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京剧教案_第1页
初中京剧教案_第2页
初中京剧教案_第3页
初中京剧教案_第4页
初中京剧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学目标

(一)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

化知识并参与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二)能够感受、体验京剧的唱腔(含用京剧音乐改编的器乐曲在内)、板式及其音

乐情绪,能初步地分辨京剧的行当、角色,知道京剧音乐中的文武场、脸谱、服

饰等音乐文化知识。

(三)能够模仿京剧的韵味学习《唱脸谱》,并尽可能背唱这首戏歌。

(四)能够学着演奏一段京剧的锣鼓经,试着走一走台步,并在班内出一期有关京

剧文化的墙报。

二、教材分析

(一)《唱脸谱》

]歌曲分析

近些年来,一种创新的音乐体裁颇受关注。这种新的音乐体裁就是“戏歌”。在

戏歌中,《唱脸谱》又是流传最广、颇有影响的一首佳作。

《唱脸谱》的歌词,从外国人对京剧的称谓开始,用外国人的眼光来赞扬我国的

京剧艺术:“美极了、妙极了、简直0K顶呱呱!”尔后,从各种人物的脸谱入手,

进一步夸奖其生动形象,以赞美京剧艺术之出神入化、引人入胜。

全曲用京剧曲调谱写成。唱出了我们为传统艺术品种——京戏而骄傲和自豪

的感情。

全曲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开始是一个11小节的引子(前奏),引

出富有京剧韵味的三个乐句,这三个乐句节奏疏密有致,朗朗上口,旋律和文字

语言巧妙结合。第一部分为B宫调,旋律汲取了京剧音乐的素材,并采用了通

俗音乐的创作手法,可为雅俗共赏,别有风味。

接下来是3小节的过门(间奏),引出第二部分,这部分也分别为两个乐句,

第一乐句为4小节,第二乐句有所展开,为10小节。第二部分以

“"为主导节奏型。第二部分转为调,旋律完全使用

了京剧音乐的西皮唱腔,从而与第一部分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部分音乐旋律流畅、潇洒,富有激情,给人一种雄浑、典雅的艺术享受。

这段唱词概括地叙述了几部经典京剧剧目的主要人物造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

京剧艺术的精华。

歌曲原调为bB转宫调,现为适应学生演唱而改为用C调记谱。4/4拍。

为适合课堂教学,课本将第一部分(女声伴唱)乐谱省去。

2.《唱脸谱》歌词注释

(1)“四击头”:京剧锣鼓经中的一个点子(或牌子)。多用于配合演员舞

台表演中的亮相动作。记谱为:

(2)“盗御马”:京剧剧目名。剧情为窦尔墩为报个人恩仇,盗取御马的故

事。窦尔墩属净行,他的脸谱以蓝色为主,故称蓝脸。

(3)“战长沙”:京剧剧目名。剧情为关羽攻打长少,收黄盖、魏延同降刘

备的故事。关羽属生行中的“红生”一类,勾红色脸谱,故称红脸。

(4)“黄脸的典韦……”:典韦是三国戏中曹操手下的一名大将,属武净一

行,他的脸谱以黄色为主,故名黄脸。曹操勾白脸,属架子花一行。张飞的脸谱

以黑色为主,他的性情暴躁,激动和发怒时,常用“喳……”和“哇呀……”的

怒吼声来表现,故称“叫喳喳”。

(5)“紫色的天王……”:京剧《大闹天宫》等猴戏中,常有托塔李天王这

个角色,属净行中武净一类,他的脸谱以紫色为主,上台时必手托他的降妖宝贝

一座小“宝塔”。

(6)“绿色的魔鬼……”:神怪戏中的魔鬼、妖精的脸谱各色各样,常见有

绿色的脸谱,如蛤蟆精等,他们还戴绿色的假发,故称绿色的魔鬼。夜叉也是一

种凶恶的神鬼角色。

(二)《我不挂帅谁挂帅》

1.唱段简介

《我不挂帅谁挂帅》选自京剧新编历史剧《穆桂英挂帅》的第五场中的一个

片段。

《穆桂英挂帅》表现的是宋朝的故事。余太君不满宋王宠信奸佞,在杨家将

父子大都为国捐躯的情况下,毅然辞朝返回故里。20年后,又遇战乱。余太君

忧国心重,差重孙儿杨文广及重孙女杨金花进京

打探。二人到京,正赶上朝中比武选将。杨文广乘机上场比武,刀劈王伦。宋王

深知他是杨家的后代,赦免其罪,赐印命其母穆桂英挂帅出征。余太君、穆桂英

因对杨家受朝廷中奸佞陷害,全家忠良未

获好下场而十分悲愤,对帅印到来心情十分复杂。穆桂英当时已年过半百,但念

及国家危亡,还是振奋精神,挺身而出,换上铠甲,点将领兵,率军出征。

在这出戏中,穆桂英前半部是青衣、褶子的装束,最后穿大靠、扎靠旗,表

现她挂帅领兵。剧中有若干精彩的唱词和唱腔。例如穆桂英的唱词中有:“一家

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十二年抛甲胄未临敌阵,难道我就

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选"、“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选”。表现

