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2024届高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规定位置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

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2年CesarMilstei丽他的同事对蛋上质的分选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用分离纯化的核糖体在无细胞体

系中用编码免疫球蛋白(IgG)轻链的niRM指导合成多肽,发现合成的多肽比分泌到细胞外的成熟的免

疫球蛋白在N端有一段多出的肽链片段(P)o若添加粗面内质网,翻译的产物长度与活细胞分泌的肽链相

同,且不含肽链P片段。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内IgG轻链的合成起始于附着型核糖体

B.细胞内合成IgG过程中肽捱P在粗面内质网内被剪切

C.肽链P可能参与IgG肽链进入粗面内质网

D.若P肽段功能缺失,则蛋白IgG将无法分泌到细胞外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其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

抗体的合成和分泌经历的细胞结构依次为游离的核糖体(合成信号肽)一附着的核糖体(多肽继续合成)

一粗面内质网(切除信号肽)一囊泡1-高尔基体一囊泡2―细胞膜,整个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

供。

【详解】A、根据题意,用分离纯化的核糖体在无细胞体系中用编码免疫球蛋白(IgG)轻链的mRNA指导

合成多肽,因此细胞内IgG轻链的合成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A错误;

BC、根据题意,用分离纯化的核糖体在无细胞体系中用编码免疫球蛋白(IgG)轻链的mRNA指导合成多

肽,发现合成的多肽比分泌到细胞外的成熟的免疫球蛋白在N端有一段多出的肽链片段(P),若添加粗面

内质网,翻译的产物长度与活细胞分泌的肽链相同,且不含肽链P片段。因此推测肽链P可能参与IgG肽

链进入粗面内质网,且在细胞内合成IgG过程中肽链P在粗面内质网内被剪切,BC正确;

D、若P肽段功能缺失,IgG无法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也无法进入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

没有囊泡包裹运输,因此蛋白IgG将无法分泌到细胞外,D正确。

故选Ao

2.干旱胁迫下,植物根系能迅速合成脱落酸(ABA),引发保卫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导致其胞内渗

第1页供26页

透压降低,气孔关闭从而降低了植物水分的蒸发,其分子机制如图1所示。研究小组用ABA处理后,测定

保卫细胞中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ABA需要从根部极性运输至叶片才能作用于保卫细胞

B.ABA使保卫细胞膜上Ca2+通道开放,导致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胞质Ca2+浓度出现第二个峰值,可能与液泡膜上Ca2•通道开放有关

D.ABA使保卫细胞中K+浓度升高和C1-浓度降低,导致细胞失水气孔关闭

【答案】C

【解析】

【分析】ABA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

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详解】A、ABA不存在极性运输,ABA可以通过植物体内的维管束系统进行长距离运输,A错误;

B、ABA与保卫细胞的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使保卫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进细胞后,钙离子促

进钾离子出细胞,抑制钾离子进细胞,导致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B错误;

C、胞质Ca2+浓度出现第二个峰值,可能与液泡膜上Ca2,通道开放有关,因为植物缺水后合成脱落酸,激

活保卫细胞膜Ca2,通道,形成动作电位,液泡膜上Ca2♦通道开放可以导致胞质Ca2,浓度升高,C正确;

D、ABA的作用是使保卫细胞中K•浓度降低和Cl-浓度降低,导致其胞内渗透压降低,进而导致细胞失水

气孔关闭,降低植物水分的蒸发,D错误。

故选Cc

3.转分化是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的现象。研究人员对诱导成年小鼠胰腺腺泡

细胞转分化为胰岛网胞进行了相关研究,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指针表示Dnmt3a基因的表达量。下

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第2页供26页

阶段一阶段二

未成功转化细胞

(第6T反)

A.转分化过程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B.转分化过程与植物组织细胞脱分化过程相同

