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及特点分析摘要理想人格作为传统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标准,体现着一种价值追求,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从孔孟荀倡导的“君子人格”“圣人人格”到董仲舒提出的“必仁且智”,从朱熹提出的“修身之要”到曾国藩主张的“君子八德”,都充分证明我国古代儒家教育对个体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本文拟在审视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梳理、阐释儒家理想人格主要思想与精神内核,将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道德构建关联在一起。思索在新时期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将有益于启发现代道德教育新思维,而且能为解决当下我国道德教育问题提供新思路,对构建新型伦理道德观有所助益。关键词:儒家;伦理道德;理想人格
目录TOC\o"1-3"\h\u27587一、儒家理想人格思想概述 一、儒家理想人格思想概述理想人格通常就是指有一定社会或阶层所提倡的完美的人格特质典型,是大众所憧憬抵达的思想境界。关于理想人格特质的制定、养成和养成,也是传统式教育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在儒家那里,不仅受到各代儒士们的探索和追求,更成为他们道德学说的重要支撑。(一)儒家的理想人格标准儒家理想人格历经世代的发展,已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有诚实守信、舍利取义的价值选择;克己奉公、仁民爱物的广博胸怀;勤学好问、谦虚恭谨的求学态度;行善避恶、与人为善的处事风格等多种要素。在道德教育方面,表现为一种“成德”之教。“成德”即成就一种完满的德性,换言之,也是成就一种理想的人格。传统儒家关于理想人格这一目标的设定,不仅是个体道德修为所要努力达成的方向,或是诠释道德价值、提高生命意义的重要标杆。在两千多年儒家道德教育的历史实践中,儒家将“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目标,把“圣人”看作理想人格的最高典范。相较于难以企及的圣人人格境界,君子人格表现出更多的可实践性和更强的现实性,以此形成了学为“君子”,学至“圣人”的教育理念。(二)儒家理想人格的思维内涵儒家对一个个体人格意义的价值评判,不仅来自于这个人的声色举止,更体现在他的德性修为上。理想人格是儒家衡量人的标准和激励人的榜样。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和无数先哲世家们的发扬传承,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就理想人格而言,“仁”是人格内在的约束与规范,“礼”属于人格外在的规定和制约。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构成儒家理想人格最为鲜明的特征。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和“礼”。《论语》中对“仁”和“礼”均有大量论述。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内外礼,仁与礼相统一。之外在的“礼”去制约,将“仁”和“礼”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状态。由此观之,儒家的“仁”与“礼”相互渗透、互为关联,共同构成了儒家道德思想的两大主题,二者的统一成为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重要特征。同时,在将“仁”与“礼”相统一的过程中,也进一步促使人们将内在的思想规范与外在行为规范达成一致,为理想人格培育和理想社会的构建发挥出重要作用。(三)“天”与“人”的道德思维统一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最具原创性的智慧,也是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在儒家看来,“天”可以化育万物,带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儒家一方面认为君子、圣人能够与天合一,另一方面,主张人应当依于自然、顺应自然,达成天人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天”与“人”的统一也成为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朱熹作为理学代表人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颇具“理”的意蕴。在他看来天即理,天人合一即与理为一,提出“天人一物,内外一理……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只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认为人性与天理一致,但人必须要“格物致知”去探求“理”,以此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王阳明继承了程朱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他在《传习录·钱德洪录十三》中谈到:“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确切指明万事万物和人原是一个整体。二、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特征先秦儒学思想的具体代表者为分别为为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打下了儒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此后儒学也基本上承袭着他们的思想展开不断完善和拓宽。至汉代,董仲舒提出“必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要求,把人格的完善视为价值追求的重要目标。两宋时期,理学之风盛行,儒家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等方法以求达到“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境界。至明代,王守仁主张将心内的道德推广到万事万物,王夫之更是强调将学习的范围扩大,从自身到国家,以达理想人格的修身境界,理想人格思想得以继续延伸扩展。