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益智区材料投放及策略研究》 论文_第1页
《大班益智区材料投放及策略研究》 论文_第2页
《大班益智区材料投放及策略研究》 论文_第3页
《大班益智区材料投放及策略研究》 论文_第4页
《大班益智区材料投放及策略研究》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主探索、关注差异——浅谈大班益智区材料的投放及策略【摘要】益智区是幼儿园的常规区域,是指可供幼儿活动操作,着力于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活动区角。其材料具有最大程度地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幼儿创造潜能的特点。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益智区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区域游戏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幼儿对区域游戏的兴趣,同时也影响到能否让每个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得到充分活动和发展的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材料投放应注重材料的情趣性,同时与主题、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材料的层次和多样性。为幼儿创设"愉快、充实、自主、有序、发展"的区域环境。【关键词】益智区、材料投放、关注差异大班孩子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相对中小班的“呆萌”状态,大班孩子更活跃,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材料很单一,将很难吸引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发展更无从谈起。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型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观察,我们在对益智区的观察中,收获了一些经验,使我们对于“大班益智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与教师指导”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一、材料投放、普遍问题1.投放的材料不具趣味性,无法体现游戏的本质

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材料要有趣、可操作。很多教师组织设计的益智区游戏更像是枯燥的教学游戏,是对教学任务的单一练习,幼儿就像完成数学作业一样完成教师的操作要求。这样的游戏成为了幼儿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无法体现游戏自主、愉悦、创造的本质。

2.投放的材料不符合幼儿的想法,无法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总是为了达成预期的目标,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设计和投放游戏材料。为了便于开展游戏,在游戏前教师会仔细地讲解设定好的游戏规则。这样幼儿就失去了游戏的自主权和规划权,不能有效地与游戏材料进行互动,无法体现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3.不善于调整游戏材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当幼儿玩腻了原有的游戏材料后,很多教师会及时调整游戏材料,但是他们会大幅度地更新游戏材料,进行“大换血”。这样就忽视了现有材料和原有材料之间延续、递进的关系,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关注幼儿、适宜投放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立体化育人环境,通过提供、控制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亲身体验操作材料的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资支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所以,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就显得特别重要。

1.要围绕大班幼儿发展水平提供材料学习型区域活动材料万不可一刀切,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学习型区域活动时,考虑不同孩子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仔细观察评估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区域材料,让材料和孩子的发展水平相对应,达到真正发展。纸牌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材料,利用纸牌进行的游戏很多,如“数字接龙”“抽乌龟”“比大小”等等。在大班的下旬我们投放了纸牌让孩子利用纸牌搭房子,并提出了“不能将纸牌折叠”的要求。这种新奇的玩法充分吸引了孩子,他们纷纷“奔”到益智区,选择玩纸牌,背靠背、斜靠背、两张纸牌、四张纸牌……孩子们在不停地尝试,并不停地失败。看看网上的案例,那些不经折叠的纸牌牢牢地盖起一座楼房,孩子们怎么不行呢?很快,这种怎么跳也够不到的失败感让孩子们对用纸牌搭建房子失去了兴趣。“不能将纸牌折叠”的要求似乎并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要求直接导致“纸牌”的不适宜性,而怎样让纸牌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呢?不提任何要求,请你用纸牌造房子。这样一来,纸牌楼房可真是多种多样了,横着折、竖着折,甚至是多张纸牌站立。在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刚开始投放的“纸牌(附带要求)”显然不适合孩子当时的发展水平,“跳一跳”也够不到的情况下,孩子们当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而“折一折、站起来,搭一搭、变高楼”符合当下孩子的发展水平,让孩子得到了真正的发展。2.要围绕大班幼儿不同程度调整材料在学习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在和材料的互动中得到发展,而材料的投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不断地做出调整。在进行科学活动《多米诺骨牌》之后,我们班孩子对多米诺骨牌的向往就更多了,于是在科学区我们又继续投放了多米诺骨牌,期待孩子们探索更多,收获更多。开始我在投放多米诺骨牌的同时还投放了许多积木,目的是让孩子借助积木做多米诺骨牌的挑战赛,而一块块的积木就如F1比赛中各个关卡,一经推倒正如赛车如离弦之箭发出。投放这些材料后,我满怀着期待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积木与多米诺骨牌的完美配合。但是,在我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各自玩着多米诺骨牌,距离不超过40厘米就很快推倒了,有的孩子干脆在旁边玩起积木,用积木来搭建城堡。我有些失望,但是并没有阻止孩子。显然,在孩子探索的初级阶段,给予过多的材料是不合适的,这些孩子更熟悉的积木抢了多米诺骨牌的风头。看来是我太心急,在孩子没有完全熟悉多米诺骨牌之前,我得撤掉这些“碍眼”的积木。在接下来的区域活动中,我跟孩子介绍了一些关于多米诺骨牌的视频,孩子们惊讶于多米诺骨牌的神奇,佩服之情溢于言表,我知道孩子心里肯定激起挑战的欲望了。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挑战中,孩子们之间自然地合作起来,多米诺骨牌的长度以及难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是时候给孩子增加挑战了,那些“碍眼”的积木又可以重新出场了,在挑战之前,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利用积木给多米诺骨牌设置障碍,完成多米诺骨牌的挑战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并开始动手。刚开始,关卡总是不能密切地和骨牌连在一起,一到关卡,骨牌就断掉。失败一点也不可怕,孩子在失败中渐渐找出技巧,关卡终于起到了链接和挑战的作用,在一次次的推倒中孩子们也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从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调整”不仅有着材料的调整,还有着教师靠着敏锐观察指导行为的调整,让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和教师引导的互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3.围绕大班幼儿统一目标提供材料单一的材料,操作久了,孩子就会感到乏味。反之,丰富的材料,会使孩子百玩不厌,保持活动兴趣。在大班阶段,孩子们需要学习10以内的分成和加减。在刚开始接触分成的阶段,教师提供了一些圆片片让孩子进行分成和记录,孩子们的兴趣并不高,而相比较生活中鲜活的物品而言,圆片片对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孩子还是有些抽象。于是,教师对数的分成进行了改良,换掉固有的物品,用生活中的物品代替,比如分糖果、分小汽车、分积木等,让孩子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此外,大班孩子的抽象思维已经开始发展,在理解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部分相对抽象的数的加减法的练习,结合大班孩子喜欢棋类游戏的特点,教师做了“算式翻棋”,顾名思义,就是将算式写在棋子上,孩子以接力的形式翻棋,利用其结果比较大小进行“吃”和“被吃”。大班孩子在竞技游戏中的兴趣很高,相对抽象的加减法也在其中渐渐有趣生动啦!三、遵循“四性”、满足需求1.善投低结构材料,体现开放性的原则

