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学家一开始考虑在特定应用条件下来定义数学对象和公理(数学的第一阶段——发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数学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发现。例如,素数是乘法的基石,是最小的乘法单位。如果一个数不能被写为两个较小数的乘积,则此数是素数。所有非素数(合数)都可以通过一组唯一的素数相乘得到。1742年,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假设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如果你选择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那么哥德巴赫猜想指出,你都可以找到两个素数相加得到这个偶数。如果你选择8,这两个素数是3和5;如果你选择42,这两个素数是13和29。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令人惊讶,是因为尽管素数起初被设计成相乘,但这个猜想表明,素数之和与偶数之间存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关系。大量证据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成立的。在此后的300年中,计算机数值计算证实,这个猜想对小于(4×10)18的所有偶数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证据不足以让数学家们宣称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因为偶数有无穷多个,无论计算机检查了多少个偶数,总可能存在一个反例潜伏在角落里——一个不是两个素数之和的偶数。想象一下,计算机每次找到两个素数之和为特定偶数的时候,就会把这个偶数记录下来。到目前为止,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数字列表,你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让大家相信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但是,总有人能够想到一个不在列表中的偶数,并询问你如何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对于那个数字也依然成立。不是所有(无限多个)偶数都会出现在列表中,因此,只有从基本原理出发,通过逻辑论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对于任何偶数都成立,才足以将这一猜想提升为一个定理。然而,直到今天,还没有人能够提供这样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说明了数学发现阶段和证明阶段之间的重要区别。在发现阶段,人们寻求数学事实与数学现象,而数学本质则需要坚实的证明。数学家需要整理数学发现并决定要证明什么,但这些发现也可能具有欺骗性。例如,让我们构建一系列数字:121、1211、12111、121111、1211111等,并做如下猜想:数列中的所有数字都不是素数。为这个猜想提供证据是很容易的,可以看到121不是素数,因为121=11×11。同样,1211、12111和121111都不是素数。这种模式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随后它突然就出错了。这个序列中的第136个数(即数字12111……111,其中有136个“1”跟在“2”后面)是素数。数学发现阶段仍然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它可以揭示哥德巴赫猜想给出的素数之间的隐藏联系。在发现这种深刻联系之前,数学家通常会对两个完全不同的数学分支进行研究。一个相对简单的例子是欧拉恒等式,eiπ+1=0,它通过数字e(自然对数的基数)将几何常数π与数字i(代数上定义为-1的平方根)联系起来。类似的惊人发现是数学美感和好奇心的一部分它们似乎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基础结构,而数学家才刚刚开始理解这些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既能被发明又能被发现出研究对象是被精确定义的,但它们具有自己的生命,会揭示意想不到的复杂性。因此,数学对象可以被视为既是实际存在的同时又是被人为创造的。正如某哲学家所写的那样,“二元性对于数学家的工作方式没有任何影响”。数学现实主义似乎是发现阶段的哲学立场:数学研究的对象,例如从圆和素数再到矩阵和流形,是真实并且独立于人类思想而存在的。就如同探索遥远星球的天文学家或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数学家是在收集对真实实体的洞见。例如,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即为证明偶数和素数之间通过加法相联系的特定性质,就像古生物学家可能会通过两个物种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来表明一种恐龙起源于另一种恐龙。现实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柏拉图主义,使人很容易理解数学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每一个数学对象都具有一个性质。比如7,它是一个素数,如同恐龙具有飞行的属性。一个数学定理,如两个偶数之和为偶数——这是正确的。因为偶数确实存在,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跨越时间、地理和文化差异的人们普遍认同这些数学事实。但有些人对现实主义持有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数学对象真实存在,那么它们的性质肯定是非常独特的,首先,数学对象非常抽象,所以你不能真正地与它们互动。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恐龙能分解成可以看到和触摸的骨骼,行星也可以从恒星前面经过,被天文学家观测到,但数学上的圆是抽象的物体,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事实上,π是圆周与圆直径的比值,并不与苏打水或甜甜圈有关;它指向的是数学上抽象的圆,圆上的点无穷小,且到中心点的距离精确。这样完美的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达到。那么,如果没有某种特殊的第六感,我们如何才能了解有关圆的事实呢?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困难之处——它无法解释我们如何知道抽象的数学对象的本质。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数学家从现实主义立场上退缩。反现实主义把数学框定为一种纯粹形式的思维练习或一部完整的小说,很容易就能避开认识论的问题。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现实主义的形式,也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数学就像一场游戏,数学家们只是在玩游戏规则——说7是素数,就好像在说骑士是唯一能以L形式运动的国际象棋棋子。