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三校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大安市三校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大安市三校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大安市三校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大安市三校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安市三校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期末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下面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1)—(4)每小题2分,(5)小题1分)

1.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5.(2022·赤峰)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那拉提草原,冰雪逐渐消融,山谷xiá()长,山清水秀,一幢幢特色民居若隐若现。一朵朵野百合,在高山雪地的映衬下,迎着微凉的春风轻轻摇曳,舞姿婷婷袅袅,那纤细的腰肢,柔弱而坚强。

②伊犁杏花沟,______的山谷里,野杏林______。山谷的青翠与杏花的粉黛______,粉红缀枝,香风漫漫。这些杏花铺天盖地而来,仿佛为草原铺上了一层花毯。杏花暖香袭人,在浅红之上施了一层薄薄的胭脂,宛如姑娘的笑靥。那是春天的语言,是生命的zhàn()放。

③春光易逝,花开有时,但若因此以为新疆的花季是短暂的,那就大错特错了。______气候变化多样,新疆的花由南到北次第开放,从天山南麓依次往北看,几个月都会在花海中徜徉。

④湛蓝天宇,雄鹰展翅,大美新疆,陌上花正开。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xiá()长zhàn()放

(2)给文中加点的汉字注音。

纤()细新疆()

(3)给第①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

(4)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上文第②段空缺处,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恬静疏密相间相映成趣B.幽静随处可见相映成画

C.安静参差披拂争先恐后D.寂静井然有序遥相呼应

(5)在上文第③段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使该句语意连贯完整。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2022春·雁塔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10题。(1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6.作者陶渊明,字______,号五柳先生,______(朝代)诗人。(2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阡陌交通()

(2)悉如外人()

(3)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4)自恨不如远甚也()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_____

9.【甲】文描绘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2分)

_____

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

(乙)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5分)

和桃源诗序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②,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②醯:醋。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分)

(1)又云杀鸡作食()(2)或至百二三十岁()

12.请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13.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2分)

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2022春·源汇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6分)

妈妈纳的千层底

董贵

①头几天下乡去包联点,在一个蒙古族老乡家里,发现有人在制作纳鞋底的布鞋,一下子勾起了儿时的记忆,亲切熟悉的画面让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光景……

②我家有六个孩子,其中五个都是男孩,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时代,衣物和鞋子都要靠手工制作。全家人的鞋和衣物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好多次深夜我从梦中醒来,看到母亲在如豆的油灯下,为家人纳鞋底,偶尔把手里的针放到花白的头上蹭一蹭,那个画面太深刻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发深刻起来。

③我小时候,针线筐萝是每个家庭的标配。有的是编织得很精致的小筐箩,有的是纸壳做成的坚固的盒子,里面针头线脑、剪子、锥子,一应俱全。缝缝补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讲,这里装载的是全家人衣物和鞋子的根本。我清晰地记得,家里有一个黑色硬壳的记账本,里面夹着各种各样的纸质“鞋样子":白纸的、牛皮纸的、还有报纸裁剪出来的大大小小的鞋帮和鞋底。这些是做鞋所必需的第一道工序,是按照每个人脚的大小描画出来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还要不断更替。

④还有一道工序是“打袼褙”。那时候供销社里经常处理一些小块的布头,这成了主妇们的心头好。买不起布料的,就用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或是拆洗过的旧衣物。主妇们把布料粘制成一米左右长,五六十公分宽的一个整体,贴一层布,刷一层浆糊,要重复大约四五层的样子。然后整体贴到墙上晾干备用,我家的墙上经常贴满五颜六色的袼褙。

⑤还要准备搓麻绳。我见过在水塘边的野生麻,高高瘦瘦的,到了秋季剥下皮可以捆绑一些物品。家里用的麻都是在集市上购买的,一大捆一大捆地放在家里。妈妈把一捆麻放到炕上,一小缕一小缕地抽取,然后放在一起反复搓动,当时没有啥工具,大部分时候都在小腿上搓麻绳。搓得太多了,皮肤受不了,妈妈就拽过一个孩子来,在我们腿上搓麻绳,虽然这样的情况不多,但我们都不愿意做,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麻绳一般都是三四股的样子,一头要弄得细细的,便于穿针,而且长度要适宜,太长或者太短都不利于纳鞋底。

