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德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及变化的实证分析31625摘要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德贸易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产业链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贸易往来日益增加,但是由于近年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国际争端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德合作愈加密切,中德经贸关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我国贸易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与德国经济的差距有缩小趋势,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减弱,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加强。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德贸易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分析至关重要。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本文重点通过对中德进出口的商品结构进行分析,以中国和贸易强国德国的双边贸易各项数据为研究基础,通过对中德进出口贸易结构现状的分别探究,重点分析中国对德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根据2010-2019年这十年间中德进出口贸易额以及HS编码分类标准下两国前十大类的商品贸易数据,发现中国的出口优势并分析出中德贸易结构现存的问题,给我国的对外贸易提供借鉴。中德贸易结构作为反映中德经贸关系的重要指标,能对双边贸易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直观的反映,这对我国对外贸易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与德国贸易结构的研究表明: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处于不断优化过程中,现阶段商品结构的互补性明显但在逐渐减弱,双方商品竞争性增强。想要从中方的立场来进一步优化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一是要从商品互补性和竞争性两方面共同提升中国商品竞争力,二是要从政府和企业两大层面加强中德两国间经贸交流。关键词: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结构优化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方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3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正以其推动共同发展的实际效果,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2015年6月初,中国与德国签署“一带一路”签订谅解备忘录,德国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此类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谅解备忘录是国际协议一种通常的叫法,“谅解备忘录”英文为“memorandumofunderstanding”,也可以用“memoofunderstanding”或“MOU”来表示。直译为谅解备忘录,用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协议。意指“双方经过协商、谈判达成共识后,用文本的方式记录下来”,“谅解”旨在表明“协议双方要互相体谅,妥善处理彼此的分歧和争议”。)作为亚洲和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德两国位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端。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中德论坛―共塑创新”上的演讲中所指出的,“中德创新资源禀赋高度互补,可谓创新合作的‘黄金搭档’。”据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说法,中德“一带一路”合作起步早、合作实、前景好。其中,德国是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和最大的域外出资国;“中欧班列”至今共开行1.5万多列,其中近四成往来于中德之间,已成为中德共建“一带一路”最有成效的项目;德意志银行、西门子、福伊特、宝马、DHL等大批德国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并受益于“一带一路”合作和物流建设。特别是随着欧洲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德国的出口更加依赖于亚洲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成为其在亚洲地区出口的首选之地。当今世界,中国和德国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大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愈加迅速。而德国自1990年两德统一后,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恢复,始终保持欧洲经济轴心的地位,特别是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期间,德国经济仍然发展稳定、领衔欧洲经济复苏。中国与德国在经济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在经贸领域求同存异,关系发展迅速。2020年中德双边贸易总额超过2100亿欧元,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德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国。同时,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德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也逐渐成为中欧关系的龙头,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中德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1.1.2研究意义自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投资、经贸、人文等各领域合作全面开花。其中,欧洲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端,是中国不可或缺的合作对象。德国作为传统的欧洲大国,其对“一带一路”的推动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德国对此的态度也将会影响到中国在欧洲布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对欧外交的前景。对于德国来讲,“一带一路”倡议的两大优势确实有助于德国自身的发展。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之一是基础设施的联通,这与德国的一直以来的目标相契合。对德国来讲,他们在历史上就有建设联通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的目标,当时也是希望能够促进德国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倡议与德国的传统目标是不谋而合的。事实上,德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近几年与中国及时开展了铁路、物流和运输领域等各个领域的谈判。