及聪明才智的赞美之情。1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赞同与否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我赞同。《世说新语》里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在普通小事中能蕴含着大智慧、大道理,对我们中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如【甲】文中谢道韫的聪明才智就值得我们学习,【丙】文中张季鹰见微知著的本领也让人折服。多读此类书,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开拓我们的眼界,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示例2:我不赞成。《世说新语》里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这是一部文言文的书籍,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里面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像【乙】文中文帝的做法,在葬礼上让所有人都学驴叫来悼念亡友,这种怪诞不羁的做法可能会让我们误入歧途。所以不赞成。【参考译文】【乙】王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声驴叫。【丙】张季鹰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14.(1)通“否”,语气词;(2)相约;(3)舍弃,丢下15.C16.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17.(1)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18.据甲文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礼有节的辩驳可知,“孝”还体现在维护父母的尊严,不卑不亢,不让父母蒙羞;据乙文“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可知,为官不贪,忠于国家,也是对父母的孝顺。【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您父亲在吗?不:通“否”,语气词;(2)句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相约;(3)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丢下。15.本题考查实词虚词。C.“子其去之”的句意是:你把这东西拿走。因此“去”的含义应是“拿走”。与“太丘舍去”的“去”意义不同,此项“推知‘去’意为‘离开’”有误;故选C。16.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这句话是对孝子行为的分析。“孝子之事亲也”提出议论的对象。“尽力至诚”是孝子应该做的事,“不义之物”“不入于馆”是不应该做的事,主谓之间断开,以示强调。可据此断句为: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1)中:正午;至:来到;舍:丢下;去:离开;(2)即:就;舍:赦免;复:再次;赐:赏赏。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百善孝为先”,孝的理解有很多,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分析理解“孝”即可。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描绘,元方面对父亲友人无端的谴责,他不卑不亢,勇敢为父亲辩解,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和诚信,这是“孝”的表现;据乙文“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可知,田子身为宰相,身份尊贵,但面对母亲的批评,“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勇敢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因此,为官不贪,忠于国家,勇于改正错误,也是对父母的孝顺。【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将得到的很多金子全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体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吗?像这个样子做官,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惭愧地跑了出去,回到朝廷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田子的母亲很贤明,因她的深明大义而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宜尔子孙,绳绳兮。”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有贤德。19.约定离开代词,代指元方都20.暝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21.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②顾和离开坐席,然后拉着他们的耳朵说:“没想到,我们这个衰落的家族还生出了这样的宝贝!”2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3.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友人的怒骂他们过耳不忘,有超强的记忆力【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约定;②句意:陈太丘舍弃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③句意:下车去拉元方。之:代词,代元方;④句意:年龄都是七岁。并:都。20.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暝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的意思是:当顾和在灯下闭目养神的时候,听到两个小孩开始复述之前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谈话,竟然毫无遗漏。结合句意可知“暝于灯下”的主语是“顾和”,“共叙客主之言”的主语是“二儿”,两句主语不同,应停顿;“都无遗失”是“二儿”言的结果,因而应单独成句。故语句停顿为:暝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①期:约定;委:丢下,舍弃;去:离开。②越:离开;提:拉着;意:想到;衰宗:衰落的家族;复:还。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友人因为元方的反驳而感到惭愧,而元方的原话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所以可选取其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作为答案。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语段一]中面对友人的怒骂,元方用“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对友人进行了有理有据地反驳,使“友人惭”,可见其聪慧;[语段二]中根据“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一句,可看出张玄之、顾敷的聪慧表现在过耳不忘,具有超强的记忆力,他们言无遗失地复述了之前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谈话。【参考译文】【语段一】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舍弃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语段二】司空顾和与当代的名流们清谈。他的外孙张玄之和孙子顾敷当时年龄都是七岁,就在大人们的坐榻边玩耍。看他们的神情,好像对谈话的内容并不关心。当顾和在灯下闭目养神的时候,听到两个小孩开始复述之前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谈话,竟然毫无遗漏。顾和听了很激动,离开坐席,过去拉着他们的耳朵说:“没想到,我们这个衰落的家族还生出了这样的宝贝!”24.(1)约定(2)回头看(3)丢下,舍弃(4)以……为耻(或认为……耻辱)25.(1)骚动紊乱,如同蚂蚁一样的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的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2)中午(您)还没有到,就是(您)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6.