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师用)群落 知识总结及同步练习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师用)群落 知识总结及同步练习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师用)群落 知识总结及同步练习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师用)群落 知识总结及同步练习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师用)群落 知识总结及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47群落

知识解读

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要点

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H的多少。

(3)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不同。

3.种间关系

(1)常见种间关系的特点和实例(连线)

种间关系||特点实例

①捕食a.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I.蛔虫和人

②竞争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II.根瘤菌和大豆

③寄生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III.鹰和鼠

④互利共生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IV.牛和羊

答案①一C-HI②一b-w③一d-I(4)-a-II

(2)下图中的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图2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则:

体A

B

0

图2

【.在图1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②,属于竞争关系的是①④,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③(填图中序号)。

II.若甲: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乙:大、小草履虫;丙:兔与狐;丁:细菌和噬菌体。则甲〜丁对应图2

中哪种能量关系图(填图中序号)。

甲:a;乙:£;丙:也;J:d、e。

4.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⑵类型

•袤现..分层现象

屋卜I垂直结构卜影响因素J植物:光照强度

i«iI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

"L/现"镶嵌分布

|_耳水平结构卜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

-------"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

特点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中关键词“代替”是指“优势取代”还是"完全取代”?

优势取代。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I-I苔辞阶段IT|草本植物阶圉-I灌木阶段I森林阶段

3.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

起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

灭了的地方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因素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趋势

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总生产量越来越高,

稳定性越来越强。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1)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3)实施计划

①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②取样:选择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的地点、时间等。

③采集小动物: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④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⑤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4)得出结论

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丕回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丕圆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性,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1)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

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

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解题技巧

1、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技巧

1数

AB

°时间0时间

图1图2

(1)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1中A为被捕食者。

(2)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

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2中A为捕食者,B为被捕食者。

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利,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

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解等。

(2)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

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

1.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常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

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用草方格治理流沙的过程中,沙丘上出现的先锋植物是苔解

D.用草方格治理流沙,说明了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C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次生演替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

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具有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的作用,A正确;

B、土壤中微生物能够将草方格材料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B正确;

C、用草方格治理流沙的过程中,沙丘上出现的先锋植物是具有抗旱能力的固沙植物,c错误:

D、用草方格治理流沙,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群落演替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和演替方向,D正确。

故选C。

2.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下列4个阶段最先出现的是()

A.裸岩阶段

B.苔辞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A

【分析】

1、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不是完全取代。

3、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一地衣一苔群一草本一灌木一森林六个阶段。

【详解】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依次是初生演替的过程,因此最先

出现的是裸岩阶段,A正确,BCD错误。

故选Ao

3.某个森林群落自上而下形成林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各层中生活着不同鸟类

和其他类群动物。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层现象越明显,群落利用阳光资源的能力越强

B.分层现象越明显,群落的种间关系越复杂

C.许多动物可同时利用多个层次,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D.地下层不同植物的根系之间存在竞争现象

【答案】C

【分析】

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土壤湿度,酸碱度的差异,生物特点引起的。

垂直结构就是:植物是主要是光照强度决定的,动物主要是栖息地方利食物决定的

【详解】

A、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植物群落

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A正确:

B、群落的分层现象越明显,物种丰富度越大,为动物创造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越丰富,使种间关系更为

复杂,B正确:

C、许多动物可同时利用多个层次,但每一种动物都有一个自己经常活动的层次,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

C错误;

D、不同植物的根系竞争土壤中的水分、矿质元素等,D正确。

故选C。

4.下图是某区域中物种(用不同形状的符号表示不同的物种)分布状况,其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个•个个个••••个个个••lc-个个个•。个

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口••个

B••

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个

••个••个••|

1••个•••个•••个•€)•个••☆个•个•

【答案】D

【分析】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详解】

A和B中都有2个物种,C中有3个物种,D中8个物种,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D。

故选D。

5.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

【答案】C

【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定地域面积内物种的数目.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数目。

【详解】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种群密度高于鲤鱼,A错误;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日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种群密度高于乙池塘,B错误;

C、物种卡富度是指一定地域面积内物种的数目.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数目。

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c正确;

D、不同的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是也不同,D错误。

故选C。

6.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T实施计划T分析实验结果T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最好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答案】B

【分析】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小动物时利用了

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特点。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

目测估计法.

