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走向海洋》读书笔记(完整)_第1页
2024年《走向海洋》读书笔记(完整)_第2页
2024年《走向海洋》读书笔记(完整)_第3页
2024年《走向海洋》读书笔记(完整)_第4页
2024年《走向海洋》读书笔记(完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走向海洋》读书笔记(完整)

第一篇:走向海洋的读书征文

《走向海洋》读书征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筹划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人们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海洋捕捞时代,逐渐过渡到未来的“耕海”时代。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中,将比在陆地上的农牧场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为同面积的单位产量,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人们将大量养殖海藻和海草等,供应陆地上的牛、猪、羊等作饲料,从而获得更多的蛋白质、世界海底田园的总产量不久将会从目前的2024万吨跃增到5000万吨,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将由水下联合收割机来割取,然后由钢索吊装到船上。

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世世代代捕鱼用的渔网将被强大的吸水装置替代,利用电场发出的光、一定频率的声音和溶于水中的特殊化合物,能够引诱和迫使鱼群集中在一起,游近船上放下的吸水管道,吸水管道连水带鱼一起吸进船舱中。到那时,连同海底牧场向人类提供的各种鱼虾类一起,人们从海洋中所获得的海味将达10亿多吨,比现在向海洋索取到的多上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随着世界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使人们势必将目光转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据估计.海底的石油蕴藏量约为900亿吨,仅北冰洋的石油储量就可供世界用上50年。目前,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陆架和深海石油的勘探与开采,己发现了

500多个油气田,一个为期十年的世界海洋边缘钻探计划的实施已近尾声。探索和开采海底石油,并将把生产基地建在海底。对于海底石油开采后的运输问题,人们将用大型潜水艇。设想把巨型塑料筒沉入海底,里面装上10万吨原油,由潜艇拖带航行。也有人设计用飞船装运。

海洋中存在着巨大的能量,人们称之为“蓝色的煤海”,它将转

化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未来的海洋热能转化厂,将设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电缆供给城市用电。被誉为“未来的燃料”的重水,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水高得多。从重水中可以提取氢的同位素,科学家们正在用它来进行热核反应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它将成为取之不尽的能源。

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将建造“海底城市”,这己不是幻想,而是现实。目前,日本已为阿拉伯国家建造了一座海上游动的“小城市”。它大多用钢铁做成,中心是一座6层大厦。设有室内小花园、电影院,水电全部自己供应。它可以满足海上采油工作人员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这个浮动“城市”是靠8根高大柱子托起的,把它们收起来,就可以当船行驶。将来许多海上工厂,将在原料生产地或市场附近的海域兴建起来,为海上城市居民提供物质需要。日本四国岛西南面的龙串湾,有个“海中公园”,人们在海底透过16面直径60厘米的玻璃窗可以饱览海底奇景:奇形怪状的礁石,五彩缤纷的珊瑚,各种奇丽的鱼儿及奇趣的海星、海葵等。自从美国第一个建造了水下实验室以后,不少国家纷纷效仿,在海底建造“钢屋”和其他建筑,“屋”内气压和海面相同,人们可以在里面正常地工作,维修海底油气井,打捞沉船,

海底勘探或为潜艇补给等。另据报道,日本一群工程师、建筑师。计划在离东京120千米的海域上,建设世界首座“海洋城”,以解决未来人类住的问题。海洋城将建于200米深的海底,有4层楼高的钢骨平台,离海面约70米,面积23平方千米、全城由1万条坚固直柱顶住,直柱附近设有感应装置。可测台风、海啸及暗流,自我调整力度以抵抗这些外来压力,保持海洋城的平稳。海洋城除了住宅区外,还有一个商业中心,400个网球场,8个高尔夫球场,两个棒球场,1个栽种水果蔬菜的人工田,还有纵横相连的道路。海洋城的建设费用估计需要2024亿美元,这项巨大的工程可望在本世纪末完成。到21世纪,这座“海底城市”将居住万人以上,那时,深邃的海底不再沉默,将会跟大陆一样,变得热闹非凡,越来越多的人将去发掘它、建设它,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描绘这张硕大无比的宏伟蓝图。

海洋的未来向人们展示了辉煌的前景,广袤的海洋将给人类作出巨大的奉献!