C.胰腺腺泡细胞和胰岛蒯胞中蛋白质种类完全不同

D.适当降低Dnmt3a的表达,可提升胰岛陶胞的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

特性;腹岛蒯胞分泌的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葡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详解】A、转分化过程未发育成完整个体或各种细胞,不能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转介化是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的现象,脱分化是已分化的细胞发育成未分

化的细胞,二者不同,B错误;

C、胰腺腺泡细胞和胰岛曲胞中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有相同的部分,如呼吸酶等,C错误;

D、Dnmt3a基因的表达量升高导致未成功转化的细胞增多,适当降低Dnmt3£的表达,可提升胰岛网胞

的比例ID正确6

故选D。

4.癌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研究表明,

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的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

胞呼吸的葡萄糖的量和正常细胞不同。下图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第3页供26页

A.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的ATP

B.③过程会消耗少量的还原氢,④过程不一定都在生物膜上完成

C.发生“瓦堡效应”的癌细胞吸收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的少,且过程③©可同时进行

D.若研制药物抑制癌症患者体内细胞的异常代谢途径,可选用图中①④为作用位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0@过程是葡萄糖进入细胞后转化成五碳化合物以及氧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③过程是癌细胞无氧呼吸过程(乳酸发酵类型),④过程是癌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

段)。

【详解】A、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会生成ATP,A错误;

B、③过程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会消耗少量的氢;④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反应,分别发

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B正确;

C、根据题意“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的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可知,发生“瓦堡

效应”的癌细胞吸收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的多,且过程③和④可同时进行,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①④是正常细胞所必须的,所以若要研制药物来抑制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

图中的①④不宜选为作用位点,D错误。

故选Be

5.M13噬菌体是一种寄生于大肠杆菌的丝状噬菌体,其DNA为含有6407个核甘酸的单链环状DNA.M13

噬菌体噌殖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其中SSB是单链DNA结合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4页供26页

A.M13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复制过程中不需要先合成RNA引物来引导子链延伸

B.SSB的作用是防止解开的两条单链重新形成双链,利于DNA复制

C.过程⑥得到的单链环状DNA是过程②〜⑤中新合成的DNA

D.过程②〜⑥需要断裂2个磷酸二酯键,合成6407个磷酸二酯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M13噬菌体DNA在宿主细胞内的合成过程为:MI3噬齿体DNA是一种单链DNA,

进入大肠杆菌后先合成为复制型双链DNA,再进行滚环复制,即在M13噬菌体的双链DNA环状分子一

条链(工链)上切一个切口,产生游离的3'端羟基作为延伸起点,最后在宿主细胞DNA聚合酶的催化下,

以另一条单链即负链为模板不断地合成新的正链。

【详解】A、①过程需要先合成RNA引物来引导子链延伸,③不需要,A错:吴;

B、SSB是单链DNA结合蛋白,由图可知SSB的作用是防止解开的两条单链重新形成双链,利于DNA复

制,B正确;

C、据题图可知,过程⑥得到的单链环状DMA是原来的,过程②~⑤中新合成的DNA单链存在于复制型双

链DNA中,C错误;

D、该DNA为含有6407个核甘酸的单链诉状DNA,由图可知过程②~⑥需要断裂2个磷酸二酯键,一共合

成6409个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Be

6.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

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

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维

果蝇。Z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号代无白眼出现,FJ弋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代雌

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T、I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TTAAXBXB

B.F2代雄果蝇中共有8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2/5

C.F2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中不育个体所占比例为1/12

D.通过确定雄果蝇体细胞某时期中B、b基因的数目,可确定雄果蝇是否可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如果T、t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应为XBTXBT

第5页供26页

和XBY,杂交后产生的F1再随机交配,F2中雌雄的比例应为1:1,与题意不符,说明T、t基因应该位于

常染色体上;子代中均没出现粉色的个体,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应均为AA;F2中雌雄的比为3:5,可见F2

中有14雌性个体性反转为雄性个体,由此可推知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TT和综合以上可知,亲本

