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_第1页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_第2页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_第3页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_第4页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八章艾青与七月诗派——文学与新闻系张文通第十八章艾青与七月诗派第一节艾青诗歌的发展第二节土地的歌者第三节艾青诗学的意义第四节田间和七月派诗人第一节艾青诗歌的发展艾青(1910.3.27—1996年)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获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作品。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艾青的贡献和地位: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发挥了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是继郭沫若之后的又一位大诗人,完成了新诗不同倾向(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与现代派诗艺的探索)的综合,既坚持并发展了中国诗歌会诗人“忠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又克服并扬弃了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了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艾青诗歌的成功表现在既能走向大众,又能走向世界。第二节土地的歌者艾青是在根本上就正和中国现代大众的精神结合着的、本质上的诗人。他的作品贯注了艾青颇富现代性的审察的眼光:一方面,传统的爱国主义感情,通过“土地”这一触目的意象,得到了饱满、强烈的和木刻般深挚的表现;另一方面,从鲁迅开始的对农民命运的现代行追问,在诗人本时期的诗作中显示了纵深性的延伸。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与情感,而凝聚了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完成”的艺术。

———艾青写诗有什么秘决呢?——用正直而天真的眼看着世界,把你所理解,所感觉的,用朴素的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这样将永远写不出好诗来。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11月17日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创作于1938年11月的名篇,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中国大片土地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中华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这是一种深深的爱国之情。诗人以雄浑的笔触和火一般的诗句,倾诉了自己的爱国之情。这首诗是诗人亲身体验了北方广大农村灾难现实后的作品。北方广大农村的苦难景象,使诗人难以拂去“忧郁”的阴影。然而诗人尽管“眼里常含泪水”,但他并未绝望消沉,反而以更为深沉执著的爱来抒发自己对祖国这块神圣土地的耿耿爱恋。诗人无比真诚地宣示;他要像鸟一样不倦地歌唱祖国,即使死了,也希望把整个自己融入祖国的土地里。爱国之情表达得如此热烈而又深挚。“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在祖国还在经受苦难煎熬的岁月里,道出了所有爱国者的心声。这是一种为祖国竭尽忠诚和无私奉献的心愿的形象再现。我们是悲苦的种族之最悲苦的一代,多少年月积压下来的耻辱与愤恨,都将在我们这一代来清算。我们是担戴了历史的多重使命的。我们写诗,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你土地一样古老的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要到哪儿去呢?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把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谨的大地

伸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内容剖析1.层次分析。

本诗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诗歌一开头创造出悲怆凄凉的情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这两句也是全诗的主旋律,它贯穿于以下各部分之中。

第二部分从“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到“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诗人把个人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之情同时代之情融为一体。

这个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先用“风"象征着时代的苦难,写出环境之恶劣;

再勾勒灾难中北方农夫的形象;

然后叙述"我"与人民有相同的命运,一样的愁苦。第三部分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到"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选择典型画面进一步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忧郁。

这个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勾勒南方难民中失去保护的少妇形象;

第二层,刻画流落中的母亲的形象。

第四部分由"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到"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这个部分承上而来,由分到总,概括地描写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之深重、漫长。

第五部分是尾声,由"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到末尾。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深重的忧虑。思想内容剖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人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诉说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巨大不幸,表达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首先,诗歌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与苦痛,反映出人民的忧伤。

诗一开头就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渲染出一种忧郁的气氛。接着诗人选择了几个典型的形象,具体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诗人所忧虑的不是个人的悲欢、安危,而是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中的一员,把自己的苦乐、命运和生命与人民维系在一起,和民族维系在一起,使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有了更真挚、更广阔的联系。因而这种感情就显得崇高,这种忧伤之情就显得格外深沉、真挚、感人。其次,诗中所表达的这种强烈的忧伤之情?来自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爱。

