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片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分析_第1页
吡喹酮片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分析_第2页
吡喹酮片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分析_第3页
吡喹酮片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分析_第4页
吡喹酮片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吡喹酮片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分析第一部分吡喹酮片吸收和分布特点 2第二部分吡喹酮片血浆中浓度-时间曲线 3第三部分吡喹酮片消除机制及半衰期 6第四部分吡喹酮片药效学特点 8第五部分吡喹酮片抑虫机制 11第六部分吡喹酮片影响虫体代谢 14第七部分吡喹酮片抗虫谱和耐药性 16第八部分吡喹酮片治疗蛔虫病疗效和安全性 18

第一部分吡喹酮片吸收和分布特点关键词关键要点吡喹酮在体内的吸收

1.吡喹酮在口服后,主要在小肠吸收,其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剂型、pH值、食物和胃排空时间。

2.吡喹酮的吸收效率一般为50%-80%,在食物存在的情况下,吸收速度和程度均会下降。

3.吡喹酮在肠道内主要以非离子化形式存在,其脂溶性和分子量较小,有利于吸收。

吡喹酮在体内的分布

1.吡喹酮在机体内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肝、肾、肺、脾和脂肪组织中。

2.吡喹酮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较低(约20%),这表明它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3.吡喹酮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较弱,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低,这有助于减少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吡喹酮片吸收和分布的特点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驱虫药,主要用于治疗肠道蠕虫感染。口服吡喹酮后,其吸收和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吸收

*吡喹酮主要在小肠吸收,吸收率受食物的影响较小。

*服药后1-2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

*吸收率因制剂不同而异,片剂的吸收率约为60-80%。

分布

*吡喹酮分布于全身组织,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和肝脏。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约为98%。

*在组织中的分布半衰期约为43小时。

*穿透血脑屏障能力弱,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较低。

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

*消除半衰期:约为8.5小时。

*血浆蛋白结合率:98%。

*分布容积:约为5.3L/kg。

*全身清除率:约为0.15L/h/kg。

组织分布

*脂肪组织:吡喹酮在脂肪组织中的浓度最高,约为血浆浓度的15-30倍。

*肝脏:吡喹酮在肝脏中的浓度也较高,约为血浆浓度的5倍。

*其他组织:在胃肠道、肺、肾、骨骼肌和皮肤中也有分布,但浓度较低。

代谢和排泄

*吡喹酮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物主要通过尿液和粪便排泄。

*尿液中排泄的代谢物主要为吡喹酮глюкуронид,粪便中排泄的代谢物主要为原形药。

*约有4-10%的剂量以原形药形式从尿液中排泄。

综上所述,吡喹酮在口服后吸收迅速,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脂肪组织和肝脏。其在组织中的分布半衰期较长,代谢主要在肝脏,通过尿液和粪便排泄。第二部分吡喹酮片血浆中浓度-时间曲线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吡喹酮片药代动力学参数

1.吡喹酮片口服后,在血浆中迅速吸收,约1-2小时达峰浓度。

2.吡喹酮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70-80%,主要由胃肠道吸收。

3.吡喹酮在血浆中的分布广泛,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约为95%,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

主题名称:吡喹酮片药代动力学过程

吡喹酮片血浆中浓度-时间曲线

简介

吡喹酮片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主要用于治疗肠道蠕虫感染,如蛔虫病、鞭虫病和蛲虫病。了解吡喹酮片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对于优化其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定其血浆中浓度-时间曲线。

试验方法

血浆中浓度-时间曲线是通过对健康受试者或患者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的血样进行吡喹酮浓度测定而获得的。给药途径、剂量和受试者特征等因素会影响曲线形状。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等方法测定吡喹酮浓度。

吸收

吡喹酮片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吸收。最大血浆浓度(Cmax)通常在给药后0.5-2小时内达到。Cmax因剂量和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异,范围从100ng/mL到500ng/mL。

分布

吡喹酮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包括肝、肾、肺和肌肉。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约为60-80%。吡喹酮的表观分布容积(Vd)在0.75-1.5L/kg之间。

代谢

吡喹酮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主要代谢产物是去乙酰吡喹酮和氧化吡喹酮。这些代谢产物活性较吡喹酮低,并可能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消除