雌雄个为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ttAAXbY。

【详解】A、T、t基因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中均没出现粉色的个体,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应均为AA,

F2中雌雄的比为3:5,可见七中有14雌性个体性反转为雄性个体,由此可挂知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TT和tt因此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TTAAXBXB,A正确;

B、亲本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ttAAXbY,则匕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

TtAAXBY,它们相互交配后产生的F2中,雄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含有XY染色体的,共有3X2=6种,

另外一种是雌性性反转形成的,其基因型有2种,即ttAAXRXB和ttAAXBXb,因此F2代雄果蝇中共有8种

基因型,尸2中雌雄的比为3:5,其中雄果蝇中有1/5是雌果蝇性反转形成的,不含Y染色体,B错误;

C、F2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F2雌性配子比例为:TXB:TXb:tXb:tXB=6:2:3:1巴雄性配子比例为:

TXB:TY:TXb:tXB:tY:tXb=l:2:1:1:2:1,基因纯合时会使雌果蝇哩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F2代

雌雄个为自由交配,后代中不育个体(ttAAXBXB和ttAAXBXb性反转)所占比例为1/12C正确;

D、B、b仅位于X染色体上,通过确定雄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B、b基因的数目,可确定雄果蝇是否

可育,D正确。

故选Be

7.血容量是血液中全部血细胞容量和血浆容量的总和。下图分别是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的变化对血浆中抗

利尿激素(ADH)水平影响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最大1/最大r

&目

AA

DD

HH

若a

aa

最小」最小」

•30369-30-20-1001020

血浆渗透压变化的百分率/%血容H变化的百分率/%

A.研究血容量变化对血浆ADH水平的影响时,血浆渗透压应该恒定

B.机体有感受血容量变化的感受器,大量失血后机体分泌ADH减少

C.ADH通过肾保留水分降低尿液的渗透压,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

D.ADH的分泌对血容量变化的反应比对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反应更敏感

第6页供26页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一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一尿量减

少。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变化对ADH的含量均有影响,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研究血容量变化对血浆ADH水平的影响时,血浆渗透压应该恒定,A正确;

B、结合题图分析可知,机体大量失血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

减少而血容量增加,维持外周阻力,使血压不至于下降太多,B错误;

C、ADH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通过肾保留水分降低血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维持

血浆渗透压平衡,C错误;

D、血浆渗透压从。到9%过程中,ADH上升,血容量在-30%到-10%过程中,ADH下降,因此ADH的分

泌对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反应更敏感,即血浆变化的百分率更小,D错误。

故选A.

8.某精原细胞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倒位,如图甲。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倒位,同源染色体联

会时会形成倒位环,此时经常伴随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如图乙。完成分裂后,若配子中出现染色体片

段缺失或染色体上增加某个相同片段,则不能存活,而出现倒位的配子能存活。已知该精原细胞发生了如

图乙所示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正常的染色体_C•PE,交叉互换_

到位I

je>.adcben

倒位的染色体,m

乂04jABC.DN

正常的染色体•一

①、②、③、④代表断裂位点I、n、田、iv代表不同染色单体

图甲图乙

A.图印发生了①至③区段的倒位

B.图乙细胞中II和HI发生交叉互换

C.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有片段缺失

D.该精原细胞共产生了4种类型的可育雄配子

【容案】C

第7页/共26页

【解析】

【分析】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染

色体结构异常包括:重复、缺失、倒位和易位。

【详解】A、由图甲可知是bed发生了倒位,因此是①到④区段发生倒位,A错误;

B、图乙可知,细胞中染色单体H和IV发生了交叉互换,B错误;

CD、题干可知,配子中出现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则不能存活,出现倒位的配子能存活,经过倒位后交

