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麻雀》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1页
16《麻雀》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2页
16《麻雀》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3页
16《麻雀》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4页
16《麻雀》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麻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麻雀》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只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勇敢地与一只猎狗搏斗的故事。本文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3)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如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提高阅读能力;(2)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内容;(3)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懂得面对困难要勇敢、顽强;(2)培养保护动物、爱护生命的意识;(3)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教具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面对困难,你们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勇敢、顽强和智慧的故事——《麻雀》。2.出示课题,板书:16《麻雀》。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读感受;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麻雀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如何应对的?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麻雀站在枝头,眼睛瞪得圆圆的”、“猎狗恶狠狠地盯着麻雀”等;3.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4.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四、品读课文,感悟情感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麻雀瞪着眼睛,毫不畏惧”、“麻雀在枝头跳跃,仿佛在向猎狗挑衅”等;3.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4.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学生回答)我们要学会面对困难,勇敢、顽强地克服困难;3.升华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布置作业(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2)完成课后练习题;(3)写一篇关于《麻雀》的读后感。2.课堂作业:(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3)品读课文,感悟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板书设计:16《麻雀》勇敢顽强智慧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作业设计: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2)完成课后练习题;(3)写一篇关于《麻雀》的读后感。2.课堂作业:(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3)品读课文,感悟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感悟情感,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麻雀》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边读边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着重讲解和指导,学生较难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在《麻雀》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难点包括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以及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麻雀》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展现了麻雀在面对猎狗的威胁时展现出的勇敢、顽强和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细节,如麻雀的行为、神态和动作,以及环境描写等,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例如,在课文中,麻雀瞪着眼睛,毫不畏惧地与猎狗对峙,这一细节展现了麻雀的勇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麻雀为何能够如此勇敢,以及这种勇敢背后的意义。此外,麻雀在枝头跳跃,仿佛在向猎狗挑衅,这一细节展现了麻雀的智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麻雀为何会选择这种方式来应对猎狗的威胁,以及这种智慧背后的意义。2.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麻雀》这篇课文不仅展现了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还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如麻雀所在的枝头、猎狗所在的地面等,以及麻雀与猎狗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例如,在课文中,麻雀所在的枝头与猎狗所在的地面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麻雀与猎狗之间的关系也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存竞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生存竞争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竞争。3.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针对《麻雀》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突破:(1)提供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麻雀和猎狗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教师可以介绍麻雀的生活习性、猎狗的行为特点等,从而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更多的信息。(2)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模拟麻雀与猎狗对峙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3)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麻雀为何能够如此勇敢、顽强和智慧,以及这种勇敢、顽强和智慧背后的意义等。(4)提供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并提供正确的理解。综上所述,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着重讲解和指导,学生较难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在《麻雀》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难点包括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以及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为了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背景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反馈等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麻雀》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难点包括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麻雀的勇敢、顽强和智慧,以及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为了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提供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麻雀的生物特征,如麻雀的体型小巧、灵活,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麻雀的基本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解猎狗的狩猎本能和行为习性,让学生了解猎狗为何会对麻雀产生威胁。这样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麻雀和猎狗的实际画面,或者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麻雀和猎狗的对峙场景。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麻雀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展现出的顽强。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如“麻雀为什么选择留在原地而不是逃跑?”“麻雀的行为体现了哪些生存智慧?”“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汲取勇气和智慧。提供反馈: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时,教师应及时提供反馈,肯定学生的正确理解,纠正错误观念,并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课文。教师的反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麻雀的遭遇相对比,让学生想象自己在面对困难时会如何应对。通过情感共鸣,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麻雀的勇敢和智慧,并将这些品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生活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主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勇敢、顽强和智慧。这样的联系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还能够激发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愿。创造性表达:教师可以鼓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