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和弱点。27.【甲】文主要讲“诚信”和“礼仪”;【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解析】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期:约定。(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顾:回头看。(3)句意:丢下别人自己走。委:丢下,舍弃。(4)句意:以自己不如他们为羞耻。耻:以……为耻。2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蠢然,蠢笨的样子;蚁,像蚂蚁一样;趋,追求,追逐。(2)期,约定;日中,正午;信,信用;礼,礼貌。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友人怒斥陈太丘不讲诚信,其实是他自己不讲信用,而且还当着别人的面骂别人的父亲,陈元方正是抓住他的这两点进行反驳,最后把他驳斥得哑口无言。猴子爱吃毛栗子,巴童正是抓住猴子的这个弱点而使猴舞“败”。据此概括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甲文“修身”主张“信”——诚信和“礼”——礼仪;根据【乙】“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可知,乙文“治军”主张强调纪律约束,节制士兵欲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乙】僰族人(善于)调教猴子,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使它们)旋转得很圆,转动有角度(很有章法),配合音律节拍(默契)。四川的(一个)儿童看了很妒忌他们,以自己不如他们为羞耻,想着用什么方法破坏它们,就在袖子里放了茅栗子前往。宴席开张猴子们出来(表演),众人都站起来专心观看,左右的猴子舞蹈跳得都很合节拍。四川的儿童故着无意地挥袖丢出茅栗,将它们丢到地上。猴子(见了)扯掉衣服上前争抢,酒壶也撞倒了桌案也掀翻了。僰族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丧。郁离子说:“当今用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去打仗的,蠢笨得如同蚂蚁一样聚集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争抢,他们和猴子有什么区别吗?”28.生气,发怒替反省,检查同“返”,返回29.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0.①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②(季礼虽然)没有献上(宝剑),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31.择其善者而从之徐君虽然喜欢剑,却知道朋友为难而不索要(季礼知道徐君喜欢这把宝剑,虽然当时没有给他,但心里已经答应了)。即使徐君已经去逝了,季礼仍然把宝剑送到徐君墓前。【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愠:生气,发怒。②句意:替人谋划事情。为:替。③句意: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省:反省,检查。④句意:(季礼)返回,到了徐国。反:同“返”,返回。2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懊恼过去做得不对,于是解下他的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因此可断句为: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①三,是虚词,表示多个;焉,兼词,相当于“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然,连词,表转折;其,代词,他的,指季礼;许,应许,答应。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空考查古文默写。根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填写:择其善者而从之。②③空考查内容理解概括。②由【乙】文“徐君观季礼剑,不言而色欲之”可知,徐君虽然喜欢剑,却知道朋友为难而不索要;由“季礼为有晋之使,未献,然其心许之矣”可知,季礼知道徐君喜欢这把宝剑,虽然当时没有给他,但心里已经答应了。这两个角度都可以说明交朋友要知心的道理。③由【乙】文“反,至徐。徐君已死。悔之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可知,即使徐君已经去逝了,季礼仍然按照原来心下答应的,把宝剑送到徐君墓前,说明交朋友要守信。【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乙】吴国公子季礼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顺便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礼的宝剑,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季礼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礼)返回,到了徐国,徐君已经死了。懊恼过去做得不对,于是解下他的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32.“返”返回“否”于是,就第二人称代词,你的33.(1)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2)如今的人不知道用他愚昧的心来效法圣人们的明智,不也是种过错吗?34.示例:①军队迷失道路,管仲利用老马的才智,找到了路。②军队没有水喝,隰朋利用蚂蚊的习性,找到了水。35.选文讲述有智慧如管仲和隰朋,碰到不知道的事,仍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我们更应该向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学习。36.示例一:选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这句话是让人虚心向别人学习,与本文表达的意思一致。示例二:选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敏锐且勤奋学习,向不如他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形容谦虚好学。与本文管仲和隰朋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劝人好学的意思一致。【解析】3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春往冬反”意思是春季出征冬季返回。“反”:同“返”,返回;“尊君在不”意思是你的父亲在不在家?“不”:同“否”;“乃放老马而随之”意思是于是放开老马跟随着它。乃:于是,就;“家祭勿忘告乃翁”意思是在祭祖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乃:第二人称代词,你的。3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可不译)”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今(现在、如今),以(用),愚(愚昧),师(效法),亦(也),过(过错)”要理解正确。3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乙】文第①段“管仲、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可知,人物是管仲,事件是军队迷路,管仲利用老马的才智找到了路。据此可概括故事:军队迷失道路,管仲利用老马的才智,找到了路;结合第①段“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可知,人物是隰朋,事件是军队没有水,隰朋利用蚂蚁的习性找到了水,据此可概括故事:军队没有水喝,隰朋利用蚂蚁的习性,找到了水。3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乙】文第②段“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可知,文章第②段对管仲利用老马识途和隰朋利用蚂蚁找水这两件事进行了评论,称赞了两个人有智慧,而且遇事能向老马、蚂蚁这样的动物学习,进而采用反问的语气呼吁我们更应该向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学习。36.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与拓展运用。