叉互换,可能会形成四个配子为:ABCDE(正常)、adebe(倒位但能存活)、ABeda(缺失了e,不能存活)、

ebCDE(缺失了A,不能存活),因此该精原细胞共产生了2种类型的可育雄配子,C正确,D错误。

故选Cc

9.20世纪30年代,MullerH.J在果蝇中发现了两性个体间某些基因剂量(数量)不同,但表达水平相似的

现象,并命名为剂量补偿“。这一现象与基因SX|的表达有关,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mle蛋白质复合

1[体没有活性」1|[一X染色体基

XX―msl-1

I1[础水平转录

\sxl%¥o

蛋白质复合体结上

/关\激活M)合在X染色体上从,

[而刺激基因表%.—X染色体高

XYmsl-2—►<msl-1

[水平转录

[msL3

3

注:msl-1,msl-2,msl-3,mlc均为蛋白质

A.SX1基因参与的剂量补偿”的原理与细胞分化原理相同

B.SX1基因通过促进msl-2的表达从而促进X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

C.雌雄个体X染色体数量不同,但X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可能相同

D.检测超雌果蝇(XXX)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可以进一步验证剂量补偿”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

生稳定唾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剂量补偿”是两性个体间某些基因剂量(数量)不同,但表达水平相似的现

象,结合图示可知,该现象与SX】基因的表达有关,而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故SX】基因参与

的“剂量补偿”的原理与细胞分化原理相同,A正确;

B、据图可知,雌性个体中SX1基因表达后导致msl-2缺失,说明SX】基因通过抑制msl-2的表达,进而使

第8页/共26页

mle.msl-1和msl-3蛋白质复合体没有活性,从而使X染色体基础水平转录,B错误;

C、据图可知,雌性个体有两条X染色体,但其X染色体基础水平转录,雄性个体有1条X染色体,但其

染色体高水平转录,据此推测,雌雄个体X染色体数量不同,但X染色体上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可能相同,

C正确;

D、检测超雌果蝇(XXX)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可以进一步验证“剂量补偿”,若该“剂量补偿”存在,则预

期其X染色体的转录水平应低于XX型,D正确。

故选B£

10.某植物成花诱导的基因调控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春化作用光周期

-►表示促进

T表示抑制

开花

A.FLC属于开花抑制因子基因,春化作用通过抑制FLC基因的表达抑制开花

B.植物细胞内的CO蛋白含量可能会出现昼夜节律性变化

C.光质途径可能通过改变光敏色素结构间接影响核基因表达

D.该植物开花与否受自身基因、环境因素等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一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

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

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分析图可知,FLC基因抑制开花,FLC属于开花抑制因子基因,春化作用抑制FLC蛋白合成,

从而减弱FLC蛋白的抑制作用,以解除开花抑制,A错误;

B、光周期具有昼夜节律性变化,影响C0基因的表达,所以植物细胞内的C0蛋白含量可能出现昼夜节律

性变化,B正确;

第9页/共26页

C、光敏色素结构的改变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核基因表达,而非直接影响,C正确;

D、由题图可知,该植物开花与否受自身FLC基因、CO基因等表达调控,同时还与光周期、光质等环境因

素有关,D正确。

故选A。

11.采用标记重捕法对2km2的长江某支流中刀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时,首捕时用大网眼渔网捕措40条并标

记,重痛时用小网眼渔网捕捞325条,其中小刀鱼(不能被大网眼渔网捕到)275条,带标记的鱼5条,则

该支流中刀鱼种群密度约是()

A.2200条/km2B.2600条/km2C.1300条/km2D.1100条/km2

【答案】C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标记重捕

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捕雉捕虐捕中有标志的个体数。

【详解】据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4本总数=再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第次捕获个体总数,推出该范围内

个体总数=(40X329+5=260陈,则该支流中刀鱼种群密度约为2600条+2k曜=1300条/km2,ABD错误,

C正确C

故选Cc

12.相财多度是指某一物种的个体数与该生态系统中的总个体数之比。某退耕农田中甲、乙、丙三种植物相

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4盖

3、

A.在演替时间10年左右,甲物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

B.在演替时间20到40年间,乙因其相对多度最高而成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C.丙的出现不一定会使该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增加