第二篇:陆地与海洋读书笔记

《陆地与海洋》读书笔记

第一篇《陆地与海洋》

人类的起源是什么?构成人类的元素是什么?本文开篇即试图从人类种族的特征上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作者为什么问起这个问题?这与本文的主旨有多大关系?本文的主旨又是什么?或许这是很多刚刚读过文章开头的读者的疑惑。作者回答说,“人是一种陆地动物??独立是他的立足点和根基,他由此获得了自己的视角,这也决定了他观察世界的印象和方式”,人类很多古老的神话中也是以土元素为起源,不过,作者很快否定了读者阅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土是决定人类性质的首要因素”,他从人面对大海时的感受、民族神话和传说中海洋神灵、人类文化中对水的崇拜以及哲学家对人类起源于水的观点几个角度说明,水元素也是人类性质的来源。在第一节结束时,作者明确了一点,人类的元素不是非水即土,而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

在第二节中,作者似乎明确了文章的主题——讨论陆权与海权,探讨人类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发展的原因,并且首先是从四大元素代表的源初意义上。作者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由陆地或海洋两种元素生发出来的种种规定、尤其是历史存在中二者相关联的种种形式——制约,但是“人如今已是一种无法单纯地被其环境所主宰的生物,他拥有历史地获取其存在和意识的力量??有去他想去的地方的自由”,这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成就了人类的历史。

受自然因素的制约,世界历史“是一部海权与陆权的对抗斗争史”,希腊的克里特到雅典、罗马向帝国的跃升及拜占庭帝国对伊斯兰的抗争、威尼斯共和国的辉煌,这些恢弘的海权文明背后都闪耀着海洋元素的影子。恩斯特·卡普从水的角度界定了帝国的三个发展阶段:河流文明、内海文明和海洋文明,他认为威尼斯的辉煌终结于内海文明时代,威尼斯繁盛时期举行的“与海结亲”意识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也将它和一个选择海洋元素作为其全部的历史性生存方式的民族分开,卡普认为威尼斯并不是一个完全依海为生的民族,它的桨船、橹舰、登舰式海战是典型的体现,同时,威尼斯还和罗盘的发明使用“失之交臂”。

如果内海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跃升不是由威尼斯担纲的,那会是谁呢?读到这里,我自己也产生了疑惑。不过作者接下来就给出了明确回答,“野蛮的冒险家和海上漫游者,穿梭于海洋的大胆的捕鲸者,以及勇敢的航海者才是新的海洋性存在的第一批英雄”,16世纪时捕鲸人在追逐捕猎鲸鱼的旅程中发现了很多岛屿、大陆、洋流和航线,通过与海洋中动物的斗争,卷入了海洋性存在的原始深渊中;海盗也在16至17世纪活跃在各大片海域中,甚至充当了新教反对天主教的斗士。荷兰人发明了新的船帆技术和帆船类型,为大规模海上航行创造了可能,也成为了陆地与海洋关系的转折点。在此基础上,新的火炮战舰的出现成为欧洲人统治世界的助力器,与罗盘一起,开启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即人类由陆地向海洋扩张的时代,同时,一系列海权国家逐渐兴起。典型之一就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或许无意识地践行了现实主义、“国家中心”主义政治理论,支持早期海盗式资本主义,将狮心王的后代、牧羊人——不列颠民族转变成了“海的儿女”。与此同时,其他欧洲列强则最终选择了陆地,“英国将自己的存在真正地从陆地转向了海洋这一元素,赢得了一场空间革命”,成就了海洋霸权。