结合【乙】文第②段“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可知,文章通过管仲利用老马识途和隰朋利用蚂蚁找水这两件事,称赞了两个人有智慧,而且遇事能向老马、蚂蚁这样的动物学习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多向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学习,要好学,好问;从这个角度去把握题干所给的两句话,谈谈选择其中一句话作为自己阅读感受的理由。示例1:选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多向身边人学习;管仲利用老马识途和隰朋利用蚂蚁找水的故事正是向我们传递要多向别人、多向有智慧有经验的人学习的主旨,二者的主旨相近。示例2:我选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句话突出的是一个“问”字,并且突出问的对象要广泛,不拘束其身份。管仲向老马学习,隰朋向蚂蚁学习,这样两个身份地位高、智慧高的人向动物学习,看出其谦虚好学,两文主旨一致,都是倡导人们要好学、好问。【参考译文】【甲】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乙】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管仲和隰朋)放开老马跟随着它,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地上蚁封有一寸高,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最终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37.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38.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39.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可以成为老师了!”40.通“悦”,愉悦,高兴生气,恼怒善于,擅长①41.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启示:好问善思、取长补短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很多时候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够学有所成。【解析】37.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由第①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得“不亦乐乎”。由第②段“温故而知新”可得“温故知新”。由第③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可得“不耻下问”。由第④段“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由第⑤段“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得“择善而从”。根据上面分析选取成语,也可从《论语》其他章节选择积累的成语,如“巧言令色、言而有信、博学笃志”等。3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根据句子结构、虚词及句意断开停顿。“学”做主语,而“君”也做主语,故“盖学贵善思”与“君但志之而不思之”是两个句子,故在“君”前断开停顿。“终必无所成”是前一句的结果,故在“终必”前断开停顿。“何以谓之善学也”转到另外一个问题上,故在“何以谓”前断开停顿。再根据这几句的意思: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断句: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3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重点词语:故,学过的知识。而:表示顺承关系。新:新的体会。以:凭借。为:做、40.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根据句意,及所给的例子推知词义。①句意: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说”通“悦”,高兴。②句意:王生更恼火。愠:生气,恼怒。③句意:你不善于学习。善:善于,擅长。④句意:你为什么不改正呢?盍:何不。故选①。4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即可。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告诉我们学贵善思;“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间道也。”告诉我们要不耻下问,要择善而从。我们通过王生学习但是没有掌握方法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好问善思、不耻下问等,都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说:“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乙】王生爱好学习而没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因此而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虚度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42.②③却不同的43.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44.管宁割裂了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45.有品德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伍。顾荣因为体谅烤肉的人,给他烤肉吃,所以后来遭遇危急的时候,当年受惠的烤肉人始终伴他左右。管宁因为华歆求学不专注,为人慕富贵,于是与他断交。两个故事从正反两面说明了有德行的人一定能够收获朋友。【解析】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孤:孤独。故选②。(2)句意为: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尝:曾经。故选③。(3)“学而不思则罔”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而:表转折,却。故“而不知其味者乎”中“而”的意思为:表转折,却。(4)“异口同声”意为: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形容大家说的完全一致。异:不同。故“管挥锄与瓦石不异”以“异”是不同的意思。43.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后遭乱渡江”是“每经危急”出现的条件。“常有一人左右己”是“每经危急”后出现的结果。故断句为: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4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割,割断;分,分开。子,你。非,不是。友,朋友。4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结合乙文“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之炙而施焉”和“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可知,顾荣因为体谅烤肉的人,给他烤肉吃,所以后来遭遇危急的时候,当年受惠的烤肉人始终伴他左右。结合丙文“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可知,管宁因为华歆求学不专注,为人慕富贵,于是与他断交。乙文顾荣的故事从正反两面说明了有德行的人一定能够收获朋友。丙文华歆的行为从反面说明了求学不专注,为人慕富贵,没有德行的人不能够收获朋友。【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乙】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仆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丙】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看见它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46.③年纪小汗水流汗不久齐王战败,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47.钟毓说自己流汗是因为面对君王的紧张害怕,说明他是个诚实的孩子;钟会说自己不流汗是因为胆子小不敢出汗。这样的回答不仅维护帝王的尊严,还给自己讨得彩头,可见他的聪明机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