正如诗人在《我爱这土地》中所唱到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在结尾唱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这"温暖",正是一种深挚的、由衷的爱,一种力量。诗人期望中华民族能在危险时刻站立起来。写作特点1.形象鲜明,富有画面感。

艾青曾说:“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诗论》)运用经过精心提炼的、鲜明形象来表达真情是这首诗的一个特点。艾青在诗中最忌浮泛、无力的叫喊。为了表现人民的苦难,民族的苦难,作者精心选择了北方的农夫,还有少妇和母亲的形象。这些形象经过简笔勾勒,显得生动、传神,而且蕴含丰富。例如"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一段。还有写乌蓬船中母亲形象的段落,形象十分鲜明,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融进了诗人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无比关切,无比同情。2.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诉说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然而诗中没有出现“战争”一词,没有用口号式的语言诅咒战争,这与成功运用象征、反复等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例如,用“雪”来象征战争、灾难,用“风”、“寒冷”象征当时中国环境的险恶,把读者带入了一种诗的情境之中。通过对风雪中人民生活苦难的描绘,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使作品更富于感染力。

反复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加强了诗的抒情效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如同贯穿全诗的主题音乐,四次出现,随着诗歌情感发展,回环反复,突出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3.语言清新、自然,具有节奏感。

这首诗的语言经过精心锤炼,清新、朴实、自然,如行云流水,丝毫无雕琢的痕迹。语言表达服从于情感发展变化的需要。这首诗不过分讲究外在形式,却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例如"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象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诗句虽然长短不齐,但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具有一种音乐美。

第三节艾青诗学的意义艾青诗歌的独特意象和主题。意象分析是把握诗歌艺术的重要方法与角度。艾青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土地与太阳,从这两种意象可以感受和体味艾青诗中所凝聚的诗人的发现;思想与情感。1、“土地”类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2、“太阳”类意象则寄托了艾青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息追求。如《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篇章。这二者的完美融合,既意味着现实与理想的交汇,也意味着民族群体意志和个人主体意识的统一。

艾青《太阳》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937年春

1937年,中国处于大变革的较量中。一面是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一切旧的势力,以及外国侵略者的势力,要把中国推入黑暗之中;一方是革命者们与劳苦大众,要打碎旧世界,建立一个光明自由的新世界。在这激烈的较量尚未明朗之际,诗人已感到希望要来临了。《太阳》概括了这一历史的态势。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讴歌太阳,来讴歌这一伟大的时代,以诗人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的情绪,使人们都能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无疑,太阳在这首诗中是一种象征。

