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述题复习_第1页
毛概论述题复习_第2页
毛概论述题复习_第3页
毛概论述题复习_第4页
毛概论述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概复习第一章第2节讨论题解析1、关于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义的思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确实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内涵,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就是一门政治学,或者仅仅是一门能为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的哲学。其实,如果深入去了解,我们会发现它涵盖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也正是在此根底上,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道格拉斯•C•诺思评价说:“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那么,为什么局部西方学者评价较高的马克思思想,在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多年的中国,反而不太受我们年轻一代的待见?我认为,错不在马克思及其思想,错的是我们所采取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例如,对马克思的思想或进行肢解,使其面目模糊甚至面目全非;或进行强制灌输,使其沦为宣传工具;或口是心非,名义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实际上行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事等等。这些作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印象,以及对与马克思相关联的学科的兴趣。确实,马克思〔主义〕没那么神,然而,它其实也没少数人认为的那么“坏”。俗话说,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得先亲口尝一尝。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是这样,只有先走近它并了解它,我们才可能做出较为准确的价值判断。实际上,抛开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的影响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现代西方文化,思考为何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以及思考如何吸收借鉴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为当前中国的开展实践提供指导。这些思考在有些同学看来或许有那么一点“高大上”,但仍具有其价值。正如有的同学所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前途其实是和他人、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绑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既需要关注个体的存在价值,也有必要树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信仰,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更有光明和希望。最后,套用一位学者的话与大家共勉: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2、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必然性的分析此题在分析过程总应注意以下两点:〔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区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思想是对20C初至70年代末人们对中国开展道路探索之理论成果的总称,而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局部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局部。之所以将这一阶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命名为“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对毛的一种纪念,同时也是对其个人功绩的一种肯定。有些同学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归功于毛泽东一人,还有的同学认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并非必然,更多地是偶然性所致,应该是没能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内涵所致。〔2〕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开展是众多必然性因素与偶然性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唯物史观在主张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历史人物的出现,进一步表达了历史的开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一方面,“时势造英雄”,任何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开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出现也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等偶然因素。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上的伟大人物,无不是在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里,意识到社会开展进程产生的社会需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的发起责任;并把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来加以解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开展也必须放到特定的条件下去理解。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理解在特定的时代和国情背景下,就会涌现出特定的理论探索及历史人物;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同学只把握了客观条件,忽略了对主观条件的关注。第一章第3-4节思考题解析1、关于“我们眼中的邓小平”一般而言,伟人都做出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伟大业绩,其功绩对当时或者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许你我一辈子都成不了伟人,然而,了解伟人是怎样炼成的,既可以帮助我们回忆与伟人相关的那段历史,又能让我们在比拟中反思和学习。就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位伟人而言,他们的一生折射着中华民族在国家开展路径上的艰辛探索;与此同时,中国开展道路的选择也深受他们个人的理想、知识能力以及性格气质的影响。因此,关注这两位历史人物,不仅有助于厘清伟人与特定历史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中国在社会开展道路上的探索做出反思;而且有利于我们去了解他们的不平庸之处和可尊敬之处,从而为我们个人的开展带来某些有益的启示。例如:曾有同学在回忆邓小平早期信仰确立过程时指出,“这些经历对塑造这位中国历史十字路口的引路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观当代大学生,许多时候也正是缺少了这样一类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带来的磨砺,从而普遍缺少坚韧的意志和民族使命感、责任感”。还有同学这样总结道:“永远怀着对光明的期盼,让他挺过三起三落,以及那些不断磕碰的日子;果断勇敢,敢做敢当,让他能够在复出之后,快刀斩乱麻,砸掉权威招牌;超乎常人的格局眼光,让他能提出最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手段,开展蓝图;而仰望星空之后的脚踏实地,让这些蓝图能够真正一步步实现——这一切都是我们最最需要的品质。”在我看来,这种感悟和总结的过程,其实正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它对于我们的成长与人生规划而言,应当是不可或缺的。