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L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绫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等,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

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龙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宣________

④其一太坐于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狼"变诈”的表现。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1)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

(2)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

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

作斗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

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②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驱:追随、追;

③句意为:屠夫非常困窘急迫。窘:处境困迫,为难;

④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犬:像狗似的。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

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的重点词有:瞑:闭上;暇:悠闲。句意为: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

很悠闲。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乃:才;寐:睡觉。句意为:(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

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狼"变诈"的表

现在于: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

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不能害怕恶势力,应勇敢的与其作斗争来

表述。观点明确,语意清晰,语序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

⑵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

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⑷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

斗争。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

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

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

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2.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富①,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富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

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富曰:"观君形状非恶人

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①陈富(sh():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解释加点的字

①期日中

②尊君在丕________

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

④乃遗布二端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

【答案】(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

礼。

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富: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解析】【分析】(])"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

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

"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

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叙写陈富

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

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

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⑷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富:宽宏大

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

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

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

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

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

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

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

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

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

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

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富,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富见到

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

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富

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

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③有所存,恻然

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亡咨问,除嫌吝⑥虽有淹留⑦,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

济⑧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⑨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⑩矣!

(诸葛亮《诫外甥书》)

【注】①疑滞:犹豫不定。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显明的样

子。④恻然:恳切的样子。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

显于世。⑧济:成功。⑨窜伏:逃避,藏匿。⑩下流:地位低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淫慢则不能励精(懈怠)B.意与日去(消失)

C.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D.广咨问(广泛)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使庶几之志

A.夫君子之行B.下车引之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学而时习

(3)下列对两篇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C."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D."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

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含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4)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②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答案】(1)C

(2)A

(3)C

(4)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

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解析】【分析】(1)ABD解释正确。C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

而言。故"险”理解不正确。

(2)"使庶几之志”的大意是: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故"之"这里是结构助词"的"的意

思。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指陈元方。C代词,代指知识。D代词,代指学过的知

识。

(3)ABD分析正确。C由"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可以看出"徒碌碌滞于

俗”的原因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即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而不是没有远大

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

容人韶华逝去。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故此句可以

翻译为: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夫:段首或句首发

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志向。慕:追慕。绝:戒

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故答案为:(1)C;(2)A;(3)C;

(4)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

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

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

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

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

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

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止匕。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

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

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

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附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犹豫不定,使几乎接近先贤

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的杂

念,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怨恨耻辱,这样即使德才不显于世,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

好志趣,又何必担心不会成功。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

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平常庸俗之列,免不了成为地位低

微之辈。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

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犀怪

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②。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

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

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

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及其家穿井

②闻之于宋君

③乃故言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等到;使……听到;故意

(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

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

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

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

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

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至I」、等到;

②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使……听到;

③句意:于是故意说道。故:故意。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

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

有:食:吃,殆;大概;句意为: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

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

是: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故停顿应为:于是艺

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点,分析其类似的道理。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

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

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

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

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故答案为:⑴等到;使……听到;故意;

⑵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⑷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

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

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

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

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本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

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

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

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

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吾旦三省吾身

②不亦说乎

③思而不学则羽________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

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呢?

【答案】(])每天;同"悦"愉快;疑惑;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

中了。

(3)“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

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解析】【分析】(1)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②说:

通假字,同"悦"愉快;③殆:动词,疑惑;④忠:动词,竭尽自己的心力。

(2)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笃志:志向坚定。笃,坚

守。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仁:仁德。句意是:

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

了。

(3)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

分析作答。朋:同门;一同学习者;弟子;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认为以学习为乐事,愿意

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故答案为:(1)①每天;②同"悦"愉快;③疑惑;④竭尽自己的心力。

(2)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

其中了。

(3)“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

种乐趣。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问,把这当作乐事。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

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

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

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

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

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

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

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

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

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6.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

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挤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

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

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

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

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

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

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1)③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

法家君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为: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

因此,"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2)"袁公问曰"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的句子,后面应断句,因此排除AC。"贤家君在太

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故选D。

(3)翻译前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以:用;抚:安抚、抚慰。之:代指弱者。翻译时

应调整语序:弱者以仁抚之。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

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联系上文可知,"此事”指的是: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陈

元方说这句话是针对袁公的"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袁公的言外之意是你父亲这样做是在效仿我,元方不认同,于是就举周公、孔子的事例进

行反驳,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

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

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

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文筛选恰当

的信息。②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

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7.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Q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

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①虞(yd)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明猎(约定)

B.去后乃至(才)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题(照顾)足日,饮酒乐,天雨(这)

D.日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函,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B

(2)①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②现在即使很乐观,难

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

(3)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解析】【分析】(1)A期(第一个):约定。C顾:回头看。D去:离开。故选B。

(2)第①句中,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期":约定;日中:中午。第②句

中,虽:即使,不能理解为虽然;期:完成约定。理解这几个关键词后第①句按照正常语

序翻译即可,第②句要把"可不"调整成"不可"。

(3)甲文讲"友人"不守信用,连一个小孩子都瞧不起;乙文讲魏文厚讲信用的故事,因

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因此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这两个故事告诉的道

理也是如此,当然也可围绕"诚信"这个话题进行阐述。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

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及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首先要反复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

容,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而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具体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与丘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魏文侯守信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

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①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②焉之:到什么地方去?焉:哪里。

(1)下面各组划线词意义相同的是()

A.过中丕至尊君在丕

B.陈太丘与友期行文侯与虞人期猎

C.下车引之公将焉之

D.则是无礼是日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君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这两篇短文都讲到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是0

(4)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敬辞和谦辞,辨别下列词语,把它们填到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即

可)。

A.惠顾B.赐教C.小店D.陛下E.拙见F.敝人

敬辞有;谦辞有0

(5)如何评价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答案】(1)B

(2)①和别人约定一起出行,结果丢下我先走了。②我与管理的官员相约打猎,(现在

喝酒)虽然快乐,难道可以不去赴这个约定吗?

