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课程标准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并能归纳出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熟练掌握区域差异比较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说明我国的区域差异,并能结合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一、区域比较1.作用(1)可以明确区域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存在问题。(2)为明确区域发展状况、选择区域发展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评估区域发展潜力提供依据。2.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等要素。(2)人文环境包括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旅游、商业、文化、历史和政治等因素。3.方法(1)分析区域间的异同,考虑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2)考虑本区域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环境特征,以及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提示:地形和气候。[轻巧记忆]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制约着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同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也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如下图所示:二、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1.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的差异要素区域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地貌类型山高谷深,以高原、高大山地、盆地为主以山地、平原为主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气候特征具有多样性降水年际变化大受海洋影响大河流金沙江段,滩多弯急,两岸支流少而短;宜宾到宜昌河段,支流众多,水流缓急交替河流蜿蜒曲折江阔水深,水流缓慢,河网密布湖泊以高原湖泊群为主,既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以平原湖泊群为主,为淡水湖(2)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要素区域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自然资源资源类型多样,能源和矿产资源空间组合好矿产资源品种丰富、类型多样海洋生物、能源等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资源较少区位条件处于内陆,有边境贸易优势位居我国的腹心地带,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中心枢纽临江濒海,是国内和国际联系的交通枢纽,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区域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1)上游地区的发展策略①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③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④巩固加强第二产业。⑤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发展第三产业。⑥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2)中游地区的发展策略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③利用水能、矿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3)下游地区的发展策略①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②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的增长。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以宜宾和湖口为界,把长江分为上、中、下游段。 ()2.长江中游河段流域面积最小,干流河段长度最短。 ()3.长江上游地区在农业方面适宜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提示]1.×以宜昌和湖口为界,把长江分为上、中、下游段。2.×长江下游河段流域面积最小,干流河段长度最短。3.×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屏障,多草地和林地,可以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三、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区:是区域依据自身的资源环境情况、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功能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2.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意义:确定了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开发方向,有助于我国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3.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按开发方式按开发内容主体功能其他功能优化开发区域城市化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提供农产品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产品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提供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产品把下列地区与所属主体功能区用直线连接起来。四、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1.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2.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3.区域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差距。4.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差异比较读我国传统民居图,回答下列问题。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东北民居问题1(区域认知)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什么?提示: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寒保暖。问题2(区域认知)从北到南,我国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纳凉。问题3(综合思维)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什么?提示: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南方相比要小得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1.图解区域差异的成因2.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比较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时,常从共同性和差异性两大方面进行。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地理要素要素主要内容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的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地形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水文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地质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植被植被类型、覆盖率等土壤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2)人文地理要素要素主要内容人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变化等科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交通、通信交通、通信的通达度和速度政策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农业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工业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1.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1)陕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陕南地区民居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A.通风透气 B.冬季可接收更多阳光C.防潮 D.保温(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 D.