另一种哲学观点是虚构主义,认为数学对象是虚构的——说7是素数,就像是在说独角兽是白色的。数学在其虚构的宇宙中存在意义,但在它之外却没有真正的含义。但是,如果数学只是被编造出来的,那么它怎么可能成为科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呢?从量子力学到生态学模型,数学是一个广泛而精确的科学工具。科学家并不指望基本粒子按照国际象棋的规则移动。自然科学描述的重担完全落在数学身上、这与游戏或虚构是截然不同的。最后,这些问题并不影响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家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自己职业的解释。在《数学经验》一书中,菲利普·戴维斯和鲁本·赫什有一句名言:“典型的职业数学家平日里是柏拉图主义者,在周末则是形式主义者。”(摘编自凯尔西·休斯顿·爱德华兹《数学是真实的吗》,付国杨龚华杰翻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121、1211、12111、121111……序列中的前135个数都不是素数,这让人们误以为这是规律,可结果序列中的第136个数却是素数。B.经电子计算机验证,小于(4×10)18的偶数都符合哥德巴赫猜想,而大于这个数的偶数则不一定符合这个猜想。C.数学现实主义无法解释人们知道数学对象本质的方法和途径,这很可能会使原本坚持这一立场的数学家不再坚持。D.对数学现实主义持反对意见的人以现实中找不到完美的圆为例,否定了数学对象的存在,它准确地击中了数学现实主义的要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拉恒等式通过数字e把几何常数π与数字i巧妙联系起来,体现了几何和代数两个数学分支的融合,极具数学美感。B.素数是最小的乘法单位,但哥德巴赫又发现了另一个关于素数的特定性质,即任何一个偶数都能被写为两个素数之和。C.无论是认为数学是被编造出来的,还是认为数学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都不影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数学家的工作方式。D.从数学现实主义的哲学立场来看,数学家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和古生物学家研究恐龙一样,都是在收集对真实实体的洞见。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哥德巴赫猜想有证据证明其正确,但还不能从基本原理上证明为例,是为了说明数学的发现和证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B.文章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论题“数学是真实的吗”,先分析数学是“现实”还是“虚构”,再分析数学的“发现和证明”。C.文章在阐述柏拉图主义、数学现实主义、数学虚构主义等观点时,主要通过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来帮助读者理解数学问题。D.文末引用《数学经验》中关于“柏拉图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的名言,证明数学家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自己职业的解释。4.关于文中“7是一个素数”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学家的眼里,说7是素数意为数学是一场有规则的游戏,数学家们只能把7当做素数来研究,7也只能是素数。B.数字7具有一个特定的属性,如果用乘法来表示,它只能被写成1×7,这已被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的人们普遍认同。C.7是一个素数.所以和其他任何一个大于2的素数的和一定是偶数,如10=7+3,12=7+5,…121118=7+121111……D.在数学虚构主义者的眼里,说7是素数没有意义,因为7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它只是数学家虚构出来的数字。5.数学对象到底是一种客观实在,还是数学家发明出来的一种游戏?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燕山有棵沧桑树梁衡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处就是河北的兴隆县,境内有燕山的主峰雾灵山。正是秋高季节,几个好友乘兴登山,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正走着,忽见路边有一指路牌:沧桑树与见证桩。不觉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径,攀荆附葛,爬上一高坡,顿现一树一桩。树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树,根基部十分壮大,盘根错节与山石一体,已分不清彼此。原树已经枯死,而在侧根处又长出一棵新树,有合抱之粗,浑身的鳞片层层相叠,青枝挑着绿叶在秋阳下闪闪发光。树身成“7”字形,斜出石缝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劲,如一条苍龙欲腾空而去。大家正说这树像龙,当地的朋友说,这树还真就与龙有关。原来,历代皇帝都自比真龙天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县选定了自己的龙寝之地,后人称东陵。为使陵寝安宁,东陵以北兴隆境内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封建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国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树之福,这棵龙形松,四季有人护,过了二百多年平静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来,静听花开花落。1931年日本人侵占东北,1934年南下占领兴隆,直逼北京,当年的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一场残酷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这里反复拉锯。其间数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名的一个是孙永勤,本是一普通农民,小时曾读私塾,粗通文字,又习得一身武艺。他耻为亡国奴,便串联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众军”、自任军长。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诱降国民党,与何应钦谈判签订《何梅协定》时都将灭孙永勤作为一个筹码。而1935年8月正在长征途中的党中央为抗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将孙永勤与吉鸿昌、瞿秋白等并列,说他们“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孙永勤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寡不敌众又腿部负伤,被团团包围。