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青海经济分析报告_第1页
2024年青海经济分析报告_第2页
2024年青海经济分析报告_第3页
2024年青海经济分析报告_第4页
2024年青海经济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青海经济分析报告1.经济与人口青海省,简称“青”,位于中国西北内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青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地位和责任持续强化,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大通道优势和纽带功能日益提升。青海省“十四五”规划指出“我省地域广袤但适宜人居的空间有限、资源富集但可供开发的区域有限、生态潜力巨大但价值转化的支撑有限、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明显但开发发展的基础有限”。2022年,青海省GDP总量3610亿元,在全国31省市中排名第30位。2021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青海考察,明确了青海省“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四地”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方向。习主席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1.1生产:第二、第三产业为主青海省经济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占比较低。2022年,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10.5:43.9:45.6,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7.3:39.9:52.8。在31省市中,青海省第一产业占比10.5%,排第11位;第二产业占比43.9%,排第8位;第三产业占比45.6%,排第22位。但由于青海省整体经济规模较小,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分别排在第27位、第29位、第30位。从变化趋势来看,青海省第一产业占比自2006年后稳定在10%左右。2011年-2020年,青海省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2020年后,第三产业可能受影响,占比下降,第二产业占比重新上升。青海省第一产业增速较为稳定,以农业和牧业为主。2009年-2020年,青海第一产业GDP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增速,且基本稳定在5%左右。从结构而言,青海第一产业以农、牧业为主。2022年,青海省农业总产值238.34亿元、牧业总产值302.34亿元,而林业和渔业总产值分别仅有13.09和4.25亿元。青海农牧业占第一产业比重接近97%。青海“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青海省粮食生产稳固提升,畜牧业发展壮大。2022年,青海省粮食种植面积455.3万亩,产量107.3万吨,均位居全国第27位。2023年,青海省农业喜获丰收,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19万亩,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57.3万亩,粮食产量超116万吨。青海省大力培育牦牛藏羊养殖基地、生态牧场。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介绍,预计2023年末,青海省牛羊存栏分别可达642万头和1350万只,同比持平;牛羊出栏分别可达217万头和683万只,同比均有增长。青海牦牛总数占全国1/3以上,藏羊总数占全国2/5以上,被称为“中国牦牛之都”和“中国藏羊之府”。依托优势产业,青海建设现代产业园,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快。2020年,青海牦牛产业集群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这也是青海省第一个建设的产业集群。青海藏羊和油菜也在2021年和2022年入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青海牦牛、藏羊、油菜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443亿元。青海省已经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目前,青海拥有包括都兰枸杞、泽库牦牛、门源青稞油菜、共和藏羊、互助杂交油菜(马铃薯)五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第二产业体量小,增速快。2022年,青海省第二产业GDP为1585.7亿元,排在全国31省市倒数第3位,仅高于海南和西藏。2000年至今,除了在2007年和2021年外,青海第二产业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根据青海省统计局,2020年前三大工业为有色金属冶炼、电热力供应和化工制造。2023年前三季度,青海第二产业同比增长5.2%,高于全国增速的4.6%。青海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位居全国前列。青海现各类矿产135种,查明矿产88种,在已探明的矿种保有资源储量中,有56个矿种位居全国前十位。青海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逐年提升,2007年突破100万吨,2012年突破200万吨。2022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97.63万吨,排名全国31省市第9位。2023年前11月,青海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已经达到290.17万吨,累计同比3.5%,全年有望突破300万吨。青海“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2016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青海考察时指出,“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性的战略资源,务必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青海盐湖产业基地形成了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2022年,青海钾肥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3%,碳酸锂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8.5%。2023年前11月,青海碳酸锂产量10.1万吨,同比增长47.5%。2000年至今,青海第三产业GDP增长基本与全国保持一致节奏,但2015年后低于全国水平,且增速差距呈现扩大的态势。2022年,青海省第三产业GDP达到1644.2亿元,在31省市中排在第30位,仅优于西藏。从结构来看,青海省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占比低于全国水平,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金融业占比高于全国水平。