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知识点_第1页
流行病学知识点_第2页
流行病学知识点_第3页
流行病学知识点_第4页
流行病学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行病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

11〕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2)该定义的根本内涵:

1)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

2〕他的研究内容不仅是研究各种疾病(包括伤害),而且研究健康状态

3)他的研究方法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4〕他的研究目的落实在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1)流行病学研究的根本内容由人群、暴露和疾病组成

(2)根据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为实验流行病学和观察流行病学

3、流行病学的用途:

(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

(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

(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

(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

16〕疾病预防

(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分布的意义:

认识疾病的根本流行特征;诊断和治疗决策依据;提供病因线索;确定卫生效劳重点;制

定疾病防治策略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及用途

1、发病指标:

(1)发病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用途:1)描述疾病的分布2)提出病因假设3)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⑵罹患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用途:用于描述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

(3)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

数所占的比例

用途:1)描述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

2)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

3)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科

学依据

(4)感染率:在受检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用途:1)评价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流行势态和分析防治工作效果

3)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⑸续发率:(亦称SAR或家庭二代发病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

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用途:1)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

2)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

3)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2、死亡指标:

(1)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用途:1)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

2)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

(婴儿死亡率)

3)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对于高致死性疾病,可以替代发病率探讨

5)评价防治措施

(2)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例

用途:1)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2)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

3)多用于急性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3)生存率:(亦称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假设干年

随访(通常为1、3、5、10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用途:1)反映疾病的危害程度

2)评价某种治疗的远期疗效

三、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

(1)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小于2倍),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

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

(2)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的病人

(3)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3-10倍)

四、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描述

(1)地区分布:疾病在国家间及国家内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

性;地方性疾病

(2)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

(3)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婚姻与家庭、社会阶层、行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一、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种类、用途

(1)概念: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

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

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即提出假设。

(2)种类:个例调查(1个对象)、病例报告(1-5个)、病例分析(系列病例:几例

到几千例)、现况调查(特定人群)、生态学研究(多个不通人群)

(3)用途: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是分析性流行病

学研究的根底

二、现况调查的概念、特点

(1)概念: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

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

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又称横断面研究、患病率研究)

(2)特点:1、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3、因果并存,

不能确立因果关系,只能提供病因线索4、不能用于病程较短的疾病5、相关因

素的选择与解释有一定限制

(3)实施步骤:1)明确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3)确定调查类型和方法4)估计

样本含量5)确定研究变量和设计调查表6)资料收集7)资料整理、分析及结果解

三、普查、抽样调查的概念、用途

(1)普查:指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

群中每一个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指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

一局部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

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2)用途:

普查:1)早发现、早治疗;2)了解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

抽样调查:1)描述特定人群在特定时间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

素2)衡量人群总体健康水平3)考核防治效果4)质量控制

四、生态学研究概念、方法和局限性

(1)概念: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在群体水平上

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

率,分析该暴露因素及疾病的关系

⑵方法:生态比拟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3)局限性:由于生态学研究是以由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

观察单和分析的单位,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疾病和健康状况)间的

关系,得到的资料是群体的平均水平,只是粗线条的描述,会削弱变量之

间的联系,以及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而造成的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

从而产生生态学谬误。这是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而且常常难以防止。

第四章队列研究

一、队列研究的根本原理和方法、相关的概念

(1)队列研究概念:是指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

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拟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

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

研究方法。

(2)队列研究根本原理:在某一特定人群中选择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

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如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亚组(如低、中、高暴露组),

随访一段时间,检查各组人群待研究结局的发生情况,比拟各组结局的发

生率,从而检验和评价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3)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队列确实定是现在、根据研究对象现在的

暴露分组、需要随访、结局在将来某时刻出现

历史性队列研究: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时

刻的暴露情况的历史材料分组、不需要随访,研究开始时结局已出现

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队列确实定是过去、根据研究对象过去某时刻

的暴露情况分组、需要随访、局部结局可能已出现

二、队列研究的设计和资料整理分析

(1)设计步骤:1、确定研究目标2、确定研究因素3、确定研究结局4、确定研究现场与

研究人群5、确定样本含量6、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2)队列研究资料的分析思路

1)描述性统计:

描述研究对象的组成及人口学特征、随访时间、结局情况及失访情况等

分析两组的可比性及资料的可靠性

2)推断性统计

分析两组率的差异

分析暴露与效应的关联及其强度大小

三、各指标计算及流行病学意义

(1)常用指标:

1、累积发病率:

公式:CI=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适用条件:样本大、人口稳定、资料比拟整齐

2、发病密度:

公式:ID=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观察人时

(注:人数X暴露时间=人时数)

适用条件:观察时间长、人口不稳定、存在失访、资料很不整齐

四、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

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直接估计危险度

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

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缺点: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易发生失访偏倚

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

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

随访过程中,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根本原理和方法、相关概念

(1)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

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拟,以推测疾

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2)根本原理:以确诊患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该病但具

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

往危险因素暴露史,测量并比拟两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

该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关联

(3)方法:

1、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1)从设计所规定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抽取一定量的研究对象

〔2〕对照组人数三病例组人数

(3)选择对照没有特殊规定

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包括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或称配比,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1)成组匹配:匹配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一致

2)个体匹配:以病例和对照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当1:1匹配时称为

配对当1:M比例匹配时称匹配或配比(M一般不超过4)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和资料整理分析;

《一》设计要点:

(一〕提出研究目的,

(二〕选择研究因素

(三〕选择研究对象[根本原那么:代表性、可比性〕

《二》资料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整理:

1原始资料的再核查

2资料的分组、归纳或编码、输入

(二〕数据分析

1描述性统计(1〕一般特征描述(2〕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2推断性统计

三、病例与对照的来源和选择

《一》病例的选择

(1)病例的规定

1)病例:患有所研究的疾病或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人

2)对所研究的疾病要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3)无明确诊断的疾病,制定明确的工作定义

4)为了控制混杂因素,对研究对象某些特征作出限制

(2)病例的类型

1)选择确诊的新病例2)现患病例3)死亡病例

《二》(3)病例的来源:

以人群为根底:总体人群中全部病例或总体随机样本人群中全部病例

以医院为根底:医院住院或门诊的病例

《三》对照的选择:

对照最好是全人群一个无偏样本或是产生病例的人群中全体非患该病人群的一个随

机样本,保证病例和对照有可比性。

《四》对照的来源:

候选对象必须来自于产生病例的总体

〔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就能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

四、OR的含义及流行病学意义

OR:〔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假设

千倍。

概念: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

OR=1暴露与疾病之间无关联

OR>1暴露与疾病正关联那么该暴露因素为危险因素

OR<1暴露与疾病负关联那么该暴露因素为保护因素

流行病学意义:OR反映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OR的计算:

11〕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

非匹配或成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表

暴露因素病例组对照组合计

有aba+b=nl

无Cdc+d=nO

合计ml=a+cmO=b+dT=a+b+c+d

12)个体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

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模式

和照病例组合计

有暴露史无暴露史

有暴aba+b

露史

无暴Cdc+d

露史

合计a+cb+da+b+c+d=T

二="

大样本公式:b+c

(|6-c|-iy

小样本(即:b+c<40)校正公式:

联系强度的估计:勿?=c/b

五、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1、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2、消耗小,便于组织实施,出结果快;

3、既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多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

究;

4、不仅用于病因探讨,也适用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响、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爆发

调查等。

缺点

1、不适合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研究;

2、偏倚较大,难以防止选择偏倚,回忆偏倚;

3、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难以确定,无法直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4、不能直接计算疾病率,只能估计相对危险性

六、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比拟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1适于罕见疾病的所研究疾病为常