最后孙永勤以下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棵树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诞生。“沧桑树”下还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树桩,旁立木牌,上书“见证桩”三字,这是当年日寇掠夺当地资源的见证。我俯下身去想辨认一下树桩的年轮,只是经年的风吹雨打,横截面上的木质已经朽去,用手一捏,即成碎末。但整个桩子的大形还在,短粗挺直,身带焦痕,挺立于荒草乱石之中,似有所言。看完“沧桑树”我们又重回登山主道,继续上山。秋阳如春,正是果熟季节,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排起两道长长的水果墙,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近年来这里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深山处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全县的高山密林间有大小径流八百条,昔日的“后龙风水地”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随着山路上行,两边的树木愈来愈密,约一小时后终于穿出树海爬上燕山高处的雾灵山峰。我登上燕山之巅,遥望群峰从山海关一路奔来,长城起伏其间,脚下是一片树的汪洋,胸中荡起一幅历史的长卷。这时只见远处绿波中现出一团飘动的火苗,那是刚才上山时路过的一片花楸树林。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树种,大概只有这燕山深处才有吧。都说枫叶红于二月花,这花楸叶子是枫叶的三四倍大,叶面厚实。花楸树树身高大,只在悬崖深壑、人迹不到的地方生长。秋风一过它就红得像浸了血,着了火。我又想起了刚才那棵穿越战火而来的“沧桑树”和劫后余存的“见证桩”。这块土地在民国时和新中国成立初称热河省。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先经过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经民国三十多年间的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和国共内战,终于回归于民,现已休养生息出这般模样。山不转水转,人会老树还在。一截树桩见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一棵树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三个半世纪的沧桑。无论是朝代更替、人事变幻,还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崩地裂,都静静地收录在树的年轮里。(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紧扣标题,介绍了燕山奇险壮美的自然环境,“忽见”“顿现”等词语饱含意外和惊喜。B.帝王的封山之举,虽是封建专制的典型表现,客观上也为古树的生长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C.文中“花楸红叶”意蕴丰富,既象征着这片热土上倾洒的英雄热血,也象征着当下人民火热的生活。D.不同于《故都的秋》中秋果淡绿微黄的清冷之色,本文中的秋果色彩斑斓,是农民丰收的果实。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多处出现时间、人数等数字,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阅读的真实感,体现出作者写作的严谨。B.文章写孙永勤被日军痛恨,又引用了党中央对他的高度评价,从侧面突出了其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C.文章以“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将描写、说明、叙事、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丰富而又厚重。D.语言的熔铸化用是本文的鲜明特点之一。如多处使用的四字词语,充满了凝练典雅的文化意蕴。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9.梁衡提出“人文古树”的散文创作主张,强调用“古树”意象将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现代的绿色文明融合在一起,体现作家的红色继承与绿色担当。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是如何践行该文学主张的。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岑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材料二: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爽,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扣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其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韩子A因之B亦为之C颂D以为E微二子F乱臣G贼子H接迹I于后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使跟随,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白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的意思相同。B.扣,牵住、拉住,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C.尤,最、甚,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D.趋,奔赴,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趋”字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B.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C.王安石此文,针对《史记》及韩愈《伯夷颂》有关伯夷的记述和评论展开辩驳,体现了王安石不盲从权威、不苟顺流俗的理性精神。D.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他,其功劳成就将完全不逊于姜太公。13.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2)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14.