【详解】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一制订计划一实施计划一分析实验结果一得出结

论,A正确;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但个体微小,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

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杳,B错误;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正确;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保证无关变量相同,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

行调查,D正确。

故选B。

7.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B.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C.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D.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D

【分析】

演替类型:(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生演替(1)概念:发生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生演替.(2)过程:

①旱生演替: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苔辞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②水生演替:沉水

植物T浮水植物T挺水植物一湿生草本植物T灌从、疏林植物T乔木;(3)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1)概念:在次生裸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生的演替;(2)过程:弃耕农

田T一年生杂草T多年生杂草T灌木T乔木.(3)特点:演替快速。

【详解】

AB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

生演替,ABC错误;

D、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正确。

故选D。

8.一个无人管理的池塘逐渐变浅,成为一个沼泽地,慢慢发展成一片灌木丛。下列关于该演替过程的叙述,

错误的是()

A.曾经出现过的生物种群对群落环境会产生影响

B.该群落的演替一定能发展到森林阶段

C.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D.若加强池塘管理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B

【分析】

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这种替代只是优势取代。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

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曾经出现过的生物种群对群落环境产生了影响,如草本植物为灌木的出现提供了基础,A正确;

B、该群落的演替能否到达森林阶段,取决环境条件,若缺水等恶劣的环境条件就无法达到森林阶段,B错

误;

C、群落演替由池塘阶段到灌木丛阶段,物种丰富度增加,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增加,C正确;

D、人类活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故若加强池塘管理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使群落丰富

度向着增多的方向发展,D正确。

故选B。

9.下图表示几个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情况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

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

物和物利翻3

图b

A.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D.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

【答案】C

【分析】

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

2、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斗争,每一个体均需占有一定的生存资源,包括对实物、

空间和配偶的争夺,使得在个体数量达到一定值斗争加剧,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发生改变。

【详解】

ABC、图a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源较少,种间竞争不太激烈,种内竞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共有的资

源较多,种间竞争较激烈,故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同,A、B错误,C正确;

D、据图可知,图a中物种2有自己特有的生存资源,不易被淘汰:图b中物种2的生存空间狭窄,与其他

物种竞争激烈,易被淘汰,D错误。

故选C。

10.改造盐碱化草原是利用多种恢复生态学技术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状态,下图表示一个简化的技术流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改造盐碱化草地时要考虑气候、光照和土壤等因素

B.轻度盐碱化草地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比中度盐碱化草地的简单

C.与虎尾草和羊草相比,碱蓬更能适应盐碱化的土壤

D.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答案】B

【分析】

1、重度盐碱化草地具有一定的土壤条件,所以如图所示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充分

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

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

【详解】

A、气候、光照和土壤等因素会影响植物的分布,进而影响动物的分布,故改造盐碱化草地时要考虑气候、

光照和土壤等因素,A正确;

B、轻度盐碱化草地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故其空间结构比中度盐碱化草地的复杂,B借误;

C、据图可知,碱蓬出现较早,故与虎尾草和羊草相比,碱蓬更能适应盐碱化的土壤,C正确:

D、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由于初始条件不为零,具有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

替,D正确。

故选Bo

11.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螟蛉有子,螺赢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

C.竞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配偶等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答案】B

【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如地衣、根瘤、白蚁与鞭毛虫

等;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比如兔和草,狼和羊;③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

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④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详解】

A、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

B、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螟蛉有子,蝶赢负之“,这两种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B正

确;

C、竞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C错误:

D、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而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属于种内关系,D错误。

故选B。

某兴趣小组研究放牧对草场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2物

B.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并不影响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