(3)为人必须守信

(4)ABD;CEF

(5)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虽则看起来对"友人"无礼,但他毕

竟是孩子,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率直、方正的个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

法,再作比较适合多义词的哪一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A、否定副词,不/不,

fou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B、动词,约定/动词,约定;C、代词,指元方/动词,

去,至!J;D、判断词,是;/指示代词,这。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

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

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委:丢下、舍弃。句意:和别人约定

一起出行,结果丢下我先走了。②关键词:岂:难道;虞人:管理山泽的官。期猎:约

定打猎时间。句意:我与管理的官员相约打猎,(现在喝酒)虽然快乐,难道可以不去赴

这个约定吗?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

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

理。《魏文侯守信》先魏文侯因为刮起大风,不能与虞人践约所定的打猎日期,即使左右

劝阻,仍坚持赶到虞人那里取消打猎活动。两文共同的主题是:为人必须守信。

(4)本题考查对敬辞和谦辞的掌握。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

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敬辞一作敬词,又称"敬语",与"谦辞"相对。是含尊敬口

气的用语,也是对人礼貌的一种用语,可以体现很多人的文学修养。敬辞有:惠顾(多用于

商店对顾客):来临;、赐教:求人指点;陛下:"陛"实际上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而皇帝

派他的近臣站在宫殿的台阶下,所以"陛下”刚开始是寓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指对帝

王的尊称。谦辞有:小店:对自己店铺的谦称;拙见:是对自己的见解的谦称;敝人:疲

惫的兵士。德行不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

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

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元方批驳友人

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

书达理、善于应对、聪颖仁慧、知书达理的性格。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看出他率直、方

正的个性。

故答案为:(1)B

(2)①和别人约定一起出行,结果丢下我先走了。②我与管理的官员相约打猎,(现在

喝酒)虽然快乐,难道可以不去赴这个约定吗?

(3)为人必须守信。

(4)①ABD;②CEF;

(5)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虽则看起来对"友人”无礼,但他毕

竟是孩子,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率直、方正的个性。

【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

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指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

的意义。B项都是动词,约定,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

楚指示词指代的对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

等。另外,译文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

委,丢下,舍弃。②会期:会面赴约,去见一见;岂:难道。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

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魏文侯守

信》的题目和内容归纳:为人必须守信。

(4)本题考查对敬辞和谦辞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

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敬辞有:惠顾、赐

教、陛下;谦辞有:小店、拙见、敝人。

(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

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

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

严,虽则看起来对"友人"无礼,但他毕竟是孩子,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从中也可以看出他

率直、方正的个性。

【附参考译文】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

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

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

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

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

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魏文侯守信

魏文侯同管理苑囿的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

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左右的侍臣说:"今天饮酒非常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

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打猎的时间,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

呢?”于是文侯停止了宴席,亲自前往。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博学^^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逸乎/自圆其逸B.与朋友交而不值乎/半值半疑

C.温故而知新/马无故亡而入胡D.不金昼夜/太丘金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阅读下列两则语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答案】⑴wang;da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

提。

【解析】【分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

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

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罔"与"殆"都是形声字,也都有点生僻。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要根据具体语境

去判断词义,如"愠"生气,发怒。

(3)D"不舍昼夜/太丘舍去"两句中的"舍"都是"停止"之意。A前者通"悦";后者"说法"。B

前者"信用";后者"相信"。C前者"学过的知识“;后者"缘故"。

(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

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知之""好之""乐

之”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5)比较两句话在意义上的差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

合起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如

果不思考,还不如不去学习。理解好两句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句子文意,这是正确判

断的前提和基础。

故答案为:(1)wang;da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o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

提。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

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10.(2011•赤峰)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怫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而不厌

③不愤不启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不知面不愠择其善者面从之B.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C.必有我师总不可亵玩匮D.有朋宜远方来且三峡七百里中

(3)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

(5)用原文填空。

①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②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6)相关内容链接。

①给下面一则断句,并加上标点。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②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

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则(不得与试卷上的相同),并简要说说对它的理解。

【答案】(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满足

;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

(2)B

(3)A

(4)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5)不愤不启

;不俳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

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

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

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

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

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

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句意为:学习不知道能满

足,厌:满足。③句意为: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怫:心里想

弄明白却不能够。(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

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A.①句

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而:表转折,去h②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

学习。而:表承接。B.①句意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以:凭借。②句意为:可以凭借这

个条件打一仗。以:凭借。C.①句意为:一定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焉:兼词,兼"于之"。

②句意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玩弄焉:从。D.①句意为: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自:从。②句意为: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自:在。故选:B。(3)本题考查的

是句子的不同形式,尤其是省略句的特点。A.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指代温

故知新的人);B.有时(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舟);C.林尽水源,(林尽)便得一

山;D.(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故选:A。(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

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

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敏":聪明;"是以",因此。句意

为:他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他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是"文"(5)本题考查

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

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①不愤不启,不怫不发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

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

语句,概括即可。①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

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

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

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

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

吾忧也。"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

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

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

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

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

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点评】一、通假字: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

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①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②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③饭疏食

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④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

体;⑤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⑥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一一状语,按时;②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一一状语,每日;③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一一名词,旧

的知识、新的体会;④传不习乎;传:动词一一名词,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饭:

名词一一动词,吃饭;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一一意动。以......为乐;四、一词多

义:①为:可以为师臭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

知新懂得;③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④

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

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仲由,交给你对待知于不知的态度。知道知识就是知道知识,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这才是真的聪明。"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是"文"呢?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