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特训(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特训(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特训(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特训(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特训(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特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令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隆。夏,

许男新臣®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

不相及也。不奉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日:"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日:'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

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

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日:"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

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隆。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

侯日:“岂不杀殳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

之愿也。"齐侯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目:"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

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日:“师出于陈、

郑之间,国必甚痈。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裹遁漫而归其可也。"申侯日:"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

日:"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屣,其可也。"齐侯说,与之

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

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致。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

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病,担忧、担心,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3.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

进贡的罪名。

B.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联

军结成盟约。

C.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捕

了辕涛涂。

D.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

完备详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5.《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徐渠问田鸠日:“臣闻智士不袭下而遇君,圣人不见功而接上。今阳城义渠,明将也,而措于屯长;公孙

亶回,圣相也,而关乎州部,何哉?"田鸠日:“此无他故,君主有度有术之故也,明主之吏,军根必起于州

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丁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乎?二君者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不试于屯长,不关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国之患。由是观之,夫无屯长之试,州部之关,岂明主之备哉!”堂溪

公谓韩子日:“臣闻服礼辞让,色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

等于躯。何以效之?曾闻先生日:'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二子之言已当矣,然而吴起支解而

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丕氏必也蓬栖丕卫无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工职

遹。"韩子日:“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齐民氓之度,甚未易处也。然所以废先王之教,而行贱臣之

所取者,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氓便众庶之道也。故不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氓之资利

者,仁智之行也。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见民氓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向贪

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君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

(节选自《韩非子•问田》,有删改)

材料二:

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矣。献子曰:"富哉,家!"宣子日:"子之家孰与

我家富?"献子曰:“吾家甚贫,惟有二士,目颜回、兹无灵者,使吾邦家安平,百姓和协,惟此二者耳!吾尽

2

于此矣。”客出,宣子曰:“彼君子也,以蓄贤为富。我邺人也,以钟石金玉为富。”孔子曰:“孟献子之富,

可著于春秋。”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逢遇不可A必也B患祸不可C斥也D夫舍乎全E遂之道而肆乎F危殆之行G窃为先生H无取焉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中国古代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俗称,非具体的官名。

B.全,指保全,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用法不相同。

C.殆,指危险,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词义相同。

D.鄙,指鄙俗,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渠认为,有智谋的士人不用历任低级职务就能被君主赏识,才德兼备的人不用显示出功劳就能被君主

接纳。

B.堂溪公列举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的历史事实,表达了对韩非子不顾遭遇生命危险仍坚持推行法治的

不满。

C.韩非子认为,推行法治是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即使为此遇到混乱君主,遭遇祸患,他也在所不惜。

D.宣子认为,孟献子是君子,孔子认为,孟献子的富有,可以记载到《春秋》里去了,两者都对孟献子

给予很高的评价。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辄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乎?

(2)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矣。

10.两则材料都涉及“人才"的话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分别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悦论目: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日游侠,二曰游说,三日游行。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

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矍仁以佥时野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抠利

置谓之溃行。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先王之所慎也。国有产鸟,各修其业。不由四民

之业者,谓之奸民。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凡此三游之作,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驰废;以毁誉为荣辱,

不核其真;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上下相冒,万事乖错,是以言论者计落厚而

3

吐辞,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善恶谬于众声,功罪乱于王法。然则利不可以义求,害不可以道避也。是以君子

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僭度,饰华废实,竞趣时利。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

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用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干不繁于

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

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指其实。

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虚伪之行不得设,

诬罔之辞不得行,有罪恶者无侥悻,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华文,去浮辞,禁伪辩,

绝淫智,放百家之纷乱,壹圣人之至道,养之以仁惠,文之以礼乐,则风俗定而大化成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苞苴是指贿赂送礼。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色取A仁以合B时好C连党类D立虚誉E以为F权利者G谓之游行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民,是指中国古代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划分,即士农工商。除四民外,社会中还有大量的“贱民"。

B.薄厚,形容词用作名词,与《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厚""薄"用法相同。

C.书记,旧称从事文书工作的人,或指书籍、书信、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文中是书信之意,

D.息,有休息、停止、平息等意,文中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请息交以绝游"中的"息"均为停止。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上有三种游士,是败坏道德的奸贼,是祸乱产生的根源,应慎重对待。

