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节选)》第三课时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阿Q正传(节选)》第三课时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阿Q正传(节选)》第三课时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阿Q正传(节选)》第三课时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阿Q正传(节选)》第三课时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阿Q正传(节选)/鲁迅

*边城(节选)/沈从文第二单元6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再别康桥/徐志摩7风景谈/茅盾

*秦腔/贾平凹8茶馆(节选)/老舍

【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人文主题:时代镜像单元学习主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后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它是和中国的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常见的分法: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

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单元学习主题现代文学:1917——1949①1917——1927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时期《阿Q正传》1921代表作家:胡适、鲁迅、冰心、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②1928——1937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时期《边城》1934《大堰河》1933《再别康桥》1928代表作家: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柔石、艾青、丁玲)③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茅盾《风景谈》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单元学习主题当代文学:①1949——1966十七年文学时期《茶馆》1956表现社会变革风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②1966——1976文革时期③1976——至今新时期文学《秦腔》1983包罗万象代表作家:刘心武、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鲁迅学习目标: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把握小说主要人物阿Q的艺术形象。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鲁迅作品讽刺幽默的艺术风格。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题目解说

认识阿Q

郭橐驼因为“有类橐驼者”而获名?那么,为什么用“阿Q”来命名呢。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第四,是阿Q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以上可以算是序。阿Q题解1.阿Q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脸,Q,就是旧中国拖着小辫子的男人的形象。

阿Q:音+形

的结合体。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2.正传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接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本传”。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1.其人无名无姓,具有抽象性、象征性,反映普遍中国人的精神状态。2.正传表明内容的严肃性,为这样一个人作传,更具有反讽效果。阿Q题解《阿Q正传》的问世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

由鲁迅的学生、朋友孙伏园约稿,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文艺版。“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因为要切‘开心话’这题目,就胡乱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实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署名是‘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阿Q正传》的成因作品简介情节章节内容序幕序无姓无名叫阿Q有理有据归正传开端优胜纪略自尊自负充阔人自轻自贱打虫豸续优胜纪略怕硬等候哭丧棒欺软羞辱小尼姑发展恋爱悲剧渴望恋爱戏吴妈横遭毒打订条约生计问题断生计迁怒小D偷萝卜聊慰饥肠从中兴到末路上城偷盗得中兴返乡销赃享敬畏高潮革命神往革命做大梦图谋造反闯小庵不准革命盘小辫有心造反投鬼子不准革命结局大团圆想造反无辜被捕被示众有恨难圆自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整理阿Q的档案资料,包括年龄、身份、家庭成员、婚姻状况、爱好、工作、住址、外貌特征等。课文研读姓名籍贯年龄婚姻状况身份工作家庭成员住址爱好外貌特征姓名阿Q籍贯不详年龄30左右婚姻状况未婚身份雇农工作打短工家庭成员无住址未庄土谷祠爱好喝酒、押牌宝外貌特征头有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形象。学习任务:节选部分情节梳理,概括阿Q的形象特征

小说没有按照传记常用的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写,而是选取了主人公生活的几个典型事件集结成篇。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重要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人物分析行状原文语句性格特点“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妄自尊大狭隘保守病态自尊、自欺欺人阿Q“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看不起未庄人:“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鄙薄城里人:“这是错的”“可笑”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然而阿Q很喜欢。人物分析行状原文语句性格特点“癞疮疤”挨打的荣耀遭劫的安慰敏感禁忌内心脆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懦弱卑怯自轻自贱自我麻醉阿Q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自打嘴巴,转移痛苦。人物分析行状原文语句性格特点“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可悲奴相蛮横霸道麻木愚昧憎恶权贵奴性十足欺凌弱小阿Q蒙赵太爷打而受到“尊敬”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直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双重人格双重人格贫苦农民游手之徒阿Q形象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学者林兴宅概括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如果没有,可以自己画一幅。赵延年的阿Q丰子恺的阿Q蒋兆和的阿Q图一木刻画,突出人物神态,比如充满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图二漫画,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烟袋,分析其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长短不齐的头发,皱着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图三是写实水墨人物画,抓住动作细节,阿Q的左手托着右手,虽然显得无力,但右手却是攥着拳头。