土壤(1)B(2)B(3)C[第(1)题,“石头房、竹木房”是就地取材建造的,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建造受地形影响,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第(2)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同时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冬季气温更低,因此该地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冬季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第(3)题,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地区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地区降水较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出现了降水差异,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材料一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建设长江经济带。下面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和2016年重庆市和上海市经济发展统计表。地区GDP(人均)年收入外资企业经济竞争力上海77205元42789元2.47万家第1名重庆20219元30963元4500家未进入前10材料二202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问题1(综合思维)根据统计数据,比较上海市和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差异。提示: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收入高,经济竞争力强;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收入低,经济竞争力弱。问题2(区域认知)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提示: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府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问题3(综合思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川渝地区在区域开发中的功能定位有何不同?提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国家的优化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川渝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其功能定位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1.长江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认识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的前提。区域发展既要结合区域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同时也要有统一的规划,现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为例进行分析:不同地区发展条件发展策略上游地区①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②矿产资源丰富;③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④有发展边境贸易的优势①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全国性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基地;③巩固加强第二产业,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发展第三产业;④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游地区①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②气候温暖湿润;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⑤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⑥水能资源丰富;⑦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中心枢纽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②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品优势区;③利用水能、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三产业水平下游地区①地势低平,河网稠密;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④地理位置优越;⑤交通便利;⑥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①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功能;②推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高层次、高效益增长;③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的发展2.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同,其开发方向也不同。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1)优化开发区域与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主要范围功能定位优化开发区域提供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包括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3个区域①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②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③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重点开发区域提供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①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②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③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2)限制开发区域与禁止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主要范围功能定位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提供农产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他地区中以水稻、小麦等农产品为主的23个产业带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禁止开发区域提供生态产品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我国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2.我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和川渝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有()①水陆交通便利②矿产资源丰富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④技术力量雄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下列措施不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是()A.加强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建设B.大力开发下游水能资源C.注重保护河流源头生态环境D.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1)C(2)B[第(1)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①错误;川渝地区矿产资源丰富,②正确;川渝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成本低,但土地广阔且价格较低,③正确;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技术力量不雄厚,④错误。故选C。第(2)题,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下游地势平坦,水能资源不丰富,且该措施属于“大开发”,不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故选B。]1.区域比较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包括哪些方面?3.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策略是什么?4.全国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是什么?5.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有哪些?题组1区域比较炕起源于西汉,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炕的位置和面积随着时代、区域的差异而变化。下图为我国辽南地区某村落27座民居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统计图(括号内数字为建设年份)。据此完成1~2题。1.(生活中的地理)“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的影响因素是()A.气候 B.地形C.经济状况 D.习惯2.(生活中的地理)图中Ⅰ、Ⅱ两区域相比()A.Ⅰ区域人口数量多B.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C.Ⅱ区域居住条件差D.