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大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黄土作为决定农耕文化的关键要素,其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

虽然它是一种弱度或没有土层分化的新成土,但它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原因是它

的“自我加肥”的作用。黄土地的深度特征较强,且土质均匀。由于土层是经过无

数年代的累积而成,腐烂的植物残体变成肥料,雨后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不断把土

壤层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在北方辽阔的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

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生长到它

强大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事物时常存在两面性。黄土的质地疏松,即容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别是大陆型气候

特点下的东亚季风气候,下雨集中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其不均匀,经过开垦的土壤

很容易被雨水冲刷,造成生态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才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问题

的担忧,促成了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特别是当人口快速增长之后。

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

量的人口开始向江南转移,为南方带来了人口、财力与技术,将南方过往的沮;如之

地开发为富足之区。到了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

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

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智慧的中

国人民发明了坪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如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

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养水分的森林,山

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

水系”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摘编自徐旺生等《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

材料二:

哈尼梯田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系分界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一红河区域,那里山

高谷深,地势险峻。当地哈尼族、彝族等山地民族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特征,建立了

独特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一文化复合稻作系统。据推断,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

溯到隋唐时代,至今已有约1400年。

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

平分”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以往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解读主

要是“森林一村寨一一梯田一水系”四素同构,但我们认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

同体”更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明价值。

首先,哈尼人的命脉在梯田。据民族史考证,现代哈尼人是古代氐羌族系的后裔。

哈尼先民在南迁过程中,通过与百越诸族交流,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逐渐从游

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当地那些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

他民族居住,土地紧张,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

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由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从游牧到农耕,再从

农耕到山地稻作的变化,发生了两次巨大转变。相对游牧方式来说,农耕方式虽然

生产力更高,但要保证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更加高效、可持续地利用土地。与坡耕

地相比,梯田保水保土的能力大大增强,水稻等粮食的产量显著提高,成为山地农

业耕作的首选形式,这正所谓“人的命脉在田”。

其次,哈尼梯田的命脉在水。梯田是山地农业的常见形式,哈尼梯田可以作为山地

水田的代表。这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夏秋时节栽满禾苗,稻浪翻

滚;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此时梯田里水平如镜,黑色的田填

沿着地势和等高线,描绘出疏密不等的曲线,因而哈尼梯田成为让人们流连忘返的

天堂。但是,哈尼梯田的水从哪里来?

上述问题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哈尼水的命脉在山。”从大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

田所在的云南哀牢山一红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低

海拔谷地一路北上,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

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高温促使河水大量蒸发,但是这些水蒸气在高山

峡谷中不会很快消散,而是跟随热气团、顺着山坡上升,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

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丰沛的降雨被哀牢山上茂密的森林所吸纳,形

成数量众多的山泉和溪流,即使在旱季也能源源不断地流淌。

最后,哈尼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对哈尼梯田这样的山地农业生态系

统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水土流失。当土地裸露时,雨水或溪水就会直接冲刷

土壤,造成侵蚀。坡度越陡或坡面越长,地表径流的流速就越快,流量就越多,对

土壤的侵蚀力也就越强。哈尼梯田地势陡峭,坡度常常达30度,海拔相差可达1000

多米。但相关研究发现,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

土流失。即使偶然遭受暴雨袭击,也不会大面积崩溃。

(摘编自耿宇鹏《红河哈尼梯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地理环境来看,北方黄土带人口稠密,黄土的“自我加肥”性能是关键要素。

B.南方农业文明的兴起离不开人口转移;山地梯田等的开发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C.哈尼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梯田耕作的发展发挥了“命脉”

般的作用。

D.哈尼山降水量丰沛、地势陡长,梯田开垦裸露土地,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土土质既适合农业发展,又容易造成生态问题;黄土带生态问题突出,又促成

和谐共生理念的产生,这些恰是“事物存在两面性”的有力例证。

B.“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作者以生动贴切的比喻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