出穆桂英和杨家后人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精神。

京剧新编历史剧《穆桂英挂帅》是1959年梅兰芳根据同名豫剧改编的,

也是梅兰芳一生中创作的最后一出戏。1959年国庆曾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演

出。

2.演唱者简介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

京。9岁开始学习青衣、花旦戏。11岁出台。以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

美,表情细致,享誉全国。先后排演了古装新戏《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

一批剧目,对扩大京剧艺术表现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18年后与余叔

岩、杨小楼合作演出《打渔杀家》、《霸王别姬》等著名剧目。通过长期舞台实

践,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巩固并发展了京剧“花衫”行当,为旦角

表演艺术开辟了广阔途径。在传统基础上,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

服装、化妆等进行革新创造。梅兰芳在京剧艺术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

用。中年以后形成了雍容华贵的“梅派”艺术,影响深远。抗日战争时期蓄须明

志,拒绝在敌伪统治下演出,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梅兰芳经常到厂矿、农村,并到抗美援朝战地演出,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对

自己经常上演的剧目,从文学、表演上不断加工整理,精益求精。在《贵妃醉酒》、

《霸王别姬》、《洛神》、《断桥》和1959年排演的《穆桂英挂帅》等剧中,

塑造了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梅兰芳是京剧走向世界舞台的开拓者,数度去日本、

美国、苏联访问演出,扩大了京剧的国际影响。他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

梅兰芳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京剧旦行先后成名的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员是: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和荀慧生。

(三)《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传统京剧《锄美案》中包拯的一个唱段。

《锄美案》的故事是:在宋代,书生陈世美在妻子秦香莲的支持下考中状元。他

背弃妻儿老小,被皇帝招为驸马。后来,陈世美的父母去世,秦香莲携子进京寻

找陈世美。不料陈世美不仅拒绝相认,还派家将韩琪去追杀秦香莲母子三人。当

韩琪知道真相后,同情她们母子的不幸遭遇,放走了她们母子并自刎身亡。秦香

莲迫不得已,到包拯处状告陈世美杀妻灭子。包拯用计把陈世美“请”到开封府,

劝他相认秦氏母子。但陈世美倚仗自己是皇亲国戚,不仅不相认,还强词夺理、

恶语相讥。包拯不畏权势,拒绝了公主、皇后的说情,处死了陈世美,表现了一

种刚直不阿、维护正义的高尚品格。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包拯审判陈世美时的一段西皮唱段。唱段开头的导板

高亢有力,表现了公堂上威严肃穆的气氛和包拯刚直正义的威慑力量。随后四句

用西皮原板演唱,表现了包拯用平静缓和的情绪对陈世美好言相劝的形象。至

“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这句时,速度减缓,好像在试探、观察陈世美的反应。

随后,见陈世美态度恶劣,便在劝导中带有了训斥责问的口吻,唱腔的速度还原、

句逗缩短、节奏紧凑,好像包拯开始激动起来。在原板之后,剧中还有一段陈世

美诡辩的唱段。在我们聆听的唱段中略去。由于陈世美的诡辩,彻底地激怒了包

拯。唱腔转入西皮快板。包拯用激烈的言词、激动的情绪,历数陈世美的罪状。

这部分唱腔节奏紧凑、一字一板,演唱得铿锵有力。最后,唱段在坚定的散板中

结束,表现了包拯愤怒、蔑视、除恶务尽的决心。

(四)《智斗》

《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现代京剧。两剧均于1964年完

成创编任务。其剧情是:1939年秋,新四军某部转移,在阳澄湖畔的沙家浜留

下了18名伤病员。党组织为保证伤病员的安全,把掩护伤病员的任务交给了地

下联络员阿庆嫂。与此同时,与日寇暗中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头子——胡传魁、

刁德一——也进驻了沙家浜。他们企图搜捕伤病员,一场不可避免的斗争展开

了。阿庆嫂利用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的矛盾,机智灵活地与敌人展开斗争。最终

在群众的支持下,配合主力部队消灭了“忠义救国军”这股汉奸武装。

《智斗》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中的一个片断。这场戏着重刻画了三个人

物形象。阿庆嫂——沉着、勇敢、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胡传魁一一愚蠢、残

暴的草包司令形象;刁德一一狡诈、凶狠、阴险的汉奸形象。这三个人围绕

着伤病员的去向进行了一番斗智斗勇的较量。

就《沙家浜》这出戏的行当来说,阿庆嫂属于“旦”角;胡传魁属于“净”角;