2、关于华西村的案例与“实事求是”的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大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做案例分析题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一般而言,做案例分析题应当首先看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案例,再结合案例和实际来解答问题。就此题来看,给出吴仁宝的事例并非是为了让大家去深度关注吴仁宝本人〔假设有兴趣当然也可以关注,但这并非此题的重点〕,而主要是为了引出“实事求是”这一主题。因此此题的答复宜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对实事求是内涵的理解;〔2〕联系其内涵及案例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难的原因;〔3〕联系内涵和实际解析实事求是的落实举措。许多同学能按照上述要求来展开论述,但也存在着两种较典型的错误倾向:一种是只有理论总结没有联系实际的展开性分析〔即条条点点式的〕,一种是虽然联系了实际,但分析时完全脱离了案例本身或“实事求是”这一主题。以下为上学期两位同学的答案,根本做到了层次清晰,同时又能联系案例或实际进行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注意:无论是案例分析、论述题还是小论文,这几点要求均是得高分的关键点〕,可以作为此题的参考答案供大家学习一下:答案一:我认为,实事求是包含多个方面。第一个是按照实际情况来办事,正确制定开展路线和开展目标,理论也要结合实际。正如吴书记所说,华西村之所以能颇有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模式,是因为华西村每年的产值高,而且整个村的经济实力也很好。实事求是的另一方面表达在领导生活态度上。领导的生活应该要朴实,要接地气,而不是过度奢侈豪华。作为华西村的党委书记,吴书记的住处不奢华,不高调,简约质朴实用,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表达。虽然百姓们都住的是大别墅,但他依旧坚守着自己效劳群众的理念。为什么吴仁宝书记觉得做到实事求是难呢?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往往不能到达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许一个乡镇不需要那么豪华的酒店,住宅和高楼,反而更需要保证村人民的就业和社会福利。但相对而言,前者是“看得到的政绩”,后者是“看不到的”。作为领导,时常会选择创造一道道亮丽辉煌的城市风景,来向前来参观的高层展示自己的政绩。同时,由于城市GDP上下和经济收益时常成为考核官员的一个砝码之一,许多官员领导大肆搞经济搞建设,完全忽略了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性,甚至高估一个城市的开展潜力,这就是不按照实际办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那么。第二,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实事求是理念的推行造成一定障碍,政府制度上的一些不完美也可能让实事求是渐渐成为一句空话。正如吴老说的一样,领导吩咐要做出什么样的成绩,虽不合实际,但也不好推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实事求是原那么的桎梏。第三,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推行实事求是的原那么。由于管理上和制度上的一些问题,许多官员自私自利,公私不明,又好面子,不踏实,久而久之,这样的不良风气传播开来,人人尽皆效仿,更谈不上实事求是了。我认为做到实事求是的关键在于法律和制度建设,让一切决策和行为有法可依,这既符合依法治国的原那么,也符合社会开展需要,即能够肃清官僚主义风气,也能为实事求是办事方法立下更牢固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除此之外,我也相信典范的力量。像吴书记这样的人就是很好的例子。我认为应该在一定范围多多加强宣传教育作为辅助,进一步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总的来说,我认为应该借鉴并学习一些其他国家的管理经验,总结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实事求是的精神进行重新的定义和审视,明确实事求是的内涵,同时思考应该怎样把这样的方法原那么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答案二:1、吴仁宝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难”是因为在实事求是,根据华西村自身的情况制定开展战略时容易遭到官僚主义的阻碍。领导并没有根据华西村的实际情况就制定一些政策让华西村执行,而吴仁宝一方面需要自己的“形式主义”来“应付”领导,一方面又要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来开展华西村。因此,吴仁宝会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难”。2、〔1〕“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处分,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做到“实事求是”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同时也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3〕以吴仁宝与华西村为例,在采访中,吴仁宝提到他在华西村农业得到开展村民却没有富裕的情况下,办起了资本主义的小五金工厂。当时的华西村农业虽然得要了开展,但是人民生活依然贫困。为了使人民富起来,吴仁宝决定把全村的土地分给了几个种田大户,剩余的劳动力来到企业劳动。这个例子是很好地表达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吴仁宝的这个举措很好地从华西村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现在,各省个地方的开展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自己是优先开展工业还是开展第三产业。〔4〕在采访中,吴仁宝还提到他每天都要看电视、读报纸,他还经常到老百姓中了解他们的要求,吴仁宝说“思想不休、工作不休。”这很好地说明他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国家的政策是会变化的、农民的要求也是会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才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学习重点及讨论题解析一、第二章学习重点解析本章主要从背景和内容两大方面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背景方面,强调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和实践根底。内容方面,可概括为三个“一”和一个“三”,即: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根本纲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在学习本章时,大家应以教材和课件为主,重点弄清“复习与整理”中的本章思考题。在此,对其中一些不易弄懂的问题解析如下: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及所属范畴请大家注意教材P35第2-3段的表述。在理解时请注意:〔1〕就近代中国国情所决定的革命任务及对象〔反帝反封〕而言,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应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或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资产阶级领导还是无产阶级领导均是如此。〔2〕以“五四”为界,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新、旧之分。五四以来中共领导的革命,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全称应叫做“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而非无产阶级革命〔又叫社会主义革命〕。请注意,中共在这一阶段的革命中不仅不反资,反而还提出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开展的纲领。〔3〕在十月革命胜利的时代背景下,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被〔新民主主义革命〕划归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阵营。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精神上,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精英分子对中国开展前途走向的思考;实践上,中共的成立就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而且革命过程中也得到了苏联的军事指导及物质援助。