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语文(下)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语文(下)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语文(下)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语文(下)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语文(下)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江阴市澄西片八年级语文(下)期中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雨生百谷,故曰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转折点。这阵子雨之后,春天的讯息就要

声匿迹,夏天拉开(wéi)

幕。此时的万物仿佛懂得人情世故,蓄满生意与春惜别。“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说的是谷雨节气的洛阳牡丹,用这样一个震(hàn)

的仪式与春天告别;鲜河豚、嫩香椿、谷雨茶(yǒng)

跃登场,让人强壮骨骼,慰藉肺腑。(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①

声匿迹

②(wéi)

③震(hàn)

④(yǒng)

跃(2)下列诗句中的“花”,与牡丹开在同一季节的是(

)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D.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3)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使文意连贯,句式整齐。联合国将每年农历谷雨节作为“联合国中文日”,以此纪念中华文祖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中文的智慧与美体现在唇齿留香的声律里、意蕴无穷的成语里、

、神奇隽永的汉字书法里。二、名句名篇默写2.默写古诗文名句。(1)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关雎》)(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蒹葭》)(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子衿》)(5)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是:

。(6)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体现真挚的友情可以冲破空间阻隔、消除心中苦闷的句子是:

。三、选择题3.选出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这个构思天衣无缝,简直无懈可击。B.一个小孩突然横穿马路,52路公交车戛然而止,避免了一场车祸。C.近来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D.小明在学校辩论会上引经据典,目空一切,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4.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不断提高和培养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读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禁不住流下了眼泪。C.学生近视问题日益严峻,是由于用眼时间长、姿势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D.院士队伍是我国的科技长城,他们筑起了学术界的精神高地,他们理应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5.下列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共300篇,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源头。B.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在他的文集《虞初新志》中的《核舟记》一文,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C.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他与曾巩均为“唐宋八大家”中的唐朝作家。《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湖南永州时所作,是“永州八记”之一,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D.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说明文,从说明文中了解很多科学知识,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选自《新疆域》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以及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四、名著阅读6.阅读下列《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应该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摘自《经典常谈》序材料二: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仔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摘自《

》首段材料三:屈原是我们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摘自《

》首段(1)材料二及材料三选段所在篇章主要介绍的经典名著是

(2)《经典常谈》是将专业论述整合的一本通俗的文化读本,其定位是在学界与普通青年读者之间发挥“摆渡”功能。结合下面材料,从语言特色、结构特点、具体内容三方面,谈谈《经典常谈》作为“摆渡”作品的特点。五、诗歌鉴赏7.阅读白居易的《春题湖上①》,完成小题。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①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作者杭州刺史任期届满之时。(1)朗诵颔联,你认为要重读的字(或词)是:上句①

,下句②

。(限各写一个字)原因是:③

。(2)后人评论甲诗“言外正有余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作者表达的感情。六、文言文阅读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①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灌丰裁②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节选自《明史·列传》)【注释】①覆按:复审案件。②丰裁:风纪。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寻命筑城泰州/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延师/余人各复延至其家C.作水门蓄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坐其首一人/船头坐三人9.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盗

全。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2)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11.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陈灌是个怎样的人?七、现代文阅读缓解气候变化需要碳中和技术明廷臻

熊寒冰①4月11日在海南省海口举办的第三届消博会上,绿色可持续理念、低碳可降解的产品,成为各类消费精品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②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活动变化、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后者包括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变化等。③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大量开采和使用岩石圈中以石油、煤、天然气等形式存在的化石燃料,最终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停留在大气圈中。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等生态问题,也会导致森林火灾、干旱、龙卷风等气候异常。④目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主要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⑤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核电集团全年发电量为182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1%,创历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⑥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圈,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目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成本和一些技术难关依旧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⑦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负碳技术,通过农作物或植物的生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⑧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选自2023年4月25日《科普时报》,有删改)12.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太阳活动变化和人类使用化石燃料都能引起全球气候系统变化。B.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会产生各种生态问题和气候异常。C.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手段目前均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D.热催化和光催化技术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中的甲烷,是目前解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13.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14.简析第⑦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15.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在减碳减排活动中可以做什么?门缝里看戏卞艈方①(甲)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②那年,我五岁半。③此前不久,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我懵懵懂懂,却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器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决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④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⑤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A。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⑥只得断念,我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⑦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地闯进去。我瞅着眼热,但学不来。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⑧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好无奈。⑨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⑩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⑪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B。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乙)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⑫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⑬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⑭门里的人听到我的话,回头瞟了一下,立马移开了。⑮《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被招为附马。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⑯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⑰(丙)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选自《光明日报》2023.3.14)16.文章回忆“我”儿时看戏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请根据文章填空。(1)祖父带我去看《失空斩》———渴望再看(2)①