D.随着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群落的类型也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第10页/共26页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两种类型。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演替的起点不同。

【详解】A、据图可知,纵坐标是相对多度,在演替时间10年左右,甲物种田对多度达到最大,但相对多

度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A错误;

B、在演替时间20到40年间,乙因其相对多度最高,但并不意味着能成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因为随着时间

的推移,乙种群的相对多度表现为下降,B错误;

C、丙的出现不一定会使该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增加,也可能是丙是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系统物种数减少,

C正确;

D、随着群落中甲、乙、丙的相对多度发生改变,说明群落在发生着演替,但并不意味着群落的类型发生改

变,D错误。

故选Cc

13.紫草宁是从紫草细胞中提取的一种药物和色素,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肿瘤等活性。利用植物细胞培养生

产紫草宁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外植体卜一1伤组织T悬浮振潴培养T植物生物反应器]工厂化生产"

A.为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速率,诱导时应给予适当时间和强度的光照

B.悬浮振荡培养前,需用胰蛋白薛从愈伤组织中分离出具活性的单个细胞

C.植物细胞培养时易发生突变,需筛选出高产突变体才能用来制备生物反应器

D.紫草宁是紫草细胞的初生代谢物,是紫草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

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其具体流程为:接种外植体一诱导愈伤组织一诱导生芽一诱导生

根一移栽成活。

【详解】A、光照不利于愈伤组织形成,因此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不需要光照,A错误;

B、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需用胰蛋白酶将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防止接触抑制,在植物

细胞培养时不用胰蛋白酶,B错误;

C、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易受到培葬条件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突变,突变进而发育成为新品种,

所以可通过从中筛选获得高产的突变体制备生物反应器,C正确;

D、紫草宁是从紫草细胞中提取的一种药物和色素,具有抗菌、消炎和抗肿瘤等活性。紫草宁属于次生代谢

产物,D错误。

第11页/共26页

故选Cc

14.下图为啤酒生产的主要流程,下列相关叙述”学的是()

A.粉碎的目的是有利于麦芽中的淀粉与a淀粉酶充分接触,缩短糖化过程时间

B.麦汁煮沸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糖化过程后残留酶的活性同时杀死麦汁中微生物

C,加入酒花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酵母菌菌种有利于主发酵进行并产生大量酒精

D.主发酵结束后发酵液还要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才能形成成熟啤酒

【答案】C

【解析】

【分析】啤酒发醉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醉两个阶段。醉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

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发醉液还不适合饮用,要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进行

后发酵,这样才能形成澄清、成熟的啤酒。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随着啤酒品种和口味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

异。

【详解】A、糖化的目的是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过程破碎有利于淀粉与a随粉

酶的充分接触,缩短糖化过程所用的时间,A正确;

B、麦产煮沸的主要目的是使淀粉酶失活,终止酶的进一步作用,并对糖浆杀菌,B正确;

C、加入酒花的主要目的是赋予啤酒特殊的香味,赋予啤酒爽快的苦味,增加防腐能力,提高啤酒的非生物

稳定性,防止煮沸时窜味,C错误;

D、主发酵结束后,发酵液还不适合饮用,要在低温、密闭的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进行后发酵,这样才能形

成澄清、成熟的啤酒,D正确。

故选C,

15.乳腺癌、胃癌细胞表面有大量的HER2蛋白,T细胞表面有CD3蛋白和CD28蛋白。研究人员将上述三

种蛋白作为抗原分别制备单克隆抗体,然后将其在体外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制备得到三特异性抗体,简称三

抗(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12页/共26页

A.利氏抗原卷体杂交的原理筛选图示三抗时需要3种相应抗原蛋白

B.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相比,制备单抗时可采用灭活的病毒进行诱导融合

C.与单抗相比,三抗增加了两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对癌细胞的杀伤更强

D.同时注射3种抗原蛋白,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分泌三抗的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1)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然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