所以,在身边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影响下,中国革命的最终走向被确立为“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综上,十月革命以来,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新式的、特殊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简称新民主主义革命〕。它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局部。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1〕帝国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对象。这是因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正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2〕以官僚资本主义为革命对象,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它是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勾结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而是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扫清道路并保护之。3、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与动力〔1〕无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也是中国革命最根本的动力。关于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应重点掌握。教材与课件上均有详细分析。〔2〕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3〕城市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小私有者,而非资产阶级〔他们不剥削别人劳动,而是自食其力〕,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需要既联合又斗争。4、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重在把握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关系。把握新民主义革命的前途,那么重在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一问题的解析参见教材P42第4点以及课件上的相关分析。5、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性质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根本纲领局部,请重点把握纲领的内容以及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性质问题。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具体参见教材P45第2段的分析。注意:分析时需分别对两方面的原因进行说明。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根本经验本问题参见教材及课件相关解析。二、课程论坛讨论题解析本次课讨论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历史知识较丰富,或对历史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可以从自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知出发,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析,只有论证有据、思路清晰即可。当然,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第二章内容作答。因为此题实际上是要求大家对第二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实质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是对中国革命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与概括。由此出发,我们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展开:〔1〕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以及阶级构成,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与前途。〔2〕提出了与总路线相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3〕将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4〕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注意,上述几方面只是分析框架,还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或自己的理解进行具体展开。第三章学习重点及讨论题解析一、第三章学习重点解析〔课程论坛讨论题已包含在其中〕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同学们需要侧重掌握的内容包括: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评价和现实启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重点问题解析如下: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随之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定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理解,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那么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大家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界定1949-1956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说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4〕简要总结。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于这一知识点,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原先中共认为,需要先进行15-20年“劳资合作”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之后,再“一举过渡”到社会主义。然而,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的设想发生了变化,提出了从“现在”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路。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现实问题来看,这一调整并非中共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众所周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完成后,接下来中国面临的任务便是通过工业化、现代化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选择受到了许多现实制约。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是在冷战阴云中启开工业化的。在工业化模式的选择上,面对着美国的大棒和苏联的支援,决策者很容易在情感天平上倒向后者;而且,理智地看,欧美国家海外掠夺+资本积累的工业化模式〔耗时较长〕也不适合当时想迅速实现自强自立的中国。所以,中国在工业化路径上选择了学习以方案经济〔国家控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废私立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绝大局部社会资源归国家掌控〕成为了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当时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粮棉危机”等一系列现实困难〔参阅扩展资源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央采取了从“统购统销”到农业集体化以及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等多种变革措施,应当也是应对现实危机的一种不得已选择。