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标准(局部修订条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34/0F/wKhkGGZjrmeAKqRUAAJl73S5yqE324.jpg)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标准(局部修订条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34/0F/wKhkGGZjrmeAKqRUAAJl73S5yqE3242.jpg)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标准(局部修订条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34/0F/wKhkGGZjrmeAKqRUAAJl73S5yqE3243.jpg)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标准(局部修订条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34/0F/wKhkGGZjrmeAKqRUAAJl73S5yqE3244.jpg)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标准(局部修订条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0/34/0F/wKhkGGZjrmeAKqRUAAJl73S5yqE32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CJJ205-2013修订对照表(方框部分为删除内容,下划线部分为增加内容)现行《标准》条文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2术语2术语2.0.5庭院堆肥householdcomposting将日常生活产生的家庭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单独收集,盛于桶内等容器内或在庭院、菜地、苗圃、果园等地挖坑填埋沤腐处理。2.0.5分类容器classifiedcontainers用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垃圾的容器。2.0.8A分类收集classifiedcollection将分散的生活垃圾从产生源或投放点按类别收运到垃圾收集站(点)的过程。2.0.8B分类运输classifiedtransportation将已分类的垃圾用对应的分类运输车从收集站(点)或转运站运送至下一级转运站或末端处理设施的过程。3一般规定3一般规定3.0.3生活垃圾收运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配套项目,提高运行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有条件的地区宜建立垃圾收运信息化管理系统。3.0.3生活垃圾收运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配套项目,提高运行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3.0.4城市生活垃圾应实行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后续处理、处置方式相协调。3.0.4应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环节应与后续分类处理方式相协调。3.0.5镇(乡)村生活垃圾宜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并统筹运输和处理。农业废物不宜混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3.0.5大件垃圾、园林垃圾、装修垃圾等也应在源头分流,分类收集运输。3.0.6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及容器上的标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图形符号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第一部分:安全标志和安全标志的设计原则》GB/T2893.1和《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CJJ/T125的有关规定。3.0.6垃圾收运设施、设备及容器上的标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图形符号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第一部分:安全标志和安全标志的设计原则》GB/T2893.1和《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CJJ/T125的有关规定;垃圾分类标志应符合现行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的规定。3.0.8建筑垃圾、工业废物、医疗废物、生活垃圾中的危险废物及其它类别危险废物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粪便应单独收集、运输及处理处置。3.0.8建筑垃圾、工业废物、医疗废物、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及其它类别危险废物严禁混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粪便应单独收集、运输及处理处置。3.0.8A有条件的地区,应根据当地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及实际需求,采用信息化技术或配置智能装置进行垃圾分类收运。4生活垃圾投放4生活垃圾投放4.0.2生活垃圾应定时定点投放、收集。4.0.2生活垃圾应定时定点分类投放。5生活垃圾收集设施5生活垃圾收集设施5.1废物箱5.1收集容器5.1.1道路两侧,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5.1.1社区及道路两侧,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分类收集容器。5.1.2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城市、镇(乡)、村庄应按分类方式设置相应的废物箱。分类废物箱应有明显标识并应易于识别和分类投放。5.1.2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城市、镇(乡)、村庄应按当地分类要求设置相应的分类收集容器。5.1.3废物箱外观应美观﹑卫生,并应防雨﹑防腐﹑耐用﹑阻燃﹑抗老化。5.1.3分类收集容器外观应美观﹑卫生,并应防雨﹑防腐﹑耐用﹑阻燃﹑抗老化。5.1.4废物箱的设置间距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的有关规定执行。5.1.4分类收集容器的设置间距宜参考现行行业标准《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的有关规定。5.1.5村镇中心区外的其他区域,废物箱宜与收集点合并设置。单独设置的废物箱则应保持箱体密闭、整洁,布局合理。