这首诗不长,却写得恢宏大气。诗人是从三个方面入手,构成了这首诗。第一,是写“太阳向我滚来”的气势。“滚”字,是全诗的诗眼,其他诗句,不仅是围绕着这一“滚”字展开,而且这一“滚”字也使其他诗句生辉了。第二,诗人写太阳来了之后的巨大影响。大地上的万物都在复苏,充满了一派生气。“生命”、“高树”、“河流”;“虫蛹”、“群众”、“城市”。一句一种形态,构成了丰富的画面。第三,诗人转向了写自己,写自己的太阳来了之后的心情。太阳的到来,使诗人自己也获得再生,由此,使诗人确信了人类之再生。诗的艺术与形式1、艾青感受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是“感觉”;追求“对于外界的感受与自己感情思想的”融合,创造出明晰的,又具有广阔意义上的视觉形象。2、艾青诗作中光和色是一种暗示、象征,亦即这由情感与光色复合的意象,既具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心理内容;艾青的诗,在形式与内容、光色与意蕴之间有着对应依存关系。3、艾青写诗重视捕捉瞬间印象与感觉,这使他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相联结;但又与此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意象”方式沟通。所以艾青的诗,是世界的,同时又是中国民族的4、艾青重新提倡“自由体诗”和诗的“散文美”,在变化里取得统一,在参错里取得和谐,在运动里取得均衡,在繁杂里取得单纯。早期白话诗是主张诗的思维与形式的彻底散文化,从而达到“非诗化”,实现诗的“平民化”,而当现代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诗人们开始在诗的思维、诗的情绪的基础上追求诗的散文化,以“诗的韵律”替代音乐的旋律,一位现代批评家说,这样的诗歌,“内容是诗的,形式则是散文的”。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芽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作者很重视艺术的锤炼,他认为:“一首好诗里面,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采,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注:《诗论·技术》)所以他的不少诗作,犹如完整的画幅,以协调的光色以及匀称的构图感染着人们。《手推车》一诗,便是将景、情、光、色、图乃至音响,统一得较完美的例子。忧郁的情调和崇高的风度——艾青诗歌的美感特征。1、诗绪即反复回旋在诗中的情感,是构成诗歌格调的基本要素之一。艾青的诗中一再回荡着忧郁的调子,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命运的回应。2、这种诗绪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来源于诗人的个性阅历,也来源于对苦难中国以及农民命运的深沉思索,感时愤世,形成“农民的忧郁”;3、艾青的忧郁中浸透的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爱,以及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他的忧郁悲怆的诗情总是无一例外地将人引向一种庄严、崇高的境界,蕴涵着振奋人心,催人奋发的巨大力量。艾青诗的忧郁之情和崇高之美,既是对民族悲剧性境遇的反映,又是它的升华和超越。第四节田间和七月派诗人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出版的诗集有《未名集》(1935)、《给战斗者》(1943)、《她也要杀人》(1947)、《非洲游记》(1964)、《清明》(1978)等。田间被称为“时代的鼓手”,一方面是说他的诗歌具有现实性,许多重大的社会现实题材都能在其诗歌中得到记录和回应,另一方面是说其诗歌富有战斗性,节奏强劲,句子短促,语言铿锵有力,读来朗朗上口。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七月诗派:用嘶哑的喉咙唱歌: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阿垅、曾卓、邹狄帆、彭燕郊、胡征、杜谷、孙钿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七月诗派的诗歌主张1、七月诗派以倡导现实主义为主题,主张把诗歌与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

胡风“现实主义者的第一任务是参加战斗,用他的文艺活动,也用他行动全部”,必须“更直接地和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

2、七月诗派同时强调作家的主体性,突出诗歌的抒情特性。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家以“锐敏的感受力”、“燃烧的热情”、“深邃的思想力量”去“突进现实的密林”,“拥抱客观现实”,经过“创作的主体和客体相生相克过程”,达到主客观紧密结合。是对当时创作上的公式主底和客观主义的一种有力冲击。

“诗是作者在客观生活中,接触了客观形象,得到了心的跳动,于是通过客观形象来表现作者自己的情绪、体验,旁的文学作品里面的主人翁是客观取的人物,而诗是作者自己。”

阿垅《诗与现实(二)》,指出诗必须具有“强的、大的、高的、深的情感”,诗是人类感情的烈火,有辐射的热,有传达的热。诗是诗人以情绪底突出由他自己直接向读者呈现出的。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自由,向我们来了》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需战争呵!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骸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阿垅:力的搏斗阿垅(1907-1967)又名亦门,原名陈守梅。浙江杭州人。诗人,评论家。1936年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十期。“九一八”事变后,在淞沪战役中受伤,写了报告文学《闸北打了起来》。后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写成长篇小说《南京》,并从事诗歌创作,写有文学评论。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协天津分会编辑部主任。1955年受胡风冤案被捕判刑,后死于狱中。1980年彻底平反。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无弦琴》、报告文学集《第一击》、诗论集《人和诗》、《诗与现实》等。

《纤夫》

嘉陵江

风,顽固地逆吹着

江水,狂荡地逆流着,

而那大木船

衰弱而又懒惰

沉湎而又笨重,

而那纤夫们

正面着逆吹的风

正面着逆流的江水

在三百尺远的一条纤绳之前

又大大地——跨出了一寸的脚步!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