⑥纳好的鞋底还要放到重物下压直。鞋帮也要粘好几层,最上面是条绒布或者其他色泽不同的布料。最后用麻绳把鞋帮和鞋底连在一起,再把脚跟处缝合,这样就完成了一双新鞋。刚做完的鞋,都很挤脚,穿过一段时间就很舒服了,记得小时候我们怕新鞋挤脚,拿出去后使劲往里面灌沙子。

⑦做一双鞋要好多天,因为白天家庭主妇要做饭,收拾屋子,喂猪喂鸡,只有闲暇时间才能做点针线活。那时候我们精力旺盛,每天到处奔跑玩耍,常常老大的鞋做好了,老三的鞋又坏了,还有衣物、袜子也都需要缝补。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母亲都是超人,起早贪黑,一刻不停地为一大家子人忙活不停。她们实在太忙碌了。

⑧手工制作的布鞋,带着妈妈的味道,穿着舒服合脚,不会轻易滑倒。用的材料都生长在土地上,疏密有致,能接引地气,让人们感到踏实。随着时间的流逝,年近半百的我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穿过的布鞋,每天穿着各种牌子的皮鞋、运动鞋,行走在坚硬的水泥路上,突然间遇到曾经那么亲切的布鞋,我的内心一下子温暖起来,原来有些热情并没有散去,只不过在人情世故中,埋藏得深一些而已。

⑨妈妈早已驾鹤西去,我再也穿不到带着妈妈味道的布鞋了。看到蒙古族老乡家里还能坚守着优秀的传统习俗真是太难能可贵了,一双布鞋寄存着我多少难忘的记忆!一针一线总关情,看着老乡手里飞针走线,我不禁心生感慨,不由得向母亲的“千层底"致敬……

(选文有删改)

14.从母亲的角度概括纳“千层底”的过程。(4分)

_____

15.文章第⑦段并没有讲母亲纳“千层底"的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

16.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

(1)主妇们把布料粘制成一米左右长,五六十公分宽的一个整体,贴一层布,刷一层浆糊,要重复大约四五层的样子。(从词语角度赏析)

_____

(2)妈妈把一捆麻放到炕上,一小缕一小缕地抽取,然后放在一起反复搓动……(从加点词语角度赏析)

_____

17.母亲纳的“千层底”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4分)

_____

(乙)(2022·南京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9分)

做一股“清流"

徐文秀

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几档节目“火”起来,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喜欢背“台词”,有的还入戏很深,成了“戏精";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懒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工作往往干点“意思意思”,奉行“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搞厚黑学、行潜规则,拜码头、结圈子等等。

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等。这一股股清流,以它的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④清流人生,是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言行有格调,生活有品位,阳光干净、超然脱俗,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说真话、道真心、做真人,多一些率真、多一点坦诚,不掩饰、不矫情。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肩膀硬、腰板直,有所坚守而不随波逐流。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古人云:“源洁流清。”做人的本源,就是做人的本色、本真和本来。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一纠,歪了则正一正。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澈了。

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______。人不一定过得富贵,但一定要活得高贵,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便能活出清流样子。

⑦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让世人“独爱”。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举《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例子,既能吸引读者兴趣,又引出了本文的论题——清流。

B.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反面具体论述了将生活过得“混浊而灰暗"的种种表现。

C.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观点。

D.第⑦段以莲花作结,告诉我们做清流之人能让自己“行稳致远"的道理。

19.如果要在第⑥段的横线上加上一个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年轻时的左拉很穷,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就会高兴得像过节。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B.袁枚有诗曰:“静里工夫见性灵,井无人汲夜泉生。蛛丝一缕分明在,不是闲身看不清。”

C.孙子膑脚,遭受迫害,却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命运,终于等到了施展自己抱负的时候。