(一)孔子理想人格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建人,他在承继先人思想的前提上,于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儒学教学思想体系,指出了以“仁”和“礼”为核心内容的理想人格思想基础理论。“仁”是孔子指出的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其最理想中的人格。孔子指出,“仁远乎战?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特别强调个人的自主性,认为求仁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要求,仁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内心有了对仁的追求,仁自然就来到了。孔子所设想的理想人格也必须具备“礼”的素养,孔子尽毕生之力恢复周礼,认为具备理想人格的人无论贫贱富裕都要做到知礼、好礼、用礼。在人格的修养过程中,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功效。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他认为这一些优秀美德并不是独立出现的,必须用礼进行中和调节,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使美德走样。此后的孟子与荀子思想内核仍承继了孔子有关理想人格“仁”和“礼”思想,但孟子和荀子各有偏重,孟子更重视“仁”,而荀子则更侧重“礼”。(二)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孟子是继孔子过后的儒家学说代表性人物,他不仅承继了孔子“仁”的理想人格观点,此外,他还在孔子“君子”人格的思想内核上加以创新和延伸,充分强调人的潜能,指出了“大丈夫”人格特质。可以说,大丈夫人格特质是孟子的理想人格特质方式。对于“大丈夫”的具体形象和行为标准,孟子认为“大丈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富贵时不能挥霍过度、在贫贱时不会改变操守、在强权下能够坚贞不屈。孟子的“大丈夫”主张,要求世人守住心中的道义、追求内在的人格完美,其情操高尚、意志坚定、正气凌然、兼善天下的“大丈夫”个人形象,也恰好是孟子理想人格的详细展现。与此同时,“浩然正气”是孟子“大丈夫”个人形象的突出精神实质特点。同时,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浩大而刚强,需要用仁义道德累积、用坦荡的胸怀去蓄养它而不加以伤害,一个人一旦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就能从自然的存在状态中提升出来,进入到一种高超的精神境界。(三)荀子理想人格主张荀子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他指出“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认为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在此基础上,他的理想人格体系包含三种层级,各自为“士”“君子”和“圣人”。在这当中,“士”是理想人格的普通层级,“君子”是道德修养的高端层级,而“圣人”便是理想人格的终极层次。对于理想人格的培育,在荀子看来,“士”“君子”和“圣人”的理想人格都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道德教育。他认为:“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说明“士”“君子”和“圣人”是一个人在修身养性过程中达到的不同目标,它们间环环相扣、层层提升,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从“士”到“君子”再到终极目标“圣人”。除了孔、孟、荀之外,先秦儒家的其他后继学者对儒家思想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传承。至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以后,在“亲法远储”“焚书坑儒”等制度之下,儒家学说经历了极大的震荡。一直到了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迈入了一次巨大的改革与转折,此时理想人格思想也进一步得到发展。三、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发展探索(一)两宋时期北宋张载觉得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人是集“天地万物之性”与“气质之性”为一身的,“天地万物之性”至美至诚,是善的源头;而“气质之性”却不够纯正,是人性中恶的根源。因此,在张载看来,“圣人”和“百姓”的差异之处,关键就源于人的“气质之性”是不是遮蔽了他的“天地万物之性”。百姓若想达到圣人的人格境界,就要将外在的礼内化于心,并在实践中“守礼”“持礼”,即“知礼成性”,以此来恢复人的“天地之性”,再步步进修,达到“圣人”的理想人格境界。同时,张载还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四为”视作读书人处世的崇高使命和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同一时期的宋儒朱熹,在对孔子理想人格中“仁”的理解方面,既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对此有所发展。他强调“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论语集注·学而》)同时还觉得具有仁德的人,内心深处有善良的品格,明白关爱他人的德行。由近及远、由亲亲仁民及爱物的爱有差等的原则,增进了儒家崇高层面与普通人的差距,将理想人格中仁爱的施行变得更具体和可操作化。此外,朱熹还以圣贤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人格目标,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及“圣贤气象”“圣人气象”,指出“学者当清明其心,默存圣贤气象。”(《晦庵集》卷九十五)认为自我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圣贤气象”。(二)明代时期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继承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前提上,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想人格范式——圣人观。