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五下18威尼斯的小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
18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13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语文要素】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2.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15个字,会写12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重点)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一、揭示课题,学习第1自然段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艇”的写法)
2.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相机板书: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小结: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有许许多多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人们出行就要靠小艇。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小艇的作用与“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密不可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写了小艇的样子、乘坐小艇时的感受、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还有威尼斯人的活动。
(相机板书:样子/乘坐/感受/船夫/驾驶技术好/人们的活动)
3.学生自学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教师相机指导易错字,如“艄”读“shāo”,不要读成“xiāo”;多音字“哗"在“哗笑”中读“huá”,拟声词“哗”读“huā"。
4.指导写字。提示学生注意:“翘”字中的“尧"不要多写一点,第六笔竖弯钩要写得长一些;“簇”字第九笔是横折钩而不是撇。
三、学习第2-4自然段,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1.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让你读的时候有一种静的感觉,哪些地方又给你动的感觉?
2.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
(1)静的感觉: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2)动的感觉: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追问:为什么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把小艇比作水蛇,让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小艇的造型和行动灵活轻快的特点能够适应威尼斯纵横交错的河道,符合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条件。
3.指导学生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突出小艇的样子,以及它灵活便捷、速度快的特点。
4.提问:这样一静一动的描写好在哪里?
预设:让我们生动地感受到小艇形如新月、动如水蛇的特点,从而充分理解为什么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5.出示小艇的图片,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或加上自己的联想介绍小艇的造型,介绍时要说清它的特点。
6.让学生读第3、4自然段,交流还有哪些内容给人以动感,并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预设:
(1)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
让学生观看小艇“起航”“沿着蜿蜒河道前行"的视频,感受景致的独特,体会“说不完的情趣”。
(2)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
引导学生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与“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
①让学生找一找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表现在哪里。
②引导学生抓住“毫不手忙脚乱”“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等语句品读,感受船夫在不同情况下的胸有成竹,体会这里的动态描写在表现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同时,也展现出水城的美和活力。
③提问:写船夫驾驶技术的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动感,这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什么关系?
预设:正因为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夫日日驾驶小艇,才练就了高超的本领。
7.小结:通过作者对小艇的样子、乘坐小艇的感受和船夫驾驶技术的描写,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威尼斯的动、静之美。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5-6自然段,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难点)
2.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回忆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1.让学生读第5-6自然段,体会哪些地方让人感受到动态美或静态美。
2.组织学生交流。
预设:
(1)动的感觉:第5自然段。
①让学生用笔圈一圈:作者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一句话中都写到了小艇?
预设:因为威尼斯是水上城市,人们的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小艇。
③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这里的动态描写表现出众多小艇灵活穿梭在河道中的样子,生趣盎然,让我们感受到小艇带给威尼斯的活力。
(2)动的感觉: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好的小艇……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①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动态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感受到戏院散场后的热闹、繁华。②点拨:小艇动,人们也动。从白天到夜晚,小艇都与人们的工作和休闲密不可分,可见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这部分内容与文章的中心是紧密联系的。
(3)静的感觉: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①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静态描写让你有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感受到夜晚的威尼斯十分安宁、静谧,就像一幅绝美的画。
②小结:在威尼斯,艇动了,整座城就热闹了;艇停了,整座城就寂静了。威尼斯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③指导朗读:出示夜晚的水城画面,让学生观察月亮、建筑、桥梁、船只的特点,读出它们与水相映相倚的静态美。
3.小结:艇动、艇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衬托出小艇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威尼斯的动态美还是静态美,都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有紧密的联系。
三、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让学生借助板书说说小艇为什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预设:威尼斯河道纵横,小艇独特的造型,使它能灵活便捷地行驶。坐在小艇里,有说不完的情趣,船夫的驾驶技术也十分高超。在威尼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活动都离不开小艇,所以小艇成了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2.让学生读读课后“阅读链接”,思考: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完成下面的表格。
3.组织学生交流。
[教学板书]
18威尼斯的小艇
样子
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乘坐感受
船夫驾驶技术好
人们的活动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动静结合的表达手法,重点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感受威尼斯的独特魅力。
第1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懂每一部分写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关注小艇的动态和静态入手,体会这些内容与作者表达的目的,把文章写的是什么与为什么这样写紧密联系起来。
第2课时,在引导学生体会威尼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时,我还结合第5-6自然段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其与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联系。最后,拓展“阅读链接”中的两个片段,进行比较阅读,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诲(huì)惟(wéi)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弈
人物做法结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相关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盂(yú)沧(cāng)沧凉凉孰(shú)汝(rǔ)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
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两小儿辩日
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正午时()。近()远():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里一样热。
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小儿辩日
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远),正午时(近)。近(热)远(凉):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汤)里一样热。
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
(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6.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这是两个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小孩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
7.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8.领悟道理: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1:要像两个小孩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预设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堂小结,情境表演
1.《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在生物发酵产业产业链优化升级中的应用前景报告
- 2024年9月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笔试试题
- 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医疗美容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评估报告
- 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在绿色住宅社区的推广与应用分析报告
- 2023年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 绿色消费理念在2025年绿色家居窗帘品牌推广中的传播与消费者引导报告
- 2023年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考试答案
- 2023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计划
- 2023年继续教育八大员安全员考试+答案
- 2023年造价工程师安装工程真题加参考答案及解析
- 第12章一次函数 单元测试 数学八年级上册 沪科版
- 2025平面设计合同范本
- 养老服务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宁夏中卫人文介绍
- 湖南省英语高考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 行政执法资格证法律知识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报名登记表(样表)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查房课件
- GB/T 44230-2024政务信息系统基本要求
- 宫腔镜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