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嘉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节,后人尊为“茶王”“茶神”。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写出了陆鸿渐搬家,远离城市,表现陆鸿渐的脱俗。第三句中的“篱边菊”是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B.第六句中“欲去问西家”的“欲去”还“问”表示惆怅和关切。C.本诗语言质朴流畅平实,又不失清新淡雅之感,音调自然和谐。D.作品以描写、叙述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寄情山水、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16.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简要分析。四、默写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登泰山记》描写叙事简洁明快,善于取舍,例如写泰山松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短两句就写出其特异之处,很是凝练。(2)《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谈体会时,感叹王维的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极妙,黛玉告诉她,“上孤烟”三字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刚在瘦西湖看到二十四桥后,被桥梁之美深深打动,不禁联想到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桥”的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朱雀桥边野草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①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②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是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18.在学习这段文字的时候,有同学认为加粗的“瘦削”二字用在这里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因此不合适,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19.下列诗句中,意境与划线句①最契合的一项是()A.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B.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C.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D.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20.划线句②如果改成“它们那柔软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交互缠挽着的美人的臂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段时间以来,作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躺平”和“内卷”的说法在年轻人群体中颇为流行。而随着“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成为新晋流行语,“45度青年”一词也应运而生,逐渐走入网络视野,引起不少人的共鸣。那么什么叫作“45度青年”呢?如果说“躺平”是0度,(A),那么45度就是不完全躺平,也不完全内卷的中庸姿态。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要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多,部分年轻人面对高压力的社会环境就选择享受生活,呼吁“躺平”,却又不肯看着同龄人就这样将自己远远落在身后。于是乎,便也就“躺不平”。进退两难的境遇下,部分年轻人选择成为“45度青年”,不彻底“躺平”,也不彻底“内卷”。(B),“45度青年”的“躺平”更多是暂时性的,更像是预备跑步的姿势,虽然看起来没有拼尽全力的奔跑,但是正在为后续的奔跑做准备。面对生活,他们的态度与“躺平”者实际上完全相反,(C),也避免自己被社会、生活压力裹挟着被迫“内卷”。关于“45度青年”,我们需要为他们的后续奔跑注入力量,为他们的前进开拓,为他们的目标强力护航,助力他们冲锋出自己的人生精彩。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六、材料作文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D.“否定了数学对象的存在”错,根据原文倒数第五段可知,对数学现实主义者持反对意见的人否定的不是数学对象的存在,而是否定数学对象具体存在。他们认为数学对象存在,但它们是抽象的。故选D。2.答案:B解析:B.“哥德巴赫又发现了另一个关于素数的特定性质”和“任何一个偶数”错,根据原文“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即为证明偶数和素数之间通过加法相联系的特定性质”和其前文内容可知,被证明了的数学现象才能被称为数学的特定性质,哥德巴赫猜想还没有被证明,所以还不能称之为特定性质。且哥德巴赫猜想认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才能被写为两个素数之和。故选B。3.答案:C解析:A.“是为了说明数学的发现和证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错,是为了说明数学发现阶段和证明阶段之间的重要区别。B.“先分析数学是‘现实’还是‘虚构’,再分析数学的‘发现和证明’”错,正确的说法是“先分析数学的‘发现和证明’,再分析数学是‘现实’还是‘虚构’”。C.正确。D.“证明数学家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自己职业的解释”错,证明数学家对数学对象的认知不同不影响数学的实际应用。故选C。4.答案:A解析:A.“在数学家的眼里”错,A项的观点应该是数学形式主义者的观点,数学现实主义者并不这么认为。故选A。5.答案:示例一:数学对象是一种客观实在。①数学能被发现,数学家是在收集对真实实体的洞见。②每一个数学对象都具有一个性质,数学定理是正确的,这些能让跨越时间、地理和文化差异的人们普遍认同数学事实。③从量子力学到生态学模型,数学是一个广泛而精确的科学工具。示例二:数学对象是数学家发明出来的一种游戏。①数学家一开始考虑在特定应用条件下来定义数学对象和公理。②数学研究对象是被精确定义的。③数学对象非常抽象。不能被触摸,人们不能与它们互动。解析:示例一:数学对象是一种客观实在。①由“数学研究的对象,例如从圆和素数再到矩阵和流形,是真实并且独立于人类思想而存在的。就如同探索遥远星球的天文学家或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数学家是在收集对真实实体的洞见”可知,数学能被发现,数学家是在收集对真实实体的洞见。