5.1.5乡镇中心区外的其他区域,分类容器宜与收集点合并设置。单独设置的分类容器则应保持箱体密闭、整洁,布局合理。5.2垃圾收集点5.2垃圾收集点5.2.1城市、镇(乡)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生活垃圾收集点可放置垃圾容器或设垃圾容器间;市场、交通客运枢纽等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的公共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2镇(乡)生活垃圾收集点宜设置在垃圾收集车易于停靠的路边等地,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m。3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宜设置在村口或垃圾收集车易于停靠的路边等地,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00m。5.2.1城市、镇(乡)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应符合下列规定:1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生活垃圾收集点可放置垃圾分类容器或设垃圾分类容器存放间;市场、交通客运枢纽等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的公共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2镇(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宜设置在垃圾收集车易于停靠的路边等地,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m。3村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宜设置在村口或垃圾收集车易于停靠的路边等地,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00m。5.2.2垃圾收集点应满足服务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要求。非袋装垃圾不应敞开存放。5.2.2垃圾分类收集点应满足服务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要求。非袋装垃圾不应敞开存放。5.2.3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城市、镇(乡)、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及运行应满足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并应与后续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5.2.3城市、乡镇、村庄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均应有相应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5.2.4生活垃圾收集点(垃圾桶(箱)、固定垃圾池、袋装垃圾投放点)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其主要指标应符合表5.2.4的规定。5.2.4垃圾收集点布局应合理,位置应相对固定,地面应硬化,兼顾环保、卫生和便利,便于投放与管理。5.2.5垃圾收集点应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位置应固定,便于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方便居民使用。5.2.5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后,应在完善定时定点分类收集基础上,逐步归并或减少垃圾收集点和容器、缩短垃圾投放/收集时间及频率。5.2.6垃圾收集点用于集中收集的垃圾容器应根据各服务区实际情况进行购置,其类型、规格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农村居民住宅区单独收集点的垃圾桶应满足桶体密封、加盖的基本要求。5.2.6垃圾分类容器应根据各服务区实际需求进行购置,其类型、规格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公共场所分类容器应优先选用标准桶,其规格应符合《塑料垃圾桶通用技术条件》CJ/T280的规定。5.2.7收集点的各类垃圾收集容器的容量应按其服务人口的数量、垃圾分类的种类、垃圾日排出量及清运周期计算,并宜采用标准容器计量。垃圾收集容器的总容纳量必须满足使用需要,垃圾不得超出收集容器的上口平面,垃圾日排放量及垃圾容器设置数量的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垃圾容器收集范围内的垃圾日排出重量应按下式计算:Q=RCA1A2/1000(5.2.7-1)式中Q—垃圾日排出重量(t/d);R—收集范围内服务人口数量(人);C—预测的人均垃圾日排出重量[kg/(人/d)],一般取0.5~1.0,城市可取偏大值,村镇及偏远地区可取偏小值;A1—垃圾日排出重量不均匀系数,城市取1.10~1.30,村镇取0.80~1.20;A2—居住人口变动系数,城市取1.10~1.15,村镇取0.90~1.00。2垃圾容器收集范围内的垃圾日排出体积应按下式计算:(5.2.7-2)(5.2.7-3)式中—垃圾平均日排出体积(m3/d);—垃圾平均密度(t/m3),混合生活垃圾自然堆积的典型密度为(0.3~0.6)t/m3;A3—垃圾密度变动系数A3=0.7~0.9;—垃圾高峰时日排出最大体积(m3/d);K—垃圾高峰时日排出体积的变动系数K=1.5~1.8。3收集点所需的垃圾容器数量应按下式计算:(5.2.7-4)(5.2.7-5)式中—平均所需设置的垃圾容器数量;A4—垃圾清除周期(d/次);当每日清除2次时,A4=0.5;每日清除1次时,A4=1;每2日清除1次时,A4=2,以此类推;E—单只垃圾容器的容积(m3/只);B—垃圾容器填充系数B=0.75~0.9;—垃圾高峰时所需设置的垃圾容器数量。5.2.7收集点的各类垃圾收集容器的容量应按其服务人口的数量、垃圾分类的种类、垃圾日排出量及清运周期计算,并宜采用标准容器计量。垃圾收集容器的总容纳量必须满足使用需要,垃圾不得超出收集容器的上口平面,垃圾日排放量及垃圾容器设置数量的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垃圾容器收集范围内的垃圾日排出重量应按下式计算:Q=RCA1A2/1000(5.2.7-1)式中Q—垃圾日排出重量(t/d);R—收集范围内服务人口数量(人);C—预测的人均垃圾日排出重量[kg/(人/d)];A1—垃圾日排出重量不均匀系数;A2—居住人口变动系数。2垃圾容器收集范围内的垃圾日排出体积应按下式计算:(5.2.7-2)(5.2.7-3)式中—垃圾平均日排出体积(m3/d);—垃圾平均密度(t/m3),混合生活垃圾自然堆积的典型密度为(0.3~0.6)t/m3。A3—垃圾密度变动系数;—垃圾高峰时日排出最大体积(m3/d);K—垃圾高峰时日排出体积的变动系数。3收集点所需的垃圾容器数量应按下式计算:(5.2.7-4)(5.2.7-5)式中—平均所需设置的垃圾容器数量;A4—垃圾收集周期(d/次);E—单只垃圾容器的容积(m3/只);B—垃圾容器填充系数;—垃圾高峰时所需设置的垃圾容器数量。