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访问德国的时候,重庆与杜伊斯堡正式建立了铁路间的联系。德国铁路集团、中铁、DHL和成都市政府在2016年签署了相关合作意向书。此外,德国的两个重要港口集团,汉堡港和杜伊斯堡港也都对此表示了一定的兴趣。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和投资的联通合作,能够促进德国进一步实践其传统的企业走出去模式,进一步扩大德国的出口市场,这对于德国的经济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德国一直依靠本国企业强大的走出去实力,对外广泛投资,布局产业链。例如德国汽车产业在中东欧国家几乎进行了全产业链式的投资。而“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鼓励了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对贸易、投资等务实经济活动的开放程度,加大、加深这些领域的合作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恰好也为德国的企业对外合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对象国家市场的开放,让对象国的政府、企业以及人民对此类外来投资等活动的态度更加包容;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借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效改善对象国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这将大大提升他们吸引投资的能力,为外来投资创造有利的条件。事实上,中德双赢的合作不仅应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给两国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表现为两国互相之间的借鉴与学习,这也将为中国未来更好、更高效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加牢固的基础。同时,中德双边贸易结构是反映中德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指标,它能对双边贸易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直观形象的反映。笔者重点研究中德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德双边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与德国之间现如今各大类别的商品呈现出怎样的格局,为提高中国在中德贸易间的贸易地位需要针对中德双边贸易结构实施哪些优化对策。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对中德双边贸易结构进行认识研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细致分析的,而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着眼点与关注点。深入研究中德双边贸易结构,有利于认清中德双边经贸发展变化及现状特征,发现中德双边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中德双边贸易结构优化指明方向。同时,专项研究中德双边贸易结构,也有助于补充完善现有的中德贸易相关课题研究,并对相关的双边贸易研究起到借鉴作用。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Richard(2006)研究了中国经济发展及带来的效应,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德贸易关系也在随之不断改善。研究发现德国在欧盟与中国的贸易中所作贡献将不断增强,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发展受到中国对德国贸易方针政策变动的巨大影响:Hilger(2009)对德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情况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指出德国越来越多的项目有向中国转移的趋势;Elizaveta(2009)指出中德两国的双边贸易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德国受中国对外出口产品增长的不利竞争效应影响并不明显。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研究报告(2013)分析了1992~2010年中德双边贸易数据后得出,中德经济相互高度依存,中德双方的贸易对本国工业不构成直接竞争,而是一种补充;中国对德国商品存在依赖性,德国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被低估;中国主要从德国进口高度复杂的工业机械,在反向贸易通道上中国主要还是在出口消费品,这成为德国的一大优势;同时还预测中德贸易关系可能发生转型,中国企业很可能将继续朝全球技术顶尖方向发展,产业内贸易未来将在双方贸易间更占据主导地位。牛津经济研究所调查报告(2013)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期,从着眼于大型基建项目转向以科技发展带动内需的经济模式,因此中国对高新技术和机械的需求将持续增加,而这些领域正是德国的传统强项;该报告还预测到2030年中德贸易将达到8%~10%的年增长率,中国将取代法国成为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由此可以继续依靠其历久弥新的强大传统工业,而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纺织品等简单商品的生产将更多转向越南、孟加拉等国。1.2.2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现阶段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基本情况的研究成果较多。杨解扑(2008)从两国贸易结构分析中得出了中德贸易商品存在很大的互补性,指出了次贷危机使得德国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中国,并且中德贸易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史世伟(2012)总结了中德双边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发现在跨国公司国际化的价值链上,中国往往处在价值链的低端而德国往往处在价值链的高端,德国有目前中国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迫切需要的商品,双方的经济结构仍然有较强的互补性。容惜桦(2013)认为中国和德国的贸易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对德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为主,德国对中国出口以技术密集型投资品为主的商品,两国可极易创造出互利双赢的局面;德国作为技术大国,在机械、汽车、节能环保领域中拥有先进技术,而中国正经历产业结构升级,与德国合作有利于加快经济整合步伐。郭正毅(2014)在对中国与德国贸易关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研究时发现,中德商品货物贸易结构逐渐发生着深刻地变化,其中德国向中国以技术密集、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为主,但结构在改变;中国向德国出口进一步向工业制成品和技术密集型商品集中。1.3研究方法和内容1.3.1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书籍以及知网期刊论文等收集并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历年来关于中德双边贸易的相关研究,在整理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的基础上,筛选出有价值的论点论据,进而对中德双边贸易发展及其商品结构进行逻辑梳理和定性判断。第二,比较分析法。