吡喹酮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消除半衰期(t1/2)约为4-6小时。约有20-30%的吡喹酮以原形从尿液中排出。

血浆中浓度-时间曲线特征

吡喹酮片血浆中浓度-时间曲线通常表现为单峰曲线。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消除较快。Cmax、t1/2和Vd等参数因剂量和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异。

临床意义

确定吡喹酮片血浆中浓度-时间曲线对于以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给药方案: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间隔,以维持有效的血浆浓度。

*监测治疗效果:血浆中吡喹酮浓度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指标。适当的血浆浓度可以确保有效的抗寄生虫活性。

*预防不良反应:过高的血浆浓度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头晕。监测血浆浓度可以帮助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特殊人群用药:对于儿童、老年人和肝肾功能受损患者,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发生改变。血浆中浓度-时间曲线可以指导在这些人群中的用药调整。第三部分吡喹酮片消除机制及半衰期关键词关键要点吡喹酮的分布

1.吡喹酮在服用后广泛分布到全身组织和体液中,包括肺、肝、肾、脾、肌肉和脂肪。

2.吡喹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约6-8%),因此可以广泛分布到组织中发挥作用。

3.吡喹酮的分布半衰期约为2-3小时,表明它在体内分布迅速且均匀。

吡喹酮的代谢

1.吡喹酮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吡喹酮N-氧化物和吡喹酮硫代乙酰胺。

2.吡喹酮代谢产物也具有抗寄生虫活性,但活性低于吡喹酮。

3.吡喹酮的代谢半衰期约为15-20小时,这表明它的代谢相对较慢。

吡喹酮的消除

1.吡喹酮主要通过肾脏排出,约80-90%的剂量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从尿中排出。

2.吡喹酮的消除半衰期约为18-24小时,表明它在体内消除速度相对较慢。

3.吡喹酮的消除半衰期可能受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影响,因此,对于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适当调整剂量。

吡喹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1.吡喹酮口服后的生物利用度约为60-70%。

2.吡喹酮的分布容积约为1.5-2.0L/kg,表明它可以广泛分布到全身组织中。

3.吡喹酮的消除半衰期约为18-24小时,表明它的消除速度相对较慢。

吡喹酮的血药浓度监测

1.目前尚无明确的血药浓度监测范围来指导吡喹酮的用药。

2.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以评估疗效或避免毒性,例如对于剂量调整的患者或怀疑并发症的患者。

3.血药浓度监测应在给药后4-8小时进行,以获取药物峰值浓度。

吡喹酮的相互作用

1.吡喹酮已知与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包括CYP450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2.CYP450酶诱导剂(例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可以减少吡喹酮的浓度,降低其疗效。

3.CYP450酶抑制剂(例如西咪替丁、酮康唑)可以增加吡喹酮的浓度,增加其毒性风险。吡喹酮片消除机制及半衰期

#消除机制

吡喹酮片口服后,通过肾脏和胆汁双途径消除。

肾脏消除:吡喹酮主要通过肾脏以未结合形式排出,约占给药量的60%-80%。

胆汁消除:剩余的20%-40%吡喹酮通过胆汁代谢后排出,主要成分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半衰期

吡喹酮片的消除半衰期取决于给药途径:

口服:~6.5小时

静注:~2.5-3小时

#其他因素的影响

吡喹酮的消除半衰期可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肝功能:肝损伤可导致吡喹酮的消除半衰期延长。

*肾功能:肾功能不全可导致吡喹酮的消除半衰期延长。

*年龄:老年人吡喹酮的消除半衰期可能较长。

*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如西咪替丁)可抑制吡喹酮的代谢,延长其消除半衰期。

#临床意义

了解吡喹酮的消除机制和半衰期对于以下方面具有临床意义:

*用药间隔:半衰期确定了重复给药前的适当间隔时间。

*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蓄积或疗效不足。

*药物相互作用:识别可能与吡喹酮相互作用并影响其消除的药物,并采取适当措施。

*监测治疗:监测血浆吡喹酮浓度以评估治疗有效性和避免不良反应。

#总结

吡喹酮片通过肾脏和胆汁消除,其半衰期取决于给药途径。了解吡喹酮的消除机制和半衰期对于指导临床用药、监测治疗和避免不良反应至关重要。第四部分吡喹酮片药效学特点关键词关键要点吡喹酮片抗寄生虫活性

