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

的散文"原型"一一文化的"天人合一二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

-,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

"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二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

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因此,他认为文章应

"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其三,诗

性智慧。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

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

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曹丕在《典论•论文》

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二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

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

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上述四

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

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

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

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于

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

道,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他们一方面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

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正所谓"山林之

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正是这种"求趣"而轻"载道二无拘无缚、自在自得的散文观和人生态度,使得晚明小

品明心见性,可近可亲,独具一格。因此,我们建构本土化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不

能一味强调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而忽视其劳作之后可以借此休闲的功能。

(节选自吴周文、陈剑晖《构建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有删改)

材料二:

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格"在辞典释义中有

”表现出来的品质"的含义,散文的"人格”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品质

高者,散文自有“人格"魅力。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

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

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

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高的

"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二

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以一体两面的"人一

文"为核心,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如一般所谓散文的个性、自由、真实、诗意等就能得

到合理阐释。人与文的一体两面,换言之即"文"与"人"之间没有中介,"文"是作者一一

"人"的直接呈现,因而,"人"的个性也就在"文"中直接呈现出来。"自由"不是指散文没

有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而是说作为散文直接源头的"人"是自由的,人心是包罗万象的

宇宙,这颗"心"是"散”的,也就是自由的。正是与"人"一一作者直接相通,散文的真实

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个真实不必是事实的真实,更非虚构的真实,而是"人""心"

本有的真实。诗意实际上是"人""心"达到的最高境界及在文中的显现。

人与文的合一某种程度上显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气一体和体用不二的传统智慧。

中华文化不强分主客、本末和体用,而是强调圆融统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解模

式和文化传统,中国文论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是将人品

与文品合一,强调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性气质的关系。风格作为一种"体",文章风格与

作家才性是"表里必符"的关系。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

纯文本的分析。

(节选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卮言"是自由自在之言,是应对象之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言说方式,体现了中国散文

"自由无待,随物赋形"的精神。

B.作者的精神气象,也就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

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影响着散文的“人格二

C.与"载道"散文相比,"言志"散文更侧重"寓教于乐",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

受中获得陶冶和愉悦,其教化效果更好。

D.散文以一体两面的"人一文"为核心,是人与文的合一,"文"可直接呈现"人"的个性,

"人"的个性亦可从"文"中直接感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士大夫都很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

孟子就曾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二

B."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其中"人格”是决定性因素,"人格"的

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

C.散文的"真实"不是事实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也就是说,文章表现的是

作者真实的人格、真实的情感。

D.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而"知人论世"

的文论传统与"人文一体”的精神是相通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B.王充《论衡・超奇篇》:"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C.刘大楣《论文偶记》:"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D.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

4.朱自清曾说,现代"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二重构中国现代散文

理论,可从"旧来的散文学里"吸纳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崇尚自然,物我合一”的散文精神,在苏轼的散文中也有体现,请以《赤壁赋》为

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永别了,武器①(节选)

[美]海明威

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

"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

门托河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

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

没有。

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

"我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

"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

这样就太好啦。"

"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

"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

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

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

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简。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

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

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

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

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

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

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

"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

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

了。

"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②。"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

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

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

"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他又说了。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

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薄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

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

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

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

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

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

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

【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

历了战争后,最终脱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

命令的执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战场宪兵也阻止不了他

们。

B."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侥幸逃离。

C.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

D.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

现了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

B.小说详细写了胖胖的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

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甚至荒谬。

C.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

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

D."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连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

流露主观感受,显得冷静而客观。

8.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二这样写有什

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二所谓零度写作是作者客观、冷静、从容地陈

述,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

特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问公【注】曰:"朕所行事,与贞观初有异否?"对曰:"贞观之初,陛下锐情思政,

从谏如流,每因事触类为善,志存俭约,无所营求。比者造作微多至于谏争时有忤色

以此为有异耳。”

虢州统军裴师利奏:"诸山大有银矿,采之极有利益。"敕殿中少监赵元楷,令诸国府

卫士及百姓采之。公进谏曰:"陛下巍巍盛德,所急在于仁义,所宝岂是珍奇?珍奇既

积,仁义必损。且劳役卫士,与下争利,人不见德,将何取焉。太宗深纳之,即令停

废。

太宗问曰:"义宁之初,国家虽有关中,王世充、李密各自割据。当此之时,诸君所事

之主,谁优谁劣?"公对曰:"李密智计英拔而器度局小。"戴胄奏称:"王世充言议繁

而寡要,为化但为一时之利,不堪思其后图。"太宗日:"平定天下,朕虽有其事,若

守之失图,功业亦复难保。秦始皇实可为诫。公等宜念公忘私,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太宗谓侍臣曰:"计朕平定四方,优勤百姓,虽不及前代哲王,比炀帝故应万倍。但君