在收集大量权威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数据进行直观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横向数据,对中德双边贸易各类商品之间和同类商品进出口之间在2010年-2019年十年间的异同情况进行判断;通过对比分析纵向数据,对中德双边贸易各类商品及其整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第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既有对商品结构变化的逻辑推理和经验判断,也有大量具体到各类商品年度数值的相关统计分析。这两者的结合既弱化了定性分析的主观倾向,也规避了数据计算的高度抽象性,二者相互佐证使得论证结论更具说服力。1.3.2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以中国和贸易强国德国的对外贸易各项数据为研究基础,通过对中德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的探究,重点分析中国对德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根据2010-2019年十年间中德贸易各项数据,发现中国的出口优势并分析出中德贸易结构现存的问题,给我国的对外贸易提供借鉴。中德双边贸易结构是能反映中德经贸关系的重要指标,能具体直观的反映出双边贸易的发展变化,这对我国对外贸易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通过重点对中德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其的结构优化分析,这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对外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接着说明了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最后指出了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点。第二章为相关理论综述,阐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含义及重要性,简述了对外贸易结构的分类极其重要性。第三章为中国和德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实证。笔者先用表格的方式清晰地展现出2010-2019年这十年间中德双边贸易的总额及其与同期数据的比较,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通过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德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首先对所要研究的数据选取和商品HS分类进行了说明,然后归纳整理了2010-2019年的两国进出口各项数据,重点分析了两国前五大类商品进出口贸易额及占比。第五章进行了中德贸易结构的原因分析从中方的立场提出了优化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对策。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建议。1.4创新点与不足点1.4.1创新点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比,该文研究脉络更为清晰、研究数据更为新颖,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创新之处。第一,研究的时间较新且跨度大。本文具体分析了2010年—2019年中德双边贸易的各项数据并对商品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实证分析的时间跨度也达到了十年之久,更能对商品结构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第二,研究的对象专一。重点选取了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这一角度进行专项研究,对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数据权威、新颖、多样。本文选取了中国商务部、中国海关、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等多个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以HS编码标准下多种不同分类商品的数据为基础,对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分析。1.4.2不足点虽然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是受笔者研究能力所限,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笔者未就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及相关实证研究,比如难民危机对于德国经济的具体影响等,无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其次,笔者只进行了HS编码分类标准下(类)的分类的实证研究,未对分类下的各种商品进行更为细分的研究。最后,笔者未对中德贸易结构与中国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无法得出更为全面科学更具针对性与差异性的启示。1.5本文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产业链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间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但是由于近年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国际争端等外来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德合作愈加密切,中国和德国的贸易关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近几年我国贸易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与德国经济的差距有缩小趋势,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减弱,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加强。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德贸易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分析至关重要。第2章相关理论综述2.1对外贸易结构的含义及简述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也就是国别贸易结构,是指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在对外贸易往来中所处的地位。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包括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两种模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间贸易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份额。本文重点研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以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特征是以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要了解国际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通常都要查看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2.2对外贸易结构的重要性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已从单纯的进出口买卖关系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关系,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多头并进,商品结构、贸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闭关自守的,他们都在经济与其他国家相互依靠,德国是这样,欧洲国家是这样,其他发达国家也都是这样,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在影响别国和受别国影响,而这种影响和被影响的相互依靠现象则正是通过国际贸易这个“传递”渠道得以实现的。