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授课人:胡仕平2015年中国印花税票杨炎,字公南,凤翔人,官居宰相,倡导变法;曾祖大宝,武德初为龙门令,刘武周陷晋、绛,攻之不降,城破被害,褒赠全节侯。祖哲,以孝行有异,旌其门闾。父播,登进士第……玄宗征为谏议大夫,弃官就养,亦以孝行祯祥,表其门闾。杨氏家族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二三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一

选官制度一【材料一】杨炎,字公南,凤翔人。曾祖大宝,武德初为龙门令,刘武周陷晋、绛,攻之不降,城破被害,褒赠全节侯。祖哲,以孝行有异,旌其门闾。——《旧唐书·杨炎传》弘农杨氏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氏族,属于“关陇八大家”,有着“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之说。杨炎祖上何以为官?

选官制度一【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1、九品中正制高门(上品)寒门(下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只看重家世、门第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选官制度一形成2、科举制启用寒门士子增加文化考试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选官制度一【材料二】父播,登进士第,玄宗征为谏议大夫……(炎)文藻雄丽,汧、陇之间,号为小杨山人。释褐,河西节度掌书记。——《旧唐书·杨炎传》(出身门第)世家大族寒门庶族(寒门人才)

选官制度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杨炎祖上在魏晋时期凭借门第、家世入朝为官;其父通过科举及第步入仕途,”

材料三

《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思考:科举制的创新之处?途径:分科考试的方式对象:世家大族、寒门子弟依据:品德、才能公开性公平性集权性(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选官制度夏同龢夏同龢,麻江县高枧人,光绪十九年(1893),夏同龢在贵阳参加贵州乡试中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夏同龢来到北京参加会试,本次会试从数千名举人中录取了346名贡士,夏同龢是第134名,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98年6月9日)清晨,参加殿试,成为光绪皇帝"御笔钦点"的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成为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文状元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者。一

选官制度一3、选官制度变化趋势时期制度选官标准选官方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官位世袭战国-秦军功爵制军功朝廷授予汉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官员推荐朝廷授予隋唐科举制才学中央组织考试德行家世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提示:选官标准、方式、权力等方面思考选官标准趋向客观、科学选官方式趋向公平、公开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河西节度掌书记兵部侍郎山南副元帅判官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德宗时)累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税法探究:宰相杨炎想提出并推行税制改革,需要经过哪些流程?出任宰相

三省六部制二

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皇帝每部辖官4个司共24个司吏工刑兵礼户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予审议封驳审议通过执行草诏审议政事堂(中书门下)与秦朝三公九卿相比,唐朝三省六部制有哪些新的发展?1、形成二

三省六部制材料四秦、唐中央官制比较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分工明确,职权分明,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集体商议,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2、特点影响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二【历史解释】赋税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数为依据,向人们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征伐兵役、徭役等,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叫做赋税制度(也叫赋役制度)。

赋税之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初税亩汉朝魏晋隋唐唐中期编户齐民租调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780)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庸—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三

赋税之都1、两税法背景【材料七】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天宝十三载编民900万户,其中缴纳赋税的课户为530万户。而乾元三年只有193万户编民,其中课户只有78万。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民众逃亡&土地兼并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政府财政危机三

赋税之都2、两税法两税法内容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归纳两税法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三3、两税法特征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财产户税、田税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夏、秋两季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人丁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授田农民旬输月送财产户税、田税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夏、秋两季放松人身控制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精简税收时间【材料八】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旧唐书·杨炎传》影响赋税负担趋向合理加强了中央的经济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赋税之都影响赋税负担趋向合理加强了中央的经济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九】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各州之间税赋轻重不均各类加征及苛敛杂税没有真正减税土地兼并盛行,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3、两税法三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本课小结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枢之变选官之变赋税之变中外朝制到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日臻完善公平公正人身控制减弱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如图是唐代前后期(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点)高级官员中贵族出身的“官二代”和平民出身的非“官二代”的变迁情况。促成这一变迁的政治制度是()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知识巩固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完善科举取士B.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制约平衡,提高行政效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