之后,作者引入了“空间革命”的概念,并使用了众多历史事例来解释。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与衰落、十字军东征、发现美洲和全球航行、牛顿力学确认了宇宙无限??这些事件或扩展了人类生存的空间,或扩展了人类的空间观念,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以上种种空间的扩展和观念的变革,是具有根本性和革命性的空间革命的表现,即“空间概念在人类存在的各个阶段和领域的变革”,而所有的生活领域、存在方式、人类创造力的方式都参与了新的空间概念的塑造,空间图景和观念的变革与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变革紧密相联。

“任何一个基本秩序都是一种空间秩序,宪法是基本秩序”,所以宪法也是一种空间秩序,从陆地的视角来看,各国宪法本质上体现了一国的空间秩序——领土,国际法(国

际秩序)也就是对各国生存空间之间关系的描述。在此处,作者终于揭开了本文的主题——关于人类空间秩序的解释。

历史上,欧洲基于共同的信仰和文化结成了共同体,建立了基督教国际法体系,本质上就是对世界其他部分的瓜分,是一种基于陆地领土归属的“大地法”。回顾欧洲殖民亚非拉美洲的历史,争夺殖民地与宗教信仰的对抗是一致的,同时也是海洋与陆地元素的斗争,海洋元素选择了加尔文主义,并与陆地元素的路德派抗争。不过,英国完成了对世界海洋的霸占之后,新的国际秩序建立起来了,这一新秩序是空间革命阶段性胜利的结局,海洋与陆地元素的斗争扩展到不同国际秩序、法律信念的冲突中,人们的世界观转向了海洋。“陆地因素与海洋因素的相互分离成为这个行星的基本原则之后,大量的理论、论证以及科学体系开始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不过,空间革命并没有结束。工业革命的进展把人类带入了机器时代,创造了新的交通方式,以后又开启了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空间革命新阶段逐渐开始。人类开发了四大元素的空气、火,按照上述的理论,空间变革必然带来一系列空间秩序、空间观念的变动,带来人类世界观、政治、经济、文化的连锁反应,空间成为了人类行动的场所;陆地与海洋的对抗也将终结,新的法(秩序)正在崭新的空间基础上建立,因为人类与元素的关系正在加速更新,人类的存在标准和尺度正在发生变化。

总结全篇,作者介绍了人类同各元素的关系的变化与空间秩序(法)的联系,从本质上说,法即是人类与空间的关系的描述,空间变化带动了法的变化,我们学习法理学是探讨法的原理、源初含义,读过这篇文章,我对法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沿着作者设定的路径继续探讨下去的话,我想我们一定会发现未来多少年时间中,人类社会将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空间秩序,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新秩序的面貌吧。

第二篇《国家主权与自由的海洋》

1.主权国家

a.国家时代的开端:16世纪后半叶,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中,“国家”和“主权”的概念在法国首次获得权威的法律形式。此后几个世纪,“国家”概念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秩序的观念。

b.法国让博丹第一个界定了主权的含义。国家拥有最高主权这种法学思想使得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形成了空间上自成一体、国与国之间存在精确疆界、以及中央集权和普遍理性化了的统一体。

c.主权国家不仅是一种消灭了中世纪的帝国和社团秩序的全新的观念,也是崭新的空间秩序的观念,具有国际政治和国际法意义的影响。

d.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是一种陆地性的概念

2.陆地与海洋的对立

a.16世纪中叶开始了在陆地与海洋之间截然对立、在封闭与开放两极分化的空间秩序观念的发展过程。陆地成为国家的领域,海洋则保持自由,独立于国家。

b.两种迥然不同的空间观念导致了两种国际法秩序的对立——陆地的国际法和海洋的国际法。前者认为,战争是纯粹国家间的、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的战争;后者则认为海战并非仅仅是军事人员的战争,也包括敌对国民及其私人财产。这两种法律观念相互对立、不可调和。

c.海洋政权和陆地政权的对立是世界历史的起因、发动机和主要内容。

3.英国

a.英国选择了海洋。但不是英国政府或是作家促使了这种向海洋的转向,而是16、17世纪时的实干家、航海者和海盗们促成了英国于海洋的联姻。

b.英国并未像欧洲大陆国家那样成为所谓的“国家”

c.英国海洋主权的立场产生的政治后果极其主要特征:非国家的社会特征、“间接的”统治方式的主要性、海岛的“无根化”