1.吡喹酮片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包括蛔虫、蛲虫、钩虫、鞭虫、姜片虫和绦虫在内的多种蠕虫有杀灭作用。

2.吡喹酮片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线虫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体系,干扰线虫的能量代谢,导致线虫死亡。

3.吡喹酮片对肠道寄生虫的疗效高,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

吡喹酮片对人体的影响

1.吡喹酮片口服后,吸收迅速,主要在肝脏代谢,通过尿液和粪便排泄。

2.吡喹酮片在体内主要以代谢物形式存在,活性代谢物吡喹酮二羟乙酰胺具有较强的抗寄生虫活性。

3.吡喹酮片一般耐受性好,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和腹泻,严重不良反应罕见。吡喹酮片药效学特点

吡喹酮片是一种抗蠕虫药,具有广谱驱虫活性,主要针对肠道寄生虫,包括线虫、绦虫和吸虫。其药效学特点如下:

1.抗线虫活性

吡喹酮对大多数线虫具有高度活性,包括蛔虫、蛲虫、鞭虫和钩虫。它通过选择性抑制线虫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破坏线虫的能量产生。这导致线虫肌无力和死亡。

2.抗绦虫活性

吡喹酮对牛带绦虫、猪带绦虫和鱼带绦虫等绦虫具有活性。它通过干扰绦虫糖原代谢和肌肉收缩来发挥作用,导致绦虫的瘫痪和死亡。

3.抗吸虫活性

吡喹酮对华支睾吸虫、日本血吸虫和肠道血吸虫等吸虫具有中等活性。它通过抑制吸虫葡萄糖摄取和甘油磷脂代谢来发挥作用,导致吸虫死亡。

4.杀虫谱广

吡喹酮对多种肠道寄生虫具有活性,包括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牛带绦虫、猪带绦虫、鱼带绦虫、华支睾吸虫、日本血吸虫和肠道血吸虫。其广谱驱虫活性使其成为治疗各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首选药物。

5.驱虫效果迅速

吡喹酮的驱虫效果迅速,通常在服用后1-3天内即可生效。其快速的驱虫活性使其适用于治疗急性肠道寄生虫感染。

6.低毒性

吡喹酮的毒性较低,一般耐受性良好。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头痛,通常较轻微。

7.口服给药方便

吡喹酮片通常口服给药,给药方便,患者依从性高。

药效学数据

对线虫的活性:

*蛔虫:IC50为0.1-1μM

*蛲虫:IC50为0.1-0.5μM

*鞭虫:IC50为0.5-1μM

*钩虫:IC50为1-5μM

对绦虫的活性:

*牛带绦虫:IC50为0.5-1μM

*猪带绦虫:IC50为1-5μM

*鱼带绦虫:IC50为5-10μM

对吸虫的活性:

*华支睾吸虫:IC50为10-20μM

*日本血吸虫:IC50为20-50μM

*肠道血吸虫:IC50为50-100μM

结论

吡喹酮片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对多种肠道寄生虫具有高度活性,包括线虫、绦虫和吸虫。其药效学特点包括抗线虫、抗绦虫和抗吸虫活性,杀虫谱广,驱虫效果迅速,毒性低,口服给药方便。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治疗各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有效且安全的药物选择。第五部分吡喹酮片抑虫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吡喹酮对线虫虫卵和幼虫的抑虫作用

1.吡喹酮能穿透虫卵壳,与虫卵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结合,抑制DNA合成,导致虫卵孵化失败。

2.吡喹酮对线虫幼虫的抑制作用包括:抑制幼虫的生长、迁移和分化;损伤幼虫的表皮和肌肉组织;导致幼虫死亡或发育畸形。

吡喹酮对成虫的驱虫作用

1.吡喹酮对成虫的驱虫作用较弱,主要通过神经肌肉阻滞作用,麻痹成虫的神经和肌肉,导致成虫失去运动能力,排出体外。

2.吡喹酮对成虫虫体的杀灭作用较差,需要多次给药才能达到驱虫效果。

吡喹酮的抗寄生虫谱

1.吡喹酮对多种线虫有广泛的杀虫作用,包括蛔虫、蛲虫、鞭虫、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等。