Ⅱ区域外出务工人员多1.A2.B[第1题,由材料“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可知,北方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为了保暖而睡炕,故其影响因素是气候。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纵坐标表示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Ⅰ区域炕屋面积比例大且建设年份早,可推测出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B项正确;两区域人口数量、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从图中无法读出,A、D项错误;Ⅱ区域炕屋面积比重小且建设年份晚,说明居住条件好,C项错误。]题组2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结合长江的干流剖面图和中下游逐月流量变化曲线图,回答3~4题。3.下列描述能正确反映长江中下游气候、水文特征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两个汛期B.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夏汛冬枯C.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夏秋多、冬春少D.高寒气候,冬季断流4.受长江流域自然背景的影响,该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是()A.上游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开发旅游业B.中游疏通河道,大力发展航运C.下游兴建大坝,防洪、发电D.采取梯级开发,实现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3.C4.D[第3题,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河流只有夏汛,冬季不会断流,故选C项。第4题,长江上游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以开发水能资源为重点;中游地区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发电不是重点;下游地区在整治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长江水能资源丰富,要采取梯级开发,对整个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故选D项。]题组3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我国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以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防风固沙等主导生态调节功能为基础,确立了众多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简称重要生态功能区)。读我国局部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5.图中主要生态功能为保持土壤的是()A.甲B.乙C.丙D.丁6.与N地区相比,M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原因是()A.年降水量较小 B.土壤深厚,易被侵蚀C.植被覆盖率较低 D.丘陵山地,坡度较大5.D6.D[第5题,读图可知,甲分布的地区主要为松嫩平原湿地、小兴安岭、三江平原湿地、黄河三角洲等,这些地区的主要生态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乙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长白山地、太行山脉等,这些地区地势相对较高,为周边地区的水源地,主要生态功能为涵养水源;丙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中部,气候较干旱,生态功能以防风固沙为主;丁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鲁中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其生态功能应以保持土壤为主。故选D。第6题,N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平原,而M地区位于山东丘陵。两地年降水量相差不大;N地区为冲积平原,土壤更深厚;N地区为我国主要农业区,植被覆盖率较低;由于M地区为丘陵山地地形,地形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壤易被侵蚀,因此M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故选D]题组4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意义7.下列关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的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和谐B.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综合效益C.可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区域差距D.可以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C[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并开展区域合作,可以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教材P17思考提示:答案见探究点2归纳提升1。教材P19思考提示: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这两类地区都限制开发的原因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因此要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大规模开发。教材P20活动提示:条件:近年来鄄城县的发制品、条柳编、纺线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用工需求;大部分的贫困人口不仅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而且有着比较强烈的就业愿望;鄄城县有扶贫车间的场所,如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的民宅等。原因:(1)当地群众一直有从事发制品、条柳编、纺线等手工业的传统。(2)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3)当地政府的扶持。eq\a\vs4\al(教材P22比较)提示:1.四川盆地吐鲁番盆地位置位于亚热带季风区西部,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西北干旱区,内陆盆地地形地势四周被高山和高原环绕,东部是一系列平行的山岭和谷地,西北部是成都平原,中部是大片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周围山岭环绕,海拔从1000米到5000米不等,海拔最低点为-154.31米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盆地内部干燥,夏季酷热植被常绿阔叶林为主多为荒漠、荒漠草原土壤紫色土、肥沃土壤盐碱含量很高水文南部有长江流经,盆地内河流众多自然降水量少,地下水资源丰富,山间沟谷有内流河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特有珍稀物种,热量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水稻、桑蚕、油菜籽、柑橘的重要产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光热资源丰富;油气资源丰富;长绒棉主要产区,葡萄、瓜果驰名中外2.四川盆地:(1)保护耕地,兴修水利,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发展粮食生产;(2)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以油菜、水稻、柑橘、蚕桑等为主的全国性农业综合商品基地;(3)开发油气等自然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吐鲁番盆地:(1)发挥“火洲”的气候优势,加速发展长绒棉、哈密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及相关加工业;(2)发展以“丝绸之路”和“干旱盆地景观”为特色的旅游业。教材P22~23作业题提示:1.比较内容区域黄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植被盐碱化草甸、滨海湿地植被生长旺盛,种类较多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海盐和油气等矿产资源、海洋资源丰富水资源、农业资源丰富,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自然灾害旱涝灾害和低温灾害洪涝灾害和台风灾害人文条件发展基础开发相对较晚,开发程度低,发展潜力大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较早,经济基础比较好,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很多地方是侨乡,改革开放较早产业结构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达交通状况水陆交通便利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区域优势北邻京津,东连胶东半岛,南靠济南都市圈,区位优越;土地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充足,政府政策支持存在问题土地盐碱化严重,淡水资源短缺,容易发生干旱和低温灾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中心城市吸引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人流物流集散能力差,人力资源总体素质偏低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能源和矿产缺乏发展方向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生态旅游业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加强第一产业基础上,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2.