4.只有从与国家无涉的海洋出发,世界秩序的总图景才是完整的。

5.但是,科技的发展、对太空的征服克服了陆地与海洋的区分,创造了崭新的空间概念和秩序。作者认为,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革命之中,应由德意志取得领导权。

一、主权国家

16世纪,在世界分成天主教阵营和新教阵营的情势下,法国首先诞生了一种关于最高政治决断权的思想,国家和主权的概念首次获得了权威的法律形式,国家完全成为了唯一正常的政治单元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逐渐在欧洲流行开来。

伴随着主权概念出现,至关重要的是:主权国家不仅是一种消灭了中世纪的帝国和社团秩序的全新的观念,他首先也是崭新的空间秩序的概念。而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乃是一个陆地性的概念。

二、陆地法与海洋法

两种迥然不同的空间观念即陆地与海洋势必与两种完全不同的国际法秩序相吻合,每一种国际法都有逐渐独特的,与另外一种国际法截然不同的战争与敌对的概念。

对于陆地法而言,国家年时国际法的唯一规范的主题,也是秩序,进步,及人性话的唯一的承担者。陆地战争变成了国家间的战争,他的理性化在于使日益尖锐化的对抗成为一种由国家组织的军队领导的,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的,纯粹的国家战争。

对于海洋法而言,认为敌人不仅仅是参与战斗的对手,而且也包括敌国的所有成员,最终也包括那些中立的、与敌国有贸易来往和经济联系的国家。

所以,在通常所适用的国际法习惯和术语背后,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法秩序,两种不可调和的,相互对立的法律观念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人性概念,人性理想、历史图景的对立,还是两种毫无瓜葛的世界的对立。

三、海洋立场所产生的最重要政治后果及其主要特征:

1.英国统治的非国家的社会特征:海洋性的大英世界帝国并非是国家组织的产物,甚至反对任何趋向国家化的萌芽。

2.“间接的”统治方式的主导型:由某种“社会”承担起来的世界帝国的结构与所有其他的又国家拼接而成的结构不同,因此导致英国的统治方法的独特性。比如18,19世纪的共济会,20世纪的日内瓦联盟,以及经济制裁,经济和财政上的抵制,道德上的谴责以及使其处于非法地位,所有的这一切联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富有弹性的机制。

3.海岛的“无根化”:海洋帝国的英国就像海里的鲸鱼一样可以自由游动,突出海洋性存在相对大陆的灵活性,能更好应对外来威胁。

四、新的空间革命及展望

对于太空的征服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图景,它克服了迄今为止的陆地与海洋两种元素的区分,创造出了由此引发的崭新的空间秩序。而这一次,作为德国的学者,认为应该由德意志民族赖取得领导权。

作者在开篇提出了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即国家时代的开端。16世纪时,在新教与天主教的内战中,法国诞生了关于最高政治决断权的思想,出现了“主权国家”的管理形式。由此,国际法转变为国家间的法律,至19世纪,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历史的政治秩序观念。

法国法学家jeanbodin第一个界定了国家主权的含义。这种主权观念要求国家对冲突事件拥有决断权,是一种法学意义上的概念创制,与政治现实相应和。bodin试图借助主

权与国家的秩序观念为欧洲封建的邦国林立的混乱状态建立秩序。进一步发展之后,国家在地域上确立了完整的政治统一体,出现了国家军队、国家财政、国家警察以及国家司法机构操纵下的法律来作为统一国家权力的组织手段,教会也处于主权国家的统治之下。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新的空间秩序,展示出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秩序。这种空间革命促使法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欧洲大陆的主导力量。但是从空间秩序的视角来看,主权国家的概念仍是一个陆地性的概念。从海洋出发,摆脱了国家空间秩序的束缚和国家疆界无法穿越的海洋才应该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空间观念,但这个观点直到18世纪才被广泛承认。