C.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高寒草甸不会发生演替

D.过度放牧会导致群落结构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分析】

据图分析,研究放牧对某地高寒草甸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自变量是放牧强度,因变量是物种丰富度,

可以看出随着年份的增加,放牧强度的提高,物种丰富度降低。

【详解】

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是对物种数目的调查,应该全部统计,不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取平均值,A错误;

B、根据柱形图分析,在2010、2011、2012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B错误;

C、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高寒草甸的相对稳定性,但群落仍然发生演替,C错误;

D、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退化,自我调节能力减弱,草场的生态功能下降,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麦田中的七星瓢虫聚集分布

B.森林中不同的鸟类栖息在不同的空间

C.草原上的植物呈现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薛等分层分布

【答案】A

【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②动物分层主要是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

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2、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

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

A、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而麦田中的七星瓢虫聚集分布属于

种群的集群分布,A错误;

B、森林中不同的鸟类栖息在不同的空间,属于垂直结构,B正确;

C、草原上的植物呈现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属于水平结构,C正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薛等分层分布,属于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A。

14.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甲乙丙

A.甲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

B.人与蛔虫的种间关系如图乙所示

C.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D.图丙中实验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B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

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

竞争关系。

【详解】

A、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A正确;

B、蛔虫与人是寄生关系,图乙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如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资源和空间,可以用图丙表示,C正确;

D、图丙中实验后期因消失了一种,X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对资源和空间的竞争更激烈,故可推断X种内斗

争加剧,D正确。

故选B。

15.某池塘中,某种蝌蚪生活在表层,取食藻类,该种蝌蚪发育为成蛙后营两栖生活,主要以昆虫为食。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蝌蚪与该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具有竞争关系

B.该蛙捕食昆虫对蛙与昆虫都有利

C.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不同可以减轻种内斗争

D.该蛙及蝌蚪在水中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A

【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

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

猪与猪肉绦虫。

2、群落的结构特征:(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

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

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

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

A、该种蝌蚪取食藻类,与该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蝌蚪与该池塘中的浮游动物都捕食藻类,

二者具有竞争关系,A错误;

B、捕食关系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发展都是有利的,所以,该蛙捕食昆虫对蛙与昆虫都有利,B正确;

C、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不同可以减轻种内斗争,C正确;

D、该蛙及蝌蚪属于同一种群,其在水中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A。

1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照强度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但不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B.在非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可能会下降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均呈“S”型曲线增长

D.弃耕农田中新出现的物种都是由农田内原有的物种进化而来的

【答案】B

【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

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详解】

A、光照强度不仅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在火山爆发、泥石流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下降,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实际上是优势物种的更迭过程,当新优势物种出现后,原先的优势物种数量会下降,即该

种群的数量变化不会均呈“S”型曲线增长,C错误;

D、弃耕农田中新出现的物种大都是从外来迁入的,D错误。

故选B。

17.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后都形成森林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一地衣一灌木一森林四个阶段

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B

【分析】

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

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不是所有的演替最终都能形成森林,形成森林需要充足的水分,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例如草本植

物阶段优势种是草本植物,而森林阶段优势种是高大的乔木,B正确;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一地衣一苔薛一草本一灌木t森林,C错误;

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有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

B.森林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下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C.弃耕后的农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演替到森林阶段

D.草地上某种植物的随机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B

【分析】

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

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

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

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初生、次生演替群落内部都有竞争现象,A错误;

B、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条件,因此森林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下层中动物类群的分类,B正

确:

C、弃耕后的农田演替到森林阶段需要适宜的条件,例如充足的水分,C错误;

D、草地上某种植物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随机分布,D错误。

故选B。

19.某区域植被茂密并栖息着大量的棕头鸥.为打造棕头鸥旅游品牌,计划在岛上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

改种棕头鸥喜居的树种,并增设大量人工设施.若此计划得以实施,将使该区域()

A.物种丰富度增加,棕头鸥种内斗争加剧

B.该计划的实施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C.物质循环加快,实现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

