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新高考九省专用)02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这次“九省联考”语文试卷呈现的
风向2、双文本材料趋向明显,且出现跨学科双文本材料。
这次2024九省联考卷现代文阅读(一)的信息类文本选文不仅是双文本,分别为《中国
历史地理十五讲》和《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而且还是跨学科的文本
——地理文本。后面的作文话题“交错带”也是从信息类文本中来的一个地理概念。由此
可以推测,语文考试可能会更多地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强调跨学科能力的考查,如语文与
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结合。
九省联考卷的文言文也是双文本材料,文本一节选自《百战奇略》,文本二节选自《唐
太宗李卫公问对》,两篇文章都是重视外交军事斗争的文章。
不论是哪种文本组合,其选文和命题均凸显“不拘形式、群文阅读”的新高考理念,体现
了对关联思维和比较思维能力的关注,有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考查考生文学鉴赏的综合素养。
双文本阅读已成新高考一个重要的命题方向,在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中要多加强化。
大量设置双文本阅读题型
本套试卷特意命制了很多题型的双文本阅读,在信息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文本、诗
歌文本中均有呈现,意在引起2024年备考师生的高度重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并没有作为实体的气候,它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概念。英文“climate”一词,来自
古希腊语,原意为“倾斜”,可简单表述为:地面上太阳辐射倾斜角度一致的区域。直到十六
世纪,法语文学作品中才将climate与天气联系起来,这意味着至少到那时,欧洲日常用语中
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就科学观念而言,气候至十九世纪形成了其科学定义:
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天气的平均状况。气候与每天变动不息的天气不同,它通常意味着一种稳定
状态。
中文的“气候”则是另一个故事。儒家经典文献《礼记•月令》奠定了中国传统的月令文
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关于气候的一种典型认识。它描述了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气下降,
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四时运转、寒暑交替、草木荣枯、鸟兽化生,都在气的循
环中,乃至于人的身体变化也在此循环中,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气的四时循环与候(时
候、物候)一起,联结天、地、物的三才系统,构成了一整套关于气候的理论。气候的异常改
变属于传统灾异学说,在两千多年的大部分时候都与大一统或地方政权的政治紧密相关。
(摘编自孙萌萌《气候如何成为洪水猛兽》)
材料二:
欧洲历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发生在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巨变期,这是否是一种巧合?
关于鼠疫杆菌的溯源,今天的流行病学家依然在研究,通过DNA溯源,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
鼠疫是从亚洲传到欧洲的。人们往往看重直接的途径,如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从欧亚草原的旱獭
传人直至欧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进攻缅甸的蒙古骑兵把黑死病病菌带到了欧亚草原并带到了
欧洲和中国。但无论哪种说法,人们似乎忘却了一个事实,即这一时期发生了地球上的气候剧
变,而且欧洲发生变化的时间总是与东亚不同步,总是栗晚一些,但总体上是一致的。竺可桢
在193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的文章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
节,文章指出:“如猫、狗和老鼠等,除了身体的一小部分,是没有汗腺的,因此就不能抵抗
很高气温,一只老鼠在静止的空气中,气温若增加到38℃就会死。”气候变冷给鼠类繁殖与
活动创造了一定有利条件,而气候巨变也可能引发致病菌使其产生变异,这极大地增加了老鼠
身上致病菌传播的风险。蒙古骑兵只是扮演了传播黑死病的有形的手,而真正推动这一切的则
是气候这只看不见的手。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
同的发展方向。中国在元末明初经历数十年的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饥荒、瘟疫等死
亡因素,《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记载:“人口至少减少了15%,甚至可能减少
了三分之一。”
(摘编自杨海峰《生态历史与自然的重建》)
材料三:
气候变化最重栗的表现就是气候变暖,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日趋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的概
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气候变暖肇始于地球大气层的一种重要机制——温室效应。大气能使
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
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虽然温室效应
是对我们地球生命极其重要的机制,但是万事皆有度,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
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的加剧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愈
演愈烈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某些灾难性的结果。
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气候系统的范畴,后者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
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由于它是一个对
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
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
威胁人类的生存。
(摘编自郭锐《火山喷发——气候变化背景下被忽略的“灰犀牛事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对气候的认识基于人与自然的密切关联,人和天地万物相同,都处于气的四
时循环,这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是一致的。
B.作为黑死病传播的重要媒介,老鼠的身体大部分都没有汗腺,因而在寒冷的气候条件
下更易于繁殖和活动,传播病毒的危害更大。
C.温室效应是在太阳辐射下地表发出的大量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导致地表与低层大气
温度增高,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D.对人类而言,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统一物理系统,破坏其中任何一个部
分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造成灾难性后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六世纪以后,欧洲日常用语中的“气候”已经具有与今天类似的含义。
B.欧洲的气候剧变发生的时间总体上都是与东亚不一致的,总是要比东亚晚一些。
C.全球气候变暖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它是一个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
D.全球气候变暖是总趋势,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3.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二画线句的说明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
应。
B.由气候驱动的黑死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促使中西方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中国在元末明初经历数十年的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C.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从欧亚草原的旱獭传人直至欧洲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进攻缅甸的蒙