略。3.(1)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属于干旱气候,水资源的承载力有限,因此必须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一味扩大绿洲面积。(2)民勤县属于限制开发区域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其功能定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3)民勤县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在治理荒漠,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并没有一味扩大绿洲面积,而是调整农业结构,淘汰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发展日光温室等高效、节水、绿色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保护和治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课时分层作业(二)读我国两幅农业景观图,回答1~2题。甲乙1.可以作为甲、乙两图所反映的农业景观界线的是()A.200mm年等降水量线B.1月份0℃等温线C.太行山脉D.大兴安岭2.甲、乙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土壤D.市场1.D2.B[第1题,甲图反映的是东北地区的种植业景观,乙图反映的是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景观,这两种农业生产大致以大兴安岭为界线。第2题,东北的种植业处在湿润、半湿润区,内蒙古的畜牧业处在半干旱区,形成两者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的差异,因此两地农业景观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气候。]读某同学地理笔记上的长江流域开发条件示意图,完成3~4题。3.该同学笔记上需补充的长江下游开发条件有()①地形多样,以丘陵为主②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③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④江面宽阔,水流平缓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合理开发长江流域的措施是()A.三峡以上河段梯级开发水电B.上游清理航运通道C.中游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D.下游限制人口迁入,减少污染3.D4.A[第3题,长江下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正确;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③正确;地形主要为平原,江面宽阔,水流平缓,④正确,①错误。故选D。第4题,三峡以上河段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适合梯级开发水电,A正确;主要在中下游清理航运通道,上游地势落差大,不利于发展航运,B错误;中游围湖造田会导致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对长江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易发生洪涝灾害,C错误;限制人口迁入不利于经济发展,D错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回答5~6题。5.长江经济带要依托黄金水道发展,可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直达运输。这是利用长江()①水量大、江阔水深②落差大、不结冰③多支流、流程长④多宽而浅的“U”形河谷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优势区位是()①长江航运中心②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③传统工业基地④省会城市,科技实力较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5.B6.D[第5题,长江流域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江阔水深,保障了长江运输能力,①正确;不结冰对航运有利,但落差大不利于航运,②错误;支流多、流程长对发展干支直达运输有利,③正确;宽而浅的“U”形河谷不利于通航,④错误。故选B项。第6题,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是武汉、长沙、南昌,都是省会城市,教育人才优势明显,科技实力较强,④正确;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武汉是长江航运中心和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基地,①③错误;三个城市都有高铁经过,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②正确。故选D项。]中三角城市群涵盖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群。读中三角城市群示意图,回答7~8题。7.促进中三角城市群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有()①加大科技投入②提高第二、三产业比重③对原有产业进行升级④加强环境管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8.中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众多长三角地区工业落户此地,下列原因不正确的是()A.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B.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C.水陆交通非常便利D.原有的工业基础较好7.C8.B[第7题,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应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第一、二产业比重,②错误。故选C项。第8题,中三角城市群处于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长三角地区低。故选B项。]昌九一体化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南昌是江西省的行政中心城市,九江是江西省的门户城市,两城市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读图,完成9~10题。9.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南昌市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B.九江市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C.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D.生态“蓝肺”应发挥空气质量优势,发展光伏产业10.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③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④有利于全省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D10.A[第9题,南昌市是江西省省会城市,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A合理;九江市位于长江沿岸,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B合理;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C合理;生态“蓝肺”侧重于湿地环境的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因此不适合发展光伏产业。故选D。第10题,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①正确;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关系不大,②错误;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③正确;昌九一体化是区域内协作发展,不是全省均衡发展,④错误。故选A。]11.图甲、图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2)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3)比较甲、乙两地区有利于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①________②________[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度在120°E附近,东西约跨4°,纬度在30°N以北,南北约跨3°;乙为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经度在10°E附近,东西约跨20°,纬度在50°N附近,南北约跨15°。第(2)题,两地区都濒临海洋,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河网稠密。但甲地区濒临太平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乙地区濒临大西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径流量平稳。第(3)题,甲、乙两地区相比较,都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但甲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乙地区矿产资源更丰富,技术更发达。[答案](1)乙乙所跨经纬度大(2)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理位置都濒临海洋濒临太平洋濒临大西洋地形均以平原为主地处长江三角洲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气候均为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河网稠密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径流量平稳(3)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①交通便利②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技术发达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打算对我国贵州、湖北、江苏进行区域差异的研究,以期探寻区域发展的方向。