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国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泰山国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泰山国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泰山国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泰山国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泰山国际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命题,其基本内涵是人民在社会(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一切国家权力。在人民至上中,“人民"是主词,一般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包含社会治理者在内的社会基本成员,而社会治理者不过是人民的代表;二是它不仅指社会基本成员个人,也指各种组织群体,但通常是指人民整体,是人民整体与人民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群体)的有机统一。人民至上中的“至上”,指的是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没有任何群体、组织、机构与人民处于同等地位,拥有相同权力。

人民至上与中国传统的“民惟邦本"观念、西方的“主权在民”观念存在着重大差别。“民惟邦本"观念即“民本”观念,其基本含义是以民众或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或基础。这里所说的“民众"并不是指社会的所有成员,而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因此,在传统的民本观念中,隐含着君王是百姓的主人并为民做主的含义,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主权在民"观念,看起来是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但这里所说的“民”不是指作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而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所谓“主权在民”,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忽视人民整体,把单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主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

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事实命题,而是一个价值命题,既可以表达应然状态,也可以表达实然状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人民至上确立为根本价值理念并始终加以践行,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至上就从应然状态转变成为实然状态。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命题,具有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原则、价值旨归、价值理念等多重基本价值意蕴。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它就具有价值理想的含义;把它确定为社会的奋斗目标,它就具有价值目标的含义;把它作为执政党和国家的根本原则并加以法治化、政策化、道德化,它就具有价值原则的含义;把一切价值追求都落脚到人民至上,它就具有价值旨归的含义。所有这些价值意蕴都可以用价值理念加以表达,价值理念可以指称这些含义的任何一种含义,所以通常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

“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幸福"等也是价值理念。人民主体地位指人民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意味着那些不属于人民范畴的人群不是社会主体,更意味着人民整体和人民个体都是社会的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含义就是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社会的真正治理者。以人民为中心所侧重强调的是执政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幸福主要是就价值目标而言的,它是指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以及作为国家治理者的执政党和国家,都要以全体人民普遍幸福为最终追求。这些价值理念的含义虽各有侧重,但其基本含义都隐含在人民至上之中,可以说是人民至上的不同表达。比如,以人民为中心是由于人民在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地位,而这种地位必然要求国家治理者以人民为中心。因此,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具有根基性、根源性,所以被看作是根本价值理念。

(摘编自《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光明日报2022年4月11日)

材料二:

“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人民至上体现在治国理政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国家治理不只是政府的事,人民不只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故就其要旨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就是要坚持人民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故就其目的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旨在提升民生品质,增进人民福祉。“民之所需,政之所向,民之所盼,行之所至”,故就其手段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民主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与价值诉求,但西方社会一直将之窄化为“竞争性选举"。这种选举民主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实质上是一种“富人游戏”。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并致力于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治理机制和治理实践。从民主选举到民主决策,从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人民都能充分地参与其中,确保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能够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议题。

坚持权为民所用,打造责任政府。现代社会的健康运行离不开一个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建设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通过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各级公职人员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职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诉求,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能够用来为人民谋福祉。

(摘编自《人民至上的治国理政之道》光明日报2022年4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主权在民"强调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

B.“民惟邦本”和“主权在民"都重视“民”,但都只关注个体的“民”,忽视人民整体。

C.“人民至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被确立为根本价值理念。

D.“人民主体地位"是指执政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至上这个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要求人民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还是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主体。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治国理政中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方法。

C.通常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是因为其多重价值意蕴都可以用价值理念加以表达,它既可以表达应然状态,也可以表达实然状态。

D.因为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所以要求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人民至上”观点的一项是()

A.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B.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C.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D.战国时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的“人民至上”相对于西方的“主权在民"有什么优势。

【答案】1.C2.D3.D

4.材料二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通过引用提出“人民至上体现在治国理政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中心观点,接着“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坚持权为民所用,打造责任政府"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人民至上是如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具体体现的。

5.“民”的范围不同:①我国的“人民至上"中的“人民”指的是人民整体与人民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群体)的有机统一;②西方的“主权在民"中的“民”是指社会中的个人,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它只关注个体的“民”,忽视了人民整体。

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不同:①“人民至上”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人民都能充分地参与其中,确保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能够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议题;②“主权在民"将民主管理窄化为“竞争性选举”,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实质上是一种“富人游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主权在民’强调……”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强调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是“人民至上”中的“至上"而不是“主权在民”。

B.“但都只关注个体的‘民’,忽视人民整体"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民惟邦本”中的“民众"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并非只关注个体的“民”。

D.“‘人民主体地位’是指……"偷换概念。材料一第四段“人民主体地位指人民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意味着那些不属于人民范畴的人群不是社会主体﹐更意味着人民整体和人民个体都是社会的主体”,D选项指向“以人民为中心”,此处偷换概念。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因为……所以……”强加因果。从材料二第四段“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通过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来看,因果关系并不明显﹐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民惟邦本’观念即‘民本’观念,其基本含义是以民众或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或基础。这里所说的‘民众’并不是指社会的所有成员,而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可知,选项D是“民惟邦本"的观念,不能支持“人民至上”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

首先通过引用提出“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人民至上体现在治国理政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中心观点,这是“总”。