病因学研究,不适见疾病,发病率或

于人群中暴露比死亡率一般不低

例很低的因素的于5%o

研究

2按照是否患有疾按照受否暴露于

病分组研究因素分组

3不能计算发病率可以计算发病率

或死亡率,可以计和死亡率,估计

算暴露比值比ORRR和AR等危险关

联指标,直接进行

病因分析

4因果关系论证力因果关系论证力

较弱较强

5可以应用于病因病因假设检验;认

探索与病因假设识疾病的自然史

检验

6容易产生各种偏易产生的偏倚为

倚,尤其是回忆偏失访偏倚

倚和混杂偏倚

7样本量一般较小,样本量一般较大,

容易实现,花费较人、财、物、时间

小消耗太大,操作复

杂,不容易实现

第七章诊断试验的评价

一、诊断试验评价方法

将待评价的诊断试验与诊断目标疾病的标准方法一一即“金标准”(goldstandard)——

进行同步盲法比拟,判定该方法对疾病“诊断”的真实性和价值(注:“金标准”指当前

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

二、诊断试验真实性评价常用指标,并会计算

真实性(validity,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故又称准确性(accuracy)

诊断试验评价四格表

诊断金标准(标合计

性试准诊断〕

有病无病

+a(真阳性)b(假阳性)a+b

——c(假阴性)d(真阴性)c+d

合计a+cb+da+b+c+d=N

1)灵敏度(sensitivity)与假阴性率(falsenegativerate)

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总病人中诊断阳性者所占的比例,反映诊断试验发现病人能力。

Se=a/(a+c)X100%

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反映诊断试验漏诊情况

FN=c/(a+c)X100%=l-Se

2)特异度(specificity)与假阳性率(falsepositiverate)

特异度:真阴性率,实际无病的人被诊断试验判断为阴性的比例,反映诊断试验排除非病

人的能力.

特异度(真阴性率):Sp=d/(b+d)X100%

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实际无病,根据诊断试验判为有病的百分比:

FP=b/(b+d)X100%=l-Sp

3)正确指数(Youden'sindex)

也称为约登指数概念:表示诊断方法发现病人和非病人的综合能力,指数越大,真实性越

iWjo

丫1=灵敏度+特异度-l=Se+Sp-1=1-〔假阴性+假阳性)

4)符合率(agreementrate)

是指诊断试验中真阳性和真阴性之和占受检人数的比例,也是诊断试验结果与金标准结果

的符合程度。反映正确诊断患者与排除非患者的能力。

符合率=(a+d)/N

5)预测值(predictivevalue,PV):

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tivevalue,+PV)

即: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者中真正有病的概率

+PV=a/(a+b)X100%

阴性预测值(negativepredictivevalue,—PV)

即:诊断实验结果为阴性者中真正无病的概率

-PV=d/(c+d)X100%

6)似然比(likelihoodratio,LR):

阳性似然比(positivelikelihoodratio,+LR)

(比值越大,诊断的价值越高〕

+LR=Se/(I-Sp)

阴性似然比(negativelikelihoodratio,—LR)

(比值越小,诊断的价值越高〕

-LR=1-Se/Sp

三、相关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1、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关系

1)理想的诊断试验灵敏度、特异度均应接近100%。

2)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到达,往往表现为灵敏度上升那么特异度下降,灵敏度下降那

么特异度上升。

3)两者上下的转换与确定诊断试验阳性结果的截断值(cutoffpoint)或临界点的选

择密切相关。

2、预测值与灵敏度、特异度、患病率的关系

1)患病率相同

Se越高,-PV越高

Sp越高,+PV越高

2)灵敏度与特异度不变

患病率与+PV成正比

患病率与-PV成反比

一般而言,确定一个诊断试验的预测值、患病率比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重要

□□口患病率变化范围较宽

□□口灵敏度、特异度变化范围较窄:50%〜99%

说明:预测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病率的上下,当灵敏度和特异度不变时,阳

性预测值随患病率上升而上升,阴性预测值随患病率的上升而下降,且阳性预测

值的上升速度快于阴性预测值的下降速度,说明患病率对阳性预测值的影响更明

3、稳定的指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

不稳定的指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阳性似然比为1,表示验前与验后概率相同,没有必要做此试验

□•阳性似然比>1,表示在做试验后,患该病的可能性增大

阳性似然比越大,患该病的可能性越大

□•阳性似然比小于1,表示患该病的可能性小

阳性似然比越小,患该病的可能性越小

第八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病因的概念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

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二、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1.关联的强度(strengthofassociation)

2.关联的时间顺序(temporalityofassociation)

3.关联的特异性(specificityofassociation)