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一系列现实条件〔具体参见本章教案〕。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共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综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评价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总路线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逐步实现工业化;一是逐步实现“三大改造”。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它表达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开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开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3、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及其现实启示从论述题的视角来看这一知识点,可采取以下分析思路:〔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2〕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P68最后一段话。〔3〕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66-68〕,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开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开展的关系?等等。〔4〕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开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当然,上述四点也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根底上做出总体评价;二是结合现实进行反思。采取上述两种思路答题均可。注意:现实启示或反思并无固定答案,大家能懂得联系实际进行展开分析就好。另外,这一知识点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请大家务必着重把握。4、关于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联系〔参见本章教案〕。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辩证否认〔或者说是扬弃〕。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但没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还有所开展。社会主义改革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纠正,例如变方案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变单一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结构等等,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开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认,也不是要回到改造之前的状态,而只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开展要求的局部进行调整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开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综上,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认,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坚持和开展。第四章学习重点及优秀发言选登一、第四章学习重点解析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同学们需要理解和把握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初步探索的背景以及所取得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其二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了解初步探索的背景〔详见本章教案〕,应弄清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与当时的理论思考与探索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内容方面,请大家结合本章课件和教案的梳理重点把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效劳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以及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初期探索的经验教训,13版教材有详细的归纳〔P86-90〕。第五章讨论题解析一、教师点评本章所布置的讨论题,主要是引导大家通过视频进一步深刻认识我国的根本国情,同时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开放性的思考。1、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我国现阶段的根本国情,这是一个陈年老话题了,教材及课件已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弄清楚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的内涵的把握和理解包括以下几个视角:A、这一概念的含义。〔见13版教材P96-97或10版教材P137第二点第一段〕B、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见13版教材P97第二段或10版教材P137倒数第二段。〕C、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到根本实现现代化为止,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本知识点参见13版教材P98或10版教材P138-139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特征的描述。这一知识点可用于说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即: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兴旺”的特征来说明“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为何我国的社会主义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请阅读13版教材P100或10版教材P141-142。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平台上的课件,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三个侧面进行展开分析。2、理想、现实及其他《信天游》这部影片拍于2003年,它以长篇报告文学《根本利益》中的主人公——原山西省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梁雨润为原型〔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现担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省纪委副厅级纪检监察员〕,塑造了“杨书记〔杨雨露〕”这位“戴着官帽的农民”形象,并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几亿农民。面对当下社会不断曝光的反腐案件,很多同学也许会产生党员干部队伍“全非好人”之感。其实,在我们身边类似梁雨润的官员也为数不少。只是,出于对过去常用的“高大全”式宣传手段的反感,我们往往会对这些案例采取选择性无视的态度。《南方周末》曾刊登了一篇《“官满为患”,官也痛恨》的短文,作者在回忆了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的工作生活点滴后这样写道,“现实中并非‘无官不贪’,很多同志最起码我身边一些厅级干部,也都是有荣誉感与羞耻心的,大家都在力求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来改善现状。