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郴州市2024届高三联考第二次模拟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
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
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抗天花
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嘉靖甲午年春,痘
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
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
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
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
痘疫苗。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
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
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
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糊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
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
方式。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
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
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
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
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
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
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来自《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
材料二:
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大胆地从一位
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
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
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
到将“毒性最弱的病菌液”注射于狗,这只狗在28天后恢复正常。隔一段时间后,又给这只狗注射
“毒性最强的病菌液",这只狗成功地活了下来。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
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将干燥后的脊髓和
蒸俺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体,狗都神奇的活了下来。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
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
(选自《第一支疫苗怎么诞生的》)
材料三:
但是,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
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
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
(来自《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梅雷迪丝•瓦德曼著,罗爽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人民能用物理方法制成最原始的疫苗,体现了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智慧。
B.中国人痘接种历史悠久,并发明了成功率高的“熟苗”接种法,这些得到伏尔泰赞扬。
C.巴斯德意识到病菌的存在,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D.巴斯德的试验为后世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其疫苗制作也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写道,“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平县,姓氏失
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
B.宋代丞相王旦,因孩子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人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
这成为史料记载最早的人痘接种成功案例。
C.清代医书《御纂医宗金鉴》记载用“人痘法”接种天花疫苗,是将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苗,吹到接种
者鼻孔内,出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免疫力。
D.英国的医师爱德华•金纳通过用牛痘豆浆或痘痂接种儿童,预防天花,从而创造出来了第一个生物制
品一一牛痘疫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洪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可以证明原始疫苗是物理方法制成。
B.因为“时苗”毒性大,会威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中国古代人民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
C,巴斯德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他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里德招募志愿者参加的实验,虽然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但导致同事被志愿
者感染死亡。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天花接种疫苗毒性程度接种方式接种结果
自然发出的痂接种时苗苗顺者十无一死,
大苗凶者十之八存。
1
小种痘者八九千人,
接种发出的痘接种熟苗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A.熟苗接种非常安全,接种后不良反应比例很低。
B.采用时苗法接种人体,毒性大,安全性低。
C.通过“选炼”自然发出的痂,可以制成“熟苗”。
D.无论时苗还是熟苗,对天花病毒都能起到防护作用。
5.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冬
萧红
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遇见了我的弟弟。
“莹姐,你走到哪里去?”
“随便走走吧!”
“我们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莹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帘幕下挂着苍白的霜层。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
我们开始搅着杯子铃啷的响了。
“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还是回家的好。”①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我摇了头,我说:“你们学校的篮球队近来怎么样?还活跃吗?你还很热心吗?”
“我掷筐掷得更进步,可惜你总也没到我们球场上来了。你这样不畅快是不行的。”
我仍搅着杯子。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我开始
弄着手帕。弟弟再向我说什么我已不去听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坠在深远的幻想的井里。
我不记得咖啡怎样被我吃干了杯了。茶匙在搅着空的杯子时,弟弟说:“再来一杯吧!”
女侍者带着欢笑一般飞起的头发来到我们桌边,她又用很响亮的脚步摇摇地走了去。
也许因为清早或天寒,再没有人走进这咖啡店。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在我的思想凝静得玻璃一
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天冷了,还是回家好,心情这样不畅快,长久了是无益的。”
“怎么!”
“太坏的心情与你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要说我的心情不好呢?”
