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训练(含解析)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训练(含解析)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训练(含解析)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训练(含解析)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训练(含解析)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选择题1.宋神宗年间,吕大钧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A.是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B.说明儒学提倡入世思想C.说明理学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反映理学思想的多元化2.[2024河南项城五校联考]诗人赵守亚在《铁人二十年》中写道:“二十年啊……这宝贵的二十年/是缺油、缺血的中国/让你把人生慷慨地压缩/二十年啊,生命无法再生的二十年/是需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华夏神州/教你把血肉与力量提前支付给祖国。”这一作品反映出()A.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弘扬C.国民经济取得了初步恢复D.崇尚劳动成为全社会共识3.[情境创新/2023福建泉州三校联考]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庆覃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4.[2024山东部分学校摸底]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5.[2024湖北部分高中联考]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派贵族叔向的指责,他批评子产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B.以法治国受到重视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D.德法之争日趋激烈6.[2024南京六校调研]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恢复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这说明1982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完善了中国法律体系C.凸显了国家权力来源D.贯彻了依法治国精神7.秦汉的“律”“令”二者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令”中有刑法内容,“律”中有行政制度。魏晋以后,“律”的内容开始集中于刑律,“令”则用于容纳行政法令。这表明魏晋以后()A.律令体系逐渐发展 B.专制王权得以强化C.重视法律惩戒作用 D.儒学日益融入法律8.北宋时,宋太祖组织群臣在前代基础上编纂《宋刑统》,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其中《户婚律》更是首创了“户绝资产”“死商钱物”“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婚田入务”等门类。这反映出,北宋()A.依照前朝体例制定法条B.经济发展促进律法完善C.政府重视百姓日常生计D.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9.(2024·南通)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10.下图是画家刘晓莉在20世纪70年代画的一组宣传画《谁又替我把雪扫》(又名《替军属张爷爷扫雪》)。这折射出当时()A.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B.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贴近实际C.军属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D.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11.(2024·怀化)20世纪80年代的城乡街头张贴了一系列宣传画(见下图)。据此推知,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发展B.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C.改革开放促进了绘画艺术繁荣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并进12.(2024·淄博)下表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据此可知当地()记载出处“圣谕十六条首著敦孝悌以重人伦,良有以也。”休宁古林黄氏《祠规》“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作别事。”南关许余氏《家训》“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故为绅为士为民皆当畏法。”绩溪梁安高氏《祖训》A.出现了皇权的基层下渗B.官府大力推广倡导乡约C.完善了乡土成员的保障D.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二、非选择题13.[跨学科·跨数学/2023福建宁德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不同基层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下图所示,我们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基层社会治理的“三轴”。SOL是“自治×法治”,SOV是“自治×德治”,LOV是“法治×德治”。其余分布在空间中的组合就是“自治×法治×德治”,在不同基层社会治理中,自治、法治与德治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的自治水平高,有的法治水平高。我们可以用“自治指数”“法治指数”“德治指数”来刻画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自治、法治与德治“指数”三维模型——摘编自郁建兴、任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根据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拟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选择题1.宋神宗年间,吕大钧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A.是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B.说明儒学提倡入世思想C.说明理学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反映理学思想的多元化解析由材料信息“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可知,《吕氏乡约》的内容体现了儒家道德主张,而在陕西推行后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这说明儒家道德教化功能是卓有成效的,故A项符合题意。2.[2024河南项城五校联考]诗人赵守亚在《铁人二十年》中写道:“二十年啊……这宝贵的二十年/是缺油、缺血的中国/让你把人生慷慨地压缩/二十年啊,生命无法再生的二十年/是需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华夏神州/教你把血肉与力量提前支付给祖国。”这一作品反映出()A.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弘扬C.国民经济取得了初步恢复D.崇尚劳动成为全社会共识解析诗歌反映的是“铁人”王进喜为祖国石油事业艰苦奋斗、奋力拼搏的精神,这种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关心集体、无私奉献的行动准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干劲,A项正确。3.[情境创新/2023福建泉州三校联考]赦宥制度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治理手段之一。汉代以“帝冠”“定都”“祥瑞”等作为赦免的理由和条件,赦免施行频繁。唐代的赦宥包括赦、大赦、曲赦等具体形式,但统治者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推行“重典治乱世”的思想,认为赦免是“法外之仁”,只有遇到“庆覃大典,或逢水旱偏灾”,才实行赦免。赦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A.儒家思想逐渐式微B.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C.法律观念日臻理性D.统治者借此彰显权威解析汉代赦免施行频繁,唐代大多持“赦不妄下”的慎赦态度,明代赦免愈发谨慎,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日益理性化,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赦宥制度的变化与法制观念、法律执行情况有直接关联,与儒家思想并不在同一条发展线索上,二者讨论的主体不同,排除A项;赦宥制度无法体现德主刑辅的施政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赦宥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只强调赦宥制度的目的,排除D项。