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古人的劳动智慧。

C.哈尼先民开启山地稻作的转变,客观上是因为红河谷地的平坝土地资源紧张,主

观上是因为自身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气候。

D.哈尼梯田属于复合稻作系统,是山地水田的代表,与坡耕地相比,保水保土的能

力更强,是人们改造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和谐共生理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很多王侯实施轻徭薄赋、劝课农

桑、兴修水利的政策。

B.《孟子•梁惠王上》主张“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鱼鳖不可

胜食”“林木不可胜用”。

C.汉代,出现了“人工肥力观”,认为对肥沃土壤只用不养,就会沦为贫瘠之地,

故提倡“用养结合”。

D.宋太祖建隆二年二月下诏:“属阳春在候,品汇咸亨,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

置栗罗网,宜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该图无法完全诠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关系。

B.从地理尺度来说,①处形成降雨的水汽有的来自④处。

C.③处初始阶段,南方水田农业已支撑起人口增长重任。

D.在自然气候上,④处或比②处更为干热、降水更少。

5.全国两会上,某位代表提出要更加重视对哈尼梯田文化的宣传与保护。这有何意

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制琴记

阿占

话说那天下午,胡三背着琴,像侠客佩剑一样,行于当街,去琴行与韩五见面。胡

三亮出了琴------把手作小提琴。琴体的造型和构造比照了欧洲制琴巨匠鼎盛时期

的风格,整体弧度圆润。雕工很有自信。琴腰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

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位置不偏不倚。琴表油漆均匀,不太硬也不太软。琴箱

内部处理得同样细致,没有留下任何工具的痕迹……真是一把有样貌的手作琴,韩

五心中暗暗叫绝。

“爷们儿,你代理的那些机械琴不利于天才琴童形成个人风格,机械琴看上去就像

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饰物,手工琴却是艺术品。我有匠人手艺,你有音乐资本,不如

我们一起做琴吧。”

是年,胡三五十初叩天命,韩五三十恰逢而立。

胡三看上去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头顶是谢的,常见油光,一张凡夫黑脸。

胡三木匠出身,十六岁学徒,三十岁上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四十九岁那年,首届

国际小提琴节在家门口举办,胡三走了进去,结果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镇住了。太

美了!他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那年春节,他用两瓶茅台

换回来两摞小提琴图纸,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满地,逐步分解,归

纳笔记。二月初二,开凌梭鱼上市的时候,胡三取料、晒料、刨料,继而打眼、锯

棒头、组装,把自己放在半成品、木屑和工具之间,一边琢磨一边敲打,不分昼夜。

终于,樱花盛开的时候,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当然,第一把琴的音色

不均、不圆、不润,自然也就不美。胡三很不服气,他决心一把一把地做下去,于

是便有了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到了第五把,胡三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搭档了,

于是想起了韩五,也就有了开头的那段当街背琴疾行。

与野生的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戴眼镜,不高,偏瘦,食草动物的眼神,

一介书生的白面。大学毕了业却没脱下满身的学生气,韩五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

行。韩五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知道如何顺着琴的性子捋。没几年,琴行就有了

口碑。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性格孤僻,音乐学养却是极高的,侍弄

乐器很有道道儿。知音难逢,大多数时间里,韩五都是寂寞的。直到胡三的闯入,

让他预感到,一些期待已久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就这样,在太阳下面,在月光里面,在德式老房子中,在木头的淡淡暗香里,胡三、

韩五这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黑一白,一武一文,运用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