我们又都搅着杯子。有外国人走进来,那响着嗓子的、嘴不住在说的女人,就坐在我们的近边。她离
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也许她那
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我'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搅着杯子,杯子不能像起初搅得发响了。街上车好像渐渐多了起来,闪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
且繁多了。隔着窗子,可以听到喑哑的笑声和喑哑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声音。
“莹姐,”弟弟的眼睛深黑色的。“天冷了,再不能飘流下去,回家去吧!”弟弟说,“你的头发这
样长了,怎么不到理发店去一次呢?"我不知道为什么被他这话所激动了。
也许要熄灭的灯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那样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
“那么飘流着,就这样飘流着?”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他的杯子留在左手边,另一只手在桌面
上,手心向上翻张了开来,要在空间摸索着什么似的。最后,他是捉住自己的领巾。我看着他在抖动的嘴
唇:“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他牙齿好像更白了些,更大些,而且有力了,而且充满热情了。
为热情而波动,他的嘴唇是那样的退去了颜色。并且他的全人有些近乎狂人,然而安静,完全被热情侵占
着。
出了咖啡店。我们在结着薄碎的冰雪上面踏着脚。
初冬,早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摇着帽子,
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
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市街。
停在一个荒败的枣树园的前面时,他突然把很厚的手伸给了我,这是我们要告别了。
“我到学校去上课!”他脱开我的手,向着我相反的方向背转过去。可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
“莹姐,我看你还是回家的好!”
“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
“那么你要钱用吗?”
“不要的。”
“那么,你就这个样子吗?你瘦了!你快要生病了!你的衣服也太薄啊!”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充满着祈祷和愿望。我们又握过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太阳在我的脸面上闪闪耀耀。仍和未遇见弟弟以前一样,我穿着街头,我无目的地走。寒风,刺着喉
头,时时要发作小小的咳嗽。
②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荡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也暗示我孤寂的心境。
B.弟弟劝我回家,我摇头并岔开话题,询问弟弟学校篮球队的事,因为与在意自己的处境相比,我更关
心弟弟的生活。
C.弟弟凭自己的理解说我“心情这样不畅快”,而我用反问的方式矢口否认,说明弟弟虽然关心我,但
并不理解我。
D.“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这句话暗示我与父亲有着不可调和的思想观念冲
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大量人物对话交代了我与弟弟的生活现状,表达了各自的心情及彼此间的感情,体现了我的倔
强和弟弟的热情。
B.文本着力描写“女侍者”和“外国女人”,反衬了我孤寂的心境,同时也说明我与弟弟交谈时心不在
焉的状态。
C.我和弟弟走出咖啡店,“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红光”象征弟弟的关爱,面对弟弟的关爱,
我的内心是矛盾的。
D.“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街市”暗含了对比手法,相较父亲的高大形象,我和弟弟都是渺小
的。
8.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在文本中出现了多次,每次表达的内涵都不
尽相同,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内涵。
9.萧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现代女作家,她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被称
为“萧红体”,请你根据文本简要分析这一文体的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德末,魏徵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徵责之
日:“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徵慷慨自若,从容对目:“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举净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羯其力用。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港在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日:“卿罪重
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武德中,王珪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干丹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
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日:“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丕欲社稷永安然而丕得意吕为丕阚立
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目:
“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魏徵、王珪事太宗而效忠焉,有以异于管仲之相桓公乎?目:有异焉,而未为殊异也。建成死,高祖立
世民为太子,非敌国也,非君蹄也,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然则徵、珪之有异于
管仲者,何也?襄公弑,纠与小白出亡于外,入而讨贼,不幸而兄弟争,仲之所不谋也。子纠败,仲囚于鲁,
桓公释之而使相,仲未尝就公求免以自试也。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知其必有躁血宫门之惨,不能弭
止其恶,抑不能辞宫僚以去之,欲徼幸以观变,二子之志偷矣。太子死,遽即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
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徵起于群盗之中,幸自落以归唐,功名之土耳。
