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含解析新人教版单元目标检测

卷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

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

这一遗存可证实()

A.原始农业的发展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D.早期国家的形成

2.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引用了以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

而作《禹刑》”“稣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引用材料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

3.《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

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是()

A.禹死后其子启继位B.建立武装

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

4.西周通过“分土建邦”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其进步

性主要体现在()

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5.西周时期,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

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大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下列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礼乐文明推动文化认同

B.中央政府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C.分封制的推行促进部族交融

D.土著邦族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

6.“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的殊死较

量中,“夷夏之辨”已经完全被遗弃。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7.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战国时期连种

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加

D.小农经济的形成

8.《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

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

()

A.倡导礼法并施

B.强调君主专制

C.主张重视人治

D.具有法治精神

9.柳宗元评论秦始皇时指出,他“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秦始皇能够开创这种局面主要

得益于他()

A.统一了文字

B.建立皇帝制度

C.推行郡县制

D.设置三公九卿

10.秦国不断完善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

吏”“恶吏”的标准,注重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依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1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初算缗钱”,开始向工商业者、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

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该政策的实施()

A.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B.提高民众的投资意识

C.首要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

D.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2.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中央政府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

120钱,商人及奴隶加倍。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

B.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

C.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D.从政治、经济上打压商人

13.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

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

半透明的纺织品。下列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古罗马的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D.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14.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

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

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

15.楚汉之争时期,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韩信很快就把新谷、陈粮分

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他所用到的知识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

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朝、汉朝、明清曲阜故城与“三孔”布局图

明清

——姜腾根据曲阜鲁故城各时期平面复原图自绘

材料二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现拥有各种建筑460余间;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

后裔的家族墓地,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林内保存有自汉朝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刻

等共5000余块;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00余间,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

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三孔”的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儒

家思想的精髓,其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气候和生态问题的宝贵素

材。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等

⑴提取材料一中三幅图片的信息,指出“三孔”与曲阜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孔”对古代历史的研究价值。(1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

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皇帝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

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

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霖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

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

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摘编自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何积

极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

其措施产生的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管理范围职能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

郡县管理边疆地区的民政和防务

区以及南部边疆地区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置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然由该内徙民族的酋长负

属国

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责

都护府、校尉、中不具备设置郡县条件的既理民政,管理边疆民族的有关事务,也理军政,管理

郎将、将军等边疆地区戍守的军队、屯田的士卒,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材料二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

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

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针对边疆地区分布的众多民族,汉王朝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强大的匈

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

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

取的是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

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

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引经决狱,即案件在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

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

断案的根据。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由于其经义既体现和维护了“三纲”的要求,又

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并逐渐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审

判依据,春秋决狱在当时逐渐盛行开来。

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而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彩背道而驰。“亲亲

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

汉律的首创,从汉朝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都有体现。

一—摘编自郭宏《论汉代春秋决狱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朝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

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

单元目标检测卷一

1.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粮仓的遗迹,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发现可以证实原始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

2.C根据题干材料“《禹刑》”“城郭”,可知那时候已经产生了法律、城墙等国家机器,说

明早期国家诞生,故选C项。

3.A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这是对

“天下为公”的破坏,故选A项。

4.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体制的不同,与行政区域划分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

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而不是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故B

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员世袭产生,郡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

政治,故C项正确;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保证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

错误。

5.C根据题干材料“各邦族大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

根据题干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可知该做法有利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统一,据此可

知分封制的推行促进部族交融,故选C项;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周王对地方的

管理是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来实现的,不是直接管理,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土著邦族

要服从诸侯的管制,不能说明其作为新兴政治力量崛起,排除D项。

6.A根据题干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国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夷夏之辨’已经完全被遗

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华夏文化认同加强,A项正确;题干材

料没有体现农耕文明,排除B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排除C、D两项。

7.B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

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耕种技术进

步,故选B项。

8.C根据题干材料“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

亡”,可知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礼治,排除A项;“有乱君,无乱国”

中的君指统治者,但不是君主专制下的君主,排除B项;题干材料“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强调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项。