此外,国际贸易还成了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国际贸易政策已成为各国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中断贸易关系,就是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建立经济贸易集团来发挥其作用而达到其目的。当然,对外贸易也可以被用来制裁那些违背联合国宪章的行为,制裁侵犯人权、实行种族歧视的国家。总之,通过对外贸易,建立有利于双方的对外贸易结构,可以扩大相互作用,促进相互的经济合作,改善国际环境,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是反映中德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指标,它能对双边贸易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直观形象的反映。研究中德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德双边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德之间贸易的商品结构在2010-2019年这十年间各类商品呈现出怎样的格局,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哪些中德双边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优化对策的实施可以提高中国在中德贸易间的贸易地位。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对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进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笔者通过各项数据细致分析的。深入研究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有利于认清中德双边经贸发展变化及现状特征,进而为中德双边贸易结构优化指明方向。同时,专项研究中德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也有助于补充完善现有的中德贸易相关课题研究,对相关的双边贸易研究起到借鉴作用。第3章中国和德国的对外贸易各项数据及分析3.1中国对德国的出口贸易数据及分析表3-1-12010-2019年中德双边贸易出口情况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累计比去年同期±%年份出口(千美元)总额(千美元)出口额占总额出口进出口201068,047,366142,389,29948%36.334.8201176,434,708169,151,15045%12.318.9201269,217,528161,129,71943%-9.4-4.7201367,358,481161,562,38142%-2.70.3201472,712,277177,752,62941%8.010.1201569,160,911156,783,67744%-4.9-11.8201665,213,892151,286,64443%-5.7-3.5201771,144,137168,098,41242%9.011.1201877,546,794183,880,78742%9.09.4201979,749,500184,858,00043%2.90.6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整理得出从表3-1-3可知,2010年到2016年之间中国对德国出口额有增有减:2010年和2011年所呈现出的趋势是上升的,但是在2012年骤降,中国对德国出口额减少说明德国对中国的需求减少,根据当时情况猜测是受到2011年难民危机的影响,同时2015年开始出口额又有所降低,推测是由于这一年德国接收了大量难民;然而自从2017年习近平主席国事访问德国、中德建立“一带一路”合作以来,出口额稳步上升,从2010年的68亿到2019年的将近80亿,可以看出德国对中国的需求量和依赖度逐渐增加。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142亿到2019年的185亿,体现出中德双方对彼此的需求快速增长,2010年到2014年进出口总额都是在逐步增长的,但是2015年却大幅度降低,推测是难民大量涌入德国影响了中德双边贸易,直到2017年进出口总额才有所回升,这说明了“一带一路”有益于推动中德双边贸易的共同发展。从中国对德国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可以看出,从2010年的48%到2019年的43%,中国对德国的出口额占总额的比例逐渐减少,之前通过分析中国对德国的出口额数据得出德国对中国需求量逐渐增加的结论,但是出口额占总额的份额却减少了,这一现象表明在中德双边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对德国的需求量增长速度超过了德国对中国的需求量增长速度。3.2中国对德国的进口贸易数据及分析表3-2-12010-2020年中德双边贸易进口情况进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累计比去年同期±%年份进口(千美元)总额(千美元)进口占总额进口进出口201074,341,933142,389,29952%33.434.8201192,716,442169,151,15055%24.918.9201291,912,191161,129,71957%-0.9-4.7201394,203,900161,562,38158%2.50.32014105,040,352177,752,62959%11.510.1201587,622,766156,783,67756%-16.6-11.8201686,072,751151,286,64457%-1.8-3.5201796,954,275168,098,41258%12.611.12018106,333,993183,880,78758%9.79.42019105,108,500184,858,00057%1.10.6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海关总署计数据整理得出从表3-2-1可知,从2010年到2014年进口额总体上是逐渐增加的,但在2015年锐减,猜测与2015年中国出口德国贸易额数据骤降原因相同,都是因为大量难民涌入,经济和贸易受到了影响。同样,自从2017年习近平主席国事访问德国并呼吁中德建立“一带一路”合作以来,中国对德国进口额逐渐增加。进口总额从2010年的74亿到2019年的105亿,进口额占总额的百分比从2010年的52%到2019年的57%,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进口德国的贸易额是迅速增长的,中国对德国的依赖度和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第4章中德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分析4.1HS编码及其分类系统简述海关编码即HS编码,是为编码协调制度的简称。其全称为《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Conventionfor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简称协调制度(HarmonizedSystem,缩写为HS)。HS采用六位数编码,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22类,98章。章以下再分为目和子目。HS编码“协调”涵盖了《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商品分类目录》(CCCN)和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两大分类编码体系,是系统的、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它除了用于海关税则和贸易统计外,对运输商品的计费、统计、计算机数据传递、国际贸易单证简化以及普遍优惠制税号的利用等方面,都提供了一套可使用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自1992年1月1日起,我国进出口税则采用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该制度是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目前世界上已有200多个国家使用HS,全球贸易量98%的货物都是以HS分类的,其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标准语言。因此笔者将从编码分类方式出发,研究分析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表4-1-1HS分类系统海关类别