B.三游形成于王朝末世,出现制度不立、纲纪驰废、赏罚失当等混乱现象。

C.要尊崇父兄,加深骨肉亲情,重视宾客之礼和朋友之爱,牢记修身之道。

D.去除浮夸虚伪的文辞,禁止虚伪的言论,用圣人之道统一众说纷纭的乱局。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

(2)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15.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世间的“毁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日:"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

4

者,不可存也。"

【非目】《吕氏春秋》日:“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

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掺留日:“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目:"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

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精于外权。群臣或内

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日:"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需不善。季文

子为衍说魏王日:,独不见夫服牛耳参骥乎?不可百步。今壬以衍为可使将周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修骥之道。

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

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

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

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

善,以此理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日:"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

虑。”此之谓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服牛骏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固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骏骥之道。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走

出对未来的迷茫。

B.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相互掣时、相互斗争,

5

危害国家安全。

C.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时

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

能够相辅相成的。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20.掺留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芙咒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目:“祭我必以芙。”及祥②,宗老将荐芙,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日:

“夫子属之。"子木日:“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

后世,虽徽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日: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

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廖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荚,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日:“祭我必以斐。”及祥,宗老将荐菱,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

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日:“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子木去受,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

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

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则其

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年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

不在民,而口腹足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

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日: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

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

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斐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

子寝疾,曾元难于易黄。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兀为

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黄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6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芙论》,有删改)

【注】①芟: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

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2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簧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B.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C.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诗礼之训"的"训"词义相同。

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屈到嗜美,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芟。"

(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25.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差"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皇宋处士唐异,字子正,人之秀也。之才之艺,揭乎清名。西京故留台李公建中,时谓善画,为士大夫之

所尚。而子正之笔,实左右焉。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日:“唐公之笔,老而弥壮!”东宫故谕德崔公

遵度,时谓善琴,为士大夫之所重。而子正之音,尝唱和焉。高土范仲淹理其落歌尝大之书阿崔公腕线装丕在

兹乎!处士二妙之外,嗜于风雅,探幽索奇,不知其老之将至。一日以集相示,俾为序焉。

嘻!诗之为意也,范围乎一气,出入乎万物,卷舒变化,其体甚大。故夫喜焉如春,悲焉如秋,徘徊如云,

峥喋如山,高乎如日星,远乎如神仙。上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而诗家者流,

蜃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乐天之人其辞达,规闵之人其辞怒。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

之英逸,白乐天之明达,罗江东之愤怒,此皆与时消息,不失其正者也。

7

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见旗不归。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故有非穷途而

悲,非乱世而怨。观乎处士之作也,孑然弗伦,洗然无尘。意必以淳,语必以真。无虚美,无苟怨。骚雅之际,

此无愧焉。览之者有以知诗道之艰,国风之正也。

(节选自范仲淹《唐异诗序》)

材料二

成谓作讨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

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单古人、怀

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肯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

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天乔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

而无不具足。

(节选自叶婪《原诗•内篇上》)

2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高平A范仲淹师B其弦歌C尝贻之D书曰E崔公F既没G琴H不在兹乎。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足()

A.厥,指他的、他们的,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中的"厥"词义相同。

B.息,指滋长、增长,与《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中的"息"词义相同。

C.风流,指遗风,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词义不同。

D.吊,指凭吊(古人),与《陈情表》"形影相吊"中的"吊"词义不同。

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异擅长绘画,与当时著名画家李建中不相上下,同时还精于操琴,赢得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普遍推崇。

B.范仲淹认为,诗歌创作因作家的失志、得意、乐天、遭遇不幸等不同境遇,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C.范仲淹认为唐异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他的作品体现出诗歌创作的艰难和雅正的诗风。

D.杜甫诗中思念君王、忧虑祸乱、悲悯时世、想念朋友、凭吊古人等内容,都是由他丰富的经历生发的。

2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东林君复神于墨妙,一见而叹曰:"唐公之笔,老而弥壮!”

