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阿Q正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阿Q正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阿Q正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阿Q正传》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

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中国人呢?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阿Q”已成了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嘲或讽刺他人的用语。《阿Q正传》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文/鲁迅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在读完《阿Q正传》后感动得流下热泪。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将鲁迅作为了一生的精神依靠,12岁时就已经阅读了《阿Q正传》、《孔乙己》等作品。他曾说:“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向鲁迅先生靠近,那怕只有一点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如果我能写出《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我愿意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名家评《阿Q正传》迅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们称为“民族魂”。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其作品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6部)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即不愿将“禾”“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1911年)已经整整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其领导阶级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掌握的革命政权去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如祥林嫂、孔乙己),仍然痛苦不堪。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用“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这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无辜,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有罪者生。《阿Q正传》中呈现的正是这样颠倒错乱的社会“喜剧”。背景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作品简介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1.其人无名无姓,具有抽象性、象征性,反映普遍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国民劣根性)。2.象形——“Q”字母的小尾巴,就像清朝人的辫子。3.阿贵的音近(绍兴口音)——“鬼”(Q为音近,取代具体,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人格品行)阿Q的取名来由一、初步解读人物:给阿Q制作档案姓名

年龄

籍贯

行状

身份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爱好

外貌特征姓名

阿Q年龄

籍贯

行状

身份

工作

家庭成员

住址

爱好

外貌特征30左右雇农无打人、骂人喝酒、押牌宝无行状(渺茫)打短工未庄土谷祠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不详完成下表“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思考: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政论文旁人眼中的阿Q,阿Q眼中的旁人提问:小说节选中出现了如下这些人物或人群:阿Q、未庄居民、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1.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未庄闲人,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2.如果你是阿Q,请你按照地位由高到低,给这些人排序,并给出理由。闲人眼中:低阿Q眼中:高阿Q的地位结论现实处境自我定位问题:现实处境很低,自我定位很高,会产生什么情绪?不平、不爽一个不平、不爽的人在现实中一定会和他人产生矛盾冲突,产生冲突后,阿Q是怎样应对的呢?(梳理故事情节)从阿Q与旁人的冲突中探究“精神胜利法”。

他人的行为阿Q的应对闲人揪阿Q辫子,碰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闲人先让阿Q承认自己是畜生,再打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状元也是第一个闲人抢阿Q的赌钱打了自己——就好像打了别一个欺负王胡反被打骂王胡“毛虫”;“谁认便骂谁”,两手叉腰;皇帝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他被小觑了假洋鬼子打阿Q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指认小孩、因完结而轻松,忘却了尼姑走来了赵太爷打阿Q阿Q的形象懦弱卑怯自轻自贱蛮横霸道奴性十足健忘麻木吐唾沫,摸头,语言调戏乖乖退出去自欺欺人

自我麻痹欺凌弱小补充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Q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从阿Q与旁人的冲突中探究“精神胜利法”。

他人的行为阿Q的应对闲人揪阿Q鞭子,碰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闲人先让阿Q承认自己是畜生,再打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状元也是第一个闲人抢阿Q的赌钱打了自己——就好像打了别一个王胡打阿Q皇帝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他被小觑了假洋鬼子打Q因完结而轻松,忘却了尼姑走来了赵太爷打阿Q精神胜利法吐唾沫,摸头,语言调戏乖乖退出去问题:在与闲人、王胡、假洋鬼子发生冲突时,阿Q为什么采用精神胜利法?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胜利,只能靠着精神胜利法自我麻痹,自欺欺人,获得心理上的短暂满足。所以,阿Q精神胜利法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愚昧和怯弱、善于忘却、受人欺凌。问题:为什么在与小尼姑的冲突中,阿Q没有采取精神胜利法?因为阿Q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身心上的完全胜利。这是精神胜利法的一种表现即:尽情欺辱弱小。是羊也是狼。问题:为什么阿Q被赵太爷打了,他马上乖乖退出去,他当时没有用精神胜利法,甚至于还感到光荣?被打时:承认赵太爷的地位比自己高退出去后:不承认

“儿子打老子”阿Q的行为准则看人使用精神胜利法高甘于被欺负强——精神胜利弱——尽情欺辱低政论文思考:鲁迅先生塑造阿Q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提示:1、小说中,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除了阿Q,还有其他人吗?4、奉行这个行为准则的人只在小说中吗?小说外有没有这样的人?2、当一个人奉行这种行为准则时,背后的思想观念是什么?3、批判的只是阿Q吗?对于阿Q,只是批判吗?闲人们、王胡……等级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也有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政论文辩证思考:“万柳书院少爷事件”与“奴性思想”请联系阿Q的“精神胜利法”,谈谈你对该事件的看法?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老调子已经唱完了》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二心集》“希望这是一篇速朽的文章”——《阿Q正传

序》“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政论文鲁迅先生塑造阿Q形象的意义在于,借阿Q这一形象,一方面批判当时精神胜利法的自欺欺人的、自我麻痹的国民劣根性,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一群人表示同情,批判的是这背后病态的、吃人的等级观念。结论政论文思考延伸:

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有哪些?1、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2、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3、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政论文思考延伸: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胜利法”?政论文实质:

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现实情况下,用自我安慰等手段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政论文积极性:“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消极性: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正确做法: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政论文讽刺艺术小结①标题的讽刺艺术。作者从“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两个字“正传”为题目,为一个下等人物作传并取名“正传”,充分揭示了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产生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②鲜明强烈的对比。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同时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既想打想拼又有所顾忌的性格矛盾。③漫画式的夸张。比如,在捉虱子的过程中,阿Q先是摔衣服,吐唾沫,“两手叉在腰间”,表现得很“武勇”,而辫子被王胡扭住后,又“歪着头”,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现出了求饶的可怜相。这就把阿Q既自负又自贱、但又以君子自居的情态,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④尖锐辛辣的反语。文中多处运用反语,寓庄于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作者写阿Q在未庄的处境及其种种表现时写道:“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这里所说的阿Q“见识高”,其实是说阿Q自认为自己很清高,其实他是很浅薄、很愚蠢的;说他“几乎是一个‘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