②由“每一个数学对象都具有一个性质……一个数学定理,如两个偶数之和为偶数——这是正确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跨越时间、地理和文化差异的人们普遍认同这些数学事实”可知,每一个数学对象都具有一个性质,数学定理是正确的,这些能让跨越时间、地理和文化差异的人们普遍认同数学事实。③由“从量子力学到生态学模型,数学是一个广泛而精确的科学工具”可知,从量子力学到生态学模型,数学是一个广泛而精确的科学工具。示例二:数学对象是数学家发明出来的一种游戏。①由“数学家一开始考虑在特定应用条件下来定义数学对象和公理”可知,数学家一开始考虑在特定应用条件下来定义数学对象和公理,②由“在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既能被发明又能被发现出研究对象是被精确定义的”可知,数学研究对象是被精确定义的。③由“数学对象非常抽象,所以你不能真正地与它们互动……但数学上的圆是抽象的物体,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知,数学对象非常抽象。不能被触摸,人们不能与它们互动。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介绍了燕山奇险壮美的自然环境”错误。从第一段“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来看,燕山的自然环境特点是优美明快、生机勃勃的。此外,说“忽见“顿现”等词语饱含意外和惊喜,文本依据不足。故选A。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线索”错误。“沧桑树”只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而且有关的历史变迁的内容并没有贯穿全文。文章的线索应该是作者的游踪,即登山的过程。并且文中没有“说明”的表达方式。故选C。8.答案:参考答案一:①(表层意)“见证桩”身带焦痕,但大形还在,依然挺立,表现出历经摧残后的坚强。②(象征义)见证桩却身带焦痕、依然挺立,暗示我们民族经历的苦难不会被轻易抹去。/象征着历经苦难,却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③(情感义)表达了作者对燕山这片土地沧桑变化的感慨/对历史的铭记,对日寇的痛恨/对坚定民族信仰的赞美。参考答案二:①写树桩当下的样子,在风蚀日剥中,只余大形,突出时日已久。②写焦痕,正是日本掠夺资源、战火纷飞的历史见证。③在荒原乱石中挺立,象征中华儿女不屈的抗战精神。④似有所言,是对日本暴行的控诉。也是对建国至今封山育林、休养生息、绿色发展的见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赏析句子含义主要从两方面看,首先是表层含义,其次是深层含义,包括象征义、比喻义以及情感义等。本题中,①表层看,对于“见证桩”外形的描写,“身带焦痕"是被列强所烧,“挺立”是没有倒下,可见历经战争摧残依然坚强。②深层看,写景写物都会被作者寄情言志,身带焦痕象征着所历经的苦难挫折,依然挺立象征着我们民族经历战争的坚强不屈,作者通过“见证桩”表达了对燕山历史变迁的感慨,对中国屈辱历史的铭记,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赞美。或者可以通过体会句子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分析。“桩子的大形还在,短粗挺直,身带焦痕,挺立”这是作者见到树桩时它当下的样子。“焦痕”,容易让人联想到抗战时期,想到被侵略的屈辱历史,这“焦痕”已是一种见证。③“挺立”这一动作,引用拟人手法写树桩的姿势,象征中华儿女挺立不屈的精神。④“似有所言”运用想象让人产生联想,思及历史想到如今。9.答案:(1)红色:①(内容层面)作者由古树联想到孙永勤在民族危难之时的抗日救亡行为,体现了红色历史。②(情感层面)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的景仰钦佩之情,是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继承。(2)绿色:①(内容层面)文中描写当下大力发展经济林,燕山林果丰饶的景象,指出“后龙风水”地成为重要水源地,体现了绿色文明。②(情感层面)表达了对土地造福百姓的欣慰/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与信心,是对现代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担当。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关键词“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现代的绿色文明”指向的是作品内容;作家“红色继承”“绿色担当”指向的是作者写作目的,或者说是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红色象征着革命。通过叙写沧桑树所见证的帝王封山、抗日救亡等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燕山这片土地沧桑变化的感慨/对历史的铭记,体现了红色历史。写抗日英雄孙永勤“耻为亡国奴,……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最后孙永勤以下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通过写孙永勤在民族危难之时的抗日救亡行为,表达对我国历史上以孙永勤为代表的革命英雄的景仰钦佩之情;绿色象征着和平与发展。”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通过写当下大力发展经济林,燕山林果丰饶,后龙风水地成为重要水源地,表达了对土地回归百姓、造福百姓的欣慰/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与信心。10.答案: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沿袭了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后世乱臣贼子就会接连不断地出现。“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两句结构完整,故BD两处可断开。“以为”,动词,认为,“微”指如果没有,领起的假设关系内容都是“以为”的宾语。“乱臣贼子”是名词词组,“接迹于后世”是状语后置句,前后结合构成主谓关系句,结构完整,陈述假设的结果,“乱臣贼子”前要断开,故F处须断开。故选BDF。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从”,都是使动用法,使跟随、率领。句意: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攻打商纣王。/沛公第二天率领一百多骑兵来拜见项王。B.正确。牵住、拉住。/敲击、拍击。句意:伯夷拉住马进谏阻止。/敲击船舷而歌咏。C.错误。都是“最、甚”的意思。句意: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D.正确。奔赴,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趋于、走向,表示抽象的动作行为。句意:从北海之滨奔赴文王的邦都。/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故选C。