据此回答12~13题。12.该小组同学在收集资料时,应该()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以查阅资料为辅②以查阅资料为主,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辅③重点收集历史文化指标和生态环境指标④重点收集社会经济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3.在比较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时,应主要考虑的指标有()①自然资源状况②三次产业构成③地区生产总值④劳动力人口比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D13.B[第12题,为探寻区域发展方向而收集贵州、湖北、江苏的相关资料,应以查阅资料为主,既需要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也需要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②④正确,③错误;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会加大研究的成本和难度,①错误。选择D项。第13题,三次产业构成、地区生产总值均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劳动力人口比例对区域经济发展均有一定影响,但不能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B项正确。]读图,回答14~15题。14.(易错题)①②两区域共同的自然特征是()A.南部均为平原地区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C.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D.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15.(易错题)下列有关①②两区域的人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稠密,自然增长率都较高B.两区域南部均以电子工业为主C.②区域北部为重要的粮棉产区D.①区域城市群形成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区域内丰富的铁矿资源14.B15.C[不能根据经纬度、轮廓判断出所示地点是错答的主要原因。第14题,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断,①区域主要为德国,②区域主要为我国湖南省。②区域北部为洞庭湖平原;①区域铁矿资源贫乏;②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两区域降水丰富,河网稠密,水源充足。第15题,①区域(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城市化水平很高;①区域城市群处于鲁尔区,该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基础上;②区域(湖南省)北部为洞庭湖平原,是重要的粮棉产区,其南部电子工业不发达。]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及部分主体功能区示意图。(1)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经济带内有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功能区。试判断图中四个主体功能区的类型。(2)说明甲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意义。(3)为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分析长江上游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如何实现优势互补。(4)评价长江“黄金水道”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价值。[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主体功能区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禁止开发区域;乙主体功能区位于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为限制开发区域;丙主体功能区位于长沙及其附近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丁主体功能区为沪宁杭地区,为优化开发区域。第(2)题,甲主体功能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表现为生态价值,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第(3)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水能、地热等能源蕴藏量大,能够利用西电东送等工程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能源和原料;此外长江上游地区还具有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吸引长江三角洲地区部分产业向长江上游地区转移。第(4)题,长江由于流域面积广,通航条件好,被称为“黄金水道”。其重要价值主要从长江水运的优点、沿岸水运需求大等方面分析。[答案](1)甲为禁止开发区域;乙为限制开发区域;丙为重点开发区域;丁为优化开发区域。(2)甲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重要的水源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3)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长江上游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长江上游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能源、原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上游地区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4)长江航线具有运量大、投资小、成本低的优点;长江流域资源丰富,农业发达,长江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运输需求大;长江的众多支流也能通航,长江干支流航线能沟通内陆和沿海。专题强化练(一)区域差异比较一、选择题《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下图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A.地势第三阶梯 B.东部经济地带C.内流区 D.季风区2.精准扶贫过程中()A.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打造商品棉基地B.六盘山区可实施生态移民C.西藏自治区大力发展绿洲农业D.罗霄山区防治土地盐渍化1.D2.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势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区域)分布少,A错误;东部经济地带分布很少,B错误;主要分布在外流区,C错误;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D正确。第2题,大兴安岭南麓山区位于东北地区,重点打造商品粮基地,A错误;六盘山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可实施生态移民,B正确;西藏自治区应发展特色河谷农业和畜牧业,C错误;罗霄山区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渍化不严重,D错误。]位于20°S的非洲某地,当地居民建造出了一种形似蜂巢的独特建筑(下图),这种建筑的框架由小树苗弯曲形成圆形的顶部,通体覆盖着紧密编织的干草。读图,完成3~4题。3.当地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类型()A.热带雨林 B.热带稀树草原C.热带荒漠 D.温带草原4.下列原因,与该独特建筑关联较小的是()A.隔热B.防潮湿C.经济水平低D.原料充足,就地取材3.B4.B[第3题,该地位于20°S的非洲某地,地处热带,该建筑的框架由小树苗弯曲形成圆形的顶部,通体覆盖着紧密编织的干草,可知当地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第4题,此独特建筑通体覆盖着紧密编织的干草,隔热效果好,A不符合题意;当地由于经济水平低,植被以热带稀疏草原为主,原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C、D不符合题意;该建筑可以防雨,但是防潮效果较差,B符合题意。]下表示意汉中、西安两城市各月平均气温统计(单位:℃),下图示意汉中和西安两城市位置。读图,完成5~6题。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西安-0.12.98.114.719.824.8汉中2.44.39.215.219.623.3月份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西安26.625.319.918.96.91.3汉中25.225.020.114.88.78.65.与西安相比,汉中冬季各月平均气温较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有()A.天气状况、地形 B.季风环流、天气状况C.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地形6.与汉中相比,西安冬季平均气温低,夏季平均气温高,反映了气候的()A.大陆性 B.季风性C.稳定性 D.多变性5.D6.A[第5题,由图可知,汉中在西安以南,纬度偏低,冬季接收太阳辐射多;汉中位于秦岭以南,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受冬季风影响小。第6题,气温年较差越大,说明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越小,大陆性越强,A正确。]下图为我国两地传统民居图,其中图甲为土墙平顶屋,图乙为砖墙斜顶屋。