9.C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故A项错误;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上、皇位

世袭,与题干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

县制下,地方完全服从中央,郡县官员直接由中央任免,故C项正确;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故

D项错误。

10.C根据题干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重把统治

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可知这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吏,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当时秦国贵族的入仕之路被阻断,排除A项;题干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

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重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

构”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隋唐时期确立了科举制,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

项。

11.D根据题干材料“开始向工商业者、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

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可知该政策抑制了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有利于增加

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

12.C“商人及奴隶加倍”不能体现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故A项错误;“算赋”的本质是人

头税,这一规定不利于人口增长,故B项错误;“商人及奴隶加倍”反映了汉朝加强对商人的管

理,对商人征收重税,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对商人加倍征收人头税是从

经济上打压商人,而非从政治上打击,故D项错误。

13.B根据题干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织成适合

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国家输出丝织品,促进了

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B项。

14.B根据题干材料“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

义的《新语》十二篇”,可知儒学地位有所上升,故B项正确。

15.B根据题干材料“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可知所用到的是数学知识,B项

符合题意;A项是天文学著作,C项是药物学专著,D项是医学著作。

16.参考答案:(1)演变特点:“三孔”的兴建与曲阜城市的营建与发展几乎同时进行,历史悠

久;鲁故城城市规模不断缩小,“三孔”建筑群规模不断扩大。

(2)研究价值: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对古代典章制度、社会生活具有研究价值。

孔府中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对儒家文化的演变、社会生活的变迁、古

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家具的演变提供重要史料。

孔林中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刻、古树名木等,为社会历史、书法艺术、古代物候、气候和生态

问题等提供宝贵素材。

“三孔”是儒家思想发展的见证,作为实物史料,价值极高。“三孔”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17.参考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

影响深远。

(2)措施:尊崇儒术。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钳制了思想。

18.参考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

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

(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

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9.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史论结合,相关论述充分合理(10-14分)

层次一: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汲取秦朝实行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1;汉武

帝尊崇儒术为春秋决狱创造条件;完善法律体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等角度阐释历史背

景,表述合理可得4分

层次二:说明“春秋决狱”的特点。从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法治思想;将儒家经典法典

水平三化的实际操作;注重人伦纲常的司法原则等角度阐释其法律实践的特点,表述合理可得4

层次三: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影响。从推动了汉朝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后世封建

王朝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儒学的独尊地位,起到一定社会教化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巩固封建统治;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等角度阐释其历史意

义即可得4分;若能继续从法律解释主观化,影响法律的公正性;过分重视伦理道德的作

用,影响法治精神的彰显等角度阐释其历史局限性,表述合理、辩证全面可得6分

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较为准

水平二

确,相关论述较为充分合理(5—9分)

能够根据材料信息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论述较为合理

水平一

(1—4分)

单元目标检测卷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朝官绅墓葬

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墓志以郡望署名。这种变化表明()

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唐朝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唐朝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2.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

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3.东晋时期,御史台完全取代司隶校尉,最初御史台无权监察尚书台,尚书左丞承担监察职责,

后来这种对御史台的限制被取消。这()

A.容易导致当朝吏治腐败

B.保证了尚书台官员忠于职守

C.反映了监察制度的发展

D.造成了政府财政开支增加

4.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

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君权

B.三公九卿制度发展到巅峰

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5.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

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此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

D.使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

6.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因战乱大量南迁,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的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

役。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年)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即取消客籍户,“不论侨土”,将居民一律

编入正式户籍。据此可知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士族势力膨胀

B.扩大赋役来源

C.缓和客户与本地人员之间的矛盾

D.发展经济实现经济重心南移

7.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写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

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商品交易突破坊市限制

B.农户负担沉重

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

8.《文献通考•田赋考》记载唐朝中期的社会状况:”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

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导致材料中现象出

现的社会原因是()

A.两税法实行,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

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

C.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

D.唐中期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9.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后期改

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

计征。这一转变()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使税收名目复杂化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0.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

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

及学风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道家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儒学正统