阿Q是一个可______的人

可笑、可悲、可怜、可恨、可叹、可惜......阿Q的双重人格“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鲁迅《坟·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七)》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能靠打零工过活,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榨,这是“可怜,可悲”之处。但是,他对自己的处境完全没有意识,而是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受到欺侮时反倒以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的不平之气。甚至会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这是他的“可笑又可悲”之处。阿Q是一个可怜、可恨、可叹、可惜的人。可怜:未能意识到自身的愚昧,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受到同处底层的民众的欺辱;可恨:不去反思所受欺辱的根源,反而欺辱更其弱小之人,如小尼姑等,并以来此取悦众人,获得所谓的“存在感”;可叹:阿Q的命运实则是整个底层人民命运的缩影。在那样的社会里,阿Q的结局是偶然,更是必然;可惜:阿Q处于社会最底层,本有机会成为最具反抗可能之人,最终却湮灭于社会,沉寂于世情。

“阿Q虽有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我同情阿Q被压迫、被侮辱的遭遇,也憎恨阿Q的愚昧和麻木。”——鲁迅

预习任务:旁人眼中的阿Qvs阿Q眼中的旁人小说节选中出现了如下人物或人群:阿Q、未庄人、城里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赵太爷1.如果你是一位普通的未庄人,请你按照你的标准将以上人物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序,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是阿Q,请按照地位由高到低排序,并说明理由。旁人眼中的阿Q,是阿Q的现实处境;阿Q眼中的自己,是自我定位。

阿Q本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丑,不在头上的癞疮疤,更不在贫穷、屈辱、失败,而在于他用种种的瞒与骗的手段,使自己永远得意,永远自以为胜利、自以为光荣。总之,他的主观精神状态与实际生活地位是那么不调和。作家把这种现象和实质的矛盾暴露岀来,就使人感到可笑。笑,正是讽刺作家特有的武器。因此,阿Q这个人物就主要不是使人觉得可怜而是令人可笑了。阿Q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任务一:细读文本,梳理文中体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主要事件,并概括胜利方法,参考表格完成。事件语言、动作、心理胜利方法事件表现(动作、心理、语言)具体胜利法和别人发生口角的时候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通过想象过去的优胜完成心理的转变,补偿生活的失败当赵太爷和钱太爷因为家里有准备考秀才的文童而受人尊敬时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通过想象未来的虚幻的优胜,得到一种心理的补偿。当未庄的闲人嘲笑他的癞疮疤时你还不配……自欺欺人,把丑陋的东西美化成美好、高尚的东西,得到心理的满足当未庄的闲人打他时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样通过想象自己高别人一辈,自欺自骗,让心理上占到便宜当未庄人识破他的心理,继续打他时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尤其是“第一个”让他格外骄傲。当自己在未庄赛神的晚上押牌宝的时候被抢劫后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仿佛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通过自虐然后幻想自己在施虐来得到心理满足事件表现(动作、心理、语言)具体胜利法当被赵太爷大了嘴巴之后儿子打老子……通过想象自己高别人一辈,让心理上占到便宜当发现他被赵太爷打了但是大家似乎更尊敬他了得意了很多年通过自己想象的依附于权贵而带来的虚假的地位感当自己挑衅王胡,被王胡打时无所适从地站着当自己说钱太爷的儿子,被打时耸了肩膀候着通过忘却来重新回到开心状态碰到小尼姑,回忆起今天晦气的种种吐吐沫、伸手摸头皮、扭住她的面颊,再用力一拧通过欺负比他更弱小的人,而把自己的委屈和挫败感转嫁到别处。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谩骂得胜以假想得胜以自轻自贱得胜以自欺得胜以忘却得胜以欺负弱者得胜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鲁迅《坟》任务二:结合全文,给“精神胜利法”即阿Q精神,下一个定义。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课本24页)参考格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的思维方式。前提:受辱目的:御辱方式方法:谩骂

假想

自轻自贱

自我欺瞒

忘却

欺软凌弱

结合全文,给“精神胜利法”即阿Q精神,下一个定义。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课本24页)参考格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的思维方式。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受辱者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御辱需要的思维方式。结合全文,给“精神胜利法”即阿Q精神,下一个定义。实质:逃避现实、自我陶醉

他通过这些方法使自己得以生存,“做稳了奴隶”;使自己陶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在这样的世界里他可以让自己虚妄的自尊和愚妄的自负成为现实,获得快乐。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直到糊里糊涂被抓去杀头前,阿Q还能精神胜利,无师自通地大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表现出使人的灵魂战栗的得意,惊人的麻木!!