——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古人君A莫不欲社稷永安B然C而不得者D只为不闻已E过F或闻G而不能改H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徵雅有经国之才”中的“雅”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中的“雅”含义不同。
B.“遽即秦王而请见”中的“即”与“若即若离”中的“即”含义相同。
C.“又劳之”中的“劳”与“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劳”含义不同。
D.“擢拜”“累迁”“召拜”“拔”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魏徵在做太子洗马时曾劝太子早早除掉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拿这件事质问魏徵,群臣
都替魏徵担心,魏徵以实话应对,太宗十分尊敬他。
B.材料一中,王珪被太宗起用后尽职尽责,忠心不二,对太宗的过失都会直接指出;太宗也对王珪的做
法十分欣赏,认为王珪是能够保障国家安定的谏官。
C.材料二中,魏徵、王珪以前是李建成的属下,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虽然恪尽职守,却不过是贪图功名之人罢了。
D.两则材料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给读者展现魏徵、王珪两位辅国能臣的形象,材料一侧重概
述两人的故事,材料二侧重表达作者个人的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
14.王夫之认为,魏徵、王珪“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的表现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平望①
范成大
寸碧②闯高浪,孤墟明夕阳。
水柳摇病绿,霜蒲蘸新黄。
孤屿乍举网,苍烟忽鸣榔③。
波明荷叶颤,风熟苹花香。
鸡犬各村落,范笏近江乡。
野寺对客起,楼阴濯沧浪。
古来离别地,清诗断人肠。
亭前旧时水,还照两鸳鸯久
[注]①平望:在今江苏省吴江市南四十里,是运河所经处。本诗为诗人离家赴临安水路经过平望时
所作。平望是诗人故乡。②寸碧:远方的景物。③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船舷作声,惊动游鱼,使
鱼落网。④唐代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
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在船行驶时遥望远景产生的错觉:诗人在船上,远方景物仿佛扑面而来。
B.三、四句从视觉角度写秋景,水柳病绿,霜蒲新黄,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意境萧瑟。
C.五、六句写渔人在孤屿边举网、在船上鸣榔场景,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
D.全诗扣住“过”字描写水路行经平望的见闻感受,写景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鲜明特点。
16.本诗末尾四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
得返自然”)在思想情感内涵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的名句是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感叹“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
是“,"。
(3)“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
号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的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达64.8分
钟,甚至有0.19%的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熟练使用智能设备,享受到互联网带
来的便利,但同时,也有不少老人沉迷其中而(a),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尽管如此,却也不能(b),老人也有拥抱互联网的权利,一味“禁止”绝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一
方面,要加大对网络平台上违规违法内容的查处力度,守好底线,严格治理,以免因不良内容大行其道而
侵害老人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①,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
求。
对于社会来说,只有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们才会放下手中的智能手
机;对于家庭来说,只有让老人老有所爱、老有所依,多与家人相处,尽享(c),他们才会减少游戏或刷
剧。鉴于此,②,才是解决老人沉迷网络的有效方法。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成语。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20.请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支由浙江大学主导、大连工业大学参与的研究团队,①围绕大黄鱼为研究对象,②分离出具有高传
代能力的肌肉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并通过调控两种信号通路诱导肌肉干细胞分化。研究团队基于可食用
凝胶,构建仿生鱼肌支架,③造出类似天然鱼肉的结构和纹路,④肌肉细胞沿着3D打印的仿生结构有规
则地生长,成功用组织状细胞培养出一块仿真鱼排。
研究团队介绍,这块仿真鱼排17天长成,色白,质弹。科研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⑤这块仿真鱼排
的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硬度、粘性、弹性和特征等,⑥与天然大黄鱼的肌肉组织十分相似。
海洋鱼类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对人类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未来,人美餐桌肉曲和动物蛋自
的供应一出现.问题,鱼排传真技术就能派上用场并发挥重袭作用。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一”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旧历的年底,我刚回到鲁镇,鲁四老爷一见到我就跟我寒暄,说我胖了。
C.我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的味道。
D.一个人要守牢做人底线,否则一遭遇利益诱惑,就将会丧失自我。
2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
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众所周知,熟能生巧。一个动作,不断重复,从拙至熟,继而生巧,这是多数人所熟知的过程。一项
技艺,在经过千锤百炼后,达到熟练的程度,之后才能有种种巧思妙想。但凡事皆应有度,熟练这事儿亦
不例外。过于强调熟练,容易让人陷入一味求熟而简单重复的怪圈。这么一来,对于过去已有的认知,固
然能做到熟练,但久而久之却容易因循守旧,困于以往的思维之中,不愿主动做出改变与创新,最后因守