虽说‘孤燕不成春’,但细流会聚,也会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对于每位同学而言,今后都会踏上相应的工作岗位,成为构成这个社会大机器的一颗小螺丝钉;到那时,我们既要享有作为公民的监督权利,也应该努力标准自己的言行,以良者为范,力争做一个“杨书记”所说的“有良心”、“有人性”的人——待“细流会聚”,中国社会的开展一定会有更长足的进步。当然,在第五章的理论内容背景下为大家推荐这部电影,主要不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优秀党员”的风采,而是想促使大家透过电影来更深刻地体会当下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性,并进一步梳理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就个人而言,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可以为社会理想的实现准备些什么。我们常常困惑于“理想很饱满,现实却很骨感”,但仅有困惑显然是不够的。“脱离现实的理想是梦想,没有真实的力量;没有理想的现实是僵土,不可能有生机与活力”。一方面,我们首先是一个世俗的人,我们的衣食住行、生存开展与现实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将自己的理想构筑在现实的根基上。为此,我们需要适应社会的变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心态、提升能力,我们甚至需要长时期孤寂的、痛苦的奋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向自己的理想迈进。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这种理想既应当扎根于现实,同时又超越现实。真实的世界总是有缺憾的,我们必须在现实中奋斗,但我们不能为世俗的洪流所淹没,不能在自己自私、冷漠的同时却奢望世界对自己大度和宽容——也许这正是我们需要构筑理想世界的原因。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的看法是:一是学会更好地做人,力争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二是学习不断提升能力的方法,为理想和自我价值在现实中更充分地实现奠定根底——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快地向我们的社会理想靠拢。至于“社会主义”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以及“现实社会主义”与“理想社会主义”存在如此大差距的原因,在第六章讨论题解析中再继续分析。第六章讨论题解析一、教师点评从本章内容来看,所介绍的理论重点是邓小平从一般意义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所做的思考和答复,即与资本主义存在本质区别的应当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此根底上,懂得只有在现实根底上去确立开展目标和社会理想〔小康社会—中国梦〕,并围绕目标制定合理的方案〔“三步走”开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开展社会生产力,才有真正表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可能。讨论区里的两道题主要是试图引导大家自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理解“中国梦”进行开放性的思考。以下谈谈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1、什么是社会主义关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同学觉得,这个问题“大而空”,“已经有太多专家论述过”,或者“根本让人无从着笔”。其实,我并不指望大家能对这一问题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案——对于一个开放性问题而言这几乎是无法办到的。我只是认为,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我们的一切都与“社会主义”这个特定的词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我们回避不了,同时也觉得无比混乱的话题。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着“社会主义”教育,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成天弘扬〔或被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然而,大多数人内心想的实际上是“管他什么主义,只要对我有利就是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打着‘社会主义’旗号走‘资本主义’的路”。我觉得,正是这种价值观上的混乱严重地扰乱了我们的内心,进而导致了信仰迷失、精神困惑、缺乏凝聚力——而这也是当下开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我们不喜欢“被灌输”,那么就得自己去思考和探寻:结合中国背景、历史由来以及借鉴形形色色的专家认识来重新梳理自己对社会制度设计、社会开展道路以及社会理想的认知,并藉此来探寻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和信仰——也许,这就是我们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意义所在。接下来,我想谈一下自己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从历史渊源来看,社会主义一开始是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潮和运动而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揭露和锋利批判,提倡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而二战前的社会主义运动那么主要以推翻现实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人民政权为运动目标,并强调在一国革命的根底上最终掀起世界革命,以便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决定了,要答复“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得思考“什么是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已存在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对它的了解要远比社会主义充分。例如,在制度特征上,它以私营经济为主,并借着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与这种制度相适应,它在价值观上较注重个人利益,弘扬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等等。我们不能不成认,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开展中展现出了它在推动经济效率递增方面的魔力。美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这种魔力源于资本主义内在的超强的创新能力。他将健康运转的资本主义制度描述为一个兼容并包、自下而上的有机体,认为这一制度能让各种各样的新想法有时机相互竞争从而得以开展,幸运的话,还能在市场中得到应用。这个“发现新想法的过程”让资本主义具有比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或社团主义等制度更强的创新能力——后者过于官僚化,不利于了解来自下层的想法,而那些得以传递到上层的想法,也不太可能获得其所有社会伙伴的首肯。但问题在于,资本主义是否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健康运转呢?看起来事实并非如此。在自由市场模式下,并非每个人都具有对等的创新潜力,也并非每个投资主体每时每刻都能理性地做出最正确投资选择,事实上,人的逐利冲动往往会导致种种短期决策的出台并最终毁掉自身。所以,我们不难看到,上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市场失灵〔如污染、食品平安、保健医疗制度缺乏、失业、财富不均和教育不公等等〕,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曾一一出现。而本世纪初,即便是已逐步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进,各项制度较完备的兴旺国家,也不得不面对让他们头疼的金融危机。更何况,世界上兴旺国家只有十几个而已,还有众多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展速度没有中国快,问题却一点不比中国少。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少数国家人均收入较高、社会福利较好就简单地判断资本主义是一种十全十美,适合一切国家的社会制度。