美学、声学甚至化学,开始做琴。做一把琴至少需要三十五天,而每做完一把琴,

胡三都会给自己一个彻底的放松一一通常是休息整整二十天,望天、听海、穿风,

各种出神。

只有一次,胡三做完琴之后没有休息。韩五去上海参观国际名琴展了,琴作坊里一

下子没有了敲打木头的声音,胡三感到很寂寞,便把北墙上的老琴取了下来。这是

一把被虫蛀了的老琴,千疮百孔,声音已经喑哑,一直被韩五当镇店之宝供着。

刚修了两天,韩五回来了。

“胡三,你疯了!你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你不应该自作主张去修它,你应该

先问问我。因为你不了解这把琴对一个家族意味着什么,它是我祖父用命换来的。

1914年秋天,日军占领青岛,祖父护送一个叫希姆森的德国建筑师一家乘船返回德

国。希姆森将小提琴托祖父保管好,说是家传之物,日后来取。20世纪中期以后,

祖父的苦难日子就没有间断过。祖母自缢,父亲和两个伯父因为家庭成分不能上大

学也不能参军。祖父把能烧的书都烧了,琴总是藏得很好。最后一次,他从抄家人

手中夺过这把琴,跳下二楼的阳台,摔成了残疾。”

“为了一把琴,去跳楼?”

“人人都说祖父傻,为了一把琴赔了后半生。”

胡三发誓一定要修好这把琴。前前后后修了一年,果然,重生后的琴音绮丽饱满,

也沧桑沉郁。韩五感激胡三,胡三倒不好意思起来。

琴作坊开业的第七年,十一岁的小满来了。买不起手作琴的小满经常偷偷跑到琴作

坊,只为看一眼漂亮的琴。一天,小满又来了,但他的左臂上戴着孝,黑色布纱像

一个死寂的静止符。忽然,胡三说:“小满,你想试琴吗?有好几把琴等着你试呢。”

小满很难把泪水一下子咽回去,可他的眼睛被点亮了。他拉起了布鲁赫的《G小调小

提琴协奏曲》,即便是难度最高的第三乐章,小满仍能从容地使用双音技巧,他似

乎已经懂得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

“小满,你进步太快了!”

“爸爸走了以后,我一直拉这个曲子。妈妈外表坚强,其实一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瘦得很厉害。教琴的老师说这首曲子经常被心理学家用来给病人解除痛苦,我就不

停地拉,希望对妈妈有用……”

“是的,是的,音乐可以救人。小满,你要拉得更好一些。”

琴作坊开到第八年,订单越来越多了,胡三、韩五爱挑剔的毛病却越来越厉害一一

挑剔订单的数量和时间,挑剔琴主的品性。

琴作坊开到第九年,人们说胡三、韩五越来越矫情了,琴做完了当年不卖,放一放,

为了声音更好听。

秋天,月亮升了起来。城里的儒商林先生亲自来琴作坊,说:“十把手作琴的订单,

加拿大的朋友拜托我把这件事办好。请两位老师配合一下。价格翻番儿,时间紧。”

胡三接了一句:“做不了,情绪上不来。”

这两个怪人,一个抬头看着月亮,痴痴地、傻傻地、呆呆地不动。另一个笑了,伸

出手指,弹了一下月光,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他

们似乎同时想起了那个孩子一一小满,还有北墙上的老琴。

“小满应该可以参加维尼亚大斯基世界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了吧?”

“他需要一把好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胡三的手作琴制艺精良,他主动找上韩五合作,看重了可以通过韩五的琴行卖琴。

B.胡三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制作出“有样貌的手作琴”,可见天赋决定人生成

败。

C.“为了一把琴,去跳楼?”胡三的疑问表明不理解韩五祖父的行为,这成为两人

间的隔阂。

D.胡三、韩五面对“价格翻番”也不为所动,这种“挑剔”“矫情”,有如陶渊明

般的气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琴”为线,内涵丰富,既体现出胡三、韩五二人的知音之情,又体现出

胡三、韩五、韩五祖父、小满的人性之美。

B.小说人物描写生动细致,如第四段将胡三的外貌与连续动作形成反差,突出他外

表粗糙、内心细腻、手艺高超的特点。

C.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都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和环境