(类)HS编码(章)商品类别第一类01-05活动物;动物产品第二类06-14植物产品第三类15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四类16-24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第五类25-27矿产品第六类28-38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第七类39-40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第八类41-43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鞍具及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容器;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第九类44-46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第十类47-49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其制品第十一类50-6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十二类64-67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第十三类68-70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第十四类71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第十五类72-83贱金属及其制品第十六类84-85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十七类86-89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第十八类90-92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第十九类93-96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第二十类97杂项制品第二十一类98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注:该表中的编码(章)由于研究涉及不多并且其种类繁多,故只列出了编码章号而未列出商品名称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4.22010-2019年德国对中国进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别情况由于HS编码分类更为合理科学、按其分类的商品占到了全球贸易总量90%以上,因此目前大部分国家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均以此作为参考。中国也从1992年开始釆用编码进行贸易商品分类,逐渐丰富种类并成为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分类标准。所以笔者的商品研究选取从HS编码分类的方式着手来重点分析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首先,就2010-2019年中德双边贸易进出口前十类商品(类)进行简单统计(见表4-2-2、表4-2-3、表4-2-4、表4-2-5。表4-2-22010-2014年德国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变化情况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顺序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一第16类43.6第16类42.9第16类38.6第16类39.1第16类38.4二第17类30.3第17类30.5第17类33.1第17类31.4第17类33.8三第15类6.2第18类6.3第18类6.9第18类7.3第18类6.9四第6类5.9第15类6.2第6类6.6第6类6.8第6类6.5五第18类5.8第6类6.0第15类6.2第15类5.9第15类5.6六第7类3.9第7类3.5第7类3.6第7类3.9第7类3.8七第11类0.7第11类0.7第11类0.7第11类0.8第13类0.7八第13类0.6第10类0.6第13类0.6第13类0.7第11类0.7九第10类0.6第13类0.6第20类0.6第1类0.7第1类0.7十第20类0.5第20类0.6第10类0.6第20类0.7第20类0.6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别报告网(/default.asp)相关年份的国别报告数据表4-2-32015-2019年德国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类)变化情况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顺序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一第16类38.0第16类35.0第16类37.2第16类38.1第16类37.7二第17类31第17类33.6第17类31.3第17类31.3第17类30.8三第6类8.0第6类8.1第18类8.3第18类8.5第6类8.7四第18类7.8第18类8.1第6类8.2第6类8.0第18类8.5五第15类5.5第15类5.3第15类5.6第15类5.2第15类4.5六第7类4.0第7类4.0第7类4.0第7类3.7第7类3.5七第1类1.2第1类1.5第1类1.0第1类0.9第1类1.7八第13类0.8第13类0.8第13类0.8第13类0.9第13类0.8九第11类0.7第11类0.7第4类0.7第20类0.7第4类0.7十第20类0.7第4类0.6第11类0.6第11类0.6第11类0.6注:由于最新的报告数据只提供到2019年,所以笔者选取了2010-2019年的数据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别报告网(/default.asp)相关年份的国别报告数据由表4-2-2和表4-2-3可知:近十年来(2010-2019年)中德双边贸易中德国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的前十类商品种类基本未变,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的第16类机电产品和第十七类运输设备更是长达十年稳居不变,并且这两类的占比都高于30%,远远高于顺序在第三位的类别。同时可以观察出第三第四位上主要是第18类(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和第6类化学工业产品的交替互换,其他大部分商品顺序变化较小,且均为工业制成品。