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理解错误。韩愈并未将伯夷与微子对比,文中真正对比的是天下贤士、诸侯跟随武王伐纣与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的不同态度。故选B。13.答案:(1)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歌。(2)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解析:(1)“宗”,归附;“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义”,名词作动词,坚持君臣之义;“食”,吃。(2)“是”,这时;“奋”,奋然起事;“相”,辅佐;“遂”,于是;“元元”百姓。)14.答案:①孔孟;②扣马而谏,耻食周粟;③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在王安石看来,孔孟关于伯夷事迹的叙述和评价客观而中肯,由“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后的分析,可知③处填: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参考译文:材料一:士人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只是适合于“义”的标准罢了,不顾虑别人对自己看法如何的,都是豪杰之士,(都是)崇奉“道”无比笃诚并且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人。像伯夷,哪怕穷极天地绵延万世,他都是最不顾虑世人非议的人。(跟伯夷比,)光明的日月不足以称为明亮,高峻的泰山不足以称为高大,高远的天地不足以称为包容万物。在商衰落而周兴起之际,微子贤能,(屡次劝谏纣王无果,见商将亡,)抱着祖宗的祭祀礼器离开了商都。武王、周公圣明,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攻打商纣王,不曾听闻有谁非议此举的。那伯夷、叔齐,竟偏偏认为不可以。商朝灭亡之后,天下遵奉周为宗主。那伯夷、叔齐二人竟偏偏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可耻的,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们)难道是要博取什么才这样做吗?是因为崇奉“道”无比笃诚并且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啊。(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材料二: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们虽然已经把它们说得清楚且明白,但后世之人不去深入考察探究,仅凭借自己的偏见和浅见,(就提出某种说法,)导致失去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学者、大夫们全都信守这种说法而不改变,这是有的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伯夷,古代谈论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凭着孔孟二人值得信赖而又对此不止一次地重复论说,他们的这些说法就更加可信了。孔子、孟子都认为伯夷遭遇纣王的暴政,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而追求自己信奉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降低操守侮辱自身,来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于是被称为圣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拉住马进谏阻止,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歌。韩愈沿袭了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后世乱臣贼子就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商朝衰落,纣王用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他)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前往归附。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难道会有不同吗?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伯夷、姜太公都是当时德高望重之人,八十多岁,年龄(在当时)本就很高了。从北海之滨奔赴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的愿望没等实现,就已死在北海了吗?还是死在奔赴西岐的路上了?还是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呢?根据这些分析推论,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不食周粟这些说法就没有道理了。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太公辅佐他完成大业,而唯独认为(此举)不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执政为君,不仁义;武王执政为君,仁义。伯夷固然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要等待仁义的君王再出山,但武王明明仁义,(伯夷)也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置于何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楚明白,但后世人怀着偏见浅见令事情失去了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又岂会低于太公呢?(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动静结合的手法”错误。诗歌的前半部分通过对陆羽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后半部分通过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羽的潇洒疏放。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遨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表达了对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襟怀和气度的赞美,并未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故选D。16.答案: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幽僻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