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培训课件教课程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培训课件教课程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培训课件教课程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培训课件教课程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培训课件教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教师:毛小波教师资格证培训教程手机签到课前交互案例引入问题提升总结测试课外拓展教学环节第四章课程课程概述1课程组织2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第四章课程本章结构第四章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3.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本章学习目标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在英语世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KnowledgeisofMostWorth)(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又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作为学科。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当前,一般认为,课程包括教学的科目、课业的结构及其进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四大类。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流派第一节课程概述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西方传统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奠定现代学科中心课程基础的是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

夸美纽斯的“泛智论”课程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赫尔巴特根据人的“六种兴趣”开设了相应的学科课程体系。学科中心课程的现代理论形态主要有要素主义课程、永恒主义课程、结构主义课程等。布鲁纳二、课程流派第一节课程概述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认为,应当把文化遗产中那些核心的“共同要素”确定为课程。要素主义课程推崇智力学科,认为智力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应处于核心、基础的位置。强调严格的智能训练,重视英才教育。永恒主义课程认为传统学科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因为这些学科更具有理智训练的价值。布鲁纳二、课程流派第一节课程概述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布鲁纳(Bruner,J.S.)为代表,他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任何”的论断,即“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在课程的组织上,倡导螺旋式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倡导“发现法”。布鲁纳二、课程流派第一节课程概述2.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又称活动中心课程论,主要以杜威为代表。继承了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思想,以机能心理学与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主要有六点主张:第一,课程即经验;第二,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第三,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标志是其经验的状况;第四,在“做”中学;第五,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做”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六,课程实施的方式为“主动作业”。二、课程流派第一节课程概述2.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精神对于20世纪以来的课程理论、课程实践与改革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该理论强调儿童的需要、经验,主张以儿童的经验来整合人类知识体系,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承认儿童的主体地位等思想对于我国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也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活动至上”而影响儿童智力发展、如何看待教师的作用等。二、课程流派第一节课程概述类别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认识论知识本位经验本位方法论分析综合教育观念社会本位论“教育为生活作准备”个人本位论“教育即生活”知识的传递方式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知识的性质学术性知识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课程的排列逻辑顺序心理顺序课程的实施重学习结果重学习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灵活多样学习的结果掌握“双基”培养社会生活能力、态度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差异二、课程流派第一节课程概述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又称社会中心课程论,认为应当以社会问题为核心来考虑课程问题。这一流派的基本主张有以下几点:第一,课程的目标必须与社会紧密相连;第二,课程内容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第三,学校应该时刻关注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第四,科目设置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第五,课程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主要呈现方式。二、课程流派第一节课程概述4.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Rogers,C.R.)。马斯洛等人把“自我实现”、“人的潜能”等概念运用到课程理论中,强调“人性”的发展与“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人本精神在课程领域里的具体反映。它对“人的发展”赋予新的意义,强调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倡导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等主张,具有一定的特色。罗杰斯二、课程流派如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分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以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划分,可区分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类型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类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分科课程的缺点是:第一,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第二,容易导致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第三,会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使课程设置疲于应付。分科课程的优点,使其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首要位置,在将来恐怕也难有其他课程类型取代它。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类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第一节课程概述项目综合课程取向学科课程取向课程目标视学生为完整的个体,提供多元视点来考察事物的能力强调学术智慧的发展,忽略个体在各方面的成长课程内容强调学习的关联性、知识内容的连贯,以便获得完整学习经验精熟学科知识内容,忽略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适应问题教师角色课程与教材编选者,学习资源提供者学科专业者,课程内容执行者学习形态动态且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同一时间,学习相同的知识精熟相同的教材,静态独立的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化,档案式,真实性评价强调精熟的标准化测验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比较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类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选择传递主流文化;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能力和态度;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等等。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类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它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类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三种类型。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发展学生的个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项目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目标以开发全国共同、统一的课程方案为目标以开发符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等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为目标参与人员课程开发是学者专家的权贵,只有校外的学者专家有权参与课程开发所有的课程利害关系的人士均有参与课程开发的权责,因此学校成员与校外人士均可参与课程开发课程观课程即书面的课程文件,是计划好的课程方案课程即教育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学生观学生无个别差异,是被动的学习个体,课程可以在事前做好详细、完善的计划学生不但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课程因学生需要进行调整教师观教师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的职责就是依照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加以忠实的呈现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比较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类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根据课程呈现的形态,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从教育是公开地还是隐蔽地影响学生的角度,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显性课程(manifestcurriculum),亦称“正式课程”(formalcurriculum)或“正规课程”。显性课程是相对于“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而言的,是指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形态并以外显方式出现的课程,是按照预先编订课程表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第一节课程概述三、课程类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根据课程呈现的形态,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从教育是公开地还是隐蔽地影响学生的角度,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类。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潜隐课程、隐蔽课程。隐性课程主要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和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隐性课程具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非预设的隐性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是自发的,没有经过精心组织的。二是预设的隐性课程。即影响学生的因素经过了有意图的设计和组织。第一节课程概述四、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把握影响课程的因素,需要注意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是对课程是否产生作用的问题,凡是对课程产生作用的事物,都是影响课程的因素;二是对课程产生作用的大小问题,对课程产生的作用比较大的事物,是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第一节课程概述四、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影响课程因素的种类。课程来自于文化,是从文化中选取的精华部分,所以只要是对文化产生影响的因素,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