4.[2024山东部分学校摸底]在编纂《民法典》的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解析材料“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民法典》不能全面满足其发展需求,D项正确。5.[2024湖北部分高中联考]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派贵族叔向的指责,他批评子产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B.以法治国受到重视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D.德法之争日趋激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晚期郑国和晋国颁布了相关法律,说明以法治国受到重视,B项正确。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理由是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这并未表明礼乐制度的土崩瓦解,排除A项;材料只讲述两个诸侯国颁布成文法,无法体现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排除C项;德法之争日趋激烈只体现材料部分信息,排除D项。6.[2024南京六校调研]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恢复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且“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这说明1982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完善了中国法律体系C.凸显了国家权力来源D.贯彻了依法治国精神解析据材料“不仅恢复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可知,1982年宪法强调公民的权利和地位,符合“主权在民”的立法原则,凸显了国家权力来源,故C项正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宪法,未涉及其他法律,无法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D项。7.秦汉的“律”“令”二者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令”中有刑法内容,“律”中有行政制度。魏晋以后,“律”的内容开始集中于刑律,“令”则用于容纳行政法令。这表明魏晋以后()A.律令体系逐渐发展 B.专制王权得以强化C.重视法律惩戒作用 D.儒学日益融入法律[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以后,“律”“令”逐渐区别开来,“律”集中于刑律,“令”则与行政法令相关,区别于秦汉,“律”“令”逐渐专门化、体系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法律的发展与完善,与王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律”“令”内容的变化,与法律的作用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法律吸纳儒家伦理纲常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8.北宋时,宋太祖组织群臣在前代基础上编纂《宋刑统》,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其中《户婚律》更是首创了“户绝资产”“死商钱物”“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婚田入务”等门类。这反映出,北宋()A.依照前朝体例制定法条B.经济发展促进律法完善C.政府重视百姓日常生计D.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解析]由“《户婚律》更是首创了‘户绝资产’‘死商钱物’‘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婚田入务’等门类”可知,这些门类都与财产、商业有关,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北宋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上出现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有力促进了法律的完善,B项正确;由“在前代基础上编纂”可知,《宋刑统》是在前代律法基础上编纂的,但题干未体现该法律文献的体例是否与前代一致,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政府对百姓日常生计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律法随着社会发展而完善,未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理念,排除D项。9.(2024·南通)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解析]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明代在司法审判过程中,以“亲亲之义”“知有尊卑”等儒家思想观念对当事人进行教化,说明明代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代司法审判渗透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儒家思想不能保证审判的公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代审判官员以儒家思想进行教化,不能说明其随意判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乡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D项。10.下图是画家刘晓莉在20世纪70年代画的一组宣传画《谁又替我把雪扫》(又名《替军属张爷爷扫雪》)。这折射出当时()A.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B.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贴近实际C.军属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D.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少年儿童积极为军属排忧解难,做好事不留名,折射出当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学校教育情况,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强调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2024·怀化)20世纪80年代的城乡街头张贴了一系列宣传画(见下图)。据此推知,当时()A.“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发展B.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C.改革开放促进了绘画艺术繁荣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并进[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物质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两手一起抓”,D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说法较为片面,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12.(2024·淄博)下表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据此可知当地()记载出处“圣谕十六条首著敦孝悌以重人伦,良有以也。”休宁古林黄氏《祠规》“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作别事。”南关许余氏《家训》“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故为绅为士为民皆当畏法。”绩溪梁安高氏《祖训》A.出现了皇权的基层下渗B.官府大力推广倡导乡约C.完善了乡土成员的保障D.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三条家训或乡约中“圣谕十六条”“钱粮是奉君王的”“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均蕴含了对皇权的尊重与畏惧,说明了明清时期出现皇权的基层下渗,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朝廷或官府的态度,排除B项;乡约的内容是对乡土成员的要求,其并非是对乡土成员的保障,排除C项;题干中涉及乡约或家训的内容,并没有体现不遵守乡约要受到法律制裁,故不能体现乡约与法律的合流,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跨学科·跨数学/2023福建宁德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不同基层社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治理组合。如下图所示,我们将自治、法治与德治画在一个三维坐标图中。S坐标代表自治,L坐标代表法治,V坐标代表德治,三者构成基层社会治理的“三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