古骑兵把黑死病病菌带到了欧亚草原并带到了欧洲和中国。
D.《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记载:“人口至少减少了15%,甚甚至可能减少
了三分之一。”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希腊时期,气候与太扩展,16世纪,气候在日常用发展,19世纪,形成气候的
阳辐射倾斜角度有关语中与天气联系起来科学定义
核心,包括,气的四时循环与时候、
中国古代的气候理论天、地、物的三才系统
物候
全球气候由暖变冷的有利,鼠类繁殖、活动以及导致,
欧洲两次黑死病大流行
巨变期致病菌传播
表现,地表温度增高,极端天原因无度的焚烧化石燃料
全球气候变暖
气日趋频繁和砍伐森林并焚烧
5.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低估了气候的价值,低估了它在推动、塑造人类历史中所起的作用”,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索索地下着。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成
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颛预军官的唯一的韬略。军官
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戌卒九
百——是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半夜酒醒,听到那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贬骨似的秋夜的寒冷。听说昨天
从鱼肚子里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陈胜?两屯长之一是叫陈胜呀。突然,从远
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尖厉的哀嚎。是近来每夜有的狐狸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狸叫,
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样的哀嚎,断断续续,是哭,是诉,是吆喝。分明还辨得出字眼儿的呀。
“说是'大楚兴'罗?""又是‘陈胜王'!”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
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那是一张多少有点皱
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他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
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
哪,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吧?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
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
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
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种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他们
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感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
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不应
当是从前那样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成卒的鼓噪,现在这
声音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看出来了吗?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
“先斩两屯长?”
“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
“谁给我们掘坑?”
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过程,声音凶悍中带着沉着。
“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
突然传来了不成体统的嚷闹:“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
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
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他们又交换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统
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全身都涨满了杀气,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
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经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面对面
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因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站着满脸通红怒
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作吴广的走过来了。
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地
下火爆发了!
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到
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念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1930年10月6号于上海
(有删改)
文本二:
1930年,茅盾经过思想苦闷的低沉时期,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参加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
作家联盟的活动。关于这一年的心境,他自述说:“大约1930年夏,由于深深厌恶自己的初期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又苦于没有新的题材,于是我有了一个企图:写一篇历史小说,写中国
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这就是《大泽乡》,不久他又写下了《石碣》和《豹子头林冲》。
毋庸置疑,在这三篇小说产生的当时,确实如以往茅盾研究者所说:“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
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概而言之,可以认为茅盾是从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历史现象
中寻找折射现实的事件,从而迂回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斗争。
(摘编自刘俐俐《借用历史材料以构筑别样世界的小说艺术》)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交代下了整整七天七夜的秋雨,以及九百戍卒此时糟糕的处境,营造了一
种凄苦、悲凉、压抑的氛围,为后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对于从鱼肚子里发现朱书“陈胜王”的帛书和狐狸哀嚎这两件事,军官心生疑惑,戍
卒心生诧异,但他们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军官认为陈胜不懂兵法,不足为惧。
C.两个军官因为祖上的功德而得以率领“闾左贫民”到渔阳去,他们整天无所事事,醉
成泥猫,小说以小见大,从侧面表现了秦朝末年的社会现实。
D.小说对大泽乡起义前的内容描写很详细,涉及军官、戍卒、陈胜等人物,但对起义
过程的描写却很少,这一部分使用了抒情的笔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多次使用“闾左贫民”这一词语,前两处主要表现了两位军官对出身贫寒的
戍卒的鄙夷歧视,第三处则表达了作者对麻木的戍卒的微妙讽刺。
B.文本一中的“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使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军官
半夜听到的声音,体现出浓郁的军旅特色,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C.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活动、对社会的深入理解等使茅盾在《大泽乡》中把军官和戍卒
对立起来写,有了阶级的对立,小说矛盾就更加突出,情节就更容易展开。
D.从日本回国的茅盾思想上已经经历了低沉期,在写作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