D.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D

【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题中计划明显减少了物种的数量。而物种数目减少,将导致生态

系统的营养结构变简单,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将下降。由该实例可以看出,人类可以人

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计划在岛上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改种红嘴鹃喜居的树种”,这将导致物种单一,物

种丰富度下降,A错误;

B、由该计划可以看出,人类在改变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即人类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

C、能量流动的特征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流动,C错误;

D、题中看出,通过改造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变的简单,因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

正确。

故选Dt,

20.如图①〜④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①为小麦与杂草D.②为大小两种草履虫

【答案】C

【分析】

根据曲线的特征,推测①为捕食关系,②为竞争关系,③为共生关系,④为寄生关系。

【详解】

A、大豆与根瘤菌为共生关系,符合③,A正确;

B、细菌与噬菌体为寄生关系,符合④,B正确;

C、小麦与杂草为竞争关系,不符合①,C错误;

D、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符合②,D正确。

故选Co

21.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光强百分比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为光照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答案】C

【分析】

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主要和光照条件有关,动物的分层和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有关。

【详解】

A、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还受温度、湿度等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

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玉米高矮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分层,C错误:

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分层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比如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

故选C«

22.我国西南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一场人为火灾而遭到破坏,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如表是恢复过程中生态学家收集的相关数据,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植物种类数(种)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

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1草丛3400

2针叶林52121

3针阔叶混合林672417

4常绿阔叶林10631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与过度砍伐之后森林得以恢复的演替类型相同

B.该地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之所以能恢复,除了植物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土壤条件也得到

了保留

C.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原因是其植物群落垂直结构上的镶嵌分布更复杂

D.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答案】c

【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表中群

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详解】

A、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和过度砍伐之后森林得以恢复的演替类型相同,均为次生演替,A正确;

B、该地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但由于保留了植物繁殖体和原有土壤条件,使得该地能通过次生演替得以恢

复,B正确;

C、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复杂,原因是其植物群落垂直结构上的分层分布更复杂,镶

嵌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C错误;

D、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

确。

故选C。

2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大多数”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B.大多数群落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C.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大多数动物种群包含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

【答案】A

【分析】

种群的S型增长,其增长速率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为0;J型增长的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上升。

【详解】

A、大多数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在种群数量为K/2时达到最大,A错误;

B、大多数群落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少数为初生演替,B正确;

C、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少数发达国家为衰退型,C正确:

D、大多数动物种群包含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少数没有生殖后期,如蝉和蜉蟒,D正确。

故选Ao

24.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

B.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一定存在着竞争

C.在同一群落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完全相同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答案】B

【分析】

生态位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

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为食物和空间的竞争,是影响动、植物的种分布的主要生物因子,

时常受捕食或植牧的影响。种适应的环境的物理因子限度,大体决定了其地理的或生境的规模的范围,但

是种在这一范围内生存,取决于同生活在那里的其它种竞争资源。要了解这对于生物地理学的完整意义,

就必须论及生态学理论的一些要点。

【详解】

A、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A正确;

B、生态位重叠本身并不一定伴随着竞争,只有当资源短缺时才会发生竞争,B错误;

C、在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因此在同一群落中

不可能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C正确: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

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o

25.在退耕还草后的15年里,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发生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以下有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A.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B.该演替为次生演替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D.该群落即使经长时间的演替也不会发展到茂密的森林阶段

【答案】C

【分析】

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

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

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

初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

的植被演替。该演替的起点是弃耕的农田,因此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

空间结构简单。

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受到气候条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生态系统最终也不能演替到森林阶

段。

【详解】

A、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草甸从草本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升高,生物数量越来

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A正确;

B、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和土壤条件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该演替的起点是弃耕的农田,因此

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正确;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

落空间结构简单,C错误;

D、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气候条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最终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D正确。

故选C。

26.如图为某林区发生火烧后植被的演替过程,据图分析借误的是()

演音

阶段①草本灌木②阔叶林③针阔混交林④针叶林

y*草本

t250。灌木

1・乔木(阔叶树、针叶树)