第二段中心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的获得感”,第三段中心句是“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第四段中心句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打造责任政府"。这三段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人民至上是如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具体体现的。这是“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民"的范围不同: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在人民至上中,‘人民’是主词,一般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包含社会治理者在内的社会基本成员,而社会治理者不过是人民的代表;二是它不仅指社会基本成员个人,也指各种组织群体,但通常是指人民整体,是人民整体与人民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群体)的有机统一”,可见我国的“人民至上"中的“人民”指的是人民整体与人民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群体)的有机统一;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主权在民’观念,看起来是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但这里所说的‘民’不是指作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而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所谓‘主权在民’,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忽视人民整体,把单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主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可见西方的“主权在民”中的“民"是指社会中的个人,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它只关注个体的“民”,忽视了人民整体。

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不同: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从民主选举到民主决策,从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人民都能充分地参与其中,确保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能够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议题"可知,“人民至上”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人民都能充分地参与其中,确保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能够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议题;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民主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与价值诉求,但西方社会一直将之窄化为‘竞争性选举’。这种选举民主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实质上是一种‘富人游戏’"可知,“主权在民”将民主管理窄化为“竞争性选举”,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实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顽石之歌

管桦

我在高举着现实并且预言着祖国幸福和庄严未来的时刻,在行进的路途中,曾到曹雪芹隐居过的北京西山,作了片刻停留。

我邀了我的灵魂,在深谷中古老的岩石间荒废的羊肠小径上追寻这位伟大作家心灵的足迹。阵雨刚刚停息。远处横迤着红色枫树的山峦,仍在茫茫烟雨中。近处,只有几片云残存在明亮的天空里。山谷的上空,云雀飞到那遥远的高处流入天际,只有声音留在空中。云雀像是曾经常常在这里闲游的《红楼梦》的作者那样,放怀一切地高歌自己的“顽石之歌”。

啊,曹雪芹,无数学者都在自己的琴弦上,反复寻求同你和鸣的音调。而你的音调包含的是那么复杂那么多样,是不是已经全部为人们所领悟?

雨后清凉的湿风里,一些青年男女,身上散发着山野神圣的芳香,缓缓朝山外走去。他们还在低声谈论着这山谷最深处的那块巨大的顽石,那因无法补救苍天而被遗弃在大荒山下的宝玉。啊,曹雪芹,我从游人谈话的只言片语,感到这些钦佩你、赞美你的人对你并非深知。这些青年男女,从我身边走过去的时候,或转回头,或侧着脸,向我凝望。他们回顾的眼神里,隐含着惊讶。因为已经到了游人归家的时候,我却独自一人向深谷跋涉而去。

在这荒僻的深谷的最深处,我站在一块浑圆的卓然独立的巨石前,沉思冥想:这就是引出曹雪芹震撼世界的灵魂语言的那块顽石吗?这就是曾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幻成一块莹洁的扇坠大小的美玉吗?你投生在一度强盛后来渐渐衰微、零乱的末世家族!啊,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你冲破世俗的藩篱,就好像是出了轨道的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掠过繁密的行星。在那女性为封建的脚步所践踏所侮辱的时代,有谁像你那样大胆地指出男女应该平等,指出女人比男人更纯洁、更美丽、更善良?当人们都匍匐在权势的脚下时,有谁像你那样挺然站在人生的高处,蔑视因途穷而更显罪恶的权势?

道德对于人的心灵是一种无形的支配,它统领着人们愤怒和爱的全部力量。贾宝玉,透过你那柔弱的外貌,我看见你内在的使人震惊的强悍、勇敢和坚忍。任何强加于你的光荣、美德、崇高,都不能扭曲你的灵魂。恐吓和棍棒只能使你战栗,却丝毫不能改变你心灵的爱和恨。你的精魂气魄,胜过世代赞颂的历史人物荆轲。一个是瞬间的勇猛,一个是勇敢无畏地同整个时代对抗。你堪称末世的英雄,且长久地承受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家族毁伤的痛苦。谁能理解你的胸怀?你的爱比天空海洋还博大深沉,在祖母、父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三春"、秦钟、妙玉、袭人、晴雯、北静王以及无数人的身上,你都给予了你的爱。

但是,你并不夸耀自己对他们的爱,各种性格的风趣使你赞叹。你认为每一个女性连同那些地位卑下的使女,都是完美的奇迹。啊,贾宝玉,一个与世界同样广阔的清新的男子,从头顶到脚踵都散发着灵光。你的强烈的不可抵抗的魅力,吸引着所有人。为美丽的、充满生气的女性包围着,似乎同她们在一起,洋视着她们,跟她们接触和交谈,你的灵魂就能快乐了。可是,当你赖以生存的庞大显赫的家族,已至末世的时候,你的灵魂中有过快乐吗?