11.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

生民,佐同扶命。这表明()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教与道教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12.下图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兰亭集序》的局部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所

推崇。其作品的字体()

星*

族4

方J

M之

'

:佑

为»

3收

水<

7

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13.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

《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中,

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14.下图为唐朝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

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朝

()

A.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

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

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

D.对外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

15.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

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唐朝()

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

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

唐朝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算学等

成定制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

宋朝录取名额大为增加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

多种注疏

皇帝直接掌握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

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

明朝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

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ZJLZI

I中书省II尚乎省II门下省I

(草拟诏令)――(负责审核)

(负责执行)

I\

[PW][^][^][m]Rijp]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年份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

材料四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趁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

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发动了长达8年的叛乱。……叛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

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文征明主编《中国历史2000问》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I,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

获利的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三,从649年至755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

些?(5分)

(4)材料四中的“叛乱”指的是什么?这场叛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结合所学

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3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爰暨季叶,斯道陵替。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

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馍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

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

材料二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所谓“均给天下民田”,则是

为北魏在中原地区废止按“户”征税,实行按“家(小家庭)”征税,确定基本的法理依据。据

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

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和贵族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迫使他们让步,使国家获得

更多的纳税人口,是北魏实行均田制所要达到的目的。

——摘编自程念祺《〈通鉴〉三长制系年发微

——兼论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实行均田制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均田令的具体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均给天下民田”的本质目的。据此说明均田令的性质,并分析其实施的

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项目隋朝和唐初中唐及晚唐

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

北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

方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

水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

利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

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在下降

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

南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湖水

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

方和海潮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

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据举足轻重

水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庠斗、桔棒、

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

利辘特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

遍的使用

一—摘编自《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

关联,史论结合)(15分)

单元目标检测卷二

1.B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世代把持政权,墓志体现籍贯,

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唐朝实行科举制,旧的门阀政治走向衰落,因此墓志体现郡望

的较少,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故C项错误;官绅墓葬

与平民无关,故D项错误。

2.A题干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阻碍了平民进入

仕途,这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故A项正确,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

依据,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

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3.C题干材料表明东晋时期作为监察机构出现的御史台先是取代司隶校尉,又逐渐有权监察

尚书台,这反映了监察制度的发展,故选C项;御史台具有监察功能,这有利于防止吏治腐败,排

除A项;取代司隶校尉与监察尚书台反映了御史台职能的扩大,但不能反映尚书台的官员自身

忠于职守,排除B项;东晋御史台监察权限扩大,但没有体现出机构和官员人数的增加,因此造

成政府财政开支增加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4.A根据题干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

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对君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故选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三

省六部制,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科举制无关,

排除D项。

5.C根据题干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

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君权,故选C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分割

相权,未涉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割相权的目的在于加强君权,

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未涉及三省六部之间的

关系,排除D项。

6.B根据题干材料“南迁人口未纳入所在郡县的正式户籍,不负担国家调役”,可知南迁人

口没有正式户籍,因此不向国家交纳赋役,据此可知东晋时期将居民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是为了

使其负担国家调役,扩大赋役来源,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的“客籍户”主要指北方南迁而来的

居民而非士族家中藏匿的人,因此土断政策与抑制士族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北方

南迁的客户与本地人员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当时东晋统治者实行土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维

护自身统治而非推动南方经济发展,排除D项。

7.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木兰不仅要替父从军,还要自备武装,反映了当时农户负担较重,故

选B项;宋朝商品交易突破了坊市限制,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项;元杂

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D项。

8.D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家境富有者缴纳赋税较少,而家境贫穷者缴纳赋税较多,这

是由于当时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不是按土地和资产收税,故选D项。

9.C根据题干材料“唐朝前期……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实物改为折钱计

征”,可知两税法的实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故选C项;唐朝中后期实

行两税法之后,”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只是改变了征收的方式,与商人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施,减轻了政府对农民

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

10.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魏晋玄学是当时社会动荡变革的产物,但是玄

学并不崇尚神学迷信,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体现了

道家“无为”的思想,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封建士大夫逃避现实,而不是学

以致用,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仍是正统,故D项错误。

11.C根据题干材料“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可知道教积极吸收

儒家思想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道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并不

