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预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众号《全元高考》2024年哈三中高三学年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 试卷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四十或五十年前,欧美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相信,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这种见解,已为世界近数十年来收集的气象资料所否定。在我国,古代作家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农丹》的作者张标和《广阳杂记》的作者刘献廷,均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且提出各朝代气候变革的事例,记载于上述书籍中。对我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史的初步研究,可得出下列初步结论:(1)在近五千年的最初二千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一月温度比现在要高3-5°C。(2)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范围为1-2°C。(3)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范围是0.5-1°C。(4)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的,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的趋势。我国气候在历史时代的波动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气候的波动是全世界性的,虽然是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年代,但彼此是先后呼应的。如十七世纪的寒冷,中国比欧洲早了五十年。欧洲和中国气候息息相关是有理由的。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是由西伯利亚气压的控制。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相反,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只有当西伯利亚高压足以控制全部欧亚时,两方都要同时出现严寒。一千七百年来,我国的气温升降与格陵兰的相比照几乎是平行的,只是有些情况的出现在时间上稍有参差,如高低温、骤寒等天气。由于格陵兰和我国纬度高低不同,但都处在大陆的东缘,虽面临海洋,仍然是大陆性气候,与西欧的海洋性气候所受大气环流影响不相同。地球上气候大的变动是受太阳辐射所控制的,所以,如冰川时期的寒冷是全世界一律的。但气候上小的变动,如年温1-2°C的变动,则受大气环流左右,大陆气候与海洋气候作用不同,在此即可发生影响。(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删改)材料二:记者:C3S(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日前发布公报称,2023年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C3S是如何确认这一点的?使用了怎样的方法?埃默顿(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高级科学家):C3S发布的《2023全球气候总结》报告主要是基于ERA5数据。ERA5是由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制作、对全球气候的第五代大气再分析的数据集。这些数据来自卫星观测、全球气象站观测等。可以说,该数据集提供了自1940年以来每天的全球气候数据。据此C3S得出了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的结论。记者:我们近些年来一直在谈论全球变暖,那2023年成为地球最热一年是反常现象还是必然现象?埃默顿:我认为,可能既必然又反常。首先,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我们将不可避免地看到最热日、最热月、最热年的纪录不断被打破,尤其是当全球变暖与厄尔尼诺现象相结合之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超出长期平均水平和上一个最热年份2016年的幅度确实相当大。此外,2023年或许是“反常”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一年创纪录的气温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不断加强而不是减弱的一年。记者:如你所说,厄尔尼诺现象仍在持续。世界气象组织此前表示,厄尔尼诺现象预计至少会持续到2024年4月。这是否意味着2024年会比2023年更热?埃默顿:鉴于最近的情况,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将持续到2024年年初,我们认为截止到2024年1月或2月的12个月时间段,其气温可能会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我们也不能排除2024年比2023年更热的可能性。记者:C3S在报告中称,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和厄尔尼诺现象是2023年气温破纪录的主要原因。你认为哪个因素影响的比重更大一些?埃默顿:目前我们还无法对2023年全年的情况进行全面归因,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当然,在较长时间维度上,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导致出现如2023年一样气温创纪录年份的一个主导因素,而厄尔尼诺现象会在短期内推动特定年份的加速变暖,譬如2023年和此前的2016年。记者:在你看来,未来几年在气候变化方面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埃默顿: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研究结果,在气候不断变暖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预期极端事件的频度、强度和持续时间都会增加。报告还指出,全球变暖每增加0.5摄氏度,就会导致极端炎热事件的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加,包括热浪、干旱等。记者:综合来看,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向世界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埃默顿:我希望2023年破纪录的气温、所有其他相关数据、纪录以及它们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能够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我们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尽我们所能尽快减少排放,并努力限制我们人类所造成的变暖程度。(选自《新京报2023年成地球最热一年可能既“必然”又“反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多位学者均通过丰富而具体的例证,对“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这一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怀疑。