描写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向前发展。

D.小说叙述中融入关于音乐的精妙表达,如“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

都水银般流散了”,构成了小说散文化的审美维度。

8.小满收到胡三、韩五为他量身定做的琴,并向他们写了一封信。请结合文章相关

内容,从小满的角度,将下面的信补充完整。(5分)

敬爱的胡三叔、韩五叔:

真心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如果不是你们的善良,我无法仍站在琴声悠悠的舞台上,怀揣着

自己的梦想至今。

除了无私的善良,你们身上各种闪闪光亮,无时无刻不照耀着我:那一把老琴,是恪守诺言的可

贵品质;_________________

我想,这些不仅是我茁壮禾苗所需要的营养,更是当下,很多人都需要的立世良方。

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幸运的小满

9.本文是如何传达出“古典审美追求”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之军相当,两军相望,众寡强弱相等,

未敢先举。吾欲令敌行陈不固,后陈欲走,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发我兵去寇十里而伏其两旁,车骑百里而越其前后,多其旌旗,

益其金鼓。战合,鼓噪而俱起。敌将必恐,其军惊骇,众寡不相救,贵贱不相待,

敌军必败。”武王曰:“敌之地势,不可以伏其两旁,车骑又无以越其前后,敌知

我虑,先施其备。我士卒心伤,将帅恐惧,战则不胜,为之奈何?"太公曰:“微

哉,王之问也!如此者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审候其来,设伏而待之。必

于死地与敌相遇,远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战合而走,击金无

止,三里而还,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必走。”武

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

材料二:

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我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

无选锋曰北。"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无终;

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通。田畴请为乡导,操从之,率兵出卢龙塞,水潦,塞

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埋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未至

二百里,虏方知之。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等将数万骑逆军。八月,登白狼

山,至与虏遇,众甚盛。操辐重在后,披甲者甚少,左右皆惧。操登高而望,见虏

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溃,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

二十余万口。

(节选自《百战奇略》)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如此者A先战B五日C发D我E远候F往G视H其动静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文中指发动进攻,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的“举”意思相同。

B.微,文中指微妙、精妙,与《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微”意思

不同。

C.北,文中指失败,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的“北”意思不同。

D.卒,文中指突然,与《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

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公认为在敌我力量相当时,可以设埋伏兵,多备旌旗、金鼓,交战时擂鼓呐喊

同时进攻,使敌人恐惧而自乱,进而打败敌人。

B.在不具备设伏条件且敌人已发觉我方行动企图的情况下,太公认为在探明敌情后,

要静待时机,避免与敌人发生任何对抗。

C.曹操出征既要追击袁尚、袁熙,又要讨伐屡次在边塞作乱的乌桓军队。七月洪水

泛滥,无路可走,他率军开凿山峰,填平深谷。

D.曹操在遭遇突发情况时沉稳不惊。敌强我弱时,他仔细观察,选派能征善战的张

辽作为先锋,最终大败敌军,斩杀敌军首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欲令敌行陈不固,后陈欲走,鼓噪而乘之,敌人遂走,为之奈何?

(2)袁尚、熙奔上谷郡,引乌桓数入塞为害。

14.两则材料都讲述了作战的战术策略,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郊行愆即事

程景页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郊行:清明节到郊外游行。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天景象,整体氛围清新明朗,“碧”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媲美。

B.“恣行”写出诗人随性轻松的心境,与“兴逐乱红”“困临流水”之事相照应。

C.“十分劝”虽显“将进酒,杯莫停”的潇洒,但其实暗含人生困境中的消愁之意。

D.本诗以“碧四围”起始,以“莫忘归”作结,关注自然变化的同时,不忘关注心

灵。

1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都关注“落花”这一物象,但构成的意趣却不相同。请结合

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交代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

刘裕所住的地方现在也成了“,”,突出了前文“风流总被,雨打风

吹去”的观点。

(2)古代文人常以“影”表达孤独之感,比如李密《陈情表》中“,”

