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生用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知识总结及同步练习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生用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知识总结及同步练习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生用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知识总结及同步练习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生用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知识总结及同步练习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生用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知识总结及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46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知识解读

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J”型增长

o时间

(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

(2)数学模型

'No: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1时间

N尸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A: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S”型增长

。时间

(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

'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

(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

,将停止增长

(3)K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①保护有益生物: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K值)。

②防治有害生物:一方面,增大其生存压力,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另一方面,要在害虫数量达到域之

前进行提早防治,防止害虫大爆发。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受人口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1."J”型增长中九和增长率的关系

X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一初数)/初数'100%=(可认'+1一

NW)/M)¥x100%=3-1)x100%。所以当X>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加;当九=1时,增长率=0,种

群数量稳定;当入<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

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幽1、空间、出、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

型曲线。

2.实验流程

(1)|□母菌培养|—类型'条件~>|液隹培养基,无菌条件卜

(2)|振荡培养基|月电-|一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3)|观察并计数|一每天将含有酎母菌的培养液滴在it数板上,计额一个小方格内的酷母菌”

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酎母菌总数,

(4)|重复2、3步骤|一住续观察女,统计画,

(51|绘图分析|一|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酸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I,

1.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1)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

算。

(3)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若一个小方格内酵

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

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2.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1)血细胞计数板常见规格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常见方格网,对于16x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

个体数量;而对于25x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如图所示。

(2)计数方法

大方格长、宽均为1mm,高度为0.1mm(即规格为1mmxlmmxO.l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10

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4mL),故1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辕量弱等霹韵x400xl()4x稀释倍数。

解题技巧

1、不同曲线模型中“K值”与“K/2值”

,个体百分比

死亡率

出生率

个体百分比江、大

/死亡率

出生率

occ时间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2、K值、M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减小环境阻力f增大K值f保护有益资源

K值--增大环境阻力一降低K值—防治有害生物

一草原最大载畜量不超过K值—合理确定载畜量

「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处

K/2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处

注: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打扫卫生、做好粮食储存、饲养天敌等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3、K值的易误点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

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

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

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中()

A.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都要采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某地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应以所有样方内该植物平均数除以某地的总面积

C.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没有制约

2.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

200只。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第5~9年内该种群数量减少

D.若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3.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改变培养液的pH,则酵母菌种群的K值会变化

B.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进行准确计数

D.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4.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

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

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国家根据人口普查结果实施了三孩

政策,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建国初期人口数量的增长是标准的“J”型增长曲线模型

B.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

C.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措施是全面放开生育,不限制生育人数

D.性别比例不会影响我国人口的出生率

5.下图表示某种害虫(甲)及其天敌某种鸟类(乙)的当年的种群数量(NJ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i)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线P表示N尸Ns。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的种群数量在Si时,乙的种群数量在S2时均没有增多

B.乙的种群数量少于S4时,其种群数量会缓慢增加直至S2

C.在甲的种群数量达到S3之前,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D.甲、乙种群数量增长的差异可能与其自身繁殖能力有关

6.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内一种留鸟进行连续观察研究,在14年间统计其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

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

增长速率0.801.202.003.502.051.200.03

A.由表格数据可知,14年间该种留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第8〜14年间增长速率逐年减小,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

C.第4年和第12年增长速率相同,说明这两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D.该种留鸟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

7.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先向四支试管中加入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

I、III中加入10ml,试管H、IV中加入5ml),再向试管中接种一定量的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相同且适

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图二)。试管在图二中b时刻(K/2)

使用血球计数板(ImmxlmmxO.1mm)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如图三所不。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呼鬻笥患数起卷唧数起卷牌数起四臂没患数

J」..4I.

图一.

L小格

L中格(双线边)

皿曲巾

■——'1-•一酵母细胞

图三

A.计数图三所示的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目应为24个

B.调查试管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试管I、II内的种群数量同时达到K值,且试管w内的种群数量先试管n内的下降

8.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Im?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娱蚣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

镜检

D.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

9.科研人员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下图,图中的入=某一年种群数量/一年

前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2011〜2013年,入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2013〜2018年,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

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最大容纳量

D.该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10.不同环境条件下生存的两个种群甲、乙,其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M数

A.e点时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明显大于乙种群

B.a点时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完全相同

C.有害生物在短期内出现甲种群的增长方式会造成“害虫猖獗”的后果

D.1)~6点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1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12345时间(年)

A.环境条件改变可导致K值改变

B.图中种群数量为“J”形增长

C.图中第3年群数量下降,有可能是其天敌的数目增加

D.种群的K值是在a~b之间的某个大于b小于a的数值

1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曲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ab段与de段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不同

B.害虫的防治应从c点开始进行

C.图中阴影面积大小可以反映环境阻力的大小

D.e点以后种群数量仍会出现波动

13.如图为在一个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

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J

E

/

<£-

x

X

)

10203040506070

培养时间(h)

A.为保证酵母菌正常生长,要定期更换培养液

B.在该密闭容器中酵母菌的种群一直呈“S”形增长

C.为解决逐个计数的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D.为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14.下列实践活动中,不属于“环境容纳量”的生态原理的是()