———不死心(3)想尽办法扔看不到戏

———②

(4)看完全场《秦香莲》

———③

17.本文语言极具特色,请按照括号里的提示,联系上下文,对A、B两个句子进行品读批注。A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B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从修辞手法角度)18.“我”历尽波折终于看到了《秦香莲》这出戏,作者为什么不在第

⑮自然段描写演戏的场景,而是讲述了这出戏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19.文章甲、乙、丙三处均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内容,对于这三次引用是否恰当,小语与小文意见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结合你对本文和《桃花源记》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小语:文章三次提及“桃花源”,我认为各有不同的作用,都非常巧妙地契合了文章主题。小文:我倒觉得这三次引用中甲、乙两处比较恰当,丙处与主题不符。八、作文20.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回首你的成长,时间给出了怎样的回答?回溯历史,时间又给出了怎样的答案?请以“时间的答案”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参考答案:1.(1)

踊(2)D(3)

示例:经典永传的诗词里

百读不厌的神话传说里【详解】(1)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销声匿迹:xiāoshēngnì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不可作“消声匿迹”。帷幕:wéimù,挂在舞台上或较大屋子里遮挡用的幕布。震撼:zhènhàn,震动、摇撼。踊跃:yǒngyuè,形容情绪高涨、热烈,争先恐后。(2)本题考查理解能力。牡丹开在春季谷雨时节。A.“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意思是“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是冬季;B.“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写的是莲花,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是夏季;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写的是桂花,意思是“

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那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

”是秋季;D.“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的意思是“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写的是杏花,是春季;故选D。(3)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可参照“唇齿留香的声律里、意蕴无穷的成语里”这一句式完成补写。“唇齿留香的声律里、意蕴无穷的成语里”是一个偏正短语,由一个成语作为修饰成分,“声律里”和“成语里”为中心语。示例:跌宕起伏的小说里、声情并茂的散文里。俶尔远逝窈窕淑女所谓伊人子宁不嗣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俶、窈窕、嗣、撼”等字词容易写错。3.A【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天衣无缝:原意是指上天神仙所穿的衣服没有衣缝,后用来比喻诗文自然浑成,或事物周密完美,无人为造作的痕迹。使用正确;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不能用来形容公交车停止不前,使用对象有误;C.叹为观止: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无与伦比,褒义词。不能用来形容不法分子的行为,使用有误;D.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不能用来指在辩论会上引经据典的小明,使用有误;故选A。4.D【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语序不当,将“提高和培养”改为“培养和提高”;B.成分残缺,可在句首加“我”,或在“禁不住”前加“我”;C.句式杂糅,应将“由于”或“等原因造成的”去掉;暗换主语,在“是”前添加“这一问题”;故选D。5.D【详解】本题考查文学与文化常识。A.有误,《诗经》共305篇;B.有误,《虞初新志》是明末清初由张潮编辑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不是魏学洢;C.有误,曾巩是宋代的,应该是韩愈;故选D。6.(1)