高耸云霄的贵族府邸,好像一只巨大的航船,雄伟地、壮丽地结合起来的整体已经腐朽了。在追逐船只的恐怖的阴云下,在怒吼的风暴中,在凶险的波涛上,不管多么英明干练的船长,不管多么富有经验而又勇敢的水手,都不能拯救它的沉没。在这航行到末世的船上,正直与欺诈、忠厚与卑鄙、光明与阴谋、刚强与懦弱、廉洁与腐败、入世与出世、希望、声名、光荣、财富,一切都逃不出覆没的命运,谁都不可能得到他所希求的天赋与幸福,连人的本性所追求的爱情也不可能。在高大的贵族府邸运终数尽的末世,只有宝玉你明白:一切的追求,不过只是把希望埋在明天废墟之下的梦幻。于是,在你宽恕那些傲慢的蠢人之后,在你安抚过那些被侮辱被损伤的婢女之后,在你悲哭过溺爱你的无量恩慈的老祖母之后,悲哭过遭遇不幸命运的姐妹们之后,你走向无涯无际白雪茫茫空无一切的原野。

当我向山外走去的时候,天空已飞满了霞光。归巢的鸟儿,互相呼唤着,朝那曹雪芹攀登过的最高山峰的丛林飞去。啊,曹雪芹,你就是这样站在人生高处,痛饮掺和着眼泪的苦酒,击剑吟唱你的“顽石之歌”的吗?即使你和宝玉有同样的欢乐,同样的勇敢,同样的痛苦,同样的心灵,你的“顽石之歌"也并不只是你少儿时代的回忆和你走过的足音的悲愁的回声。你寻求人生的幸福和欢乐,因无法补救苍天,收集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忧伤。但你无尽的痛苦和忧伤,充满了伟大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你对末世的功名利禄绝望的时候,仅仅以笔墨倾泻你感情中的一切,却留下不朽的功名。你并没有意识到你的伟大,你的光彩,你的魅力,来自你绝望的悲叹!一切伟大的神圣的创造是幸福的,痛苦也同样是幸福的,因为一切伟大神圣的东西都是从痛苦的母腹里诞生。你以为我意在使人惊奇吗?不,我只是在你隐居过的山野,在你歌唱的“顽石”跟前沉思过后,对你歌中包含的众多意义做一个浅浅的领悟。

(有删改)

文本二: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作者对曹雪芹居处的拜访,不只是一次对景色的观赏,更是一次读者灵魂与作者心灵的深入交流。

B.文本一认为曹雪芹的作品有丰富的内涵,无数学者反复追寻探求,仍难以与其同频和鸣、真正领悟。

C.文本一结尾部分,作者热情讴歌曹雪芹,认为曹雪芹的伟大、光彩和魅力来自他对末世功名利禄的绝望。

D.文本二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当时宝玉和黛玉初次见面,作者详细描绘宝玉的外貌后,插入《西江月》。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云雀引出“顽石之歌”,由青年男女的谈论引出顽石,由虚到实,自然过渡到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深思。

B.文章多用问句加强语气,把作者的思想态度表现得更加鲜明,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C.文章用雄伟壮丽但已腐朽的巨大航船来比喻末世贵族府邸,以阴云、风暴、险涛来隐喻当时的社会背景,生动形象。

D.文章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隽永,读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富于诗性美。

8.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大量使用此手法的好处。

9.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文本二多用贬词评价,文本一却热情歌颂,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C7.A

8.①作者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与曹雪芹、贾宝玉直接对话,打破了时空界限,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②文本一从第三段开始大量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贯串下文,将后面材料统摄为一个整体,使结构更为紧凑。

9.不矛盾。文本二运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曹雪芹借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评判贾宝玉,明贬实褒;“草莽”“愚顽"表现了贾宝玉对科举的不屑,“不通世务”表现了贾宝玉对权势的蔑视,“偏僻"乖张”表现了贾宝玉对封建思想的反抗。这与文本一中热情歌颂贾宝玉蔑视权势、勇敢地与时代对抗是一致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认为曹雪芹的伟大、光彩和魅力来自他对末世功名利禄的绝望"错误。文本一说的是“你并没有意识到你的伟大,你的光彩,你的魅力,来自你绝望的悲叹”,这里所说的“绝望的悲叹”,并不是“对末世功名利禄的绝望”。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由虚到实"错误。文本一开头“山谷的上空,云雀飞到那遥远的高处流入天际,只有声音留在空中”是实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啊,曹雪芹,无数学者都在自己的琴弦上,反复寻求同你和鸣的音调"贾宝玉,透过你那柔弱的外貌,我看见你内在的使人震惊的强悍、勇敢和坚忍”等可知,作者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与曹雪芹、贾宝玉直接对话,打破了时空界限,让读者好似亲身经历一般,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由文本一第三段中“啊,曹雪芹,无数学者都在自己的琴弦上,反复寻求同你和鸣的音调”,第四段中“啊,曹雪芹,我从游人谈话的只言片语,感到这些钦佩你、赞美你的人对你并非深知”,第五段中“啊,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你冲破世俗的藩篱,就好像是出了轨道的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掠过繁密的行星"等可知,文本一从第三段开始大量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贯串下文,将后面材料统摄为一个整体,使结构更为紧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明确观点,即不矛盾;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文本一中,作者从正面赞美贾宝玉这一人物,如“啊,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你冲破世俗的藩篱,就好像是出了轨道的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掠过繁密的行星。在那女性为封建的脚步所践踏所侮辱的时代,有谁像你那样大胆地指出男女应该平等,指出女人比男人更纯洁、更美丽、更善良?当人们都匍匐在权势的脚下时,有谁像你那样挺然站在人生的高处,蔑视因途穷而更显罪恶的权势”“只有宝玉你明白:一切的追求,不过只是把希望埋在明天废墟之下的梦幻。于是,在你宽恕那些傲慢的蠢人之后,在你安抚过那些被侮辱被损伤的婢女之后,在你悲哭过溺爱你的无量恩慈的老祖母之后,悲哭过遭遇不幸命运的姐妹们之后,你走向无涯无际白雪茫茫空无一切的原野"等。热情歌颂了贾宝玉蔑视权势、勇敢地与时代对抗的行为。