旧而惨遭淘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抗天花
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嘉靖甲午年春,痘
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明代医生在大规
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种痘新书》记
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
三十人。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
痘疫苗。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
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
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在公元4世纪
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糊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
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
方式。11世纪中国就有接种人痘获得成功的例子,17世纪逐渐普及。早期人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
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
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
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
就非常安全了。《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高
度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100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
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来自《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
材料二:
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大胆地从一位
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死兔的
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后,他
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
到将“毒性最弱的病菌液”注射于狗,这只狗在28天后恢复正常。隔一段时间后,又给这只狗注射
“毒性最强的病菌液",这只狗成功地活了下来。巴斯德推论出狂犬病病毒应该都集中于神经系统,因此
他大胆地从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悬挂在一支无菌烧瓶中,使其“干燥”。将干燥后的脊髓和
蒸储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体,狗都神奇的活了下来。这只狗的存活坚定了巴斯德疫苗研制的信念。巴斯德二
百多年前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
(选自《第一支疫苗怎么诞生的》)
材料三:
但是,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
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
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
(来自《疫苗竞赛:人类对抗疾病的代价》梅雷迪丝•瓦德曼著,罗爽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人民能用物理方法制成最原始的疫苗,体现了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智慧。
B.中国人痘接种历史悠久,并发明了成功率高的“熟苗”接种法,这些得到伏尔泰赞扬。
C.巴斯德意识到病菌的存在,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并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D.巴斯德的试验为后世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其疫苗制作也是采用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写道,“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平县,姓氏失
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
B.宋代丞相王旦,因孩子均有出天花之疾,遂请人为其幼子王素种痘,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
这成为史料记载最早的人痘接种成功案例。
C.清代医书《御纂医宗金鉴》记载用“人痘法”接种天花疫苗,是将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苗,吹到接种
者鼻孔内,出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免疫力。
D.英国的医师爱德华•金纳通过用牛痘豆浆或痘痂接种儿童,预防天花,从而创造出来了第一个生物制
品一一牛痘疫苗。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洪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可以证明原始疫苗是物理方法制成。
B.因为“时苗”毒性大,会威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中国古代人民又发明了“熟苗”接种之法。
C.巴斯德开创了人类防治传染病的新时代,他发明的疫苗为其他一系列现代疫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里德招募志愿者参加的实验,虽然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的,但导致同事被志愿
者感染死亡。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天花接种疫苗毒性程度接种方式接种结果
自然发出的痂接种时苗苗顺者十无一死,
大苗凶者十之八存。
1
小种痘者八九千人,
接种发出的痘接种熟苗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A.熟苗接种非常安全,接种后不良反应比例很低。
B.采用时苗法接种人体,毒性大,安全性低。
C.通过“选炼”自然发出的痂,可以制成“熟苗”。
D.无论时苗还是熟苗,对天花病毒都能起到防护作用。
5.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LC2.D
3.D4.C
5.①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
②无惧失败反复实验的坚持精神;