5.2.8垃圾收集容器的类别标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的有关规定。5.2.8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类别标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的有关规定。5.3垃圾收集站5.3垃圾收集站5.3.1收集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收集站应考虑与居住区景观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有利于保护环境;2独立式收集站建筑外墙与相邻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宜设置绿化隔离带;3应保持收集站通道完整畅通,应便于安排垃圾收集和运输线路,有利于车辆作业。5.3.1收集站应符合下列规定:1收集站应考虑与居住区景观和周围环境的协调,有利于保护环境;2独立式收集站宜设置为港湾式布局,尽量不占用通道,其建筑外墙与相邻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宜设置绿化隔离带;3应保持收集站通道完整畅通,应便于安排垃圾收集和运输线路,有利于车辆作业;4新建分类收集站应根据当地分类要求、收集站规模合理配置收集容器数量及型号规格。5.3.2改、扩建收集站应符合《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CJJ179的有关规定。5.3.2改、扩建的分类收集站应根据现有收集站位置、占地面积、服务范围,结合当地分类要求,进行场站重新布局。5.3.4收集站不应敞开作业。现有的敞开式收集站应规范卫生防护措施,并应通过技术改造或改扩建使其实现密闭收集作业。5.3.4收集站不宜敞开作业。收集站应强化厨余垃圾收集功能区及容器卫生防护措施,并应通过技术改造或改扩建使其最终实现密闭收集作业。5.3.5收集站的最大接收能力,应根据服务区域内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最高月平均日产生量来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本规程式(5.2.7-1)计算。5.3.5收集站垃圾的最大接收能力,应根据服务区域内的生活垃圾分类产生量的最高月平均日产生量来确定。无实际数据时,可按本规程式(5.2.7-1)计算。6生活垃圾收集运输6生活垃圾收集运输6.0.1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可以是袋装收集或散装收集;也可分为桶装收集和车载容器收集。6.0.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可以是袋装收集或散装收集;也可分为桶装收集和车载容器收集。6.0.3垃圾不得裸露,收集运输应密闭化,防止尘屑撒落和垃圾污水滴漏。6.0.3分类垃圾应定时、定点收集,厨余垃圾应日产日清;垃圾不得裸露,垃圾收集容器应置于阴凉处,避免太阳直接照射;收集运输应密闭化,防止尘屑撒落和垃圾污水滴漏。6.0.4垃圾收集应推行“分类收集”,餐椅垃圾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收运系统。6.0.5垃圾应采用不落地的收集方式,散装垃圾不得投入各类固定容器或堆场作临时存储。6.0.4垃圾应采用不落地的收集方式,散装垃圾不得投入各类固定构筑物或堆场作临时存储,再将其装入收集容器。6.0.5垃圾收集应推行“源头分流“,不得混收混运。分流垃圾应按以下规定收运:1餐厨垃圾应经餐厨源头集散收集设施直运或经由专门转运站运送至末端处理设施;2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应采取提前预约方式,由专业机构(单位)上门收集,统一运送至后续集散设施或资源化处置设施;3果蔬垃圾应优先在菜市场、农贸市场、蔬菜瓜果产地旁就地或就近进行压榨脱水减量预处理,再由专用运输车运送至后续环节或末端处理设施;4水产品、畜禽内脏等厨余垃圾应与果蔬垃圾分类,分别投放收集,单独处置;5园林垃圾应在现场进行枝干裁剪及枝叶破碎预处理后再分类运送至后续环节或末端处理设施;6装修垃圾应在收集站点做简单分拣分类后再用专门运输车运送至后续环节或末端处理设施。6.0.6清扫垃圾宜单独收集、运输及处理。农村地区的灰土宜就地填埋处理。6.0.6清扫垃圾宜单独收集、运输及处理。6.0.6A农村地区的灰渣垃圾宜就地填埋处理。6.0.6B水面垃圾应根据其性状特点与起岸条件,适时清捞收集,采用适当的收集运输方式经陆路运送至末端处理设施。6.0.6C有害垃圾应由专业机构(单位)定期收集运输至指定末端处理设施。6.0.6D可回收物可采取预约形式由资源回收机构(单位)回收利用。6.0.6E其他垃圾视不同分类方案及要求分别运送至对应的后续环节或末端处理设施。6.0.7农贸市场宜建立垃圾收集站或采用大容积密闭容器收集垃圾,应由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锻造热挤压用感应加热设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警告灯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盖诺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楼梯电灯开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旋转发电手电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带EL背光源键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印铁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刃铣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HDPE大口径缠绕管生产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首饰包装物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加油站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一模)乌鲁木齐地区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4年第四季度 国家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
- 1.北京的春节 练习题(含答案)
- 抗震支架安装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 2025年中煤科工集团北京华宇工程限公司中层干部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GB/T 17145-2024废矿物油回收与再生利用导则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按首字母排列)
- GB/T 45006-2024风电叶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板材
- 妇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 《银行案件防控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