的心酸画面。

(3)汪老师鼓励大家说:向上攀登的路一定辛苦,但只有忍受了攀登的苦,方可行

至更高处,得见“,”的动人美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江南多梅雨。①

“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

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适逢梅子

成熟,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②

③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转眼下起雨来,待你连跑带

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

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

是骨子里的江南。

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

④因“梅长”而“长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梅雨”也有可爱之处,不仅因

为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

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

18.“黄梅天,十八变。”这句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0.③处D.④处

1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前面只用量词“片”“座”“条”,后面用数量词“一把”

“一座”“一段”等,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作为精神性药物,①,反而还使一大批人成为它的拥定。可乐、茶叶、

咖啡、药品、巧克力、各式能量饮料,层出不穷的产品早已沁入我们的生活。

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让人们逐渐了解咖啡因的作用机制。原来,人的脑内中枢有

着专门负责反馈疲劳的腺甘与腺昔受体。当人体体能消耗殆尽,只有腺昔与腺昔受

体结合,把身体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才能感受到疲劳,并发出需要睡眠的信号。

而瘦小的咖啡因能轻松挤过脑血屏障,凭着和腺背近似的结构,鬼鬼祟祟地和腺背

受体结合,腺昔的信息则无法传达给大脑,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另外,咖啡因还会

通过更为脑,只能在一旁干着急。杂的神经机制提高多巴胺水平,让使用者感到才

思敏捷、精神兴奋。

但人体的疲惫感只是被咖啡因遮蔽,实际上疲惫感还在累加,腺昔积累也越来越多。

待到咖啡因的功效过去,远超常量的腺昔与腺甘受体结合,②,这便是

“咖啡因崩溃”。不过还有更糟糕的:咖啡因虽然能缓解睡眠不足导致的注意力不

集中的状况,但只对简单枯燥的加班工作有帮助。在需要更多判断和思考的工作上,

咖啡因已经无法掩盖睡眠不足带来的风险认知偏差。

所以说咖啡因对人的帮助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可以选择的话

20.下列句子中的“过去”与文中加点的“过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小王对校门口的保安说:“我过去是这里的学生。”

B.他过去了!很惨!日本兵完全用刺刀弄死的。

C.“追黄蝶”的童年过去了,但记忆是不会忘却它的。

D.别计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能过去就行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简述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

畅,不超过6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们共商国是。

某位代表发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为民造福……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问道:“太湖好一点了吗?”“没有蓝藻了吧?”

老师在作文课上向大家分享了以上发生在两会的“微镜头”,并提出了以下三个任

务:

(1)苏子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们的家乡环境,

也在时代发展中发生着变化。请陈述你的观察发现,在此基础上,谈一谈保护家乡

环境的有效措施。

(2)自古以来,自然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寄托他们的情致,而诗人也以笔墨赋予自

然无限生机。行走在山水草木之间,你又有怎样的故事?请写一篇记叙或抒情散文。

(3)两会上,代表与总书记的偶然对话,恰恰体现出“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生活”

“自然”之间的深刻互动。你对“生活•自然•发展”有何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议

论文。

请选定一个任务完成文章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解析及评分细则

1.D(“梯田开垦裸露土地,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峻”错误。材料二原文是“这

里的梯田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水里泡着……即使到了冬天,稻子收割后仍然放水泡田”

“哈尼梯田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系统,恰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土流失”。)

2.B(“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古人的劳动智慧”错误。材料

二原文是“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在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山、水、

林、田、湖、草'各种要素一个都不缺,如同一部写在大山上的教科书”,可见作

者肯定的是哈尼梯田所处的生态系统体现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价值。)

3.A(体现的是重农思想和政策。)