D.陶渊明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人格的尊严,保持心灵的独立与自由,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

21.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做一股‘清流’"的认识。(写出三点即可)(3分)

_____

(三)名著阅读(5分)

22.阅读《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似乎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3分)

_____

(2)请结合选段,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2分)

_____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3.生活处处有语文,班级开展以“走进生活,探寻语文根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你从下面选择一个你认为设计得最好的招牌名,用合适的语言请教店主,探究招牌蕴含的个性文化。(4分)

①一家人——饭馆②汉娇唐颜——汉服店③研磨时光——咖啡馆

_____

(2)请从下面的对联中,选择合适的对联分别填写在与节日对应的横线上。(只填字母)(2分)

端午节:______中秋节:______

A.上联:话旧他乡曾作客下联:登高佳节倍思亲

B.上联:千载招魂悲楚仕下联:万人抚卷叹离骚

C.上联:虎跃龙腾生紫气下联:风调雨顺兆丰年

D.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下联:月如无恨月常圆

(3)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采用印章风格,以篆刻为主要呈现形式,充分结合了东方气韵与运动美学。下图展示了两幅冬奥会体育图标,请任选一幅进行解说。(4分)

图一:FigureSkating花样滑冰图二:Curling冰壶

_____

(二)写作(50分)

24.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题目:揣好梦想上路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抗疫期间,一张抗疫人员背着上百斤菜的照片,刷屏了上饶人朋友圈。这是来自信州区市管局的余哲明,他身穿防护服,进入楼道的背影显得那么高大伟岸,也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和战胜疫情的信心。余哲明先是给低楼层住户送,一次拿4袋或5袋,后来想着马上要去接医生进小区给居民做核酸采样,时间快来不及了,干脆把最后8袋菜全部“挂"在身上,爬上顶楼11层再依次送下来。从上到下穿着防护服,再加上近50公斤重的菜,爬楼的困难可想而知。他的负重背影,触动了一旁工作的同事,便随手拿手机拍了下来。没想到,这张照片第二天在微信朋友圈瞬间刷屏。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后,这个“最美背影”赢得了网友们的点赞。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所在学校名。

(6)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期末测试卷

1.但余钟磬音2.海内存知己3.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1)狭绽(2)xiānjiāng(3)示例:那拉提草原的美景。

(4)B【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根据语境“山谷里"可知,第一空应填“幽静”;“这些杏花铺天盖地而来"可见杏花很多,野杏林多,第二空应填“随处可见”;“山谷的青翠与杏花的粉黛"应是“相映成画”。故选:B。

(5)由于(因为)

6.元亮东晋

7.(1)交错相通(2)全,都(3)正,正在(4)遗憾

8.(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2)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

9.“桃花源"是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0.共同之处:和谐安宁、自得其乐。都表达了作者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四周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挑大粪浇灌园子,女主人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口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他们,心里非常羡慕,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11.(1)说(2)有的

12.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13.示例: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上真实存在的,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参考译文】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都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畅通,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14.(1)给每个人制作“鞋样子"。(2)搜集布头“打袼褙”。(3)到集市上买麻,在腿上搓麻绳。(4)压直鞋底、粘好鞋帮,用麻绳把鞋帮和鞋底连在一起,再把脚跟处缝合。

15.不能删除。理由:第⑦段补充交代了母亲每天十分忙碌,只能在闲暇的时候做鞋,并且需要经常缝补“我们"穿坏的鞋和衣服,体现了母亲身上家务活的繁重;表现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突出母亲这一群体的伟大,深化文章主题;与第②段母亲在深夜做鞋相照应。

16.(1)“粘”“贴"刷”等动作描写,突出了主妇们“打袼"的繁复与辛苦。

(2)“一小缕一小缕”写出母亲抽麻之细致,“反复"写出母亲搓麻之烦琐。

17.示例:去乡下看见别人在做布鞋,勾起“我”的回忆,回想起母亲做布鞋的过程,以及母亲身上家务活儿的繁重,表现母亲的辛苦和对孩子无私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以及对母亲这一群体的敬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