打造国际旅游生态目的地是青海“四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山脉纵横,湖泊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一方面,青海住宿餐饮业占比相对较低,说明旅游业发展仍相对落后,并未发挥出青海省自然风光的优势。另一方面,对比新疆、西藏、青海三省的旅游业,新疆旅游收入遥遥领先,这可能是西藏、青海处于高海拔地区导致旅游人次较少。但是比较旅游人均消费,2019年青海国内旅游收入559亿元,国内游客5072.86万人,人均消费1102元,低于同一年西藏人均1365元的游客消费。(2019年西藏国内旅游收入540亿元,国内游客3957.96万人)正如青海省“十四五”规划指出“生态潜力巨大但价值转化的支撑有限”。我们认为,青海省可以增大旅游业开发投资,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加大文旅宣传力度,发挥好青海省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青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打造高原湖泊、盐湖风光、草原花海、雅丹地貌、冰川雪山等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开辟自然生态、民族风情、文博场馆、丝路文化、健体康养、观光探险、源头科考等一批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增创5A级景区5家,推动大区域、大流域旅游联动发展”及“完善生态旅游配套体系”、“创建国家级自驾车旅游示范营地”。青海“十四五”规划制定了“到2025年,全省接待游客达到7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的目标。后,青海省旅游业复苏进程加快。2023年五一假期,青海接待游客26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78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46.9%和101.9%。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青海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4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86%和76.5%。2024年元旦假期,青海接待游客43.3万人次,同比增长48%;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84.6%。青海民营经济占比稳步提升,但仍相对较低。根据青海统计局数据,2010年以来青海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2018年突破1000亿元。2021年,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73.54亿元,占比38.1%,比2010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但相对全国水平来说,青海民营经济占比仍有提升空间。从民企质量而言,2023年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没有青海的企业上榜,在制造业民企500强榜单中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营收174.44亿元排名第435位,成为青海唯一上榜企业。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8月14日,青海税务局和工商联研究制定《进一步优化税费服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从4个方面出台20条措施,着力优化税费服务,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1.2需求:投资依赖度较高青海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度较高。2011年-2018年,青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青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75.3%上升至2017年最高的148.0%。(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既产生当期GDP增量,也产生未来的GDP增量,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在部分年份大于当年GDP)。2020年起,青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负,为-12.2%,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2.9%、-7.6%。2023年前11月,青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仍为-5.6%,全国为2.9%。在地方化债压力下,青海投资增速下降。青海省投资正在从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倾斜。2016年开始,青海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在2019年转为负增,2022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22.3%,2023年前11月同比-18.6%,正处于深度负增。而近两年,青海省第二产业固定投资增速较高,2022年同比增长21.5%,2023年前11月同比增长12.7%。从规模来看,青海省统计年鉴公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到2017年,之后只公布增速,我们以增速来推算投资额。2018年后,青海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开始明显下降,2021年约为2242亿元,占比约为60%。2022年,青海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减少22.3%,以此粗略估算,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已经降至1742亿元,基本与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持平,占比降至48.3%。近两年,青海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深度负增。2010年,青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突破100亿元,2013年突破200亿元,2017年突破400亿元,2021年达到442.51亿元的顶峰。2022年,青海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深度负增,同比-33.1%,不足300亿元。2023年前11月,青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99.68亿元,累计同比-32.4%。近两年,青海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跌幅远超全国水平,说明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相对较大。青海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能力。