4.0(“南方水田农业已支撑起人口增长重任”错误。该图表是“哈尼梯田四素同

构图”,根据原文可知①处为森林,②处为村寨,③处为梯田,④处为河流水系。

材料二提到“哈尼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代”,可知③处初始阶段为隋唐

时代;材料一原文是“黄土支撑了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前期……到了隋唐时期,经

济中心开始南移,至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已开始显现,南方水田农业

开始担起支撑人口增长的重任”。

A.根据材料二原文“以往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解读主要是'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水系'

四素同构,但我们认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能够揭示哈尼梯田的生态文

明价值”等可推断两种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图示应该不完全相同。B.根据材料二原

文“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高温促使河水大

量蒸发,但是这些水蒸气在高山峡谷中不会很快消散,而是跟随热气团、顺着山坡

上升,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进而形成降雨”可推断。D.根

据材料二原文“当他们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

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可推断④处应该更为干热;“从

大地理尺度来说……在迎风坡的高海拔地带形成降雨。从小地理尺度来说,哈尼梯

田下面的红河河谷属于干热河谷……在哀牢山高海拔地带遭遇冷气团,形成浓雾,

进而形成降雨”等可推断高海拔地区降水应更多,④处海拔低,较为干热,降水应

该更少。)

5.①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彰显中国古代劳

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②哈尼梯田系统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生态空间,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启示意义。③哈尼梯田立足独特的地理

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对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哈尼梯

田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耕方式,自身具有优势,对满足人们生存需要、调和人地矛盾、

探索农业发展等有现实意义。(每点2分,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

给分。)

6.D(A.“看重了可以通过韩五的琴行卖琴”错误,理解有误。原文中胡三、韩五

是知音关系,寻求合作主要是因为志趣相投。B.“可见天赋决定人生成败”错误。

原文是“胡三木匠出身,十六岁学徒,三十岁上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四十九岁那

年……”,可见胡三制琴成功,并非完全依靠天赋异禀,十几年苦练匠艺更为其提

供了坚实基础。C.“胡三的疑问表明不理解韩五祖父的行为,这成为两人间的隔阂”

错误。原文是“胡三发誓一定要修好这把琴。前前后后修了一年,果然,重生后的

琴音绮丽饱满,也沧桑沉郁。韩五感激胡三,胡三倒不好意思起来”,可见胡三的

疑问只是出自本能的震惊,他能理解认同韩五祖父恪守诺言的可贵品质,没有“隔

阂”之说。)

7.0(“运用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有序向前发展”错误。本文中的环境描写并未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那一身本领,是“十年磨一剑”的努力坚持;那日日夜夜的雕琢,是专注品质、

精益求精的匠心;那种挑剔与矫情,是对理想的热爱与坚守,是对抗物欲世俗的初

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注意跨

文体“信”的表达方式,以及情境中“更是当下,很多人都需要的立世良方”的限

制特征,故要求:表达符合小满感激、称颂的口吻,自然流畅富有感情色彩;人物

形象分析要立足时代的价值意义。)

9.①从故事内容上:小说以“琴”这一传统意象为线索贯穿全文,其中对琴、制琴、

琴声等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质。②从人物形象上:胡三、韩五对制琴精

益求精的匠心,诚挚帮助小满的善心,甘愿摒弃名利,一心为热爱和理想偃仰啸歌

的价值追求,极具古典精神风范。③从语言风格上:行文多用四字短语,文白间杂,

语言凝练典雅,呈现出浓厚的古典笔致韵味。(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如“从主旨意趣上”“从氛围营构上”。)

10.ACF

11.A(意思不同。“函谷举”的“举”意思是“被攻占”。)

12.B(“避免与敌人发生任何对抗”错误。材料一原文是“必于死地与敌相遇,远

我旌旗,疏我行陈,必奔其前,与敌相当……伏兵乃起,或陷其两旁,或击其前后”,

可知要与敌人相遇对抗,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

13.(1)我要使敌军队列不能稳固,后队士兵想逃跑,我军擂鼓呐喊,乘势进攻敌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