表4-2-42010-2014年德国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类)变化情况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顺序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一第16类46.1第16类44.6第16类45第16类44.8第16类45.7二第11类12.5第11类13.6第11类12.9第11类13.4第11类12.8三第17类9.2第20类8.5第20类8.6第20类8.3第20类8.3四第20类8.1第17类6.3第15类5.7第15类5.9第15类6.2五第15类4.7第15类5.7第17类5.3第6类4.5第6类4.6六第6类4.0第6类4.3第6类4.2第18类4.2第18类4.2七第18类2.9第18类3.3第18类3.9第17类4.1第12类3.4八第12类2.7第12类3.1第12类3.2第12类3.3第7类3.1九第7类2.3第7类2.6第7类2.8第7类3.0第17类3.1十第8类1.7第8类1.7第8类1.8第8类1.9第8类1.9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别报告网(/default.asp)相关年份的国别报告数据表4-2-52015-2019年德国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类)变化情况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顺序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海关分类占比%一第16类47.4第16类49.2第16类50.0第16类50.3第16类49.9二第11类11.7第11类10.6第11类9.8第11类9.1第11类8.7三第20类8.6第20类7.9第20类8.0第20类7.6第20类7.9四第15类6.2第15类6.0第15类6.2第15类6.5第15类6.7五第6类4.5第6类4.3第6类4.6第6类5.2第6类5.0六第18类4.5第18类4.1第18类4.1第18类4.2第18类4.7七第12类3.4第17类3.8第7类3.4第17类3.5第7类3.4八第7类3.1第7类3.2第17类3.3第7类3.4第17类3.1九第17类2.7第12类3.2第12类3.0第12类2.9第12类3.0十第8类1.8第8类1.7第8类1.6第13类1.5第8类1.5注:由于最新的报告数据只提供到2019年,所以笔者选取了2010-2019年的数据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别报告网(/default.asp)相关年份的国别报告数据由表4-2-4和表4-2-5可知:在近十年来(2010-2019年)的中德双边贸易中,德国对中国进口主要商品构成的前十类商品种类基本未变,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的第16类机电产品和第11类纺织原料及制品更是长达十年稳居不变,并且第16类的占比都高于40%,远远高于其他类别商品的占比。同时根据占比可以看出德国对于中国第11类纺织品的需求逐渐减少(从2010年的12.5%到2019年的8.7%),而对于第20类杂项制品的需求逐渐上升到第三位并从2011年保持至2019年。另外,第17类运输设备从2010年的第三位9.2%跌至2019年的第八位3.1%,说明中国运输设备在德国市场的竞争力逐渐降低,而从表4-2-2和表4-2-3可以得知德国对中国这类商品的出口占比稳定在30%,这反映出相对而言中国在该类商品上更加依赖德国,笔者认为这反映出中国与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距,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层面的科技基础仍显不足,其技术水平无法足商品的消费需求。总体上来看,2010-2019年中德贸易双边进出口主要商品构成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说明中德双边商品贸易结构相对而言是稳定的。而中德双边贸易中进出口前两类商品均未出现排位变化,进出口最多的商品始终是第16类机电产品,这说明两国在机电类商品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德国出口至中国的第二大类产品始终是是第17类运输设备,同时中国出口至德国的第二大类产品也始终是第11类纺织原料及制品,这些排名近十年都没有发生变化,反映出这两类商品各自在德国和中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此外,由表4-2-2至表4-2-5还可以发现,2010-2019年中德双边贸易进出口前五类商品有三类基本相同,即第16类机电设备、第6类化学产品和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由此可以判断出两国在这三类商品上存在竞争性的可能极大。为了使经验判断的准确性得到提高,笔者将进一步从2010-2019年双边贸易前五类商品的贸易额及其占比等量化性数据出发进行分析。4.32010-2019年德国对中国进出口主要五类别情况表4-3-12010-2019年德国对中国出口主要五类商品金额变化情况(百万美元)第16类第17类第18类第6类第15类年份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201030,87843.621,45330.34,1345.84,1845.94,3946.2201138,57242.927,43630.55,6456.35,3506.05,5666.2201233,05838.628,29033.15,9346.95,6226.65,2696.2201334,91039.128,01531.46,4847.36,0666.85,2985.9201438,25938.433,64933.86,8866.96,4636.55,5525.6201530,28838.024,69631.06,2497.86,3888.04,3785.5201629,82835.028,69333.66,8768.16,9098.14,4795.3201736,72637.230,91631.38,2158.38,1028.25,4855.6201842,11438.134,66631.39,3458.58,8978.05,7055.2201940,66137.733,14930.89,2028.59,3968.74,8674.5注:由于最新的报告数据只提供到2019年,所以笔者只选取了2010-2019年的数据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别报告网(/default.asp)相关年份的国别报告数据表4-3-22010-2019年德国对中国进口主要五类商品金额变化情况(百万美元)第16类第11类第20类第15类第6类年份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金额占比201038,69546.110,46112.56,7688.13,9194.73,3684.0201139,91044.612,13113.67,5838.55,1335.73,8454.3201235,25245.010,10612.96,7408.64,4975.73,2974.2201334,17244.810,21613.46,3618.34,5235.93,4604.5201436,87845.710,29112.86,7068.34,9766.23,7444.6201536,26247.48,92411.76,5928.64,7526.23,4714.5201638,01149.28,20610.66,1107.94,6386.03,3564.3201740,91650.08,0349.86,5208.05,1066.23,7974.6201844,80950.38,0989.16,7757.65,7686.54,5815.2201942,90549.97,4938.76,8147.95,7876.74,3215.0注:由于最新的报告数据只提供到2019年,所以笔者只选取了2010-2019年的数据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国别报告网(/default.asp)相关年份的国别报告数据由表4-3-1和表4-3-2数据可以看出,中德双边贸易进出口前五类商品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首先,中德双边贸易进出口前五类上在2010-2019年这十年间的出口或进口的贸易额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在2012年中德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幅度减少,这可能是受到难民危机的影响。2015年部分商品尤其是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的进出口贸易额两国均出现回落现象,这可能是受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所导致的。2017、2018年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大幅度增长,猜测是由于2017年习近平主席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德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公开表态支持“一带一路”的国家之一,中德两国有意加强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合作。