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2)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3)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4)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5)用培养基培养筛选出来

的杂交瘤细胞或将其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由于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利用抗原一抗体杂交的原理筛选图示三抗时需要3种相应抗原蛋白,

A正确;

B、动物细胞融合与原生质体融合相比特有的融合方式是灭活的病毒进行诱导,B正确;

C、抗体具有特异性,三抗可以结合癌细胭不同的部位,所以与单抗相比,三抗增加了两个特异性抗原结合

位点,对癌细胞的杀伤更强,C正确;

D、同k注射3种抗原会刺激B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浆细胞,进而产生三种抗体,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

抗体,并不能产生三抗,D错误。

故选D。

三、非选择题。

16.马铃薯植株下侧叶片合成的有机物通过筛管主要运向块茎贮藏。图1是马铃薯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及运

输示意图,图2是蔗糖进入筛分子T半胞复合体的一种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3页/共26页

块茎细胞蔗糖--淀粉

图1图2

(1)图1所示的代谢过程中,需要光反应产物参与的过程是________(填标号)。为马铃薯叶片提供小8。2,

块茎中会出现18。的淀粉,请写出18。转移的路径:Cl802f_______-淀粉。

(2)研究发现,叶绿体中淀粉的大量积累会导致膜结构被破坏,进而直接影响光反应。保卫细胞

中淀粉含量增加会降低气孔导度,使________,进而抑制暗反应。

(3)图2中甲具有________酶活性。乙(SUT1)是一种蔗糖转运蛋白,在成功导入蔗糖转运蛋白反义基因

的马铃薯植株中SUT1的表达水平降低,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总量_________,最终导致块茎产量_________。

(4)科研人员以Q9、NB1、G2三个品种的马铃薯为材料,研究不同光周期处理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

在24h昼夜周期中对马铃薯幼苗分别进行16h(长日照)、12h(中日照)、8h(短日照)三种光照时间处理,

保持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长日照组叶绿素含量最高,但只有中日照和短日照组有

块茎生或,结果如图。

14

12

忙•

10

•8

耳oI

双o6

I

斗•4

oI

•2

O

•10

①分析上述信息可知,光影响马铃薯幼苗的生理过程可能有(至少写出两点)。

第14页/共26页

②分析上图,单位时间内光周期影响平均单株块茎产量增量最高的实验组是。

③若将马铃薯叶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叶片遮光处理,10h后检测到叶片的干物质减少量为Amg;

某实验组10h后检测到叶片的干物质增加量为Bmg,实验叶片的面积为Cem2,则该组的光合速率可以表示

为____。若要进一步研究不同CO2浓度对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并尽量避免有机物的输出对实验结

果的影响,应该选择______(填“长日照”“中日照”或“短日照”)组的植株为实验材料。

【答案】(1)①.②②.C3f磷酸丙糖一蔗糖

(2)①.类囊体②.CO2吸收减〃

(3)①.ATP水解②.升高③.降低

(4)①.叶绿素的合成、光合作用、有机物的运输和储存等②.NB1中日照组③.0.1(A+B)

/Cmg•cm-2•hi④.

长日照

【解析】

【分析】分析图1:①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的CO2的固定阶段,②是暗反应中的C3的还原阶段。从图

中可以看出,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其产物磷酸丙糖可以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淀粉,也可以被运出

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的细胞质基质中合成蔗糖,蔗糖可以进入液泡暂时储存起来;蔗糖也可以通过韧皮

部被运至茎块细胞,在茎块细胞内合成淀粉;分析图2:结构甲具有ATP水解酶的功能,同时利用ATP水

解释放的能量把H+运出细胞,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属于主动运输;结构乙能够依靠细胞膜两侧的H+

