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古人智慧 学习理性表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_第1页
取法古人智慧 学习理性表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_第2页
取法古人智慧 学习理性表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_第3页
取法古人智慧 学习理性表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_第4页
取法古人智慧 学习理性表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疏、书文体的功用及特征。2.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方式。3.感受并学习古代先贤心怀天下、持正守道、敢于担当的胸怀与精神,培养敢于担当的价值观。4.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客观分析论述过程及所用论据,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作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文体知识:

“疏”,属于古代奏议类文体,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答……书”,就是“给……回信”的意思。“司马谏议”是指司马光,他当时任翰林学士。“答司马谏议书”就是写给司马光的信。

了解作者:

魏征: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诤臣”“一代名相”。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谏太宗十思疏》:唐贞观年间,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边防日益巩固,唐太宗渐渐骄奢起来,大修庙宇宫殿,还四处巡游,百姓疲于服役。魏征就此四上奏疏,《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之一。《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也激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

了解背景:学习活动一

疏通《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文意,完成表格。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写作背景文章体式作者身份写作对象针对问题文章观点唐太宗骄奢忘本司马光反对新法奏疏回信臣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君主翰林学士骄奢,奢侈新法推行受阻居安思危,积其德义驳斥责难,坚持变法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魏征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劝谏的?

梳理文章结构,了解行文思路。学习活动二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居安思危、积其德义)第二部分(2):分析问题(总结历史、发出警告)第三部分(3):解决问题(提出“十思”)第三部分(3):分析原因,进一步申明自己的立场。第一部分(1):提出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答司马谏议书》是臣与臣之间的辩论交锋,王安石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呢?第二部分(2):驳斥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四部分(4):书信常规结束。学习活动三

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思考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填写表格。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相同点(1)面对问题(2)立足点(3)表达不同点(1)论证思路(2)论证方法(3)整体表现都直面现实问题,作者勇于担当,躬身入局都立足于为国为民,不惧逆龙鳞或得罪同僚条理清晰,论辩犀利,力量十足正面立论,层层递进驳论为主,先破后立比喻、对比论证理论、事例论证形象真切,骈散结合立论与驳论结合,当下与历史结合,严峻不失婉约学习活动四体会臣下对君主劝谏的言说技巧

思考与讨论:《谏太宗十思疏》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劝谏君主唐太宗的文章,却不失为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魏征运用了怎样的言说技巧?1、类比入手,亲切生动。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现象入手,易于为人君接受。2、比喻排比,生动有力。以比喻推理,以排比铺陈,气势不凡。3、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易于诵读。4、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如“殷忧”“竭诚”与“得志”与“傲物”的反复论述。5、态度诚恳,委婉又切直。他始终站在君王的立场上,为君分忧,并贴心地替君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体会驳论文的言说技巧

思考与讨论:《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驳斥同僚的回信,在这篇短文中王安石用了怎样的言说技巧,既能有力地驳斥同僚,又表达自己态度坚定的?

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

而文中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文中“蒙教”“见教”等词语的运用委婉而不失风度,尽显政治家、改革家的格局。同时又不失立场针锋相对地驳斥了司马光的指责,也表明了自己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结尾处礼节性致辞又不失赠答之礼,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学习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