据此完成7~8题。甲乙7.甲、乙两传统民居分别位于()A.新疆、四川 B.甘肃、浙江C.陕西、江苏 D.贵州、广东8.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测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A.东北和西北方向 B.西北和西南方向C.东南和东北方向 D.东南和西南方向7.B8.A[第7题,甲传统民居为土墙平顶屋,说明该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乙传统民居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屋顶坡度大、屋檐较长,说明该地区位于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小,地势低平。结合四个选项可知,甘肃、浙江符合上述特征,故B项正确。第8题,据上题分析可知,甲传统民居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冬季气温低,盛行寒冷的偏北风,所以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东北和西北方向,A项正确。]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9~11题。9.下列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从西向东依次为山地、高原、平原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C.降水量大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D.河流径流量由北向南依次增大10.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降发生变化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11.下列排序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自北向南变化的是()A.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C.剑麻—棉花—桑蚕—亚麻D.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9.C10.D11.A[第9题,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东部季风区地形多山地丘陵、平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多盆地、高山和高原,青藏高寒区地形以高原为主,A错误;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相对较低,冬季南北温差大,气温并没有完全呈现出“由南向北递减”的特点,B错误;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降水量大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C正确;河流径流量受河流补给方式、流域面积、支流多少、人类利用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呈现“由北向南依次增大”的特点,D错误。第10题,东部季风区由南向北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西跨度大,东部地区水分相对较多,西部地区水分少,其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青藏高寒区海拔高,其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降发生变化。A、B、C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并不是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第11题,自北向南,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条件变好,植被更替表现为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A正确;春小麦分布的纬度应较冬小麦更高,B错误;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其分布的纬度应较亚麻更低,C错误;暖温带地区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亚热带地区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相比而言,一年两熟分布地区较两年三熟地区纬度稍低,D错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近年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然生态和文化底蕴逐渐被消解。下图示意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密度。据此完成12~14题。12.影响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耕地分布状况②人口密度差异③对外交往程度④少数民族分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造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然生态和文化底蕴逐渐被消解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 B.人口迁移C.环境破坏 D.教育发展14.为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下列措施合理的()①完善民族村寨识别评定标准,科学规划村寨修缮②翻建民族村寨,改善居住条件,逐步汉化③构建保护民族村寨发展格局④少数民族人口搬迁,保留原始村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C13.A14.B[第12题,读图可知,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多。同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较多的地区对外交往程度相对较低,促进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形成,③④正确。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与耕地分布状况以及人口密度差异关系不大(耕地较多的东北地区和耕地较少的青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均不多;人口密度较大的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等地和人口密度较小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不多),①②错误。故选C。第13题,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流动增多,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加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然生态和文化底蕴逐渐被消解,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直接原因是人口迁移,B错误,A正确;相比经济发展而言,环境破坏和教育发展均不属于根本原因,C、D错误。第14题,完善民族村寨识别评定标准,科学规划村寨修缮,构建保护民族村寨发展格局,有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①③正确;翻建民族村寨,逐步汉化会加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然生态和文化底蕴的消解;原始村寨保持生命力的核心在于有少数民族群体的居住,而少数民族人口搬迁不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②④错误。]二、综合题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世界和我国某区域图甲乙材料二甲、乙两地区气候资料表年平均降水量年太阳辐射总量无霜期甲地区<30mm180~200千卡/平方厘米365天乙地区>1000mm100~120千卡/平方厘米220~250天注:1千卡≈4186焦耳(1)甲、乙两地区同处在30°N附近,气候类型及特征有何差异?分析其原因。(2)棉花是甲、乙两地区共同的经济作物。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与乙地区相比,甲地区棉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和限制性自然条件。(3)甲、乙两地区的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存在哪些差异?原因何在?[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地区位于非洲北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乙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乙地区季风气候显著。第(2)题,甲、乙两地区共同的经济作物是棉花。由材料二可知,甲地区光照充足;无霜期更长;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利于长绒棉的生长。甲地区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少,水源不足,成为种植棉花的主要限制性条件。第(3)题,甲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发展原油开采业,原油大量出口国际市场,石油加工业不发达。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石油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条件较好,但由于科技水平低,石油加工业不发达。乙地区石油资源缺乏,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大,主要发展石油化工工业。[答案](1)差异:甲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乙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原因:甲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乙地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季风气候显著。