是儒、道之间相互融合,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故B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是儒

家的宗旨,故D项错误。

12.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故C项正确;

篆书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A项错误;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故B项错误;草书变化丰富,

奔放跃动,故D项错误。

13.B根据题干材料“他(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

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中,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

显的世俗化倾向,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4.D

15.A日本僧人来到中国研学佛法属于中外文化交流,该僧人“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

接待”说明唐朝重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16.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阐述: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

录取数量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家经典为主,再到只限于

“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这表明儒家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

工具;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这些都表明科举考

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示例二

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阐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朝中叶以后,经济重心

南移加快,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化教育

事业发展。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朝为平息北方士人的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三

论题: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阐述:自唐朝到明朝,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朝时期,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朝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

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

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科举制度不能随着时代

的发展而变革,从而日益僵化没落。

17.参考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

误,提高行政效率。

(2)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措施: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

民安定生活。

(3)趋势:649年到755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I,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

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4)叛乱:安史之乱。教训I:统治者要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要提倡节俭;要注重发展经济,维

护社会安定。

18.参考答案:(1)背景: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生活困苦;土地荒芜;社会动荡。具

体内容:国家将控制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贫民,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

定的徭役。

(2)目的:将豪强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最大限度地增加税收;为中原地区实行按人口收税

确立依据。性质:具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多重性质。影响:一定程度上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未能完全抑制土地兼并,旧的剥削关系依旧存在。

19.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

阐述:隋朝和唐朝初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

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

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

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使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南方先进的水

利工具进一步得到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

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亦可)

单元目标检测卷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

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据此可知,宋朝()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崇文抑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

2.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原王朝丧失了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

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是()

A.重农抑商B.崇文抑武

C.和亲会盟D.闭关自守

3.宋神宗曾评价与北宋并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

比之汉唐最为强盛”。由此判断宋神宗认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的原因是()

A.宋朝守外虚内,军队作战能力较弱

B.少数民族政权组成对抗宋朝的军事联盟

C.少数民族政权历史悠久,自汉朝已存在

D.这些政权走向了封建化,有别于传统游牧部落

4.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

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

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少数民族主要活动

916年建立政权,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定都兴庆府,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契丹、鲜卑、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5.宋朝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

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

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7.南宋时期,“今杭城茶肆亦如之……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

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上述

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

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

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

D.理学思想压制迷信观念

8.南宋临安城“保佑坊前孔家头巾铺、沙皮巷孔八郎头巾铺都卖头巾。李家丝鞋铺专卖上好

鞋子,彭家专卖油靴。中瓦子前徐茂之家扇子铺。喜欢时尚的顾客会往周家选购折扇;至于要

买团扇,陈家的店铺是个更好的选择”。据此可知宋朝()

A.城市布局固守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9.下面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

北方

时期陕西河南山西

唐321132

北宋12725

金及同时期的南宋4214

南方

时期江苏浙江江西福建

唐18442029

北宋43861845

南宋731853663

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

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

C.政府行为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

10.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水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

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

成上述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11.《浩荡两千年》一书评论某种制度时说:“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

一制度确立之日起,曾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

()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导致知识分子阶层消失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12.北宋理学家程颍、程颐兄弟喜欢半日读经半日静坐,与佛门坐禅静虑相似。南宋陆九渊和

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受到佛教禅宗的启发。理学家近乎白话文的语录颇有禅宗风格。这

说明()

A.宋朝理学家排斥佛教

B.儒学发展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C.儒学与佛教合二为一

D.佛教已成为思想主流

13.王国维在谈到中国古代戏曲发展时说:“盖自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之,彼其才力

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

字。”下列对王国维的观点,解读最准确的是()

A.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

B.科举制的废止是元朝戏剧繁荣的根本原因

C.科举考试在元朝发展受阻

D.士大夫在元朝受到压制

14.《世界文明史》中记载,元朝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

中止,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这说明元朝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专制统治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