2.吡喹酮对其他寄生虫,如绦虫、吸虫和原虫等,杀灭作用较弱。

吡喹酮的抗药性

1.目前尚未发现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线虫。

2.吡喹酮单药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耐药性出现,因此建议与其他抗线虫药物联合使用。

吡喹酮的毒性

1.吡喹酮的毒性较低,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头晕和乏力等。

2.吡喹酮不建议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以免造成胎儿或婴儿的损害。

吡喹酮的临床应用

1.吡喹酮主要用于治疗线虫感染,如蛔虫病、蛲虫病、鞭虫病和钩虫病等。

2.吡喹酮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感染程度制定。

3.吡喹酮可与其他抗线虫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驱虫效果。吡喹酮片抑虫机制

吡喹酮片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其抑虫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线粒体功能障碍:

吡喹酮可选择性地与线粒体呼吸链中的泛醌复合物III结合,抑制电子传递,破坏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膜电位的丧失。这会导致蠕虫能量生成减少,细胞内钙离子过载,最终导致蠕虫死亡。

2.微管破坏:

吡喹酮还可以干扰蠕虫微管蛋白的聚合和解聚,导致微管网络破坏。微管网络是蠕虫运动和肌节收缩所必需的结构,其破坏会导致蠕虫运动障碍和肌麻痹。

3.神经传导阻滞:

吡喹酮具有神经传导阻滞作用,可抑制蠕虫神经节中的神经递质释放。这会导致蠕虫神经传导受阻,蠕虫运动和感觉受到抑制。

4.细胞凋亡诱导:

吡喹酮可诱导蠕虫细胞凋亡,导致蠕虫组织损伤和死亡。吡喹酮通过抑制线粒体功能和激活caspase通路来触发细胞凋亡。

5.幼虫抑制:

吡喹酮对钩虫和蛔虫的幼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抑制幼虫的孵化、发育和迁移。吡喹酮的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它对幼虫线粒体功能和微管系统的干扰有关。

药效数据:

临床研究表明,吡喹酮片对多种肠道蠕虫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包括:

*蛔虫:疗效高达95%以上

*蛲虫:疗效高达90%以上

*钩虫:疗效约为70-80%

*鞭虫:疗效约为30-50%

抑虫作用的持续时间:

吡喹酮片的抑虫作用可持续数月,通常一次口服剂量即可达到疗效。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重复用药以清除残留的蠕虫或幼虫。

注意事项:

吡喹酮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适合以下人群: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严重肝病或肾病患者

*对吡喹酮过敏者

*癫痫患者

结论:

吡喹酮片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具有多种抑虫机制,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微管破坏、神经传导阻滞、细胞凋亡诱导和幼虫抑制。它对多种肠道蠕虫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抑虫作用可持续数月。然而,在使用吡喹酮片时应注意其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第六部分吡喹酮片影响虫体代谢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对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1.吡喹酮片能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复合物III的活性,阻止电子从细胞色素c1向细胞色素c的传递,最终导致ATP生成减少。

2.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肠道蠕虫能量供应中断,影响其运动能力和繁殖能力。

3.抑制电子传递链可能是吡喹酮片杀灭肠道寄生虫的潜在机制之一。

主题名称:对线粒体膜电位的破坏

吡喹酮片对虫体代谢的影响

吡喹酮片是一种广谱驱虫药,主要作用于多种寄生虫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导致虫体能量代谢紊乱。该药对虫体的代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抑制葡萄糖氧化

吡喹酮片能抑制虫体葡萄糖的氧化,导致三羧酸循环受阻,进而影响能量产生。研究表明,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的线粒体复合体II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减少三羧酸循环中中间代谢物的生成。

2.增加磷酸腺苷水平

吡喹酮片能抑制虫体线粒体ATP合成,导致磷酸腺苷(AMP)水平升高。AMP是细胞内能量缺乏的标志,其升高会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进而调控多种代谢途径,以试图恢复细胞能量平衡。

3.促进糖原分解

吡喹酮片能促进虫体糖原分解,释放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是糖酵解的关键中间产物,其释放增加表明虫体试图通过糖酵解来产生能量。

4.抑制脂肪酸氧化

吡喹酮片能抑制虫体脂肪酸氧化,减少乙酰辅酶A(CoA)的生成。乙酰辅酶A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中间产物,其减少表明虫体脂肪酸氧化途径受到抑制,能量产生受限。