其次,由于中德双边贸易中进出口前五类商品的贸易额及占比很大,所以其数据的变化对中德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影响也较大。观察数据可以得知德国对中国进口前五类商品所占比重较大,占据了德国对中国进口商品总额的近八成,其中前三类商品将近占总额的七成;而德国对中国出口前五类商品所占比重极大,占据了出口总额的九成多,尤其是前三类商品占比达到近八成。其中第16类机电产品在进出口商品中的占比基本稳定在四成上下、贸易额也是远高于第二大类商品,是两国双边贸易中竞争性最强的商品类别。同时可以观察到,德国对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贸易额从2010年的43.6%降至2019年的37.7%,从占比上可以看出是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德国对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贸易额从2010年的46.1%升至2019年的49.9%,从占比上可以看出是逐渐增加的趋势。总体上来说2010-2019年这十年间中德双边贸易中最大类别机电产品只有2013年和2014年德国对中国进口贸易额略低于德国对中国出口贸易额,这说明中国在机电产业有着良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该类商品在中国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在前五年中德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总是高于德国对中国的进口贸易额,但是之后的五年中只有2017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较高,说明中国在该类别的竞争力也是逐渐提高的。但是对于第6类化学工业产品,德国对中国出口无论是贸易额还是比重总是高于德国对中国进口的值,而且德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和比重都在增加,虽然中国对德国的出口贸易额和比重也在逐渐增加,但是明显增长速度较缓慢,也就是说虽然这两类商品两国存在一定竞争性,但中国的竞争力仍显不足。此外,进出口前五类商品中除以上三种具有竞争性的商品外,还存在进出口各异的两组四类商品。其中,中国对德国出口为第11类纺织原料及制品和第20类杂项制品;中国自德国进口的商品为第17类运输设备和第18类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等。这两组商品中,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两类商品与中国自德国进口的两类商品相比,各自两类商品叠加的贸易额之和相差逐渐增大,2010年相差不到一倍的贸易额到2019年相差将近三倍的贸易额;德国对中国出口的这两类商品占比之和平均高出德国对中国进口的两类商品二十个百分点,并且后者两类商品属于劳动力密集性商品、前者两类商品的资本技术含量明显更高,这反映出两国在这两类商品上互补性潜力较大,更多地表现为互补特征。第5章中德贸易结构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优化5.1中德贸易结构问题的原因分析由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中国对德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主要存在于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的工业产品中,这与中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资源丰富的国情相符合。从中国出口德国的前十大类商品来看,其中有七类商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前三大类的贸易额基本上占中德贸易进出口总额八成的比例,但是其中只有一类商品属于技术型商品,而德国出口中国的前三类商品均属于资本技术型商品。这能很明显地表现出在中国对德国出口的商品中具有贸易竞争力的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商品,也可以说明中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方面贸易竞争力不强,这也意味着德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主要存在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中,笔者认为这与德国的高技术水平相符。但也可以看出近几年德国的运输设备商品竞争力有些许微弱的降低,可能是由于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饱和等因素导致的。同时笔者观察到中国对德国出口商品的第二大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笔者认为这是国际贸易发展下劳动力优势影晌力的降低和商品的可替代等因素造成的,因此中国更应该加快优化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速度,跟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更换低技术高人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强资本技术型产品的竞争力。笔者认为中德两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所呈现的特征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一是中国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升级过程中,促使中国的资本技术型商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了中国对德出口商品结构,增加了中国对德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中国出口德国的商品竞争力因此得以提升,双边贸易商品竞争性逐渐增强,这主要可以从双边贸易近十年来最大的商品类别都是机电产品可以看出。二是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的竞争互补性特征主要受两国要素禀赋影响,由于中德两国要素禀赋较大的差异性形成了中国对德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德国对中国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典型互补型商品结构,而要素禀赋的趋同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部分商品竞争性的产生与增强。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虽然中德两国均为制造业大国,但中国拥有的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贸易市场,资本缺乏和技术发展瓶颈等制约着中国的出口发展和对资本技术型商品的进口需求;而德国拥有的是雄厚的资本力与领先世界的技术能力,国内资源贫乏等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却又推动了对纺织原料、杂项制品等的进口需求。5.2中德贸易结构问题的优化分析根据本文的实证数据研究结果分析来看,中德双边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共存,并且竞争性逐渐增强,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商品结构发生了优化。从中国对德国出口的最大类别机电产品从2010年的46.1%到2019年的49.9%可以看出中国对德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整体优化在较长时间里主要依靠的是此类商品的结构优化,但现阶段仍以劳动密集型商品结构优化为主,这表明中国对德国出口商品结构仍存在不少的优化潜力。