刁德一属于“生”角(老生)。就其声腔来说,这段戏的唱腔均为“西皮”,特

别是它多用“摇板”和“流水”两种板式,这就使三人斗智时那种表面从容平

静、而内里却激烈紧张的场面表现得十分充分。

(五)《浑身是胆雄赳赳》

《浑身是胆雄赳赳》是根据现代京剧《红灯记》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中李玉

和的同名唱段改编的器乐曲。原唱段是表现李玉和被叛徒王连举出卖后,日寇宪

兵队长鸠山以请李玉和“赴宴”、“交朋友”的名义将其逮捕。当李玉和与家人

告别时,说出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这段器乐曲以啖呐为主奏乐器,用管弦乐队作伴奏。乐曲的旋律以“西皮二六”

为基础。其前半部分音乐高亢而紧凑,显得坚定而自信。其中也有一部分旋律显

得细腻深情,表现了李玉和对母亲的关怀之情以及对革命事业的责任感。间奏之

后,乐曲进入后半部分,其旋律流畅婉转,表现了李玉和嘱托女儿继承父志的亲

切感情。最后,乐队奏出一个深情的、大义凛然的尾声。

(六)京剧知识

]脸谱

脸谱是戏剧人物在面部用图案化的化妆方式来表现其性格特征的图谱。通

常,净和丑两种角色要勾画脸谱;而生和旦两种角色则很少采用。净、丑的脸谱

总是用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的。这就与生、旦的略施彩墨形成对比。

脸谱的谱式很多。诸如:整脸(多用于正面人物,如关羽、包拯)、水白脸(多

用于奸诈的权贵人物,如严嵩、曹操)、三块窝脸、十字门脸、元宝脸、歪脸等。

脸谱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形”、“神”、“意”三方面。取形往往夸张,使

其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取形的目的主要是“传神”和“寓意”。如:脸谱要表

现项羽的哭、张飞的笑、包拯的愁,这就是传神;脸谱中带有褒善贬恶的形象?

穴如:鲁智深的螳螂眉象征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性格;娄阿鼠脸上的白

老鼠象征其偷偷摸摸的鼠窃性格?雪,这就是寓意。故此,脸谱不仅是为了化妆,

更是为了艺术形象的完美。

2.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及社会属性(身份、职业)来划分

的。但是,更主要的是要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来划分的。

京剧的行当,最早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夕卜、武、杂、流十行。随着京

剧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后来衍化为七行(生、旦、净、丑、武、杂、流)。时至今

日,七行中的后三行不再专立。于是合并为生、旦、净、丑四行。

在生行中,可分为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几类。老生又可细分为安工

老生(重唱功)、衰派老生(重做工)和靠把老生(重武功)几类。武生又可细分为长

靠武生和短靠武生等,其中包括演猴儿戏者。小生又可细分为扇子生、雉尾生、

穷生、武小生几类。

在旦行中,可分为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和老旦几类。

在净行中,可分为正净(又称“铜锤”或“黑头”,重唱功)和架子花(重工架,

并演权奸类人物)两类。

在丑行中,可分为文丑、武丑两类。在文丑中,又可细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老

丑、茶衣丑和丑婆等。

在各个行当中,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不尽相同。唱功最重的当属老生、青衣和正

净;其次则是老旦、小生、花旦及架子花。老生用真声演唱,风格上要求挺拔、

苍劲,念白时用韵白。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旦行中青衣、花旦均用假声(女

演员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风格上要求圆润、柔婉、妩媚。青衣用韵白;

花旦用京白。正净用真声演唱,风格上要求宽厚雄浑,念白时用韵白。如:《锄

美案》中的包拯。老旦用真声演唱,其风格苍劲、柔婉,念白时也用韵白。如:

《辞朝》中的余太君。小生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在风格上要求宽亮中带刚

劲,念白时用韵白。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架子花重做派和念白,韵白和

京白均用。如:《捉放曹)中的曹操。丑重念白,多用京白、少用韵白,有时也

用方言。如:《群英会》中的蒋干。

3.京剧的唱腔

京剧唱腔的种类颇多。如:二黄、西皮、吹腔、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昆曲

等等。其中,二黄和西皮是京剧的主要声腔。

二黄和西皮是两种声腔的总称。在这两种声腔中还包括着许多板式。如:原板、

慢板、流水、快板、散板等。因此,从体制和结构的角度上看,这类唱腔均属于

“板腔体”之类。

在一般情况下,二黄的唱腔流畅、舒缓,是一种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

很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压抑的情绪;西皮的唱腔流畅、活泼、跳

动、有力,是一种明朗、刚劲、激昂的腔调,很适合表现喜悦、激动、高昂及愤

怒的情绪。

京剧的板式泛指其节拍和节奏形式。而其实质性含义有两种。其一,指其板眼形

式,亦即节拍形式。通常,强拍被称做“板”;弱拍或次强拍被称做“眼”。其

二,指下板的形式,即节奏形式。例如:

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做“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腰板”;散板曲调不点板

眼,只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才下一板,因而称做“截板”或“底板”。

板式的种类大致上分为四类:

⑴一板三眼类(四拍子)。如:慢三眼、快三眼。

⑵一板一眼类(二拍子)。如:原板、二六。

⑶有板无眼类(一拍子)。如:流水板、快板。

⑷散板类(节拍自由)。如:摇板(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散板(慢拉慢唱)、导

板、滚板等。

4.京剧的服装

京剧的服装也称做“行头”。实际上,行头不是仅指衣服一项。按早期的惯例,

它可分为衣、盔、杂、把四类。后来,发展为六项。即:大衣箱、二衣箱、三衣

箱、盔头箱、把子箱和旗包箱六类。大衣箱包括了蟒、帔、宫衣、开敞、褶子等;

二衣箱包括了武服大靠、箭衣、抱衣等;三衣箱包括了靴、鞋、彩裤、水衣、胖

袄等;盔头箱包括了盔、帽、巾、冠、髯口、翎尾等;把子箱包括了刀、枪、把

子;旗包箱包括了旗帜、帐帔、布景、道具等。

5.京剧的场面

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其中,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

乐部分叫做“武场”。文场中的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啖呐、海

笛、笙等。武场中的乐器有:鼓(单螯)、板、大锣、小锣、晓镇等。在文武场中,

鼓板由一人演奏,在乐队中起着领奏或指挥的作用。

文场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是:

(1)为演唱伴奏;

⑵为配合演员的表演而演奏过场音乐。

武场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是:

(1)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念白、演唱、舞蹈、开打,使其起止明确、节奏鲜明;

⑵使场次、段落间,唱、念、做、舞间相互衔接;

⑶渲染舞台的情绪气氛。

6.京剧的锣鼓经

锣鼓经亦称“锣经”。京剧打击乐各种型式的泛称。用鼓、板、大锣、镜钱、堂

鼓等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紧张、抒情等不同的情绪和气

氛。例如:长锤、四击头、急急风、冲头等等。

“慢长锤”:一种常用的京剧锣鼓经。长锤多用于人物上场时。慢长锤是由

长锤和夺头结合而成。多用于原板、慢板或二六的入头,或是配合缓慢的上场、

更衣等动作。

“四击头”:又名“四记头”。音响、节奏均强烈,由于大锣在小锣和钱银

的配合下共敲四记而得名。配合任务上场、下场和一般的亮相。

京剧锣鼓经的记谱方法,一般用“仓、台、七、札、冬”等字作为音符。

“仓”表示大锣;“台”表示小锣;“七”表示钱;“切”表示镖;“札”

表示闷打;“冬”表示鼓;“大”表示梆子;“另”小锣和小镶齐奏;“隆冬”

表示鼓连打;“乙”表示空音;

下面是常见的京剧锣鼓经举例:

(1)冲头

(2)急急风

(3)慢纽丝

(4)滚头子

(5)大锣圆场

(6)马腿

(7)闪锤

(8)扫头

三、教学建议

(一)课时分配

本单元可以使用3课时。第一课时学唱《唱脸谱》;第二课时欣赏《我不挂帅谁

挂帅》和《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第三课时欣赏《智斗》,并作实践与创造活

动。也可以第一课时欣赏《我不挂帅谁挂帅》、《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和《智

斗》;第二课时学唱《唱脸谱》;第三课时进行单元复习,并作实践与创造活动。

(二)学唱《唱脸谱》

1.学唱《唱脸谱》之前,要引导学生聆听录音或观看录像,以便对这首戏歌有感

性印象,并激发起学唱的兴趣。

2.学唱《唱脸谱》时,既可跟随录音初步学唱,也可由老师带领分段落精唱。在

教唱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尽量体验并表现京剧的演唱韵味。最终应要求学生背唱

这首戏歌。

3.学唱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嗓音,在音量上、演唱时间上要适当地有所控制。

(三)聆听《我不挂帅谁挂帅》、《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