O

S1零

5

0:“I»

11540100200

火烧后时间(年)

A.该林区发生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中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群落③比①对光的利用更充分是由于其垂直结构更复杂

C.草本植物种类下降,是因为其与乔木在利用光的竞争中不占优势

D.随着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差

【答案】D

【分析】

由题图可知,该林区发生的是次生演替;针阔混交林(③)比草本灌木(①)垂直结构更复杂,更有利于

光能的利用;草本植物在与乔木利用光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此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种类下降:

在此演替过程中,物种数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辞等。

(2)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

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

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详解】

A、由题图可知,该林区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与弃耕农田中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A正确:

B、针阔混交林(③)比草本灌木(①)垂直结构更复杂,更有利于光能的利用,B正确;

C、草本植物种类下降,是因为草本植物在与乔木利用光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正确;

D、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来越复杂,物种数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错误。

故选D。

27.下列诗句描述的群落种间关系属于捕食的是()

A.《紫藤》“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B.《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蝶嬴负之”

C.《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D.《凌霄花》“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

【答案】B

【分析】

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同生共死)、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竞争(你

死我活)、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详解】

A、“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树与藤之间是寄生关系,A错误;

B、《诗经•小雅•小宛》中提到“螟蛉有子,蝶嬴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蝶赢是一种寄生蜂;蝶赢常捕

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螺扁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蝶赢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

蛉为食,体现了螟蛉与蝶嬴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是竞争关系,C错误;

D、“根苗着土干柔纤,依附青松度岁年”,凌霄花和松树之间为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B„

28.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多地将荒草地等闲置区域改建为湿地公园,如下图所示,为鸟类等野生动物

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有关叙述带送的是()

>lm0.3~lm0~0.3m水岸高地

深水区浅水区浅滩区

A.鸟类等野生动物大多属于消费者,能促进该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植物属于生产者,种类的选择要注意野生动物食性、栖息环境等差异

C.湿地公园的改造过程中体现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从深水区到水岸高地,不同区域植物种类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分析】

人为建造湿地公园需要合理的引入植物、动物等,需要考虑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和生存环境,营造良好健

康的群落发展情况,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消费者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环,也有利于生产者的繁殖。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详解】

A、鸟类等大多数野生动物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正确;

B、引入新的物种时;为了防止形成外来物种入侵,需要调查种间关系和生存环境,植物属于生产者,种类

的选择要注意野生动物食性、栖息环境等差异,B正确;

C、人对于湿地公园的改造体现出人类活动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由图可知,从深水区到水岸高地,表现为水平方向上的深水区、浅水区、浅滩区到水岸高地的渐变过程,

所以不同区域植物种类的变化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群落在同一区域上一下分

层的现象,D错误。

故选Dt,

29.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⑤小叶树种阶段

(桦树、山杨群落)④云杉定居阶段

(云杉、杨、桦混交群落)

②杂『群落

①采伐迹地⑤云杉林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一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答案】C

【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苔葬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

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详解】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B错误;

C、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群落也不例外,C正确;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

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30.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

是()

A.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辞阶段、草本阶段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D.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演替是指随着

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

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

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经历苍解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不一定经历苔辞阶段,

B错误;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即群落演替向着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

化的方向发展,C正确;

D、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如干旱)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即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朝着不同

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故选B。

31.“螟蛉有子,蝶嬴负之“、"鸠占鹊巢”、“鹤蚌相争”等生物之间分别属于哪种关系?()

A.寄生、竞争、捕食B.寄生、竞争、竞争

C.共生、捕食、竞争D.捕食、竞争、捕食

【答案】D

【分析】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

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

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①体内寄生:人与蛔

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蜘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

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

【详解】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螺嬴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

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鸠占鹊巢”,指的是红脚隼经常强占喜鹊的巢,二者之间时竞争的关系;“鹤蚌

相争”中鹤以蚌为食,体现捕食关系,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2.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

的模拟树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