文本二,词集中地描绘了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是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和批判。全词所用的主要手法是反语,实现了外贬内褒、正话反说的效果。作者借用封建统治阶级的眼光来评判贾宝玉,对贾宝玉明贬实褒。从词中具体的描写来看,“草莽”“愚顽"表现了贾宝玉对科举的不屑,“不通世务”表现了贾宝玉对权势的蔑视,“偏僻"乖张”表现了贾宝玉对封建思想的反抗,而“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他那种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更是对他那种傲岸倔强的叛逆性格的颂扬。这些正是他伟大的地方。

由此可见,贾宝玉所表现出的一切看似不合常规的行为,实际上是他对当时的封建制度的反抗,这与文本一中对贾宝玉的热情歌颂是一致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注]。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摘编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薄施尘露:文中指略尽绵薄。尘露,微尘滴露,比喻微末不足道。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与“属予作文以记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B.“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中的“博士"与现代汉语中的“博士”含义不同。

C.“其人,王佐才也"是判断句;“初未第,来东都”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杜牧"。

D.“拜侍御史”中的“拜"和“介胄之士不拜”(《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拜"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来到东都洛阳。

B.崔郾和吴武陵认为杜牧有才华,一起推荐他参加贤良方正科的考试。

C.杜牧走上仕途后,多次升迁,曾历任黄州、池州、睦州这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诗情豪迈,用语惊人,赏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称为“小杜”“大杜"。

12.吴武陵为什么向崔郾推荐杜牧?

【答案】10.A11.B

12.欣赏杜牧的才华;崔郾德行崇高,声望巨大;希望为明君选才略尽绵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不同,“属”,缀辑、撰著;/同“嘱”,嘱托。句意:擅长写文章。/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B.正确。“博士”,古义:学官名;/今义:学位名。句意:太学博士吴武陵拜见崔郾说。

C.正确。句意:此人是辅佐君王的大才。/当初应科举考试未中的时候,杜牧来到东都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

D.正确。“拜”,授予官职;/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句意:被朝廷授予侍御史的官职。/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行跪拜之礼。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一起推荐他参加贤良方正科的考试”错,依据“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等内容可知,崔郾和吴武陵认为杜牧有才华,但是没有一起推荐。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向偶见文士十数辈……其人,王佐才也”可知,吴武陵欣赏杜牧的才华;

依据“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可知,崔郾德行崇高,声望巨大;

依据“仆敢不薄施尘露”可知,吴武陵希望为明君选才略尽绵薄。

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擅长写文章。当初应科举考试未中的时候,他来到东都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当时任主考官的礼部侍郎是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拜见崔郾说:“您凭着高尚的品德和很大的名望,为圣明的君王挑选人才,我怎敢不略尽绵薄。以前我偶然见到十几个文士,他们神态激昂、气氛融洽地一起读一卷文书,我看了文卷,是进士杜牧的《阿房宫赋》。此人是辅佐君王的大才。"于是就拿出写有《阿房宫赋》的文卷,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您点他为状元。”崔郾说:“第一名已经有人了。"吴武陵说:“如果不能当状元,就请让他为第五名进士。如果还不行的话,就请把这篇赋还给我!”语气激昂,神情高亢。崔郾说:“学生们很多都说杜牧为人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但是我恭敬地按照您的指教,不敢改变。"后来杜牧又应试考中了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奏章推荐他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后来杜牧又担任了牛僧孺的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后来又被朝廷授予侍御史的官职,多次升迁到左补阙,历任黄州、池州、睦州三州刺史,调任中书舍人。杜牧性格刚强正直,有奇特的节操,敢于一一论述国家大事,指明和陈述国事的利弊尤其恳切直率。五十岁的时候去世,临死的时候自己写了墓志,把自己写的很多文章都烧掉了。他诗情豪迈,用语都很惊人。赏识他的人把他和杜甫相比,所以称“大杜”“小杜"来区分他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境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刘禹锡曾写“我言秋日胜春朝”,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答案】13.B14.①词人看初春的柳,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恐花落春去,可见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时伤世的意味。"错误,《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并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

C.“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错误,“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

D.“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我言秋日胜春朝”是诗人被贬朗州后写的,表现的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诗情。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特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如,由“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可知作者初见柳树,就感觉柳树带有可怜的姿态,这与刚刚被贬来到这里的作者有相似之处,再加上后文提到“都是江南旧相识”,这更引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忧愁;

由“正岑寂,明朝又寒食”,作者想到这个时候马上花落春去,这引发了作者惜春的忧伤;

由“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可知,作者用生机勃勃的柳树反衬空城的凄凉,这让作者想到金入攻前是一派繁华,而如今却如此凄凉,这也引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恨。

