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藏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及教学反思)
4*藏戏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4.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戏曲欣赏:课堂开始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欣赏一下我们中国的戏剧文化,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这些戏剧的种类。
2.新课导入:不必说明快抒情的安徽黄梅戏,细腻婉转的江苏昆曲,铿锵大气的河南豫剧;也不必说有多样化中国风乐器伴奏、丰富脸谱文化的京剧。单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藏戏》里就饱含着我们中华传统戏剧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藏戏,看看它又有着什么特色。
3.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猜测“藏戏"是哪个地方的戏曲艺术。(西藏地区藏族的传统戏曲)相机补充:藏戏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4.知识锦囊:藏戏:藏族戏剧的泛称,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贴近群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二、初读感知
1.默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2.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3.检查读文,齐读生字词“僧人、脱缰、吞噬、开山鼻祖"等词语。
词语解释:开山鼻祖: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开创者。哄堂大笑:一屋子人全笑起来。本课指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发誓架桥招来人们嘲笑。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课文中指巫女的性格。
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概括藏戏的主要特点;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介绍藏戏的形成;第三部分:第8~17自然段介绍藏戏的艺术特色;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总结藏戏的传承方式。)
2.再次阅读第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概括藏戏的特点的?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戴着面具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没有舞台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演出时间长
(开篇以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突出了藏戏的特色: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好几天。这样的开篇方法颇具特色,既先声夺人,总领全文,又激发读者的好奇,引出下文。)
3.随堂演练:句式转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4.合作探究:了解藏戏的起源:自由读第4—7自然段,交流讨论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创始人是谁?关于他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汇报交流:(1)传奇一: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一无所有的僧人。
(作者用精炼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传奇二:从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到58座铁索桥。
传奇三:从僧人到藏戏的开山鼻祖。
(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时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5.默读课文8~17自然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下面表格。
特色具体介绍
戴着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
不受时间限制
出示相关内容: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人物面具代表
唐东杰布白色——
国王红色威严
王妃绿色柔顺
巫女半黑半白两面三刀
妖魔青面獠牙压抑和恐怖
村民白布或黄布朴实敦厚
戴着面具演出形象突出性格突出夸张象征
出示图片:善者:白色→纯洁国王:红色→威严王妃:绿色→柔顺
活佛:黄色→吉祥巫女:半黑半白→两面三刀妖魔:青面獠牙→压抑恐怖
6.再读课文8~1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戏的特点的。
(1)藏戏面具的特点。(8-14自然段)
(2)藏戏演出时没有舞台。(15、16自然段)
(3)藏戏演出形态方面的特点。(17自然段)
7.合作朗读。(出示PPT)
8.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9.师生交流总结:藏戏有什么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没结束;●情节可以任意拖延;●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一段戏可以再三重复。
10.合作探究:回想一下你了解的京剧脸谱知识,比较一下:藏戏的面具和京剧的脸谱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自由交流)
主题探究
1.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藏戏浓郁的雪传奇色彩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2.写作特点:开篇用反问的手法概括了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的特色做了生动的描写,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文章,又运用了比喻、反问、夸张等手法来介绍藏戏的特色。
五、拓展延伸
其他的地方戏曲
黄梅戏安徽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代表严凤英,代表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豫剧河南主要剧种。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
六、随堂演练
(一)根据藏戏里人物的身份选择填空。
A.两面三刀的性格B.压抑和恐怖C.柔顺D.威严E.纯洁F.吉祥
1.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代表(E)
2.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代表(D)
3.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代表(F)
4.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B)
(二)中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文化的宝藏。课下查阅资料,去了解更多地区的艺术形式吧。
[板书设计]
4*藏戏
概括特色:戴着面具没有舞台演三五天民族特色
形成过程:发誓架桥募捐架桥创立藏戏
主要特点:面具舞台剧情唱腔动作艺术魅力
时长
传承方式:师传身授,代代相传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让我们对藏戏有基本认识和了解,同时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前三段,三个连续的问句是对藏戏特点的总体提示,中间的主体部分,围绕藏戏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详细展开介绍,同时也是对前面一个问题的回答,自然呼应。在从不同方面进行具体介绍时,作者也并未面面俱到,而是抓住特色最鲜明之处进行描绘。比如,对于藏戏中的面具,作者主要介绍了面具中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从藏戏的演出舞台,演出方式等。探究面具得以长久保留的原因。主体部分叙述完之后,用一句话作结。我们带着疑问开始阅读,随着内容的有序推进,心中疑问逐渐消除,让人既获取知识,又感受到藏戏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信息。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诲(huì)惟(wéi)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弈
人物做法结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相关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盂(yú)沧(cāng)沧凉凉孰(shú)汝(rǔ)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
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两小儿辩日
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正午时()。近()远():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里一样热。
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小儿辩日
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远),正午时(近)。近(热)远(凉):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汤)里一样热。
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
(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能妄下判断。
预设2:受时代所限,当时无法判断两小儿孰是孰非,孔子自然也不可能知道。
学生或教师补充与日地距离相关的科学资料,解答“两小儿"的疑惑。
6.从这个故事中,我觉得这是两个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小孩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孔子。
7.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8.领悟道理:从两小儿的辩论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预设1:要像两个小孩一样有探索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但是不能仅仅从自己的经验来考虑问题。预设2:要像孔子一样,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堂小结,情境表演
1.《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起诉合同范本
- 2025年专业咨询服务合作协议书
- 防汛排水施工合同范本
- 中国水泥混凝土摊铺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 2023-2029年中国双氯芬酸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七年级北师大版上册语文落叶知识点
-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 2025年粮食、棉花、化肥等农产品仓储服务项目投资申请报告
- 中国背心式手提袋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公司自备车出差申请表
- 流行病学与医学统计学课件
- 电信渠道管理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优质课件(共20张)
- 口腔医学美学课件-3
- 酒店的安全管理制度
- 杭州市主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图
- 湖南省阳氏宗亲分布村落
- 丰田卡罗拉电路图介绍
- 中考语文十大专题总复习资料
- 汽车驾驶员专业竞赛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