浓度差把H+运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同时把蔗糖分子也运入细胞。

【小问1详解】

在叶绿为中CR的还原反应即②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NADPH,需要A1P和NADPH供能以及需要

NADPH提供还原剂;为马铃薯叶片提供58。2,会进行光合作用,最后块茎中的淀粉会含180,由图可知,

元素桢转移的路径:3f磷酸丙糖一蔗糖f淀粉。

【小问2详解】

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因此叶绿体中淀粉的积累会导致类囊体膜结构被破坏,进而直接影响光反应。

保卫细胞中淀粉含量增加会降低气孔导度,即气孔的开放程度下降,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即二氧化碳的

吸收量下降,进而暗反应速率下降,光合速率下降。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在结构甲的作用下,ATP水解,H+逆浓度运输至胞外,说明结构甲具有ATP水解酶的功能与物

质运输的功能;成功导入蔗糖转运蛋白反义基因的马铃薯植株中SUT1的表达水平降低,筛分子杂胞复合

体的蔗糖转运蛋白乙含量减少,叶肉细胞中蔗糖分子通过结构乙转运出叶肉组胞的量减少,叶肉细胞中蔗

糖积累,可溶性糖和淀粉总量升高,抑制光合作用,最终导致块茎产量降低。

第15页/共26页

【小问4详解】

①本实验研究不同光周期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最终发现长日照组叶绿素含量最高,但只有中日照和

短日照俎有块茎生成,由此推断光影响的马铃薯幼苗的代谢过程可能有叶绿素的合成、光合作用、有机物

的运输和储存、细胞呼吸、酶的合成等;

②由图可知,对NB1品种进行12h的中日照,在处理45〜60d期间差值最大,即单株产量增量最高;

③对照俎叶片遮光处理,10h后检测到叶片的干物质减少量为Amg,此时检测的是10小时的呼吸消耗;实

验组10h后检测到叶片的干物质增加量为Bmg,该值代表的是10小时有机物的增加量(净光合量),实验

叶片的面积为Cem2,则该组的光合速率可以表示为(A+B)+10+C=0.1(A+B)/Cmg-cm-2-h-io若要

进一步研究不同CO2浓度对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为了尽量避免有机物的输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应该选择上述3组实验中长日照组的植株为实验材料,因为该实验组没有块更生成,避免了有机物的输出。

17.基因定位是指基因所属的染色体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测定,可以借助果蝇(2n=8)杂交实验

进行基因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实验,首次证明了________

1O

(2)现有HI号染色体的三体野生型和某隐性突变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过程如图。

P隐性突变体1x三体(HI)野生型1

I

耳三体(HB野生型2X障性突变体1

I

弓?

①图中三体(HI)野生型2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性母细胞有条染色体。

②若尸2的果蝇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时,能够确定该隐性突变的基因位于HI号染色体上。

(3)果蝇缺刻翅是由染色体上某个基因及其上下游DNA片段缺失引起的,具有纯合致死效应,雄性个体

中不存在缺刻翅个体,则缺刻翅果蝇的变异类型属于o缺刻翅果蝇与正常翅果蝇杂交得",匕雌雄

交配得「2,F2翅型、性别的表型及比例为o

(4)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等位基因A、a控制,果蝇的刚毛和截毛由等位基因D、d控制。一只纯合白眼截

毛雌果端与一只纯合红眼刚毛雄果蝇杂交产生FI若干只,F]中雄果蝇均为白眼刚毛,雌果蝇均为红眼刚毛。

L雌雄交配得到F2,F?中雄果蝇均为刚毛,雌果蝇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刚毛个体和截毛个体。推测控制果蝇

刚毛和栽毛的基因位置为,考虑这两对相对性状,F?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o

(5)对同一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来说,染色体的互换主要包括单交换型和双交换型,如图。双交换型的概

率低于单交换型。

第16页/共26页

已知分别控制果蝇朱红眼、黄体、残翅的3种隐性突变性状基因w、y、m均位于X染色体上。为确定基因

w、y、m在X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科学家将朱红眼黄体残翅雌果蝇和野生型(野生型基因均用表