四、默写题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①.端章甫②.愿为小相焉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也⑤.今者项庄拔剑舞⑥.其意常在沛公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甫、焉、贰、拔、沛。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在其“仁政"制度思想中提倡“民贵”“民本”,这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为仁由己”“推己及人"扩而充之”施之个人的修身养性未尝不可,但是欲“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借此来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成为“圣君明主”,并“施仁政于民”,显然是期望值过高,无异于缘木求鱼。况且,他的“民本、民贵、君轻"之说也有本末倒置之嫌。①,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听其言,观其行,庶几近之矣。纵观中国历史,“暴君、昏君”史不绝书,②。孔孟之道对于统治者的“性善"寄予厚望,而对其“兽性”却过于低估;殊不知,没有约束的制度或权利必然导致专制与滥用。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对中国历史经验的体验告诉我们:③,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这种所谓的“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因此,无论是“素王(素王是孔子的众多称呼中的一个)"还是“亚圣”,只能被历代帝王,尤其是那些“圣君明主"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了。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7.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答案】16.①既然“君轻"

②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

③在位者未必是“贤者、能者"(意思答对即可)

17.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而“贤者、能者在位”是乌托邦式的,因此“素王"亚圣”都只能被冷落(或供奉)在寺庙里。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一句“何以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而不似墨子游走于臣民之间呢"可知,本句阐述孟子终其一生游说君王,是看重君王的力量的,这正是和前句“君轻”的一种矛盾,所以第一空应是对“君轻"观点的一种质疑的态度,即可推断第一空应填“既然‘君轻’”;

第二空:结合后文出现统治者“性善"和“兽性”两种行为,所以前面应该阐述的是这两种对应的行为。前句已经出现了“‘暴君、昏君’史不绝书”,此空阐述内容应该是“圣君明主”,前文强调了数量多,此空应对应数量,那就是明君很少。即可推断第二空应填“而‘圣君明主’却凤毛麟角";

第三空:此空与后一句“而‘奸者、庸者’在位却是史不绝书的”构成了转折,由此判断此空应是阐述与之对应的“贤者、能者”,既然后句出现“‘奸者、庸者’在位……”质疑的表达结构,由此可推测前句表达结构也与之相似。即可推断第三空应填“在位者未必是‘贤者、能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文段的能力。

概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首先分层次,抓住主要信息。第二段第一句话点出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基础是假想统治者“性善”,由此得出结论“‘贤者、能者在位’的官僚等级制度思想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然后第二句主要阐述这样的制度之下圣人的处境,那就是“供奉在寺庙里吃‘冷猪肉’"。

概括出主要内容之后,将两句话连成一句话时,要注意题目要求,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要分析两句话之间的关联。前一句是原因,后一句是结果,由此可将内容概括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假想统治者‘性善’为基础的,而‘贤者、能者在位’是乌托邦式的,因此‘素王’‘亚圣’都只能被冷落(或供奉)在寺庙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楼梦》中的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①《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的映衬下,幽径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极尽清幽旷达之妙。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

同时,大观园中每一处院落的建筑格调,②_________________。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芭蕉和海棠,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为“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③,“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自然情趣隐含其中,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以说,大观园中的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稻香村”是《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一处建筑,后来成为李纨的居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稻香村"是如何体现院落与其中所住人物融为一体的?

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选自《红楼梦》第四回,有删改)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有删改)

【答案】18.①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②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③再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

19.①“稻香村"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

②与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由后文“院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可知,此处是说园林景观和周围环境的紧密融合,融合得很好。故可填“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之类的内容。

②处,前文句子主语是“建筑格调”,由后文“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与宝玉的性情相符"与林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知,此处是说院落的建筑格调和其中所住主人的性情相符,故谓语部分可填“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之类的内容。

③处,由横线前面的分号可判断,此处对应前文“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再由后文“与黛玉率真的性格相合"可知,此处应介绍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住所的名称,呼应上文,故可填“再如林黛玉所住的‘潇湘馆’”之类的内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和相关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题时,既要答出“稻香村"的建筑风格,又要指出其中所住人物李纨的性格特点,注意要从二者的相似之处回答。

由“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可知,李纨贞静淡泊、朴素清雅,一生清苦与寂寞。

由“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可知,“稻香村”有的只是泥墙茅屋,树条篱笆,土井菜地,完全跳脱出了贾府的富贵气象,一派乡野气息,没有任何富丽装饰,建筑风格恬淡宁静、简陋质朴,与李纨朴素清雅的性情相合。其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是点李纨也是青春正茂,结合上文“青春丧偶”和此处稻香村的清素之景,更添人物的清冷寂寞、贞静淡泊。

六、材料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

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有着不同的做法。有人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翼然”二字;有人借鉴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中的“泻”字,并题名为“泻玉";也有人根据情境独创“沁芳”二字。三种题名皆有不同艺术效果,“翼然"泻玉”“沁芳”,对优秀传统文化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即创造性地传承。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座大厦,那么“移用"与“化用”的文化就是水泥,是大厦成型的基础,而“独创"的文化则是钢筋,是使大厦永葆活力、处于不倒之境的关键。时代发展如江河奔涌向前,我们既要有“移用”“化用"这类简单直接的文化传承,也要有“独创”这类创造性的传承。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方能稳步前行,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文化要发展,传承是必经之路。“移用"为基,“化用”为翼,中华文化固若金汤。德·斯宾格勒说:“一个失去了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漂泊无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之基础,国家之根本。假如一个国家缺乏文化的传承,那么民族精神与个体灵魂便会无所依托,便会逐渐走向虚无。正是因为走着文化传承之路,我们才能在《诗经》中感受先秦百姓的生活,才能在《离骚》中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才能在《史记》中了解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若无传承,《醉翁亭记》便无人知晓;若无传承,文化大厦便不复存在。