2013年-2022年,青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9万元增长至2.70万元,增长了109%,人均消费支出从1.16万元增长至1.73万元,增长了49%。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89.4%下降至66.5%。2022年,青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1省市中排名第2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2亿元,排名倒数第二位,仅多于西藏。青海和西藏也是中国唯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一千亿元的地区。2023年青海消费增长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3月,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省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升级若干措施》,22项重点任务综合施策促进消费恢复升级。2023年前三季度,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0%,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4.6%。随着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出台,带动汽车消费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限额以上企业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7.0%,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近2倍。2021年和2022年,青海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2023年有所恢复。2020年开始,青海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出现明显滑坡式下降。2021年和2022年青海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同比负增17.8%和47.1%。2022年,青海商品房销售面积仅204.42万平方米,约等于2009年的销售面积。2023年前11月,青海商品房销售面积215.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9%,而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8.0%。青海出口占GDP比重全国最低。2022年,青海出口金额26.5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0.73%,出口金额和占比在31省市中均位居末位。2023年前11月,青海省出口25.7亿元,同比增长17.2%。在主要出口产品中,青海省机电产品出口6亿元,增长91.7%,其中,太阳能电池出口2.3亿元,增长3倍,锂离子蓄电池出口527.6万元,增长2.1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5.7亿元,增长11.5%;农产品出口2亿元,增长36.8%。在主要贸易对象中,青海对东盟进出口9.5亿元,增长32.8%,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2.4%。对欧盟进出口5.6亿元,增长78.4%,占比13.1%。1.3人口:总量较低,增长缓慢青海省人口总量较低,增长缓慢。长期以来,青海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水平。2022年,青海省人口自然增长率3.37‰,在31省市中排名第4位。但是,由于青海人口基数较低,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00年青海常住人口517万人,2010年增长至563万人。2022年青海常住人口595万人,在31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位,仅多于西藏。在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长期下降的趋势下,青海人口增长可能更加缓慢。青海长期处于人口流出状态。2000年至今的绝大多数年份里,青海省常住人口增速低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存在人口流出。2010年-2020年,青海省常住人口流出16.2万人,虽然规模看似不大,但相对于青海省2020年593万的常住人口来说,占比2.73%。2020年-2022年,青海省人口迁移速度(常住人口增速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差)有所收窄,近三年青海人口流出约2.4万人,人口流出稍有趋缓。青海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青海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12.15%,比全国水平(18.7%)低6.55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比8.68%,比全国水平(13.5%)低4.82个百分点。按照国际通用划分标准,青海人口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2022年最新抽样统计,青海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0.22%,在全国31省市中排名第28位。2022年,青海省出生率10.6‰,排在全国第三位,仅次于西藏和贵州。在高出生率的带动下,青海老龄化程度可能比其他省份略轻。青海省城镇化率稳固提升,与全国差距不断缩小。青海省城镇化率从2000年34.76%上升至2010年44.72%,再到2020年60.08%。2009年青海省城镇化率与全国水平相差6.44个百分点,之后差距不断缩小。青海扶贫工作推动城镇人口增加,提升城镇化率。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青海省通过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农牧民5.2万户,20万人。2022年,青海城镇化率61.43%,在31省市中排名第21位。1.4资金:贷款需求较强2017年开始,青海省贷款余额超过存款余额,净存款转负。2017年-2020年,青海省存款余额基本稳定在5900亿元左右,而贷款余额持续增长,这导致2019年1月青海省净存款出现-935亿的缺口,之后随着存款恢复增长,贷款增速趋缓,净存款缺口逐渐缩小。2022年底,青海省贷款/存款为92.53%,高于同期全国贷款/存款的82.78%,说明青海省贷款需求相对较强。居民和企业都有存款定期化趋势,但低于全国水平。2016年初,青海居民存款1853亿元,企业存款1674亿元,差距较小。不过2016年至今,青海居民存款稳步增长,但企业存款在2017年-2020年出现一定下降。2023年11月,青海居民存款已达3756亿元,而企业存款1581亿元,存款结构以居民端为主。青海呈现出存款定期化趋势。2023年11月,青海住户存款定期/活期为1.42,低于全国的2.55,企业存款定期/活期为0.99,也低于全国的2.20。企业端中长期贷款比例相对较高,居民端中长期贷款比例相对较低。2019年-2021年,青海企事业贷款下降,居民贷款上升,住户贷款/企业贷款从2019年初12.81%上升至2021年底25.96%。从贷款期限结构来看,青海省企业中长期贷款比例明显高于全国水平,2023年随着经济从中恢复,青海企业短期贷款增多,中长期贷款比例有所下降,2023年11月,青海企业中长期贷款是短期贷款的3.92倍,高于全国水平的2.43倍;居民中长期贷款是短期贷款的2.50倍,低于全国水平的2.87倍。