③为对抗疾病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全程使用生物技术反复试验”错,其研制过程与中国古代狂犬病疫苗有相同的地方,都用到物理方
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观点是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
用。
D.外国医生的成就不能证明。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但导致同事被志愿者感染死亡”错,文中只是说同事感染身故,不能证明是志愿者导致的。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C.“通过‘选炼'自然发出的痂,可以制成‘熟苗’”错,时苗用的是自然长出的痂,而熟苗用的是通过
接种长出的痘作为种苗。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材料一“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
接种法”“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
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早期人
痘接种,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时苗'。由于‘时苗’毒性很大,不能百
分之百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熟
苗'接种之法。所谓‘熟苗’指的是以接种发出来的痘作为种苗,经过‘养苗''选炼',连续种七代
后,火毒汰尽,用来给健康人种就非常安全了”可见,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是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
的原因之一。
由材料二“巴斯德认为传染病的微生物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变成防病的疫苗。因此他大胆地
从一位五岁狂犬病患者身上采集唾液稀释后注射到兔子体内,兔子相继发病死去。巴斯德又接着采集这些
死兔的唾液稀释后继续注射到其他健康兔子体内,毫无例外这些兔子也都死掉了。如此重复试验100多次
后,他打开病兔子的脑壳,提取病原菌并进行培养,稀释成不同浓度继续给兔子试验”可见,无惧失败反
复实验的坚持精神是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由材料三“该怎么研究人病毒呢?科学家们有时依靠的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著名的美国军医沃尔特•里
德招募志愿者,让他们被最近吸过黄热病患者血的蚊子叮咬,证明了黄热病是由蚊子携带的一种病毒引起
的。里德的同事杰西•拉齐尔就是在1900年那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实验中感染身故的”可见,为对抗疾
病勇于献身的英雄主义是人类对抗疾病发明疫苗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
萧红
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遇见了我的弟弟。
“莹姐,你走到哪里去?”
“随便走走吧!”
“我们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莹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帘幕下挂着苍白的霜层。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
我们开始搅着杯子铃啷的响了。
“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还是回家的好。“①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我摇了头,我说:“你们学校的篮球队近来怎么样?还活跃吗?你还很热心吗?”
“我掷筐掷得更进步,可惜你总也没到我们球场上来了。你这样不畅快是不行的。”
我仍搅着杯子。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我开始
弄着手帕。弟弟再向我说什么我已不去听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坠在深远的幻想的井里。
我不记得咖啡怎样被我吃干了杯了。茶匙在搅着空的杯子时,弟弟说:“再来一杯吧!”
女侍者带着欢笑一般飞起的头发来到我们桌边,她又用很响亮的脚步摇摇地走了去。
也许因为清早或天寒,再没有人走进这咖啡店。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在我的思想凝静得玻璃一
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天冷了,还是回家好,心情这样不畅快,长久了是无益的。”
“怎么!”
“太坏的心情与你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要说我的心情不好呢?”
我们又都搅着杯子。有外国人走进来,那响着嗓子的、嘴不住在说的女人,就坐在我们的近边。她离
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也许她那
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我'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搅着杯子,杯子不能像起初搅得发响了。街上车好像渐渐多了起来,闪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
且繁多了。隔着窗子,可以听到喑哑的笑声和喑哑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声音。
“莹姐,”弟弟的眼睛深黑色的。“天冷了,再不能飘流下去,回家去吧!”弟弟说,“你的头发这
样长了,怎么不到理发店去一次呢?"我不知道为什么被他这话所激动了。
也许要熄灭的灯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那样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
“那么飘流着,就这样飘流着?”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他的杯子留在左手边,另一只手在桌面
上,手心向上翻张了开来,要在空间摸索着什么似的。最后,他是捉住自己的领巾。我看着他在抖动的嘴
唇:“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他牙齿好像更白了些,更大些,而且有力了,而且充满热情了。
为热情而波动,他的嘴唇是那样的退去了颜色。并且他的全人有些近乎狂人,然而安静,完全被热情侵占
着。
出了咖啡店。我们在结着薄碎的冰雪上面踏着脚。
初冬,早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摇着帽子,
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
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市街。
停在一个荒败的枣树园的前面时,他突然把很厚的手伸给了我,这是我们要告别了。
“我到学校去上课!”他脱开我的手,向着我相反的方向背转过去。可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
“莹姐,我看你还是回家的好!”
“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
“那么你要钱用吗?”