(2)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

30.材料中对诗人创作诗歌提出了哪些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

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犯,号三十六英雄,

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

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承丸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

北。亭县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

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葭理零落至于子冽、退选恒无序火然性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

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节选自宋代欧阳修《菱溪石记》)

材料二:

木之生,或篥而荡,或拱而天;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

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矛?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

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清,如此

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且其孽而不荡,拱而天,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

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

乎此,则其攀似不偶然也。

(节选自苏洵《木假山记》)

3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后世A荒埋B零落C至于D子孙E泯没而无闻F况G欲H长有I此石乎?

3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民,意思是编入户籍的平民,指刘氏之后已经没落,失去"富贵者"身份。

B.负,指靠近、挨着,与《登泰山记》“苍山负雪"中的"负"词义不相同。

C.斧斤,各种斧子,与《石钟山记》"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斧斤"意义相同。

D.理,指命运,与《六国论》中的"存亡之理"意义不同,与现在的"道理”也不同。

3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均借物说理,第一篇叙述了与奇石有关的事件表达感慨,第二篇借木假山的遭遇表达感慨,

第一篇观点直露,第二篇含蓄委婉。

9

B.作者认为刘金虽是武夫健卒,却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爱好斯文雅致,可能是功成志满、过于

富贵、骄奢安逸才产生了如此雅兴。

C.欧阳修感慨人事兴废无常,怜惜石头可爱却遭遗弃,于是将两石分别立在丰乐亭南北,以便滁州百姓

游玩观赏,表现其与民共赏的情怀。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逃脱了种种不幸的命运,在急流和泥沙之中被埋没、经历水冲虫蛀形成山峰形状的

木头都是幸运的,都有非凡的价值。

3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2)木之生,或薨而殛,或拱而天;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35.材料一中的石头、材料二中的木,都有为人所取的现象,两位作者对于人"取"物的看法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春,三月,除关,无用传。晁错言于上日:"圣

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

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

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

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便木工人△粟于边以受爵兔

罪丕过三支塞工之栗上务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与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溪天下粟。边食足以支

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尺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

矣。”

上复从其言,诏日:“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

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

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春,二月,了亮,诏目:"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染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

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六月,诏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

10

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

材料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

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縻,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3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天下人A入粟B于边C以受爵D免罪E不过F三岁G塞下之粟H必多矣。

3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以除罪"与《陈情表》"除臣洗马"中的"除"字含义不同。

B."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与《促织》“窃发盆"中的"窃"字含义不同。

C."二月,甲寅”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时间用法相同。

D."其于劝农之道未备"与《劝学》"劝学"中的"劝"字含义相同。

3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认为圣明的君王能够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原因,在于引领民众生产,进而获得富足。

B.百姓通过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晁错提倡将爵位的等级提至更高,边境粮食才会充足。

C.晁错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他既重视农业生产,又重视减轻赋税,从而贮备了大量的粮食。

D.文帝强调要免除田地的租税,激励农业发展,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农商没有分别。

3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40.请结合材料,分析晁错上奏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1.CEH2.B3.A4.(1)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

我为此来征收贡品。

(2)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

5.(1)①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②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2)体现了《左传》重"礼"

的思想倾向。

11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

"出"作谓语,"于东方"作后置状语,故应在c处断开;

同样,"观兵"作谓语,"于东夷"后置状语,应在E处断开;

"循海"作状语,"而"是修饰连词,"归"作谓语,故应在H处断开。

故应在CEH处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齐桓公会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侯军队入侵蔡

国。/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

B.错误。"次",停留、驻扎;/编入、编排。句意:驻扎在品地。/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C.正确。"虞",料想;/料想;/欺骗。句意: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没有意料到的赞

扬或声誉。/互相欺骗,互不信任。

D.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担心。句意: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不担心别人不

了解自己。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能力。

A."楚派屈完前来交涉"错,原文"楚子使与师言曰",是说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是说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的。可见选项中涉及的使者不是屈完。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共",供应;"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是",止匕

(2)“以力",凭借武力;"以为城",把方城作为城墙;"池",护城河;“无所",没什么可用的办法。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概括为: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

根据“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概括为: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体

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四年春,周历正月,齐桓公会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

12

侯军队入侵蔡国。蔡军溃败。齐桓公就接着进攻楚国,驻扎在隆地。夏天,许穆公卒于军中。楚国派遣屈完来

向诸侯联军会盟,在召陵结盟。齐人拘捕了陈国大夫辕涛涂。为许穆公下葬。

材料二:

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蔡国,蔡军溃败,于是讨伐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

“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

地上,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

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们不

向王室进贡物品,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贡品。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

去,我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

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险地。夏季,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诸

侯军队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

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

“君王惠临我国赐福,承蒙君王亲自来招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

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

不服?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

屈完与各诸侯订立了盟约。陈国的辕涛涂对郑国的申侯说:“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

难。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申侯说:“好。”辕涛涂就把这个意见告

诉齐桓公,齐桓公同意了。申侯进见齐桓公说:“军队在外头久了,如果往东走而遇到敌人,恐怕是不能打硬

仗了。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这就可以了。”齐桓公很高兴,将虎牢赏给

他,而把辕涛涂抓了起来。秋天,讨伐陈国,是讨伐不忠诚的人。冬季,叔孙戴伯带兵会合诸侯的军队侵犯陈

国。陈国求和,便把辕涛涂放回去了。许穆公死在军中,用安葬侯的制度安葬他,这是合于礼的。凡是诸侯在

朝会时死去,葬礼加一等;为天子作战而死的,加二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天子的礼服入殓。

6.BDG7.C8.B9.(1)况且,难道您没听说楚国任用宋伽为将而败坏了政事,魏国任用冯离为

宰相而使国家灭亡吗?

(2)孟献子到晋国访问,宣子请他喝酒,换了三个地方,悬挂的钟鼓乐器不用搬动,都配备齐全。10.材

料一侧重谈人才的任用,主张应重视人才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

材料二侧重表达对能够治国安邦,和协百姓的人才的重视。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际遇是不一定有的,祸患是不能排除的。放弃保全自己和顺心如意的道路而不顾一切地去干冒险的事,

13

替您设想,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逢遇不可必也"与"患祸不可斥也”句式一致,单独成句,"也"句末语气词,所以BD处断句;

"舍乎全遂之道"与"肆乎危殆之行"句式一致,连词"而"连结前后这两个句子,所以G处断句。

故选BDGo

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正确。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形容词作名词,交情。句意:是保全自己的方法。/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C.错误。词义不同。危险;/将要、快要。句意:我私下认为会给您生命带来危险。/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

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D.正确。鄙俗;/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句意:我是鄙陋的小人啊。/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

国的东部边邑。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表达了对韩非子不顾遭遇生命危险仍坚持推行法治的不满”错误。由原文"逢遇不可必也,患祸不可斥也,夫

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可知,表达了对韩非子坚持推行法治会遭遇生命危险的担忧

与疑惑。

故选Bo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独……乎",反问句式,难道……吗;"将""相",名词活用为动词,任用......为将,任用......为宰相;"亡",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⑵"聘",访问;"觞",古代称酒杯,名作动,宴请;"县",通"悬",悬挂;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臣闻智士不袭下而遇君,圣人不见功而接上。今阳城义渠,明将也,而措于屯长;公孙亶回,圣

相也,而关乎州部,何哉"可知,材料一侧重谈人才的任用,再根据材料一"不试于屯长,不关乎州部,故有失

政亡国之患。由是观之,夫无屯长之试,州部之关,岂明主之备哉”可知,主张应重视人才基层工作的实践经

验;

根据材料二"吾家甚贫,惟有二士,曰颜回、兹无灵者,使吾邦家安平,百姓和协,惟此二者耳!吾尽于此矣"

可知,材料二侧重表达对能够治国安邦,和协百姓的人才的重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14

徐渠问田鸠说:“我听说智士不用历任低级职务就能被君主赏识,圣人不用显示出成绩就能被君主接纳。

现在的阳城义渠是个英明的将领,可他曾被安排做个小官;公孙章回是个杰出的相国,也安排做过地方官,为

什么呢?”田鸠说:“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君主掌握了法和术,明君的官吏,宰相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

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况且,难道您没听说楚国用宋舰为将而败坏了政事,魏国用冯离