青海省赤字率相对较高,贷款增速相对较低。2022年,青海省本外币贷款增速3.33%,在31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二位,仅多于辽宁。2022年,青海省赤字率(一般公共预算赤字/GDP)为45.59%,在31省市中高居第二位,仅次于西藏。青海省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GDP总量排名全国倒数第二位,人均GDP排名倒数第八位,因此国家也为促进青海发展投入了较多资源,体现之一就是较高的赤字率。不过贷款增速较低,说明青海可能仍需加大贷款支持力度。2.财政与债务2.1财政自给率较低2022年,青海省财政支出1872亿元,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水平的6.1%。但在疫情影响下,财政收入330.8亿元,同比增长0.1%,低于全国水平的0.6%。2023年,青海省财政收支迎来高速增长。2023年1-11月,青海省财政收入329.1亿元,同比增长13.6%;财政支出1975.1亿元,同比增长11.2%,均高于全国水平。但是,青海省经济较为落后,财政自给率较低。以地方财政收入覆盖其财政支出的比例来衡量财政自给率,2010年-2022年,青海省财政自给率均低于20%。2022年,青海财政自给率16.66%,在31省市中排名第30位。2022年,青海省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为77.74%,在31省市中排名第6位。2022年,中央对青海转移支付1607.5亿元,排在第26位。但考虑到人口因素,2022年青海常住人口595万人,人均转移支付2.7万元,排名全国第二位,仅次于西藏。青海政府性基金收入相对较弱,且政府性基金支出常年高于其政府性基金收入。2022年,青海省政府性基金收入92.58亿元,在31省市中排名第30位,仅高于西藏。2022年,青海省政府性基金支出206.9亿元,超出收入114.32亿元。实际上,2013年-2022年,青海省政府性基金支出均高于收入,累计缺口超过600亿元。按照2022年青海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表明,除了政府性基金收入的92.6亿外,还有中央补助收入6.4亿元,上年结转32.9亿元,调入资金39.2亿元,专项债务收入149.7亿元。支出方面,除了政府性基金支出206.9亿元外,还有债务还本支出62.3亿元,调出资金2.6亿元,结转下年支出49亿元。因此,青海省政府性基金收支缺口可能主要由中央补助收入和专项债务收入补充。2023年,青海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度略快,支出进度略慢。根据《青海省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2023年青海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345.6亿元,较上年执行数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175.9亿元,较上年年初预算增长6.3%。2023年1-11月,青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1.1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95.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40.42亿元,完成年初预算数的84.6%。2.2土地依赖程度低青海省经济中房地产占比低于全国水平,土地财政依赖度不高。2000年-2014年,青海省房地产占GDP比重一直低于3%。2017年,房地产业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05亿,占GDP的比重也首度达到4.0%。2020年,青海房地产业占GDP比重达到最高的4.5%,之后开始下降。2022年房地产业GDP144.9亿元,占GDP比重的4.01%,远低于全国水平的6.1%。2021年,青海省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170.96亿元,占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5.8%,也低于同期全国水平的92.7%。青海土地依赖度相对较低。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中,有一部分是成交土地出让金,也就是政府直接通过市场出售土地的收入。成交土地出让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可以更好反映地方财政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可以看到,青海土地依赖度长期低于全国水平。2022年,青海成交土地出让金71.22亿元,在30省市(除西藏)中排名第29位,仅多于黑龙江,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为21.6%,在30省市中排名第22位。2.3债务总量不大,但显性债务压力相对较大我们将地方债务按照显性和隐性分为政府债与城投债两部分;以地方政府的转移性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加和作为地方的综合财力;采用四种方式衡量地方债务负担:以政府债占GDP的比例代表负债率,以政府债+城投债占GDP的比例代表宽口径负债率,以政府债占综合财力的比例代表债务率,以政府债+城投债占综合财力的比例代表宽口径债务率。青海省债务总量规模不大,但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债务比率较高。2022年,青海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044亿元,在31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三位,但因为青海经济较为落后,其负债率(地方政府债/GDP)高达84.3%,高居全国第一位。从债务率(地方政府债/地方政府综合财力)而言,青海享受中央转移支付较多,其地方政府财力尚可,2022年,青海债务率155.2%,在31省市中排名第14位。青海城投有息负债规模全国最低,隐形债务负担不大。2022年,青海省城投有息负债323亿元,在全国31省市中排名末位,甚至只有倒数第二位西藏城投有息负债645亿的一半左右。因此,青海省政府债务基本为显性债务。2022年,青海宽口径负债率93.3%,排名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天津和贵州。3.地方城投债3.1城投企业聚集性较强,信用等级良好根据iFinD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1月15日,青海省有存续城投债券的城投企业只有2家,分别是西宁城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行政级别分别是地级市和国家级开发区,主体评级均为AA+。两家企业存续城投债共14只。3.2城投债发行呈下降态势,区域分化差异较为明显2020年以来,城投债净融资额持续下降,青海省隐性债务负担有所减轻。2019-2022年甘肃省城投债总发行量逐年递减,明显低于全国同期增速,占全国总发行量比重由2019年0.18%下降至2022年0.05%。从净融资额的角度看,青海省城投债净融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19年开始逐年下降,2021、2023年均为净偿还。从地区结构来看,青海省各地区的发展相对不均衡,区域经济实力分化较为明显,各地区的城投债融资规模与其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