(2)优势条件是夏季光照充足,冬季温暖无霜;昼夜温差大,利于长绒棉的生长。限制性条件是水源(降水)少。(3)甲地区主要发展原油开采业(原油大量出口国际市场,石油加工业不发达)。原因是该地区石油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条件较好;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不发达。乙地区石油化工(加工)工业发达。原因是该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科技力量雄厚,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大。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四季衣服同穿戴是“云南十八怪”之一。材料二隋唐以后,我国经济中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长达1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翘楚中华。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材料三下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1)在我国各地中以云南之“怪”为最多,简析其原因。(2)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逝。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3)“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参照材料三图片)。简析该区域内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解析]第(1)题,“怪”说明当地独有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地势起伏较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第(2)题,不同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的不同,最终表现为生活方式上的改变。结合东北气候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回答。第(3)题,河流对聚落分布有深远影响,河网密布导致陆路交通不便,河流为人们出行提供水运,傍水而居,水运交通便利;傍水而居,取水方便,能够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等。[答案](1)云南纬度低,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多民族聚居,生产和生活方式多样。(2)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且新鲜蔬菜不易储存,过去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时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们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3)该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人们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章末综合测评(一)一、选择题下图是2012~2030年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根据规划,芜湖市主要划分为丘陵森林生态区、平原水网生态区和城镇建设区。据此完成1~2题。1.图中代表丘陵森林生态区、平原水网生态区和城镇建设区的分别是()A.甲、乙、丙 B.乙、甲、丙C.甲、丙、乙 D.丙、甲、乙2.下列关于上述三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边界清晰明确B.区域面积固定不变C.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D.区域之间特征差异不明显1.B2.C[第1题,丘陵森林生态区应分布于丘陵地区,由图中丘陵分布可知,乙为丘陵森林生态区;由图可知,丙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长江沿岸生产生活便利,适宜建设城镇,故丙为城镇建设区。B项正确。第2题,丘陵森林生态区、平原水网生态区和城镇建设区的边界具有过渡性,故区域面积不固定;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特征相对一致,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C项正确。]下图为西藏自治区的四大区域图。据此完成3~4题。3.这四大区域划分的方法是()A.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B.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C.依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D.依据年降水量的大小划分4.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的差异 B.纬度的差异C.植被的差异 D.夏季风影响的差异3.A4.D[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四大区域是我国西藏地区根据干湿度差异划分的,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为划分指标,符合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一致性划分的自然区域。第4题,图中从④至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影响的差异。]“吞口屋”为我国典型传统民居(图a),墙体主要采用木材、夯土砖、石材等,屋顶材料为小青瓦及片状石材。整个建筑只在正立面开窗,且窗口较小,窗框多为木框。为提升居住舒适度,专家建议将“吞口屋”的窗户改造为“支撑窗+内平开玻璃窗”(图b),外部的支撑窗用于控制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据此完成5~6题。ab5.图示“吞口屋”传统民居最可能分布于()A.湘西 B.陕北C.皖南 D.辽东6.传统“吞口屋”民居的居住体验是()A.采光良好 B.冬暖夏凉C.通风保温 D.阴暗潮湿5.A6.D[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湘西地处山区,雾气重,潮湿,窗口较小可以减少湿气进入;山区昼夜温差大,与材料“外部的支撑窗用于控制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比较吻合;“墙体主要采用木材、夯土砖、石材等,屋顶材料为小青瓦及片状石材”说明山区木材、石材较多,便于就地取材,A正确;陕北位于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当地的传统民居是窑洞,B错误;皖南传统民居为徽派建筑,其突出特点为粉墙黛瓦、马头墙,C错误;辽东冬季气温低,墙体厚,为了冬季采光,南窗窗口一般比较大,D错误。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湖南西部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民居建筑材料主要为木材和石材,且窗户小,因此通风、采光、隔热性能差,综合判断传统“吞口屋”的居住体验是冬冷夏热,阴暗潮湿。故选D。]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紫云县等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同时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乌蒙山片区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是国家新阶段14个“整村脱贫”的主战场之一。下图示意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据此完成7~9题。7.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特点是()A.总体分散,局部集中B.中部较少,东西较多C.东南最密,东北最稀D.云贵较少,四川较多8.推测乌蒙山片区致贫的因素最可能是()①气候②地形③人口④政策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9.目前,乌蒙山片区要实现“整村脱贫”最可取的措施是()A.积极垦荒,开辟耕地B.发展教育,提高素质C.打造产业,增加就业D.补贴资金,异地搬迁7.A8.D9.C[第7题,从乌蒙山片区贫困村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乌蒙山片区内几乎每个县都有贫困村分布,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中部和南部分布相对集中,数量较多,东西部分布相对较少,即整体分散,局部集中,A正确,B错误;结合左上角的小图可以看出,云、贵两省贫困村较多,西部相对少,即四川较少,西南最密,西北最稀,C、D错误。第8题,“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人地矛盾突出”,说明致贫的因素最可能是地形和人口,②③正确;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利于农业发展,气候不是致贫因素,①错误;国家实施脱贫政策,政策不会致贫,④错误。第9题,乌蒙山片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这里不宜开辟耕地,A错误;发展教育,提高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会有利,但解决不了当前的贫困问题,B错误;异地搬迁,工程量大、资金投入较多,且该区域村落人口较多,应推广“本地脱贫”,少部分生态较差区域可以异地搬迁,D错误;要实现“整村脱贫”必须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C正确。]下图为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0~12题。10.下列关于图中生态功能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位于低山丘陵区B.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C.都位于省级行政区交界处D.三级地势阶梯上均有分布11.图中序号代表的生态功能区所属的省级行政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