文化要发展,创新是必备技能。“独创”为魂,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传承是文化的延续,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上海戏剧学院学生边靖婷,与同学一起通过线上平台向大家展示宣传传统京剧戏腔,让戏腔走出剧院,走上网络,为更多人所了解;故宫,不止步于传统的展示,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现在故宫已向腾讯平台开放了很多展品,比如《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故宫的创新不仅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更是使无数人自发成为传承者。罗兴连曾说:“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让更多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大厦注入活力。

在传承中锐意创新,不限步于文化领域。在中医药领域,疫情期间,无数医者传承中医药精华,锐意创新,使得中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航天领域,从“神舟”一号到十四号,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造福人类到空间站开门纳客,如此成就,与一代代航空人“移用”“化用"独创”技术密不可分……

在现实生活中,在学习方面,我们也需做到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比如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害怕写作,总是觉得难以下笔,究其根本,不过是因为我们缺少传承,极少去阅读经典,难以“移用"化用”一些语言,更不要提“独创"言语。因此,我们要在传承中锐意创新,先大量阅读与积累,再将知识融会贯通,“独创”属于自己的表达。没有传承,再新的“独创"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独创”,再好的传承也不过是一潭死水。让我们在学习中踏实传承,在传承中锐意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为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事件是给大观园的亭子匾额题名,“翼然"泻玉”“沁芳"三个题名的由来,各有其法,各呈其妙。“翼然”是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泻玉"是借鉴化用经典名句,而“沁芳”则是根据亭子周围的环境氛围独创所得,既合“境"又契“情”,情境俱妙。材料并没有对三个名字进行褒贬。

考生审题立意要把思考重心放在三个亭子的的命名之法上,即“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给匾额题名的例子正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鲜活灵动。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灿若星河,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变的艺术手法。“移用”“化用"和“创造”,既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也呈现出艺术方法上的“低级"中级”到“高级"的进阶层级,当然,这三者之间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考生审题立意,不要在《红楼梦》的相关情节里打转,要注意题目引导语的暗示,“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这就在提醒考生把思维从《红楼梦》给亭子题名的情节方面上升到文化领域,进而延伸到文化以外的广阔天地,比如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思想领域、教育领域……无论哪个领域,“移用"化用”“独创"都是其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缺一不可。

材料仅是个思考的“引子”,积极联想、拓展思维、深化思考才是关键。另外,题目虽然没有“结合时代背景"之类的思维暗示,但考生也应该赋予其以新时代的意义。

比如,将“移用”“化用"创造”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思考。能够从别处直接移用过来的技术,我们大可以如鲁迅先生所言“大胆地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必缩头缩脑,畏手畏脚;对于不能直接搬过来的东西,我们则“借鉴化用”:对外来的东西或是继承下来的东西,加以筛选、加工,使之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化用"并不简单,也考量着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我们要想在科技上取得独立的地位,甚至领先于世界强国,我们就必须超越“移用”“化用"阶段,破除科技“藩篱”,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经济实力走科技创新之路。中国的航空航天科技,中国的量子卫星技术,中国的桥梁船舶和生物医药技术,正是以“独创"为主终至成功的明证。“移用”“化用"到“独创”,可谓中国科技的发展壮大之路。

具体行文,议论说理要体现出思辨性色彩,要能全面地看待“移用"化用”“独创"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论述要全面深刻,不要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的简单化思维。“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其实就是提醒考生不要泛泛地议论,要有真实的有个性的见解,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应是有“我"之文。

立意:

1.以移用为基,以化用为翼,以独创为魂,中华文化恒久远。

2.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惟有独创才是发展的根本和灵魂。

3.勇敢地拿来,大胆地鉴别,积极地创新,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4.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走适合国情的创造性发展之路。

5.成功无法复制,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最最好的。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国际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模拟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命题,其基本内涵是人民在社会(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一切国家权力。在人民至上中,“人民”是主词,一般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包含社会治理者在内的社会基本成员,而社会治理者不过是人民的代表;二是它不仅指社会基本成员个人,也指各种组织群体,但通常是指人民整体,是人民整体与人民个体(包括个人和组织群体)的有机统一。人民至上中的“至上”,指的是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没有任何群体、组织、机构与人民处于同等地位,拥有相同权力。

人民至上与中国传统的“民惟邦本”观念、西方的“主权在民"观念存在着重大差别。“民惟邦本”观念即“民本"观念,其基本含义是以民众或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或基础。这里所说的“民众”并不是指社会的所有成员,而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黎民百姓。因此,在传统的民本观念中,隐含着君王是百姓的主人并为民做主的含义,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主权在民”观念,看起来是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但这里所说的“民"不是指作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而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所谓“主权在民”,实际上是主权在个人。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忽视人民整体,把单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主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至高无上。