臣相须,事同鱼水。然鱼不得水则立,水无鱼则废。固知国家唯藉臣佐及百姓,共相

翊戴,方得保其尊荣。"公对曰:"昔楚王召詹何为相,何曰:"唯解修身,不解理国。’

王又遣使重请何日:‘未有身正而国不理者。’今远方慕化,并由陛下克己自修,所以

夷狄咸知效命。"

(节选自王方庆《魏郑公谏录》)

材料二:

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

正也。古先圣王所以置谏i争之职,凡以先后纵臾,左右维持,惟恐此心顷刺之间或失

其正而已。原其所以然者,诚以天下之本在是,一有不正,则天下万事将无一物得其

正者,故不得而不谨也。

(节选自朱熹《庚子应诏封事》)

【注】公:即魏郑公,魏征。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比者A造作B微多C至于谏争D时E有忤色F以此为G有异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文中指怀有、怀着之义,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B.何取,获取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中"奚疑"表示疑惑什么,两者结构相同。

C.功业,这里指的是功勋事业,与《过秦论》中“功业相反"的"功业"意思相同。

D.原,推求,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在贞观初年能够专注于政事,积极听取他人进谏并力求节俭、没有过度的

欲求,这与他后期的施政措施有所不同。

B魏征认为唐太宗让诸国府卫士及百姓开采银矿的敕令不仅是强迫士兵劳动服役,

更会与民争利,最终劝止了这种行为。

C.戴胄指出故主王世充言论繁琐而缺乏枢要,贪图一时之利而没有远见,引起唐太

宗对秦始皇的批评及对臣下的谆谆告诫。

D.唐太宗向侍臣追述自己平定天下、优待黎庶的功绩,虽自认远胜隋杨帝,但也清

醒意识到君臣应如鱼和水一样相互依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巍巍盛德,所急在于仁义,所宝岂是珍奇?

(2)固知国家唯藉臣佐及百姓,共相翊戴,方得保其尊荣。

14.《礼记・大学之道》中提到"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魏征和朱熹对此向君主各有何

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定风波•赠杜鹃花①

辛弃疾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瓢泉(今江西省铅山县境内)。此前,词人曾被起用,但很快又因

其准备整军,以恢复中原失地的政治举措与当权者因循苟安的方略不相协调,遭到弹

劾,被革职。同时,词人的住宅又遭火灾,于是他便移居瓢泉,寄情山水,一住八年。

这一时期,虽然他大声疾呼地干预时政、鼓动恢复失地的文字略有减少,但其壮志难

消,只是表现得更为委婉、更加深沉罢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入笔起波澜,明确了时序的变化,以此构成春天到来又归去的两个层次。

B.用"海棠魂"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

C•词的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之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

D.词人问究竟谁能为花做主,此处"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惜花人”也另有深意。

2.本词上片第二句"杜鹃声苦不堪闻"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了"杜鹃二请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在抒

情方面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暗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时指淡淡的花香,有时指女子散发的清香,如

(2)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

唯有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有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3)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

只有一次,古诗云:"。"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题。

那个时候,我总在计算机前面,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与感触中,活在四五十年前的青田

街七巷六号。我听得到父亲那双皮拖鞋踢踢踏踏走来走去的声音,还有那伴随着我整

个童年与少年的打字机的嚅嚅啪啪。我又见到我那一生都在失意中的姑父,他在长长

的走廊上跟我擦肩而过,就像他对别的家人一样,①谁也不搭理谁,影儿

似的疏离与飘忽,然而我忘不了他那愤怒中空空茫茫的眼神。他不想在这里,却不得

不在这里。要是我,就会②我不会让自己活在这样的、几近绝望的氛围里。

我看到已经半夜了,姑妈还踩着缝纫机,嘎啦啦嘎啦啦……为六个不断长大的孩子做

衣裳。我也看到了这里曾经高朋满座的黄金时代,父亲爽朗的笑声在高大的树影间回

荡。我嗅得到当年一进门就扑面而来的七里花香,夜晚从花台上传来的夜来香,还有

在睡梦中缭绕的茉莉花香。当然,那一池睡莲是我永远的记忆,如今,只要见到一两

朵贴水浮动的莲花,刹那间便坠入童年,哄然的暖意,明媚的阳光,寂静的午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用了“踢踢踏踏""嚅嚅啪啪""嘎啦啦嘎啦啦”等拟声词,请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

效果。(4分)

20.请结合文意,从句式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