4.关联的可重复性(consistencyofassociation)

5.齐Ll量反响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

6.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coherenceofassociation)

7.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biologicalplausibilityofassociation)

8.实验证据(experimentalevidenceofassociation)

9.相似性(analogy)

三、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

统计学的关联是事实的问题,因果关系那么是判断的问题。

第九章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偏倚、流行病学三种主要偏倚的概念

1)系统误差又叫偏倚,是指研究过程中,由于一些或可控制的

因素引起的使研究结果或推论系统地偏离真实情况的误差。

2)研究对象代表性与均衡性问题一选择偏倚

概念:是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出现的系统误差,使得研究样本不能代表目标人群。

研究变量的测量方法----------信息偏倚

概念:又称测量偏倚或观察偏倚,是指在研究资料收集、整理、编码和分析过

程中出现的系统误差。

研究中未被控制的非研究因素一混杂偏倚

概念:当研究某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

联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

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叫混杂(confounding),产生的偏倚叫

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

二、三种偏倚产生的原因及对结果真实性的影响

选择偏倚:

产生原因:1)研究设计上的缺陷是选择偏倚的主要来源2)主要发生在设计阶

段,如:不恰当的抽样、参与者的选择、病例身份的认定3)也产生于资料收

集阶段的失访、无应答等

影响:

信息偏倚:

产生原因:1)研究者2)参加对象3)检测工具

信息偏倚的表现为使研究对象的某种特征被错误分类。

影响: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测量值常常是用于研究人群的分类。信息偏倚的后果就

是导致个体被纳入到不正确的分组中去,这种错误分类称为错分(注:非差异错分:

减弱暴露与结局之间的效应联系强度,但不改变联系的方向差异错分:可改变暴

露与结局之间的联系强度甚至方向)

混杂偏倚:

产生原因:

影响:

■•在任意方向上造成偏差,可以高估效应,也可以低估效应

■•有时混杂作用可能很强,甚至逆转效应的方向。

三、偏倚的控制方法

(一)选择偏倚:

1、设计阶段:

〈一〉各类研究通用的原那么

①科学的抽样方案。

②严格纳入与排除标准。

③减少无应答、失访。

④采用多种对照。

设计阶段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类型确定不同的方法:

《一》病例对照研究

1)注意病例与对照的代表性,防止匹配过度。

2)切忌根据暴露状态来选择病例和对照

3)尽量采用社区病例和社区对照以控制入院率偏倚和检出征候偏倚

4)采用医院病例和医院对照要尽量采用多家医院的病例和多家医院不同科室对

5)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中,只选用新发病例或新诊断病例来防止现患-新

发病例偏倚

《二》回忆性队列研究

1)防止依照结局选择暴露人群和未暴露人群。

《三》实验性研究

1)采用随机分组和盲法来防止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选择。

2、实施阶段:

1〕严格遵照设计的方案选取研究对象。

2)在研究中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以获得尽可能高的应答率,

减少无应答率及队列研究中的失访和实验性研究中的中途退出等。

3、分析阶段

失访率>10%,失访分析、进行选择偏倚的估计分析、率的标准化、分层分析、多

因素分析

(二)信息偏倚:

1校准测量工具

调查或测量前,评价或验证调查问卷的效度;评价仪器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是否符合测

量要求

2统一资料收集方法和人群分类标准

1)培训调查员,防止偏性调查或随访;

2)采用相同的调查工具、调查方法、相同的人员调查各比拟组中所有研究对象;

3〕暴露、结局和混杂变量应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分类或诊断标准

4〕资料收集过程中,有质量控制方法。

5)收集的资料及时复核

3盲法(blindmethod)

4尽量收集客观指标的资料

5收集资料的范围可以适当广泛些

6提高调查技巧

7严格的调查设计和研究人员的科学态度可能减少信息偏倚

(三)混杂偏倚:

研究设计阶段:

T.随机化(randomization)

2匹配(matching)

・3.限制[restriction)

资料分析阶段:

♦-4统计处理

四、混杂因素的定义及其特点

定义: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叫混杂因素(confoundingfactor)。

特点:(1)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作为病因或病因的标志物,但

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