“不要的。”
“那么,你就这个样子吗?你瘦了!你快要生病了!你的衣服也太薄啊!”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充满着祈祷和愿望。我们又握过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太阳在我的脸面上闪闪耀耀。仍和未遇见弟弟以前一样,我穿着街头,我无目的地走。寒风,刺着喉
头,时时要发作小小的咳嗽。
②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荡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也暗示我孤寂的心境。
B.弟弟劝我回家,我摇头并岔开话题,询问弟弟学校篮球队的事,因为与在意自己的处境相比,我更关
心弟弟的生活。
C.弟弟凭自己的理解说我“心情这样不畅快”,而我用反问的方式矢口否认,说明弟弟虽然关心我,但
并不理解我。
D.“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这句话暗示我与父亲有着不可调和的思想观念冲
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大量的人物对话交代了我与弟弟的生活现状,表达了各自的心情及彼此间的感情,体现了我的倔
强和弟弟的热情。
B.文本着力描写“女侍者”和“外国女人”,反衬了我孤寂的心境,同时也说明我与弟弟交谈时心不在
焉的状态。
C.我和弟弟走出咖啡店,“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红光”象征弟弟的关爱,面对弟弟的关爱,
我的内心是矛盾的。
D.“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街市”暗含了对比手法,相较父亲的高大形象,我和弟弟都是渺小
的。
8.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在文本中出现了多次,每次表达的内涵都不
尽相同,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内涵。
9.萧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现代女作家,她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被称
为“萧红体”,请你根据文本简要分析这一文体的特征。
【答案】6.B7.D
8.①第一处:弟弟的眼睛里流露出对我的关爱,看到我“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担心我冷,猜测我内心“孤
寂”,希望我回家。
②第二处:弟弟眼睛里的内涵最为丰富,是前四处情感的叠加,有对我“飘流”在外的关爱、同情,有希望
我回家的期待,有对我拒绝回家的不理解和无奈。
9.①本文描写我在初冬时节与弟弟偶遇,一起喝咖啡,弟弟劝我回家,最后彼此告别的故事,有情节,有环
境,具有小说这一叙事文学的特点。
②本文虽有情节,但带散文式的自由和洒脱,并不在乎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虽有人物,也并不着意对人物
性格的刻画。
③语言饱含诗意,带有很强的抒情性,注重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如用“离了岸的海水”来形容自己“飘流
久了的心情”,如用“荒败”修饰告别的地点“枣树园”等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我更关心弟弟的生活”错,我岔开话题的原因是觉得弟弟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想回家,而非“更关
心弟弟的生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D.“'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街市'暗含了对比手法”错,“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
的豢养……”这句话暗示,我和弟弟的渺小是指在父亲的威逼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同情我的弟弟和被同情
的我之间没有对比。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是“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弟弟说了“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还是回家
的好”这句话之后,第一次出现这句话,很显然是看到我“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担心我冷,猜测我内心
“孤寂”,希望我回家。弟弟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对我的关爱。
第二处,所处的位置是小说的结尾,带有总结意味,有对我“飘流”在外的关爱、同情,有希望我回家的
期待,有对我拒绝回家的不理解和无奈,是前四次情感的叠加,此处弟弟眼睛里的内涵最为丰富。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的能力。
①叙事文学的特点是:有时间、有人物、有地点,有情节,有环境。本文有初冬时节这一时间,有我和弟
弟这两个人物,有咖啡店这个环境地点,有与弟弟偶遇,一起喝咖啡,弟弟劝我回家,最后彼此告别的故
事情节。因此,本文具有小说这一叙事文学的特点。
②本文虽然有“与弟弟偶遇,一起喝咖啡,弟弟劝我回家,最后彼此告别”的情节,却不受传统小说情节
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束缚。作者似乎更注重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而不是刻意营造紧张刺激的情节。
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整篇文章更加自然流畅,读者在阅读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自由和洒脱。虽然本文中出
现了并不太多的人物,似乎只有弟弟和我这两个人物,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而是更
注重通过情节和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形象,让读者在阅读中自行感受和领悟。情节和人物上拥有散文式的自
由和洒脱。
③作者用“离了岸的海水”来形容自己“飘流久了的心情”,这海水,既代表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又象征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探索。作者用“荒败”修饰告别的地点“枣树园”,这个修饰词不仅描绘了