16世纪中叶,欧洲大国对世界诸大洋的争夺展开了陆地与海洋截然对立的空间秩序观念的发展过程。陆地成为国家领域,海洋保持自由,由此构成欧洲国际法的两元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诞生后又瓦解为陆地与海洋两种秩序,出现了陆地与海洋的两种国际法,并在战争概念上出现分歧。陆战通过将战争变成国家间的战争而合法化,不伤害平民和私人财产,以空间、陆上交通线、地盘为目标;海战则打击所有的敌对国民,并且把与敌人有经济往来的他国国民看做敌人,主要以登陆或保卫海岸线为目标。作者认为海洋政权与陆地政权的对抗是人类历史最古老的内容,陆地与海洋的冲突发生在了星体空间革命的视野中。

在星体决断中,英国第一个选择了海洋。但是选择海洋并不是因为英国政府更“现代”,伊丽莎白女王同样只是将海洋视为了掠夺财富的手段。在关于海洋的自由性与封闭性的“书籍战争”中,英国作家同样不具有预见性:为打击西班牙、葡萄牙的商业垄断而倡导自由贸易,为打击荷兰的海权诉求而强调英国对其毗邻的封闭海洋的垄断权。不过在此之前,莫尔的《乌托邦》预示了空间革命的来临。

直至sirphilipmeadows,才出现了第一个真正意识到英国传统意义上的诉求与确立海上霸权的发展趋势之间存在内在矛盾的英国人。此时的欧洲已不再把视野局限在欧洲的几个海盆,而是转向了整个世界的陆地与海洋。捕鲸者、冒险家、航海者以及海盗促成了英国向海洋的发展。里斯威克和约和乌特勒支和约的签订终止了此前的模糊状态,使欧洲国际法步入了完美的国家主权时代,海盗沦为了罪犯。然而回顾历史,海盗也曾战斗在新教阵营对抗天主教阵营的斗争中;从国际法角度看,他们是有法律身份的海盗,但政府可以随意背弃他们;他们生活在没有使战争国家化的时代,被恰当的描述为个体户。而这些个体户才是选择海洋这一决断的历史承担者。

海洋的决断使海岛的实质与内容发生了改变,从狭隘的陆地中心主义变成了以海洋为基点进行生活和思考,使海岛成为海洋的一部分。只有从海洋的视角看陆地,人们才能更好的研究自由的海洋这一国际法问题。两个阵营的国际法概念体系具有不同的观念,基于这个背景人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英国精神和英国政治。英国不是“国家”,没有产生常备军、官僚机构和成文宪法,但同样能够运转,这主要得益于英国以自由的海洋为根基的世界霸权诉求的国际法,并使得其还在方式成为了普遍认可的国际法准则。

最后,作者对英国这种选择海洋的总体立场产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后果及主要特征进行了研究。1.英国统治的非国家的社会特征,即17世纪英国的扩张是一种社会性力量的扩展。

2.间接统治方式的主导性:18世纪英国共济会掌握了自由公共舆论,并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自由宪政的宪法运动成为了英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工具;日内瓦国际联盟也成为了英国世界霸权间接统治世界的组织形式。3.海岛的“无根化”,即将英国首都迁至德里的构想。

在本篇结尾处,作者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其考察的出发点是英国的国际法秩序的核心概念、国家主权及其陆地性的法学定义。只有从海洋的视角出发,世界秩序才是完整的,才能看清当今的国际政治对抗。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对太空的征服,创造了新的空间秩序,促成了崭新的、超越陆地与海洋的冲突的大空间秩序。而在新的空间革命中,德意志民族应当取得领导权,“秩序即将重生”。

第三篇:走向海洋

走向海洋”读书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组委会的统一部署和武进区青少年读

书系列活动实施方案,我校将举办以“走向海洋”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教育活动。通过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传播海洋知识,大力弘扬海洋文化,从而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基础。