人民至上并不是一个事实命题,而是一个价值命题,既可以表达应然状态,也可以表达实然状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把人民至上确立为根本价值理念并始终加以践行,中国人民成为国家主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至上就从应然状态转变成为实然状态。人民至上作为价值命题,具有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原则、价值旨归、价值理念等多重基本价值意蕴。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它就具有价值理想的含义;把它确定为社会的奋斗目标,它就具有价值目标的含义;把它作为执政党和国家的根本原则并加以法治化、政策化、道德化,它就具有价值原则的含义;把一切价值追求都落脚到人民至上,它就具有价值旨归的含义。所有这些价值意蕴都可以用价值理念加以表达,价值理念可以指称这些含义的任何一种含义,所以通常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

“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幸福”等也是价值理念。人民主体地位指人民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意味着那些不属于人民范畴的人群不是社会主体,更意味着人民整体和人民个体都是社会的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含义就是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社会的真正治理者。以人民为中心所侧重强调的是执政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幸福主要是就价值目标而言的,它是指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以及作为国家治理者的执政党和国家,都要以全体人民普遍幸福为最终追求。这些价值理念的含义虽各有侧重,但其基本含义都隐含在人民至上之中,可以说是人民至上的不同表达。比如,以人民为中心是由于人民在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地位,而这种地位必然要求国家治理者以人民为中心。因此,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具有根基性、根源性,所以被看作是根本价值理念。

(摘编自《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光明日报2022年4月11日)

材料二:

“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人民至上体现在治国理政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国家治理不只是政府的事,人民不只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故就其要旨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就是要坚持人民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故就其目的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旨在提升民生品质,增进人民福祉。“民之所需,政之所向,民之所盼,行之所至”,故就其手段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民主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与价值诉求,但西方社会一直将之窄化为“竞争性选举”。这种选举民主限制了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实质上是一种“富人游戏"。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基础上,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并致力于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治理机制和治理实践。从民主选举到民主决策,从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人民都能充分地参与其中,确保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能够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议题。

坚持权为民所用,打造责任政府。现代社会的健康运行离不开一个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建设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通过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各级公职人员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项职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诉求,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能够用来为人民谋福祉。

(摘编自《人民至上的治国理政之道》光明日报2022年4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主权在民”强调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主人,拥有一切国家权力。

B.“民惟邦本"和“主权在民”都重视“民”,但都只关注个体的“民”,忽视人民整体。

C.“人民至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被确立为根本价值理念。

D.“人民主体地位”是指执政党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至上这个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要求人民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还是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主体。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治国理政中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方法。

C.通常将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理念,是因为其多重价值意蕴都可以用价值理念加以表达,它既可以表达应然状态,也可以表达实然状态。

D.因为公共权力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所以要求不断强化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人民至上"观点的一项是()

A.人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B.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C.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D.战国时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的“人民至上"相对于西方的“主权在民”有什么优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顽石之歌

管桦

我在高举着现实并且预言着祖国幸福和庄严未来的时刻,在行进的路途中,曾到曹雪芹隐居过的北京西山,作了片刻停留。

我邀了我的灵魂,在深谷中古老的岩石间荒废的羊肠小径上追寻这位伟大作家心灵的足迹。阵雨刚刚停息。远处横迤着红色枫树的山峦,仍在茫茫烟雨中。近处,只有几片云残存在明亮的天空里。山谷的上空,云雀飞到那遥远的高处流入天际,只有声音留在空中。云雀像是曾经常常在这里闲游的《红楼梦》的作者那样,放怀一切地高歌自己的“顽石之歌"。

啊,曹雪芹,无数学者都在自己的琴弦上,反复寻求同你和鸣的音调。而你的音调包含的是那么复杂那么多样,是不是已经全部为人们所领悟?

雨后清凉的湿风里,一些青年男女,身上散发着山野神圣的芳香,缓缓朝山外走去。他们还在低声谈论着这山谷最深处的那块巨大的顽石,那因无法补救苍天而被遗弃在大荒山下的宝玉。啊,曹雪芹,我从游人谈话的只言片语,感到这些钦佩你、赞美你的人对你并非深知。这些青年男女,从我身边走过去的时候,或转回头,或侧着脸,向我凝望。他们回顾的眼神里,隐含着惊讶。因为已经到了游人归家的时候,我却独自一人向深谷跋涉而去。

在这荒僻的深谷的最深处,我站在一块浑圆的卓然独立的巨石前,沉思冥想:这就是引出曹雪芹震撼世界的灵魂语言的那块顽石吗?这就是曾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幻成一块莹洁的扇坠大小的美玉吗?你投生在一度强盛后来渐渐衰微、零乱的末世家族!啊,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你冲破世俗的藩篱,就好像是出了轨道的流星,带着耀眼的亮光掠过繁密的行星。在那女性为封建的脚步所践踏所侮辱的时代,有谁像你那样大胆地指出男女应该平等,指出女人比男人更纯洁、更美丽、更善良?当人们都匍匐在权势的脚下时,有谁像你那样挺然站在人生的高处,蔑视因途穷而更显罪恶的权势?