《周易》

《辞赋》(2)语言特色:它采用白话文和标点分段的方式,以便一般读者理解和亲近经典,使读者能够更轻松地接触到经典文本。结构特点:这本书为每种读本都配有一篇切实浅明的导言。这种结构设计能够启发读者的兴趣。具体内容:书中介绍了一些经典人物和作品的背景和相关文化。这些具体内容丰富了读者的知识。【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第一空,结合“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仔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的内容可知,相关内容为《周易》。《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第二空,结合“屈原是我们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的内容可知,相关内容为《辞赋》。辞赋,是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赋盛于汉,故世称汉赋。(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经典常谈》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经典常谈》作为一本在学界与普通青年读者之间发挥“摆渡”功能的通俗文化读本,其在语言特色、结构特点、具体内容三方面的特点如下:语言特色:《经典常谈》的语言通俗易懂,摒弃了艰涩难懂的古文,而采用白话文进行表述。这种语言风格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一般读者能够轻松理解经典的内容,从而拉近了经典与普通读者的距离。同时,书中还使用了标点分段的方式,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阅读更加流畅,进一步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结构特点:在结构上,《经典常谈》为每种经典读本都配备了一篇切实浅明的导言。这些导言不仅介绍了读本的背景和重要性,还简要概述了读本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阅读框架。这种结构设计既能够启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典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摆渡”作用。具体内容:在内容上,《经典常谈》不仅介绍了经典作品的文本内容,还深入挖掘了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例如,在介绍《易经》时,不仅解释了八卦的含义和用途,还探讨了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这种深入浅出的内容呈现方式,使读者在了解经典文本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经典。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经典人物和作品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储备,提高了其文化素养。据此概括作答即可。7.(1)

排点

“排”和“点”两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青松生机盎然,皓月高悬远空的优美情态。(2)①表现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留恋之情;③表达诗人流连美景的闲适以及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颔联“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的意思是:松树如同千重翡翠,排列在西湖周围的山上;明月就像一颗珍珠,镶嵌在西湖碧波的中央。这两句描绘了西湖的夜景。前句的“排”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松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树傲然直立的样子。后句的“点”字,运用拟人,将湖水的碧绿、平静及月光倒映在水中的景致,逼真地写了出来。综上所述,要重读的字(或词)是:上句的“排”字,下句“点”字。(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春景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一个“绿”字,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作者以具有如此浓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并非偶然。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看到西湖如此之美景,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作者不愿意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表达了对西湖的留恋之情及对流连美景的闲适以及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B9.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10.(1)太祖平定武昌,陈灌到军营前拜见太祖。(2)麦船自己漂流到这里,百姓哄抢船上的麦子,不是预谋抢劫。11.示例:从他在世将乱前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保全一乡人可以看出他智慧过人,有先见之明;从他建学校,邀请老师教育学生可以看出他重视教育;从他访问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可见他体恤民情;从他处理盗麦船的案件可见他严正宽恤。【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副词,不久/动词,寻找;B.动词,邀请/动词,邀请;C.介词,以便/动词,奋起;D.动词,定罪/动词,坐着;故选B。9.本体考查文言断句。句意:盗贼蜂起,灌率勇武之士屯驻于林中,盗不敢侵犯,他们这一乡得以安全无事。“盗蜂起”是事件起因,“灌率武勇结屯林中”是事件经过,“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是事件的两个结果,故中间应断开。故断句为: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1)注意重点词翻译:平:评定;诣:到;谒:拜见。(2)注意重点词翻译:哄:起哄;谋:预谋。1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及描写方法。根据“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人莫能测”可知,他在世将乱前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保全一乡人,可以看出他智慧过人,有先见之明;根据“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可知,他建学校邀请老师教育学生,看出他重视教育;根据“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可知,他访问疾苦、禁止豪强,可见他体恤民情。【点睛】参考译文:陈灌,字子将,庐陵人,元未,灌在他房屋周围兴办林场,人们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十年后,盗贼蜂起,灌率勇武之士屯驻于林中,盗不敢侵犯,他们这一乡得以安全无事。太祖平定武昌,灌到营前拜见太祖,谈话问,太祖看出此人不凡,提拔为湖广行省员外郎,后升为大都督府长史,完工后升为宁国知府。当时,明朝初年,灌在宁国建立学校,聘请老师,选优秀子弟入学读书。他访问民间疾苦,禁止豪强菜并农民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