A.我国西部大开发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B.我国于禁渔期在东海和南海实行休渔期制度

C.通过飞机向森林喷洒农药来防治害虫

D.美国黄石公园通过引入狼群来制约鹿群的数目

15.某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的数量代表环境容纳量

B.c处的自然增长率为零

C.b处出生率最大,数量增长最快

D.杀虫效果最佳的种群数量应为a

16.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情况下,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B.同一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使植被被破坏,其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7.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如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

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100

群50

(

)

o12345678(年)

A.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人点附近范围所代表的水平上

B.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点,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

C.休泡能够很好地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使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D.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

18.酵母菌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某兴趣小组做了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图为开始进行酵

母菌培养后装置中葡萄糖、乙醇含量以及酵母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葡萄糖

10

乙醇

酎母菌

5

1

培养时间(h)

A.从Ti时开始产生乙醇,说明此时装置中无氧气存在

B.T2时对培养液进行取样,加入酸性重铭酸钾溶液会出现颜色变化

C.在T3时增加葡萄糖含量,装置中酵母菌的数量可能不会增加

D.用溟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时是否产生了CO2

19.加拿大哈德逊湾公司从18世纪中叶开始就成为北美唯一的皮毛商业中心,它保存了多年的皮毛统计资

料。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从1924年起利用该公司的资料进行研究,作出下图中猫狗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

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狰狗和雪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埃尔顿是利用标记重捕法对它们的种群数量进行估算的

B.猫狗和雪兔种群数量存在的相关性表现在猫狗的数量增加导致雪兔减少,雪兔减少导致猫痢减少

C.狰粥制约着雪兔的种群数量,另一些植食性动物数量也相对稳定,有利于植物资源的相对稳定

D.从多年的调查看,猫痢和雪兔相互制约,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0.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变化情况有利于掌握其生存繁殖的规律。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图一

A.图一所示曲线可用函数Nt=NoW表示

B.图一图二均表示数学模型

C.根据图二所示曲线的变化规律,某鱼塘的捕鱼量控制在B点时有利于该鱼塘的持续发展

D.图二中的AB段表示“J”型增长曲线

2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B.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都不统计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利于标记个体的存活

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没有振荡试管且从上层吸出培养液

22.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B.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保持不变

D.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是因为自然资源和空间等条件有限

23.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9-

0

1

1

/

S希

A.无论是单独培养还是混合培养,甲藻的增长方式都是“S”型

B.甲藻和乙藻具有竞争关系,而且竞争力明显有悬殊

C.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大于10x106个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变小

D.如果起始数量相等且营养条件相同,甲藻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K值相同

24.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B点种群

数量为K/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1图2

A.图2中曲线Y表示种群在B点出现环境阻力

B.图1所示种群在第10年至第20年期间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C.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D.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应在图2中的B点进行捕鱼

25.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乙为农作物害虫,则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l〜t2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26.图1表示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种群数量与鸭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农田中甲,乙两

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D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I+I)之间的关系,虚线p表示(NI+I)=(Ni)»下

列分析错误的是()

种群数量(Nt+1)

图2

A.图1、图2均建构的是有关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

B.由图1分析可知,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为N2

C.由图2分析可知,A点、F点时的X均等于1

D.由图2分析可知,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C点

27.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4砧

。LMNOPQ时间

A.N时,控制害虫数量效果较好

B.Q时捕获银鱼可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

C.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增长速率大于0时,银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8.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表示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

培养时间

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f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相同

C.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样测定的酵母菌数量偏高

D.本实验也可通过利用培养液的浊度来间接测定酵母的密度

29.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形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种丰富度最大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B.该种群的种内斗争程度变化是由小到大再变小

C.若要持续获得最大捕获量,则应在丁时开始捕获

D.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0.如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在7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

增长速率0.661.542.813.672.941.650.03

A.第5年时鸟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这7年中第7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C.该种群呈“S”形增长

D.第4年到第7年间种内斗争逐渐增强

31.某种群下一年的种群数量(Ng)与当年的种群数量(NJ之间的关系如图,其中虚线e代表Nt+i/N1=l。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fB.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种群数量为c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D.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数量将减少

32.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

A.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B.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ed依次对应

C.图甲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

D.图甲模型属于物理模型,该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二、多选题

33.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

法错误的是()

)

种群密度(个,cm]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n?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enP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三、综合题

34.下图甲表示青城山中华蟾赊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下图乙表示中华蟾除一段时间内种群增

长速率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甲分析,青城山中华蟾蛇年龄组成的类型属于,判断依据是

(2)根据图乙分析,在a〜c时间内,青城山中华蟾蛛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若在某个时间,

蟾除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该数值在乙图中对应的时间点是,据此推测,在b时种

群的数量约为。

(3)研究人员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青城山中华蟾蛛的数量。在某一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中华

蟾蛛,第二次捕获30只中华蟾蛛,其中有标记的中华蟾除有10只,在该调查范围内中华蟾蛛的种群数量

约为只。

35.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K值又称为。

(2)若种群每年以九倍按图曲线X的方式增长,A为种群起始数量,贝八年后该种群数量N,可表示为

o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1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3)若图中的曲线Y表示池塘中某鱼类种群的增长曲线,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每次捕捞后鱼的数