因为没有具体可写的现实素材,就写了故事新编类的历史小说《大泽乡》等。
8.文本一中戍卒们的情绪发生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茅盾研究者说:“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请结合文本一的内
容分析其“向现代发言”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燥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日:“一
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
下,至搦I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净侈之俗,日
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
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
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帖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茗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
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学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
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
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
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腹膜也,窃为陛下惜之。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天下已平,
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减田租,三十
税一,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腹庾皆满,
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
不可食。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讪辱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六》,有删改)
【注】①《论积贮疏》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疏,即文中的孝文。该疏被皇帝采纳。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汉A兴B接C秦D之E弊F作G业H剧I而J财K匮L自M天N子0不P能Q具R钧S驷
1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根本,与《种树郭橐驼传》“其本欲舒”中的“本”意义相同。
B.淫,过度,与《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中的“淫”意义相同。
C.被,遭受,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意义不同。
D.罢,通“疲”,与《垓下之战》中“楚兵罢食尽”中的“罢”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认为君主治理天下,要有丰足的积蓄,如果放弃农业而去从事不重要的商贾,
这是本末倒置,是对天下的残害。
B.汉朝自建立政权以来,公私粮食积蓄不足,朝廷卖官鬻爵,百姓卖儿鬻女,贾谊认
为这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C.汉文帝时面临粮食储备不足的危机,材料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积贮粮食的重要性,
反映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D.材料二提到在文景的治理下,城乡的粮仓充满了粮食,发生旱涝灾害也能让百姓自
给,国库中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2)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t出辱焉。
14.班固为什么评价“汉文帝美矣”?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论诗三十首(其四)
[金]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①,未害渊明是晋人。
舟中读陶诗
[清]龚自珍
陶潜酷似卧龙豪②,万古;寻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粱甫③一分骚。
[注]①羲皇上:羲皇上人,指上古时代的人。②该句末尾诗人小注云:“语意本辛弃疾。辛弃
疾词《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③粱甫:即《梁甫吟》,
古乐府曲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好问认为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
B.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很好地印证了元诗前两句所持的观点。
C.龚自珍认为陶渊明和诸葛亮一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精神品格又都像松菊那样高洁。
D.两首诗各有侧重,元诗着眼于陶诗的语言特色,龚诗关注陶渊明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16.元好问和龚自珍在论述陶诗时所持的相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说到动物也知尽孝,以此引出自己也想奉养祖母余年的句子是: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讲述了蜀道的形成过程,充满了神奇的
色彩。
(3)小刚在他的作文中写道:站在江边举目远眺,壮阔的景象使人有所感悟,不禁吟诵
起前人的写景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民间纸牌是我国民间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南北不同文化审
美情趣的自然流露;是儒家、道家思想观念在民间渗透和传播的途径,也是民间图形纹样造型
特点的展示舞台。随着民间文化的不断流失,处于文化边缘、地位①的民间纸牌正在淡出人
们的视野。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麻雀纸牌”中的梁山
好汉、“南通长牌”中的八仙、“川牌”中的骰子点数……牌面符号中的这些视觉信息,除了
记录我国民间世俗生活的文化喜好外,还记载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小小方寸,内容丰富。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民间文化的缩影,是数百年来市井生活的精神写照,它蕴含
着我国文化基因的宝贵成分,是我国平民大众审美趣味、文化喜好、世俗娱乐的历史结晶。小
小一副纸牌,历经②,能在诸般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不至消亡,凭借的是它自身固有的文化
生命力。在③、文化多元的今天,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这些安静守候
在市井角落的“民间纸牌”,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发掘和抢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方寸”的含义,和原文中画框处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B.乱了方寸,以至于失了分寸。
C.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
D.方寸之间,深不见底啊。
20.文中括号处应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读后感红楼梦
- 四肢血管特点及作用
- 《建筑材料》课件-水泥性能检测
- 腰椎手术脑脊液漏
- 品管圈糖尿病护理
- c 转置矩阵课程设计
- 中药研学课程设计
- 危重症护理学习班总结汇报
- 社会实践主题团日活动
- 研究答辩全攻略
- 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教育课件
- 电缆绝缘电阻测试记录表格模板
- 2022年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 DB44∕T 858-2011 空调器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 实验室十大危险操作和安全隐患
- 01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第一轮赛题B
- Pixhawk飞控快速使用指南
- 铝合金模板工程水电精确定位施工工艺
- 红色大气乘风破浪开拓未来年会PPT模板课件
- 顺丰快递公司视觉识别VI手册(清晰电子版)
- 家庭教育讲座必备(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