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最冷的时期可能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的,而寒冷波动方向不固定。C.通过卫星、气象站等观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获取了从1940年以来每天的全球气候数据,并对此进行了再分析。D.埃默顿认为现在的气温可能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厄尔尼诺现象将持续到2024年年初,不排除今年比2023年更热的可能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多位学者均通过丰富而具体的例证,对“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这一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怀疑。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最冷的时期可能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的,而寒冷波动方向不固定。C.通过卫星、气象站等观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获取了从1940年以来每天的全球气候数据,并对此进行了再分析。D.埃默顿认为现在的气温可能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厄尔尼诺现象将持续到2024年年初,不排除今年比2023年更热的可能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竺可桢的研究结论,五千年来的大部分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尤其是一月份温度。B.中国十七世纪出现的寒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这是因为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先向东扩展。C.埃默顿认为2023年成为地球最热的一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持续变暖。D.采访紧扣主题,新京报记者围绕气温反常现象及其成因两方面展开采访,问题不蔓不枝。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A.维苏威火山于公元63年开始地震,至公元79年大爆发,将庞贝城与赫克兰尼城淹没。中国于公元46年大地震,祸及42郡国。B.《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C.十二世纪,中国气候加剧严寒,荔枝两次冻死。在约一千年的记载中,日本樱花开花的平均日期,第九世纪最早,十二世纪最迟。D.有学者认为导致十九世纪日本稻类作物生长不好的夏季低温与太阳黑子活跃度强有关,北半球出现极端严寒,原因与之相同。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注]A表示三世纪以来的中国气温波动曲线。B表示同时期用同位素所测得的格陵兰岛的气温波动曲线。(结冰时气温高,同位素就增加,气温增加1°C,O18就开始增加0.69‰)A.中国六朝等多个古代时期出现过气温比现今温度低的情况。B.十二世纪初期,格陵兰尚有高温,而中国开始进入寒冷期。C.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和格陵兰都一样出现过气温低的情况。D.中国和格陵兰的气温变化在时间上有参差,二者趋势不同。5.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大会中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请结合材料具体信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偷青 朱海峰他远远地躲在树后,看着女人挎着筐慌慌张张地钻进苞米地,随后就传来“咔嚓,咔嚓”掰苞米棒子的声音。这块苞米地离屯子最近。其他地块都种的谷子和糜子,种得最多的是甜菜。队里的习惯,苞米都种在离屯子较远的坝外,分布在月亮河北岸。今年开春的时候,队长偏要在村头种一片苞米。好多社员不解,还不都得丢净了。眼下正是八月初,苞米已经灌完浆,正是烧着吃煮着吃的好时候。女人还真麻利,一会儿工夫,挎着满满一筐苞米从地里钻出来。她站在地头,静静地听了听,又警觉地向道两边望了望,确信没人,她将筐用力向胯上提了提,便迅速朝屯子的方向走去。他悄悄地从树后探出头,观察着人的一举一动。打算等女人走近时,来个人赃俱获。也许是太沉了,女人挎得很吃力,她时不时地换一下胳膊。他在心里暗骂:贪心的娘们儿,下手忒狠,掰了这么多,也不怕累死你。骂完,赶紧“呸呸”两声,还轻轻打了自己一个嘴巴,掰几穗苞米,至于咒人家死吗。他长这么大从没骂过人,更没与人红过脸。那天,队长找到他说:“选来选去就觉得你最合适,今年看青就你了。”队长说得斩钉截铁,可他听得忐忑不安。他红着脸说:“队长,我不行。”队长却手一挥:“磨叽啥,不行也得行。就这么定了。”女人已经走近了,此刻,只要冲出去,就可以人赃俱获。可等他看清了女人,赶紧将头缩了回去。这不是老蔫媳妇吗,老蔫够不幸的了。去年就因为偷青,被看青的追撵,不慎摔到坝下,一直瘫巴在炕上。家里家外,现在都靠这.个女人苦苦支撑。四个丫头片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是揭不开锅了,不然,老蔫媳妇不会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儿。想到这,他不由叹息一声,腿沉重得像灌了铅,怎么也走不出树后了。眼睁睁地看着女人从他眼皮子底下走了过去,走回了屯子。月光如水,无风亦无声。他望了一眼黑黢黢的苞米地,索性坐到树下,掏出烟口袋,一边卷烟一边.哼唱起来:“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他就会哼这两句,哼完恰好烟卷好了。他叼在嘴上,掏出火柴点着,又接连吧嗒了好几口,直到烟头的火旺起来,他又深吸一口,重重地吐出烟雾。他长长喘息一口,自言自语道:“这青真不好看。”他记起,自打苞米灌浆以来,已经连续三天有人偷青。前天半夜,他从坝外巡查回来,刚走到这片芭米地头,就听到苞米叶子哗啦哗啦的声音。不好,有人偷苞米。他急忙闪到树后,等人钻出苞米地,他看清偷苞米的竟然是王瘸子。王瘸子是地主,解放后被没收了全部财产,挨斗时,被打断了一条腿。他要是家里能揭开锅,才不会这么大胆子来偷青。这要是被抓住送到队里,还有活命吗?还是放他一马吧。他目送着王瘸子扛着一袋儿苞米一瘸一拐地回了家。他摇了摇头,队长要是知道了,就是罚他,也认命了。最匪夷所思的是昨晚,当时刚入夜,他进到地里查看,没承想,与往出走的秦大奶奶撞了个正着。秦大奶奶那是谁呀?烈士的母亲,现在领着一个七岁的孙子相依为命。他啥也没说,看了看秦大奶奶的筐里,也就装了七八穗,他一转身,又掰了七八穗,装进秦大奶奶的筐里。秦大奶奶惊愕地说:“这怎么可以?再说我也挎不动啊。”他一哈腰,拎起筐,挎在腰间,咚咚……帮秦大奶奶送回了家。得,看青的帮偷青的唱双簧,还给送回家,这不是监守自盗是啥?这活儿还能再干吗?第二天,他去找队长:“您还是让四愣子干吧,丢多少您罚我好了。”队长诡秘地哼一声:“你还提四愣子,去年要不是他虎吵吵地瞎撵,老蔫.能摔下大坝,至今还瘫巴在炕上吗?让你干你就干,我就信得过你。”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他还能咋整,继续看吧。秋收的时候,村头那块苞米地只收回一点儿秆儿禾。真让一些社员说对了,整块地的苞米丢得一干二净。队长非但没处罚他,还说,这青他看得有水平。社员们也乐呵呵地提议,应该给他奖励工分。队长竟然同意了。只有他自己糊涂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从“眼睁睁地看着”到“目送”,再到“掰了七八穗?”“帮秦大奶奶送回了家”,他对“偷青”行为越发纵容。B.