在鲁迅的笔下,凄惨和得意、失败和胜利形成强烈的对比,物质和精神、现实和幻想尖锐地对立,悲剧和喜剧、眼泪和笑声高度交融统一,它们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波,轰击着读者的灵魂。而且,阿Q越是获得精神的胜利,读者越是感到悲哀;阿Q越是感到得意,读者就越是感到痛苦。这是多么奇异的魅力啊!鲁迅哪里是在塑造一个雇农的典型呢?分明是在对于世事人生的深邃的哲理思考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真相。作者是由痛苦的沉思转为发笑,而读者则由发笑转入痛苦的沉思。鲁

迅第三课时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谩骂得胜以假想得胜以自轻自贱得胜以自欺自骗得胜以忘却得胜以欺负弱者得胜复习回顾惊人的麻木!!生存准则快乐源泉学习目标:

探讨未庄世情,分析造成阿Q精神胜利这种畸形特质的原因。探讨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任务一探讨未庄世情,分析造成阿Q精神胜利这种畸形特质的原因。1.思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阿Q作为一个生长在未庄的人,是一个卑怯狡猾、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底层雇农,那阿Q生活的未庄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小说内容,找出描写未庄人、事及风俗的内容,完成表格。未庄世情世情表现人情淡薄、虚伪老头子颂扬“阿Q真能做”时,阿Q正懒洋洋瘦伶仃地在他面前,别人也说不清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人们多贪慕权势、势利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人们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里的闲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丝毫没有帮助的意思;阿Q也在众人的欢笑中欺负得更加有力。人们虚伪、麻木、封建思想浓厚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人们无赖、为利益不择手段阿Q在赌场中赢得钱财之后,赌场中发生了打架事件,阿Q的钱财在混乱中被抢劫一空。小结:未庄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世情冷漠的农村小镇,人们多贪慕权势、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吃人的世界

惊人的麻木(小说最后一段“阿Q被枪毙后”)你还在鲁迅先生的什么作品中见过这“吃人的世界”吗?《祝福》中,当祥林嫂讲述自己悲惨遭遇时,众人从中找到了新的趣味来调侃她,消费她的痛苦;她死了,四叔无情地唾骂她是个谬种,死得不是时候;鲁镇的人自以为是地认为祥林嫂是穷死的,多么愚昧又冷酷。这鲁镇上的所有人,都是“凶手”,是“吃人者”,残酷地折磨着她的精神《药》中革命者夏瑜被杀后,老栓子倾其所有为得了肺痨的儿子华小栓求得了沾着鲜血的馒头这剂“神药”,革命者的亲人为自保退而远之,这就是吃人社会的一个缩影。《孔乙己》......畸形成因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离城市较远,未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01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02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032.探究:

阿Q生活的村庄为何命名为“未庄”呢?阿Q、未庄必然的走向悲剧未来

未有羊树木枝繁叶茂未达到......阿Q所在的未庄,如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唯有寂寞。这寂寞来自等级尊卑的惯性,来自旧社会熏陶下的愚昧,来自人性固有的冷漠,因此没有人会救阿Q,软弱又无奈的阿Q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让自己获得暂时的安慰。如果我们刚开始从“精神胜利法”中看到的是阿Q的愚昧可笑,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看到了他背后无奈的眼泪。或者说没有人会意识到要救阿Q。在未庄,阿Q的死如石沉大海,连溅起声响的资格都没有。阿Q注定会走上悲剧之路,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是鲁迅洞见的那个时代的悲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孑然一身,微末如蝼蚁,在偏僻如未庄的农村底层人物里,也是顶边缘的一个。他的存在与死亡,就像一阵穿堂而过的风,滑过人们的记忆,一点痕迹也未留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封建统治阶级形成一种心理:对内镇压奴役百姓,对外奴颜婢膝。

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时代背景

任务二探讨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小尼姑骂阿Q说“这断子绝孙的阿Q!”阿Q死了,这个世界上还有阿Q吗?

电影《阿Q正传》结尾处的画外音说:“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如何理解画外音?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

《论〈阿Q正传〉》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合作探究:

阿Q具有超越时代的特性,他的“精神胜利法”于当下,于我们身边,也依然存在着。“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与“乐观”有何不同?一些启发所谓“精神胜利法”便是以精神上的优胜掩饰现实的失败。阿Q的逃避、幻想、麻木让他一次次回避了进取和反思的机会,一点点沦落到更大的深渊。鲁迅想借阿Q的命运揭示我们国民性格里某种阻碍我们进步的思想弊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精神胜利法也许不仅仅属于阿Q,属于中国,它可以是人类在面对某些我们无法解决的困境的一种选择,可以帮助我们调试心态,变得快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