枣树园的荒芜与破败,更寓意着作者与过去生活的诀别。在这里,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哀愁和
无法言喻的失落。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写景叙事时非常注重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带有很强的抒
情性,使小说的语言饱含诗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德末,魏徵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徵责之
日:“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徵慷慨自若,从容对目:“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举净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羯其力用。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港在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日:“卿罪重
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武德中,王珪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干丹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
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日:“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丕欲社稷永安然而丕得意吕为丕阚立
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目:
“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魏徵、王珪事太宗而效忠焉,有以异于管仲之相桓公乎?目:有异焉,而未为殊异也。建成死,高祖立
世民为太子,非敌国也,非君蹄也,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然则徵、珪之有异于
管仲者,何也?襄公弑,纠与小白出亡于外,入而讨贼,不幸而兄弟争,仲之所不谋也。子纠败,仲囚于鲁,
桓公释之而使相,仲未尝就公求免以自试也。建成、世民之含毒以争久矣,知其必有躁血宫门之惨,不能弭
止其恶,抑不能辞宫僚以去之,欲徼幸以观变,二子之志偷矣。太子死,遽即秦王而请见,尤义之所不许也,
斯则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夫魏徵起于群盗之中,幸自落以归唐,功名之土耳。
——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古人君A莫不欲社稷永安B然C而不得者D只不闻已E过F或闻G而不能改H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徵雅有经国之才”中的“雅”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中的“雅”含义不同。
B.“遽即秦王而请见”中的“即”与“若即若离”中的“即”含义相同。
C.“又劳之”中的“劳”与“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劳”含义不同。
D.“擢拜”“累迁”“召拜”“拔”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魏徵在做太子洗马时曾劝太子早早除掉秦王,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拿这件事质问魏徵,群臣
都替魏徵担心,魏徵以实话应对,太宗十分尊敬他。
B.材料一中,王珪被太宗起用后尽职尽责,忠心不二,对太宗的过失都会直接指出;太宗也对王珪的做
法十分欣赏,认为王珪是能够保障国家安定的谏官。
C.材料二中,魏徵、王珪以前是李建成的属下,他们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虽然恪尽职守,却不过是贪图功名之人罢了。
D.两则材料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给读者展现魏徵、王珪两位辅国能臣的形象,材料一侧重概
述两人的故事,材料二侧重表达作者个人的看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改而事之,无伤乎义,无损乎仁,奚为其不可哉?
14.王夫之认为,魏徵、王珪“其不得与管仲均者也”的表现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0.BDF11.D12.C
13.(1)我对你的信任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间融洽相处,难道有谁能像我这样对你吗?
(2)(魏徵、王珪)改而侍奉他(李世民),不会损害义和仁,有什么不可以呢?
14.①明知李建成、李世民会有兄弟相争局面,却心存侥幸观变。②在李建成死后,立即去求见秦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都没有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药物经济评估试题及答案
- 二手车评估领域的新技术试题及答案
- 科技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趋势试题及答案
- 食品检验中的统计学应用试题及答案
- 第1讲 运动的描述-2026版大一轮高考物理复习
- 预算与评估的一致性分析试题及答案
- 教师述职报告会议
- 小学语文习得策略及试题设计
- 汽车维修工车主使用注意事项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统计学考试技巧与注意事项试题及答案
- 非淹没矩形堰、三角堰、梯形堰流量计算
- 牛排培训大全课件
- 昆虫内部结构和生理教学课件
- 分水岭脑梗死课件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全套完整版)
- 车站夜间吊装方案
- 液压与气动技术PPT完整版全套教学课件
- 医院药品评价与遴选量化评分表
-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设工程造价鉴定规程》
- 中西文化差异图解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