从他卷烟时哼唱的歌词“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可以看出,他对看青这项工作充满信心,下决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偷青者。C.整块苞米地被偷光后,队长评价“这青他看得有水平”,看似表扬实则讽刺,其实对他的工作并不满意,他辜负了队长的信任。D.故事结尾皆大欢喜,“只有他自己糊涂着”,使得“他”心思单纯、质朴善良的形象更为突出,与前文放走偷青者的情节相呼应。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构思巧妙,存在多处呼应。如前文他放走偷青的老蔫媳妇,与后文队长选他看青的真正原因形成闭环,使情节联系更紧密。B.文章环境描写恰到好处。如当他放走偷苞米的老蔫媳妇后,这时“月光如水,无风亦无声”,用环境来配合人物的心理变化。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以“他”作为视角人物,贴近“他”的眼光讲述事件,叙事自由灵活,又能引人入胜。D.本文整体语言通俗浅近,其中人物对话更是直白有趣,充满地域特色,如“磨叽啥”“虎吵吵地瞎撵”,生动而颇具趣味。8.“整块地的苞米丢得一干二净”这一结局在“他”意料之外,又颇合情理,正是因为在文中有两处伏笔,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5分)9.男主人公被队长委以“看青”重任,而本文却以“偷青”为标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至白云寺,然后由其麓狙杙①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博若噬,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日白云泉;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皆石穴,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飀飀②,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先甚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谽谺③,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在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惟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节选自高启《游天平山记》)材料二: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注]①狙栈(yì):系猴的木桩。②飀飀(liú):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③晗衍(hān xiā):山谷空而深的样子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失其故A路B树隐石C蔽D愈E索愈迷E遂困G于荒茅丛筱之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委曲,指弯曲、曲折,与成语“委曲求全”中的“委曲”意思不同。B.始,指才,与《登泰山记》中“余始循以入”的“始”意思不同。C.后者不予继,后面人跟不上我,与《鸿门宴》“沛公安在”句式相同。D.其,表示反问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久雨初晴,天气不再寒冷,高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登山欢度重阳佳节。B.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见,高启等人弹琴奏乐来与清越的水声相应和。C.高启最终与朋友在白云亭重新相会,天平山上有寺庙、泉水亦以“白云”命名。D.王安石认为观察自然想要有所收获,应该去危险、偏远、人迹很少到达的地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2)予心恐,俯下疾呼,在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14.两则材料中体现的作者的游览感悟有什么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雨晴 杜甫天外秋云薄,从西万里风。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仰望天空,写到秋云稀薄,感受到西面吹来的万里长风。B.诗人用“疏”写“翠”,用“小”绘“红”,用词清新巧妙。C.诗人眼中的景物层次分明,有动有静,多姿多彩,明丽如画。D.诗人仅运用视觉角度描绘了久雨初晴的秋季之景,绘形绘色。16.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诗未见抒情字眼,却情满诗文。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文可塑造气质,读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短发萧疏、襟袖冷清,仍“_______________”我们也能从容且行;诗文可滋养品质,领会《赤壁赋》中从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的宇宙观,我们也会变得豁达洒脱。(2)置身于拥有错综复杂结构的建筑中,会让人失去方位感,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_______________”。(3)神话传说,浪漫无穷。它体现着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的艺术想象。古诗词中也常借神话传说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三星堆的首次开考,源自于1929年四川广汉县农民燕道诚的一次偶然发现。当时,他在淘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处玉器坑,为了不被人发现,他先将玉器填埋,直至夜深人静方才悄悄带回,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广汉出了宝贝的消息还是A,此后,考古队曾陆续考古。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后续发掘.开考最终长期停滞。20世纪80年代,专家组开始对三星堆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发掘,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清理了成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上万件标本,种种发现一时轰动考古界,震惊海内外。“沉睡三千年,再醒惊天.下”,2020年9月,三星堆遗址考古34年后重启,对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展开全面开考,据权威专家所述证实,遺址已出去的重要文物逾500件之多、给人以极高的视觉冲击力。截至今日,有关三星堆的发掘已达37次,发掘面积近2万平方米,但即便如此,目前发掘面积也只有总面积的千分之二,不过是庞大三星堆遗址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下列句中的“新”和文中加点字的“新”,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水库里养的鱼很多,已经给这素不吃鱼的山庄,形成吃鱼的新习惯。B.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C.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