为相而使国家灭亡?两国的君主为花言巧语所驱使,被诡辩利说所迷惑,没通过低级职务的考验,不具备基层

工作的经历,结果有败坏政事和断送国家的祸患。由此看来,那种不经低级职务和基层工作考验的办法,哪里

该是明君采取的措施啊!”堂公对韩非说:“我听说遵循古礼、讲究谦让,是保全自己的方法;修养品行、隐

藏才智,是达到顺心如意的途径。现在您立法术,设规章,我私下认为会给您生命带来危险。用什么加以验证

呢?听说您曾讲道:国不用吴起的主张,而国力削弱,社会混乱,秦国实行商鞅的主张而国家富足,力量强大。

吴起、商鞅的主张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可是吴起被肢解,商鞅被车裂,是因为没碰上好世道和遇到好君主而产

生的祸患。'际遇是不一定有的,祸患是不能排除的。放弃保全自己和顺心如意的道路而不顾一切地去干冒险

的事,替您设想,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韩非说:“我明白您的话了。整治天下的权柄,统一民众的法度,

是很不容易施行的。但之所以要废除先王的礼治,而实行我的法治主张是因为我认为立法术、设规章,是有利

于广大民众的做法。我之所以不怕昏君乱主带来的祸患,而坚持考虑用法度来统一民众的利益,是因为这是仁

爱明智的行为。害怕昏君乱主带来的祸患,逃避死亡的危险、只知道明哲保身而看不见民众的利益那是贪生而

卑鄙的行为。我不愿选择贪生而卑鄙的做法,不敢毁坏仁爱明智的行为您有爱护我的心意,但实际上却又大大

伤害了我。”

(节选自《韩非子•问田》,有删改)

材料二:

孟献子到晋国访问,宣子请他喝酒,换了三个地方,悬挂的钟鼓乐器不用搬动都配备齐全。献子说:“你

家,很富有。”宣子说:“你家和我家相比,谁家富有”献子说:“我家很穷,只有二个士人,一个叫颜回,

一个叫兹无灵的,这两个人使我们邦家平安稳定,百姓和睦协调,就这样两个人而已!我的财富都在这里了。”

孟献子走后,宣子说:“他是君子啊,把奉养贤者当作富裕;我是鄙陋的小人啊,把拥有钟石金玉当作富裕。”

孔子评论说:“孟献子的富有,可以记载到《春秋》里去了。”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11.CDG12.B13.C14.(1)把好恶作为判断利害关系的标准,而不衡量实际情况;把喜怒作为

奖赏或惩罚的标准,而不明察其中的道理。

(2)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位时,治理国家,整顿百姓,严明有关制度.15.①不以"毁誉"作为判定荣辱、善

恶的标准;②根据客观事实核实"毁誉"真伪,避免诬惘。

15

【解析】1L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和言悦色以此迎合当世君主的喜好,结连党羽,树立虚名以谋取权利的,称作游行。

"合时好"是"色取仁"的目的,"以"作目的连词,连接"合时好"和"色取仁",故该句中间不能停顿,应在其前后

停顿,即应在C处断开;

"连"作谓语,"党类”作宾语,应在D处断开;

"谓"作谓语,"游行"作宾语,主语省略,应在"谓"之前断开,即G处断开。

故应在CDG处停顿。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薄厚",形容词用作名词,关系的亲疏;/"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

词,变得薄弱。句意:因此发表评论的人,看对方与自己交情的深浅程度来决定怎样说话。/邻国的势力变得

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变得薄弱了。

C.正确。

D.正确。句意:抛弃浮华虚文,淘汰虚言巧语。/与外界断绝交游。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C."重视宾客之礼和朋友之爱”错,原文是"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僭度,饰华废实,竞趣

时利。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于是流俗成而正道

坏矣",可见,并不主张“重视宾客之礼和朋友之爱”。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把……作为;"论",衡量;"其实",实际情况;"察",明察。

(2)“经",治理;"序",整顿;"正”,使......正,严明。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概括为:不以"毁誉"作为判定荣辱、善恶

的标准;

(2)根据"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概括为:根据客

观事实核实"毁誉"真伪,避免诬惘。

参考译文:

荀悦论目:世上有三游,是破坏道德的奸贼:一是游侠,二是游说,三是游行。树立名气声望,作威作福,

16

结交私人党羽用来称强于世的,称为游侠;修饰辩辞,设置诡计诈谋,周游天下以操纵时势的,称为游说;和

言悦色,以此迎合当世君主的喜好,结连党羽,树立虚名以谋取权利的,称作游行。这三类人,都是产生祸乱

的根源;他们破坏道德,败坏法度,迷惑世人,这是先王所慎重对待的。国家有士农工商四种民众,各自从事

自己的职业。凡是不从事四民职业的人,称为奸民。没有奸民,王道政治就实现了。

凡是三游的形成,都出现在王朝的末世,周、秦两代的末世尤为严重。君上不英明,臣下不端正,制度不

建立,纲纪废弛;把别人的诋毁和赞誉作为尊荣或屈辱的依据,不核实这些说法的真假;把好恶作为判断利害

关系的标准,而不衡量实际情况;把喜怒作为奖赏或惩罚的标准,而不明察其中的道理。上下相互冒犯,所有

事情混乱错误,因此,发表评论的人,看对方与自己交情的深浅程度来决定怎样说话;负责选拔推荐人才的人,

估量对方和自己关系的亲疏而提笔写推荐评语,善与恶的区分,错误地受众人评价的制约,功与罪的判定,没

有按照国法的规定。既然这样,那么就不能遵循道义去谋求利益,也无法根据道义去避开祸害。所以君子违背

礼义,小人触犯法律,骑马奔跑(自由地游说),超越自己的职责本分,粉饰浮华挨弃实质,争着追求一时的

利益。轻视尊奉父兄的大义,而重视对待宾客的礼节,减少骨肉之间的亲恩,而加深朋友之间的情谊,忘记修

养自身品德的原则,而追求众人(对自己)的赞誉,损害作为衣食来源农桑本业,用来满足盛宴豪饮的欲望,

贿赂送礼的人挤满了门庭,探访问候的人在道路上交错,私人书信比官府公文繁忙,处理的私事比官府公事还

多,于是流俗形成,而正道衰败。

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位时,治理国家,整顿百姓,严明有关制度。善与恶的区分主要取决于是立功还是犯罪,

而不受舆论毁誉的扰乱,听他如何说还要责求他如何做,说出他的名声还要指出他实际(做的事)。所以名不

副实的称为虚假,表里不一的称为伪饰,毁誉不符合实际的称之为诬陷,议论事情没有具体事例的称之为欺骗。

虚伪的行为不得出现,诬罔的言论不能流行,有罪恶的人不能侥幸逃避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不必担忧恐惧,私

人请托处处碰壁,贿赂送礼无人接受,抛弃浮华虚文,淘汰虚言巧语,禁止虚伪言论,杜绝不正当的智谋,斥

退百家之学的纷乱,统一于圣人的最高思想,用仁爱恩惠来教养百姓,用礼乐制度来修饰,那么就风俗确定,

广远深入的教化形成了。

16.DEG17.A18.C19.(1)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2)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

共同原则。20.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

车是一个道理。

"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是主谓宾结构,"今"是状语,"王"是主语,"以衍为可使将"是动宾结构作谓语,中间不宜

17

断开,应在"将"后断开,所以选D;

"固用之也”是动宾结构,"固"是状语,"用"是谓语,"之"是宾语,"也”是句末助词,应在"也"后断开,所以选E;

"听相之计”是动宾结构,"听"是谓语,"相之计”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计”后断开,所以选G。

故选DEGo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藉,借助/借给。句意: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

匪。

B.正确。相,互相/动作偏指一方,你。句意:互不伤害。/会不答应你。

C.正确。句意: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名声传播到国内和国外。

D.正确。此之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句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

本性。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错。原文"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意思是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

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

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据此看出原文并未提到“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丧",使……灭亡;"偃",取消;"悖",荒谬。

(2)“致",达到;"因",依据;"宜",适当。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原文“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

据此看出掺留先举例子,说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阙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

领土全都丧失,来回答国君不能任用两个大臣。

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原文"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

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是假设任用两人,那么势力大的必然会培植私党;势力

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群臣当中,有的会在国内树立党羽,以便独揽君主的号令;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

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原文"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骏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

18

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意思是把同时任用公孙衍和田需比作同时用牛驾辕用马拉车,认为是一个道理。会

累死牛和马,事情也办不成,还会使国家遭到损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正方)管子说:“如果对现实生活感到疑惑,就应该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该看看以往。”

古话讲:“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病的人,不可能活命;与灭亡多国家走同样的路的国家,不可能长存。”

(反方)《吕氏春秋》中说:“见有人因吃东西噎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吃东西,荒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