如果说当年“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是因为列强入侵、战乱频仍等内外因素影响的话,那么今天的中国出于国情〔实际〕的考量,更不能简单地选择以“私有化+自由市场经济”为核心特征的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拉大、政治腐败严重、道德沦丧等问题的出现是否是因为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呢?在我看来刚好相反。恰恰是因为在生产力不兴旺、根底薄弱的背景下迂回曲折地过度借鉴了私有制、自由市场模式等资本主义要素的结果。人性自利的一面与物质利益至上的市场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这事实上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当年批判资本主义的意义所在。由此再来看社会主义,结合历史和现实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我们社会理想的反映。〔2〕现实的“社会主义”与作为我们社会理想的“社会主义”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伴相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它试图通过社会调节和社会控制等制度设计来克服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弊端以实现社会公正、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这种思潮至今已存在了将近500年的时间。它一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末初的资本主义世界掀起惊涛骇浪〔当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如火如荼〕,还曾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初期建设成功示范的背景下影响了东欧以及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开展轨迹。这些事实均可证明,与资本主义内在弊端的客观存在一样,社会主义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然而,社会主义制度毕竟还只产生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某些方面甚至还不如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种种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使得社会主义最终在经济政治文化不兴旺的东方环境中生根发芽,并孕育出了的“苏联模式”式的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种种极左行为,不仅未能很好地表达自身的优越性,相反却招来了许多诟病。对于这种社会主义,邓小平曾评价说,虽然说我们搞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方案管理等等〕,但其实不够格。事实确实如此。尽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展迅速,但工业化、现代化的任务仍未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民主政治、科教文卫事业仍需进一步开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要想让社会主义变得够格,就必须不断努力为其创设“高度兴旺的生产力”这一根本前提,所以我们开始“补课”,甚至于借鉴资本主义的一些要素来推动生产力开展——这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与资本主义的清晰界限,甚至导致了价值观层面的一些混乱,但却实属在开展路径上不能不做的选择。因此,我们不能将所有问题的产生归因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因,而应被当作社会良性开展的必然结果来看待。为使结果产生,我们更应该思考能为社会的良性开展奉献些什么。在我看来,当下的中国假设不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不树立能凝聚人心的社会理想,而是简单地倒向对西式制度的效仿,问题会变得更为复杂,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利益诉求不一所导致的政治动乱以及人们在固有信念被一朝摧垮后的精神迷失,必将纷沓而至,那未必是我们所乐见的。最后要指出的是,由理想出发来批判现实很重要——实质上社会批判精神正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但是,我们显然不能仅仅只是简单地批判或质疑,而是应当在批判的同时不断地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我们自己关于社会主义的认知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中国现阶段的特定背景下,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理想落于实地?为了逐步推动现实社会向我们的社会理想不断靠近,我们青年一代需肩负哪些责任?——上一章关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话题,以及本章关于“我们的中国梦”的讨论,均是希望能引导大家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2、我们的中国梦作为现阶段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中国梦”,正如上学期有同学所说的那样,它“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它可以有变化,但总会朝着一个光明的方向变化,如实现经济开展,实现教育文化提高等等。总之,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追逐的一个目标,像一面旗帜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在历史开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也曾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然而,这种凝聚力在以自由、利己为根底的市场经济开展浪潮的冲击下,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艰难博弈,以及金钱至上和权力至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困惑着,也迷惘着。对于生于90后的我们来说,所面对的是飞速开展的90-00年代,这个时代“将所有人都甩下了,没有梦想,没有未来,没有形而上,只有埋头为生活而奋斗,因为我们要房子,要汽车,要在变化中立足,而不是被它所淹没。——整代的理想主义,最终被开展所裹挟了,我们埋头在跑,不知道为什么”。一些人开始对“民族”、“国家”、“集体”等高大上的字眼嗤之以鼻;一些人为个人琐事忙碌得迷失了自我,根本无暇顾及思虑社会理想;而很多人在日子越过越好的同时,却越来越找不到幸福感。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具体答复。但我总觉得,有梦想的人会更幸福。这种梦想可以是“个人梦”,实际上反映着我们对个人开展前景的憧憬;它也可以是我们对社会开展前景的期许,因为那是孕育并实现个人奋斗目标所必需的土壤与环境。“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的筹码”;“无数个小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的终端就是中国梦的实现”。在论坛的回帖中,看似出现了许多“雷同”的答案,但这正好意味着,尽管我们个性十足,但骨子里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却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这也再次印证了:每个人的个人理想与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一句话,我就是中国,而中国,那么是千千万万个你我他。第七章学习重点解析本章主要介绍作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的改革开放,是同学们需要重点把握的一章。在学习过程中,应弄清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改革开放的性质及其对中国社会开展所发挥的作用,并在此根底上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应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有何经验启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面临着哪些难题?一、关于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关于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教材第七章第一节〔旧版教材P161-166;新版教材P127-131〕从“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