二、活动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三、活动组织

组长:徐立

副组长:吴亚娟黄亚芬

组员:马伟国陆彩虹刘红英恽超陈华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步骤

活动分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月6日--2月19日)

1、制定读书节活动方案,明确任务。

2、制作宣传标语、宣传板报及横幅。

第二阶段:启动阶段(2月20日–3月16日)

1、举行“读书节”启动仪式。(时间:2月20日)负责人:恽超

2、营造书香浓郁的读书氛围。做好环境布置,校园挂条幅,班级出黑板报。(时间:2月20日——2月26日)负责人:陈华

3、各班完善班级图书角建设,要求图书内容丰富、数量充实,健全班级图书管理制度。(时间:2月20日——2月26日)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5、各班级在班会活动时布置读书节内容,制订以“走向海洋”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的设想。(时间:2月27日——3月2日)负责人:各班语文老师

6、收看“走向海洋”宣传片和纪录片,使学生了解“走向海洋”读书活动的现实意义和目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时间:3月4日——3月9日)负责人:陈华

7、组织一次“走向海洋”的红领巾广播。(时间:3月16日)负责人:蒋颖

第三阶段:活动阶段(3月16日-5月6日)

低年级

1.学生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阅读《走向海洋》(注音版读本)

2.围绕“走向海洋”主题创作绘本。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

3.开展“海洋故事我来讲”童话故事比赛。

(责任人:戚红玉)

中年级

1.“走向海洋”手抄报设计比赛。各班组织学生围绕“走向海洋”为主题开展手抄报比赛,手抄报设计要求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版式新颖、富有创意,张贴在教室里,并且推选5幅优秀作品参加校内的手抄报设计评比。

2.三年级开展一次“走向海洋﹒振兴中华”主题中队活动。

(责任人:刘红英)

3、开展《走向海洋》阅读大冲浪活动。(课程中心)

高年级

1.开展“走向海洋”摄影比赛.围绕“走向海洋”活动主题,组织学生用摄影发现海洋的美,重点是体现在党的领导下,家乡河流的发展变化,海洋意识的变化。各班先进行评选,再选送5份优秀作品参加校内评选。

(责任人:唐英)

3、开展《走向海洋》阅读大冲浪活动。(课程中心)

2.“走向海洋”读书征文大赛。全面理解“走向海洋”读书活动的丰富内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拓展阅读面,从而增强青少年的文化底蕴,适应教育制度改革的新要求。除阅读指定的活动用书《走向海洋》(必读)一书外,可以拓展阅读范围,围绕主题“走向海洋”主

题撰写读书心得。选送5份优秀作品参加校内评选。

第四阶段:总结评比阶段(5月10日-5月18日)

负责:学生中心

内容:读书节活动总结表彰暨读书节闭幕式。

1、评比花儿少年——好学花之“书香少年”。

2、“书香教室”验收评比(以教室布置、黑板报、及读书活动开展情况为评比依据。)

3、表彰各项比赛获奖学生。

四、活动要求:

1.请各年段按要求开展活动,各级部及时将活动情况在校园网上报道。

2、各项活动负责人要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协

调人员,并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评选、整理、上报工作。

3、班主任、语文老师要做好导读工作,认真组织好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美术老师和电脑老师协助好手抄报、摄影活动的开展,挑选高质量的作品上交。

4、各班推荐“走向海洋”读书系列活动的优秀作品(手抄报、摄影、读书征文)各5幅于2024年5月10前交学生中心,作品反面贴好标签,注明班级、学生姓名,学生中心将组织进行评选并推选优秀作品参加武进区的评选。(责任人:恽超、陈华)

第四篇:走向海洋

蓝色的思绪

——读《走向海洋》有感

大海,带给我神秘、亲切和美的感受。海是生命的摇篮,又是蓝色的宝藏,更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走向海洋》这本书内容丰富而真实。作者先讲述了海洋与人类密不可分的联系,然后讲述了中国悠久的海洋历史,最后展望未来,发现“百废待举,起行艰难”。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