示)雄果蝇杂交,得到F|F1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数目如表所示。

雌配子基因配子数

型目

+++1025

Wym1045

W+m17

+y+16

++m45

Wy+47

W++2

+ym3

分析可知%雌果蝇产生的重组配子有______种,请在图中实线(代表X染色体)标出w、y、m三种基因

的位置。如果只考虑基因y和w之间发生互换的情况,推测发生互换的性母细胞占比大约为________%(保

留一位小数)。

【答案】(1)基因在染色体上

(2)①.8或10②.野生型:隐性突变型二5:1

(3)①.染色体(结构)变异②.缺刻翅雄蝇:正常翅雌蝇:正常翅雄蝇二1:3:3

第17页/共26页

(4)①.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②.XADYD和XadYD

【分析】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实验首次将特定基因定位于特定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伴性遗伶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小问1详解】

摩尔根的果蝇眼色遗传实验首次将特定基因定位于特定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小问2详解】

①图1中三体(I口野生型个体2含有9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细胞中,一个细胞含有4条染

色体(含姐妹染色单体),另一个细胞含有5条染色体(含姐妹染色单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

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此一个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体,一个细胞内含有10条染色体。故图1中三

体(III野生型个体2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性母细胞有8或10条染色体。

②若该隐性基因(设为a)在III号染色体上,则亲本隐性突变体1的基因型为aa,三体野生型的基因型为

AAA,子一代三体野生型基因型为AAa,与隐性突变体1(aa)杂交,由于AAa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

AA:a:Aa:A=1:1:2:2,因此子二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l:1:2:2,表型及比例为

野生型:隐性突变型二5:lo

【小问3详解】

果蝇缺刻翅是由染色体上某个基因及其上下游DNA片段缺失引起的,由于缺失的片段导致基因数量减少,

因此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根据雄性个体中不存在缺刻翅个体,说明缺失片段的遗传与性别相关,

故推测缺失片段应位于X染色体上,由于DNA片段缺失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则缺刻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

为XoX和正常翅果蝇XY,杂交得F]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oX、XX、XY,比例为1:1:1,

产生的雌配子为Xo:X=l:3,产生的雄配子为X:Y=1:1,故F1个体自由交配得F2,则F2的基因型及表

型和比例为缺刻翅雌(XoX):正常翅雌:XX):正常翅雄(XY):XoY(致死)=1:3:3o

【小问4详解】

单独分析果蝇的刚毛和截毛:亲本为一只纯合截毛雌果蝇与一只纯合刚毛雄果蝇杂交产生F]若干只,F]

中雄、雌果蝇均为刚毛,说明刚毛为显性性状。F[雌雄交配得到F2,F?中雄果蝇均为刚毛,雌果蝇中存在

一定数量的刚毛个体和截毛个体,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又根据亲本雄果蝇为刚毛,子一代和子

第18页/共26页

二代的雄性均为刚毛,说明亲本雄果蝇的Y染色体上含有刚毛基因,又因为子代雌性也存在刚毛和截毛这

一性状,因此可判断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的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上。单独分析眼色:亲本为白眼雌

和红眼雄,子一代雄果蝇均为白眼,雌果蝇均为红眼,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为

显性性状。则亲本基因型为XadXad、XADYD,子一代基因型为XADXad、XadYD,子一代自由交配,子二代雄

果蝇的基因型为XADYD和XadYD。

【小问5详解】

已知分别控制果蝇朱红眼、黄体、残翅的3种隐性突变性状基因w、y、m均位于X染色体上。则将朱红眼

黄体残翅雌果蝇(XwymX”)和野生型(野生型基因均用“+表示,即X+"Y)雄果蝇杂交,得到F]。则子

一代雌,生个体基因型为X“X.++,若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互换,则产生两种雌配子,即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