同时,中国出口德国的第二大类商品纺织原料及制品从2010年的12.5%降到了2019年的8.7%,这正说明了中国正在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为了进一步对中德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优化,从中国的立场来说是就是要尽力改变以劳动密集型商品结构优化为主的现状,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结构优化的程度,减少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过度产出。笔者认为这可以着重从商品竞争力、产业内贸易发展以及两国经贸关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通过前几章关于商品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中德双边贸易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且竞争性不断增强,两国在好几类相同的商品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竞争性,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中的竞争性较强。第二,中德双边贸易互补性明显且互补性逐渐减弱。中国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商品上具有互补优势,德国在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商品上具有互补优势,中国的纺织原料及制品互补性存在减弱的趋势。第三,以资本技术型商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领域不断拓展。两国在劳动密集型商品化学产品上的产业内水平较高,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上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较快,在医疗仪器设备等商品上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产业内贸易特征。结论与建议6.1结论首先,从本文的数据可知中德已在这十年里成为彼此非常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每年双方都有高达上百亿美元的商品贸易往来,尤其在习近平主席提出新“一带一路”的理念并与德国总统默克尔达成共识之后,中德贸易拥有了双方最好的贸易背景、进入了更好的发展时代。其次,从本文的各项实证数据可以看出中德双边贸易互补性明显。中国对德国出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德国对中国出口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为主,这也是中德双边贸易额增长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然而,中德双边贸易商品同时也具有竞争性。具体表现为中国和德国向对方出口的贸易前五大类中有三大类是趋同的。尤其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在中德双边贸易额最大的技术型商品机电设备产品上表现出竞争性逐渐增强的趋势,中国对德国出口商品贸易竞争力与德国对中国出口商品贸易竞争力的差距逐渐缩小;而中国对德国出口贸易额占第二大类的劳动密集型商品纺织原料及制品比重逐渐下降,这说明中国对德国出口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6.2建议1.提升中国商品竞争力从中方的立场来讨论商品结构优化问题,重点是如何提升中国相对于德国的商品竞争力问题,其重点在于提升商品自身竞争力。由前文的实证分析可知,中德两国出口商品整体上在对方市场的竞争力均不高,并且中国有几类商品对于德国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中德双边贸易的商品竞争性与互补性共存,因此要提升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必须从互补性和竞争性两方面共同入手才能得到保证。从互补性角度来看,中国与德国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的比较优势差异主要是由两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所带来的。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不断丧失,中国具有优势的商品领域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期。同时,虽然中国的制造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加工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量,改善了中德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加工商品的低技术生产环节,中国的高新技术仍是薄弱的环节,从而导致了中国在中德双边贸易中处于被动不利的位置。因此,为了突破中德双边贸易互补性领域的发展瓶颈,中国应在利用劳动力进行加工贸易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进程、升级商品价值链,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引进以及利用外资的技术外溢等渠道开发新型科技产品,培养新兴的主导优势产业,创造出中国商品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中国的互补优势商品领域扩张,以新技术和新产品打入德国市场,促进中德双边贸易量进一步增长,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贸易量的大幅增长,最终改变中德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而达到有利于中国商品贸易的优化状态。从中德双边贸易的竞争性角度来看,需要引导中德双边贸易中存在贸易竞争性的商品良性竞争,在避免恶性竞争的基础上努力优化转移双边贸易竞争性的商品领域。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国对德国出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农业大学《商务应用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利学院《电波传播概论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东方学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实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维与教育创新创业》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玉职业技术学院《混凝土结构与性能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医用红外热像仪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Unit 5 The Monarch's Journey Understanding ideas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一册
-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模式识别技术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化工软件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2
- 护苗行动安全教育课件
- 生物-山东省潍坊市、临沂市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和答案
- 2025年小学督导工作计划
-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 2025年月度工作日历含农历节假日电子表格版
- 基于ChatGPT的ESG评级体系实现机制研究
- 2024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精对苯二甲酸市场分析报告
- 《商务数据分析》课件-商务数据的分析
- 成人手术后疼痛评估与护理团体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