他否定外在天理的绝对权威,将成圣工夫掌握在本心良知上,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阳明全集·与王纯甫癸酉》),认为道德规范原本就存在于人的心中,因此人人皆可通过“致良知”达到圣人的理想境界。这种“成圣观”使圣人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常人根据道德品质可以抵达的一种理想人格,非常大层面上增强了个人道德品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变成这样的圣人的理想人格?王守仁认为关键在于“致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心里内在的良知。“良知”既是道德休养认知,也指较高的境界。他觉得,良知每个人具备、各个自给自足,是一类不受外界影响的本质能量。要想修养成圣人的理想人格,就要通过致良知的工夫以“克”除蒙蔽个体的“私欲”,恢复到人的良知本心,并且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将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要融为一体,即达到言行合一。总结儒家的思想主张中蕴含了关于理想人格及其塑造的丰富内涵,共同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庞大思想体系。纵观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发展历程,先秦是我国传统人格理论和人格方式萌发的阶段,此时在孔、孟、荀的推广和传播中,形成了理想人格思想的最初局势,也为其后期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固理论基础。两汉时期是理想人格思想的盛行期间,西汉董仲舒承继了先秦儒家学说的理想人格观点,在董仲舒的提议下,汉武帝刘彻将儒学放于史无前例的制高点。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儒家学说稳居主导地位,君子人格也变成了我国传统理想人格形式的趋势。宋明期间是理想人格思想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候的儒者们都在秉持先人理想人格思想成就的基础上予以扩展,用“气象”“义理”“本心”“致知”等解释和修养理想人格,虽形式丰富,但宗旨始终不曾偏离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仁”“礼”之根本,只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增补与延伸。
参考文献[1]白娴棠,颜丽轩.阮籍理想人格的层次性及其原因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34(02):76-81.DOI:10.16396/ki.sxgxskxb.2022.02.014.[2]李香凝.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2021.DOI:10.27680/ki.gzyyc.2021.000164.[3]张丽玲.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DOI:10.27410/ki.gxbfu.2021.000833.[4]贾孟亮.儒家“成人”之道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5]刘倩如.儒家女性理想人格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6]程佼.程颐理想人格探析[D].山东大学,2021.DOI:10.27272/ki.gshdu.2021.003060.[7]孙湘钧.陶渊明理想人格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1.DOI:10.27123/ki.ghlju.2021.000027.[8]许袖飞,沈泽文.先秦儒家人性论对当代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J].文化学刊,2020(12):120-123.[9]涂可国.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八大社会气象解读[J].学术界,2020(12):15-24.[10]高晓霞.孔孟理想人格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10/ki.ghsfu.2020.001377.[11]陈夏青.孟子理想人格论的关怀伦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汽车融资租赁合同示范文本(含电子签约)3篇
- 2025年度马戏团专业演出设备租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地热资源打井开发与利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模具行业财务顾问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城市绿化工程苗木及配套设施采购年度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民间借款合同(含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信息技术ICP证年审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保险科技的市场潜力
- 2025年度绿色农业贷款合同4篇
- 课题申报参考:美对华VC脱钩对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冲击及间接挂钩策略研究-共同所有权视角
- 暴发性心肌炎查房
- 口腔医学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培训课件
- 工程质保金返还审批单
- 【可行性报告】2023年电动自行车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五月天歌词全集
- 商品退换货申请表模板
- 实习单位鉴定表(模板)
- 机械制造技术-成都工业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调研方案
- 2023年常州市新课结束考试九年级数学试卷(含答案)
- 正常分娩 分娩机制 助产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