量需保持在Y曲线中的点左右,原因是。

36.标志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调查法,某研究机构采用此方法对我国北方草原的一种

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2hn?(l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

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布氏田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II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

数据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捕获个体数(只)标记个体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64642836

重捕7283636

(1)假定重捕个体中被标记比例与种群个体总数中被标记比例相等,且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M,再

次捕获的个体数为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为m,则该区域布氏田鼠种群的个体总数(N)的计算公式为

(2)根据上表中数据计算该区域中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只加小。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区域中布氏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6:$)为。

(4)在进行上述调查的同时,该机构研究人员还对该区域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该区域中

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有3.6个洞口,则上述调查区域内布氏田鼠数与洞口数的比例关系为

37.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

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用I或H

表示)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的美丽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一点后,

增长速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

(6)若图中曲线n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

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因此,增大环境阻力,降低其,是防治的根本

38.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a=36只,将捕

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b=32只,其中

有上次标记的个体c=12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只(计算公式是N:a=b:c)。

A.30B.32C.64D.96

(2)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个体数比例(%)个体数比例(%)

(3)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食物和水,则笼

内鼠数量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o

0510时间(月)

39.生物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______型曲线,表示种群在___________条件中的增长,该种群的增

长率(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或“不变

(2)乙曲线上表示种群增长倍数最大的一点是点,E点对应的个体数量为该种群的

(3)导致曲线甲、乙出现差距的原因.

(4)甲、乙两条曲线的增长速率依次是下图中的。

(5)若甲、乙曲线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

描述为«

40.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某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并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第一步:取3个150ml的锥形瓶分别装入100ml马铃薯培养液,高压蒸汽灭菌。

第二步:待培养液冷却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少量酵母菌菌种。

第三步:在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取样,用台盼蓝染色,检测并计算每个培养瓶中酵母菌

活菌数量,然后计算平均值,最后绘制成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培养基必须灭菌处理,以及接种酵母菌时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理由是

(2)种群密度是指。

(3)由于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取法,下列有关酵母菌数目检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本实验不需要再设置对照组,但需要做重复实验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静置片刻后从试管底部吸取培养液

C.计数时先将培养液滴加在计数室中间,再盖上盖玻片,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镜检计数时,需计数小方格内、小方格相邻两条界线及其夹角上所有细胞

(4)工业酿酒时,需延长ab段,为此可采取的措施有:。(写两个)

4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为

,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①.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

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

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

②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和。

42.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请回答:

种群数量C

b

a

d

0时间

(i)东亚飞蝗是我国有着千年记录的农业害虫,在生态系统中东亚飞蝗属于者。

(2)b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o

(3)为了防止蝗灾暴发,可通过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由此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

有效防止c点的出现。

(4)c点后种群的数量变化是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降低了环境容纳量,d点以后生产者的数量会逐步

43.草原载畜量是指在适度利用的原则下,在一定时间和草原面积内,能够维持草地良性生态循环并保证

家畜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所能饲养家畜的最大数量。如图为某西北牧场的草场载畜量和实际放牧量变化曲

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年份

(1)1950〜1975年草场载畜量相当于每公顷上家畜的,该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结构,该结构

包括»

(2)在1990年左右,实际放牧量远大于草场载畜量,(填“是”或“否”)可以同时改变群落的水平

结构和垂直结构,说明人为因素往往影响群落演替的。

(3)1990〜2010年两条曲线的变化情况,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草场载畜量和实际

放牧量的变化情况,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意义在于。

44.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h换一

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O20406080100120140182018401860188019001920时间一年

甲时间/小时

(1)曲线a表示种群呈““形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

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形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

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

现现象。

(4)在研究种群数量时,需要调查种群密度。田鼠的种群密度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调查。在lhm2范围内,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只/hi/。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48.某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

最适温度,他们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单位:X106个/mL)

第次

温度第1次第2次第3次4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

(℃)

Oh24h48h72h96h120h144h168h

151.23.03.84.64.03.22.82.5

201.25.05.34.22.11.20.80.6

251.25.25.64.62.91.00.60.2

301.24.95.54.82.21.30.70.5

351.21.51.82.02.21.30.80.6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无关变量有。

(2)实验所用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规格为ImmxlmmxO.lmm,分为25个中格,每个中格有16个小格。该

小组的操作如下:

①加入几滴台盼蓝染液(注:台盼蓝只能使死细胞染色),充分振荡试管,取样;②将待测样液滴加在计数

室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样液;③在显微镜下选取合适的样方;④计数:只计数被染成蓝色

的酵母菌;

上述步骤中有两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3)在一次计数中,培养液被稀释10倍,取样的5个中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12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

母菌总数约有个。在30℃条件下,第5次记数时,某同学未用台盼蓝染色,则记数结果与实

际值相比。

(4)据表可知,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左右,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的K

值(填“相同”或“不相同”)。

49.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

(1)目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有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小马同学

对某池塘中的鲫鱼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105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

的25条,则该池塘中鲫鱼大概共条。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c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

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本实验中,

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