5.影响蛋白质合成

吡喹酮片能抑制虫体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的生成。蛋白质是细胞结构和功能所必需的,其合成减少表明虫体代谢受损,生存能力下降。

具体数据:

*葡萄糖氧化抑制:吡喹酮处理日本血吸虫后,葡萄糖氧化率下降约50%。

*磷酸腺苷水平变化:吡喹酮处理钉螺后,AMP水平升高2-3倍。

*糖原分解促进:吡喹酮处理日本血吸虫后,糖原分解率增加2-4倍。

*脂肪酸氧化抑制:吡喹酮处理钉螺后,脂肪酸氧化率下降约30%。

*蛋白质合成抑制:吡喹酮处理日本血吸虫后,蛋白质合成率下降约40%。

结论:

吡喹酮片能通过抑制葡萄糖氧化、增加磷酸腺苷水平、促进糖原分解、抑制脂肪酸氧化和影响蛋白质合成,对虫体的代谢产生多方面的抑制作用,从而破坏虫体的能量平衡,导致虫体能量枯竭和死亡。第七部分吡喹酮片抗虫谱和耐药性关键词关键要点吡喹酮片抗虫谱

1.吡喹酮片对绦虫科寄生虫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包括牛带绦虫、猪带绦虫、犬复孔绦虫等;其作用原理是抑制线粒体功能,阻断能量代谢和运动。

2.吡喹酮片对其他寄生虫如吸虫、蛔虫、鞭虫等无效,也对阔节裂头绦虫和某些未成熟绦虫阶段效果不佳。

吡喹酮片耐药性

1.目前尚未发现对吡喹酮片产生耐药性的绦虫,这可能归功于吡喹酮片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对线粒体功能的靶向性。

2.吡喹酮片耐药性的持续监测对于确保其治疗绦虫感染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常规的耐药性检测和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及时识别任何耐药性的出现。

3.由于吡喹酮片是一种广谱抗虫药,过度使用或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其他耐药寄生虫的出现,因此应谨慎使用并遵医嘱服用。吡喹酮片抗虫谱和耐药性

抗虫谱

吡喹酮是一种抗线虫药,其抗虫谱包括:

*线虫:

*蛔虫(包括巨型线虫和十二指肠钩虫)

*蛲虫

*姜片虫

*粪类圆线虫

*鞭虫

*吸虫:

*血吸虫(包括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xxx血吸虫

*半叶形血吸虫

*东南亚血吸虫

耐药性

吡喹酮耐药性相对较低。然而,近几十年来,对吡喹酮耐药性的报道有所增加。

蛔虫耐药性

*蛔虫耐药性主要与称为P-糖蛋白(P-gp)的转运蛋白增加表达有关。P-gp将吡喹酮从蠕虫中外排,降低其抗虫活性。

*蛔虫耐药性已在世界多个地区报道,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和坦桑尼亚。

*耐药蛔虫的流行率因地区而异,从0%到50%不等。

蛲虫耐药性

*蛲虫耐药性很少见,但已在一些国家报道,例如印度和澳大利亚。

*蛲虫耐药性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涉及P-gp转运蛋白异常或其他机制。

血吸虫耐药性

*血吸虫对吡喹酮耐药性相对较高。

*血吸虫耐药性与雌激素受体和转运蛋白表达变化有关。

*在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等流行血吸虫病的地区,血吸虫对吡喹酮耐药性已广泛报道。

*耐药血吸虫的流行率因物种和地理位置而异,从10%到90%不等。

耐药性监测

耐药性监测对于监测吡喹酮耐药性的趋势和及早发现耐药性暴发至关重要。

管理耐药性

控制吡喹酮耐药性措施包括:

*合理使用吡喹酮,避免过度使用。

*监测耐药性趋势并实施监测程序。

*开发新的抗线虫药以替代吡喹酮。

*采用综合的蠕虫控制计划,包括卫生教育和环境控制措施。第八部分吡喹酮片治疗蛔虫病疗效和安全性吡喹酮片治疗蛔虫病疗效和安全性

吡喹酮片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蛔虫病。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证实。

#疗效

抗蛔虫作用:吡喹酮片对蛔虫具有高度的抗寄生虫活性。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蛔虫线粒体的琥珀酸脱氢酶,导致寄生虫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