道德对于人的心灵是一种无形的支配,它统领着人们愤怒和爱的全部力量。贾宝玉,透过你那柔弱的外貌,我看见你内在的使人震惊的强悍、勇敢和坚忍。任何强加于你的光荣、美德、崇高,都不能扭曲你的灵魂。恐吓和棍棒只能使你战栗,却丝毫不能改变你心灵的爱和恨。你的精魂气魄,胜过世代赞颂的历史人物荆轲。一个是瞬间的勇猛,一个是勇敢无畏地同整个时代对抗。你堪称末世的英雄,且长久地承受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家族毁伤的痛苦。谁能理解你的胸怀?你的爱比天空海洋还博大深沉,在祖母、父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三春”、秦钟、妙玉、袭人、晴雯、北静王以及无数人的身上,你都给予了你的爱。

但是,你并不夸耀自己对他们的爱,各种性格的风趣使你赞叹。你认为每一个女性连同那些地位卑下的使女,都是完美的奇迹。啊,贾宝玉,一个与世界同样广阔的清新的男子,从头顶到脚踵都散发着灵光。你的强烈的不可抵抗的魅力,吸引着所有人。为美丽的、充满生气的女性包围着,似乎同她们在一起,洋视着她们,跟她们接触和交谈,你的灵魂就能快乐了。可是,当你赖以生存的庞大显赫的家族,已至末世的时候,你的灵魂中有过快乐吗?

高耸云霄的贵族府邸,好像一只巨大的航船,雄伟地、壮丽地结合起来的整体已经腐朽了。在追逐船只的恐怖的阴云下,在怒吼的风暴中,在凶险的波涛上,不管多么英明干练的船长,不管多么富有经验而又勇敢的水手,都不能拯救它的沉没。在这航行到末世的船上,正直与欺诈、忠厚与卑鄙、光明与阴谋、刚强与懦弱、廉洁与腐败、入世与出世、希望、声名、光荣、财富,一切都逃不出覆没的命运,谁都不可能得到他所希求的天赋与幸福,连人的本性所追求的爱情也不可能。在高大的贵族府邸运终数尽的末世,只有宝玉你明白:一切的追求,不过只是把希望埋在明天废墟之下的梦幻。于是,在你宽恕那些傲慢的蠢人之后,在你安抚过那些被侮辱被损伤的婢女之后,在你悲哭过溺爱你的无量恩慈的老祖母之后,悲哭过遭遇不幸命运的姐妹们之后,你走向无涯无际白雪茫茫空无一切的原野。

当我向山外走去的时候,天空已飞满了霞光。归巢的鸟儿,互相呼唤着,朝那曹雪芹攀登过的最高山峰的丛林飞去。啊,曹雪芹,你就是这样站在人生高处,痛饮掺和着眼泪的苦酒,击剑吟唱你的“顽石之歌"的吗?即使你和宝玉有同样的欢乐,同样的勇敢,同样的痛苦,同样的心灵,你的“顽石之歌”也并不只是你少儿时代的回忆和你走过的足音的悲愁的回声。你寻求人生的幸福和欢乐,因无法补救苍天,收集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忧伤。但你无尽的痛苦和忧伤,充满了伟大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你对末世的功名利禄绝望的时候,仅仅以笔墨倾泻你感情中的一切,却留下不朽的功名。你并没有意识到你的伟大,你的光彩,你的魅力,来自你绝望的悲叹!一切伟大的神圣的创造是幸福的,痛苦也同样是幸福的,因为一切伟大神圣的东西都是从痛苦的母腹里诞生。你以为我意在使人惊奇吗?不,我只是在你隐居过的山野,在你歌唱的“顽石"跟前沉思过后,对你歌中包含的众多意义做一个浅浅的领悟。

(有删改)

文本二: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作者对曹雪芹居处的拜访,不只是一次对景色的观赏,更是一次读者灵魂与作者心灵的深入交流。

B.文本一认为曹雪芹的作品有丰富的内涵,无数学者反复追寻探求,仍难以与其同频和鸣、真正领悟。

C.文本一结尾部分,作者热情讴歌曹雪芹,认为曹雪芹的伟大、光彩和魅力来自他对末世功名利禄的绝望。

D.文本二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当时宝玉和黛玉初次见面,作者详细描绘宝玉外貌后,插入《西江月》。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云雀引出“顽石之歌”,由青年男女的谈论引出顽石,由虚到实,自然过渡到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深思。

B.文章多用问句加强语气,把作者的思想态度表现得更加鲜明,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C.文章用雄伟壮丽但已腐朽的巨大航船来比喻末世贵族府邸,以阴云、风暴、险涛来隐喻当时的社会背景,生动形象。

D.文章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隽永,读来铿锵有力、节奏感强,富于诗性美。

8.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大量使用此手法的好处。

9.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文本二多用贬词评价,文本一却热情歌颂,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注]。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称“大杜”“小杜"以别之。

(摘编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薄施尘露:文中指略尽绵薄。尘露,微尘滴露,比喻微末不足道。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与“属予作文以记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B.“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中的“博士”与现代汉语中的“博士"含义不同。

C.“其人,王佐才也”是判断句;“初未第,来东都"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杜牧”。

D.“拜侍御史"中的“拜”和“介胄之士不拜"(《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