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如纸片、报纸、瓶子等,都可以作为低结构材料,投放至益智区内。有一阶段,我发现班内的幼儿对扑克牌很感兴趣,因此我在益智区投放了几副扑克牌。在游戏前,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扑克牌的玩法,而是让他们自由地去探索、操作。过了一段时间,幼儿玩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花样:有的幼儿用扑克牌配对子,发展了分类比较的能力;有的幼儿与同伴合作,进行数字比大小的游戏;有的幼儿玩起了纸牌站立的游戏,探索能使扑克牌站稳的方法……通过投放低结构的材料,幼儿不再受固定玩法的限制。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地探索、创新,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经验。

2.巧投高结构材料,体现多样性的原则

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能增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高结构材料以买的现成的游戏材料为主,相对于低结构材料而言,具有固定的玩法和规则。一般我们不提倡提供过多的高结构材料,但是大班的幼儿喜欢带有竞争性的游戏,如果在益智区中适当投放一些高结构材料,能满足幼儿挑战、竞争的愿望。

作为尝试,先在益智区投放了飞行棋和问答棋的材料,但这还不能完全满足幼儿的需求。于是我投放了更多不同种类的新材料,有斗兽棋、五子棋、多米诺骨牌等。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游戏材料,和同伴分散进行游戏,充分体现了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的理念。通过巧妙地投放丰富多样的高结构材料,能使高结构材料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充分地激发幼儿的兴趣。

3.乐投多难度材料,体现层次性的原则

每个幼儿的发展都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应因材施教,通过投放不同难度的材料,以适应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例如,在“俄罗斯方块”的游戏中,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预设了幼儿三种不同的水平,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

第一层次:旨在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在这一个层次中,为幼儿提供完整的俄罗斯方块图纸,引导幼儿用单一的俄罗斯方块在图纸上进行比对、拼搭,最后完成俄罗斯方块的拼图。

第二层次: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实践能力。在这一个层次中,我将图纸分成不同的组块,引导幼儿用几块俄罗斯方块进行拼搭,完成一个组块的内容,再完成其他组块的内容,最后完成一整张拼图。由于在上一个层次中,幼儿对俄罗斯方块的形状、拼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个层次中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也能顺利地完成。

第三层次:旨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这个层次中,我为幼儿提供的图纸只有大致的一个框架,里面的内容需要幼儿自己进行填充。这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的,能力强的幼儿在前两个层次的操作中获得了经验,并能根据图纸的外形轮廓,巧妙地将方块进行组合,完成拼图。

设置这样不同层次的材料,能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操作,让所有的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进行选择。有的幼儿在完成低难度的游戏后,还想挑战高一层次的游戏。在慢慢尝试的过程中,幼儿实现了“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飞跃,也能充分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勤更不适宜材料,体现动态性的原则

无论多有趣多新颖的材料,如果总是固定不变,久而久之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删减、添加,激起幼儿重新进行游戏的欲望。如在区域游戏“各地娃娃到北京”中,为幼儿提供了地图、回形针、雪花片、记录表,供幼儿操作使用。进行了几次游戏后,我发现幼儿对测量地图上的距离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对测量生活中实际的物体很感兴趣。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第二次提供材料的时候,增添了一个“测量工具箱”,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吸管、铅笔、绳子等等。幼儿看到益智区添加了新的材料,都很感兴趣,纷纷尝试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再如,在区域游戏“车牌号码”中,一开始为幼儿提供的都是在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幼儿很快没有了游戏的积极性。后来想办法把操作材料加工改造,进行放大,把整体的操作材料移到了墙面上,这样就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的停车场,停车场上停满了小汽车,幼儿在小汽车上可以完成插汽车车牌号码的操作。这样的操作更加真实可感,唤起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教师在益智区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把游戏的自主权交给幼儿,遵循材料投放的开放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合理地投放游戏材料,增强幼儿与游戏材料间的互动,使幼儿借助益智区游戏这座桥梁获得更多的认知和体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实践证明,学习型区域活动中“有想法、有目的、有层次”的材料投放,给孩子提供了较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孩子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与材料进行互动,使孩子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对材料以及指导行为充分调动孩子活动的积极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