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西汉时期,萧何任丞相,“因民之疾秦法”“治事省约宽缓”,曾请求刘邦准许长安民众耕种上林苑空余田地。据此可知萧何()A.倡导儒家民本思想B.主张与民休息政策C.力求缓解人地矛盾D.反对大兴皇家林苑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因西汉初期民众痛恨秦法,丞相萧何行政较为宽松,重视农业恢复和发展,这说明他主张与民休息政策,故选B项。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材料所在的汉初,经过数年的秦末农民战争,人口大幅下降,人地矛盾并不严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萧何反对修建新的皇家园林,排除D项。2.(2024·广东变式模拟)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以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汉初采纳了黄老之学,而没有信奉儒家“积极有为”的治国理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治国方略选择需考虑现实情况B.黄老之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统治者的眼界决定其治国主张D.黄老之学推动汉代德政的确立解析:选A。司马迁的话表明,世人推崇道家思想的就贬抑儒家思想,重视儒学的则反对道家思想,说明在实际国家治理中应该因时制宜,考虑实际情况,故选A项。黄老之学讲求休养生息,未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的眼界决定其治国主张,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黄老之学推动汉代德政的确立,排除D项。3.(2024·广东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昧的陵墓,墓主人赵昧身着金缕玉衣下葬,玉衣是汉代帝王、王侯及高阶贵族死后的敛服;墓中五色药石和药具的出土,表明南越王国统治者迷信长生、幻想升仙的思想也同汉朝贵族一样。上述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A.分封制促进了民族交融发展B.道教在经济重心南移中发展C.岭南文化深受中原王朝影响D.中央政府开始介入岭南管辖解析:选C。材料中墓主人的金缕玉衣和服用长生不老的药石等习惯都与中原王朝习俗一致,说明岭南文化深受中原王朝影响,故选C项。材料所述时间是西汉初年,此时分封制已瓦解,排除A项;道教在东汉末期兴起,晚于材料所述西汉时期,且汉代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B项;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时,中央政府即开始介入岭南管辖,排除D项。4.西汉前期,社会上出现“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的现象。同时,“吴(王刘濞)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以故无赋,国用饶足”。由此可知,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稳定社会成为首要任务C.朝廷统治潜伏隐患D.盐铁官营政策弊端显现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私人铸钱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导致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这对西汉中央集权统治构成威胁,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汉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较为稳定,排除B项;材料展现的是盐铁官营政策推行的必要性,非该政策的弊端,排除D项。5.(2024·揭阳高三月考)西汉前中期,新帝即位后通常在关中选定墓地,并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此地。皇帝崩逝后,国家便在陵墓所在地区设置县邑。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宣扬无为而治 B.实行崇儒政策C.削弱东方藩国 D.巩固专制集权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关中,削弱关东而增强关中的力量,同时便于就近控制潜在的反抗因素,其目的是巩固专制集权,故选D项。宣扬无为而治、实行崇儒政策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两项;迁民政策并非仅针对关东藩国,也包括汉郡,排除C项。6.(2024·惠州高三月考)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解析:选A。据材料“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可知,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样就强化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诸侯的势力,故选A项。汉武帝此举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并不是稳定市场秩序,排除B项;“根除了割据势力”表述夸大,排除C项;此时的货币体系尚不健全,排除D项。7.汉文帝执政时期,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他还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让皇后亲自养蚕,为民示范。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财政收入C.改革耕作技术 D.减轻农民负担解析:选A。据材料“劝课农桑……参加耕作……为民示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汉文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休养生息,鼓励小农生产,促进经济恢复,故选A项。8.(2024·广州一模)《汉书·朱博传》载,冀州刺史朱博在巡视时遇吏民数百人拦路投诉。朱博派属官敕告吏民,刺史不受理县丞、县尉之事,只受理两千石以上官员之事,而且也非事事都受理,只有《六条问事》言及者才得受理。这反映了当时()A.监察官的权力较小 B.政府规范监察范围C.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D.社会推崇无为思想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刺史朱博指出告发低级官员应到郡,告发高级官员可以到他的治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和郡分别监察高级和低级地方官,这反映了当时政府规范监察范围,故选B项。刺史位卑权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有关监察体系的信息,没有提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汉初推崇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朱博所在时期儒学已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9.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解析:选B。依据材料“拜为太常”“三经博士”“当仍之”可知,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故选B项。材料不能表明统治思想发生根本变化,不能表明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排除A、D两项;材料虽然提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对儒学的态度,但并没有提及文景之治,排除C项。10.“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一变化()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B.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所述“县官”一词在秦汉以后文献中大量出现可知,秦汉以后郡县制普遍实施,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故选B项。郡县制为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监察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并非史学著作数量增加导致的,排除D项。11.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司马迁取舍史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表明汉代史学()A.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注重义和理的阐发C.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缺乏研究的可信性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而六经是儒家经典,这体现了汉代史学深受儒家主流思想影响,故选A项。注重义和理的阐发是儒家经学的特点,不是史学的特点,排除B项;“考信于六艺”与适应社会现实无关,排除C项;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学坚持客观记录历史事实,排除D项。12.“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疲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出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这段文字的特点是()A.恬静安宁、朴素绮丽B.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朴实生动、传播广泛D.脍炙人口、千古绝唱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相如《上林赋》属于汉赋,汉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故选B项。恬静安宁、朴素绮丽是田园诗的特点,排除A项;汉代民间乐府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排除C项;“脍炙人口、千古绝唱”并非汉赋的特点,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司马迁《平准书》:“汉兴……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是时吴王濞既即章郡铜山铸钱,文帝又赐邓通以蜀严道铜山,得自铸。《汉书·食货志》言吴、邓钱布天下。此亦开兼并之端。贾山谏除铸钱令,谓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盖为此发也。文帝之政,亦可谓敝矣。至景帝中六年(前144年),乃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行三铢钱。五年(前136年),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元狩五年(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币制乃稍定,而五铢遂为最得民信之钱。——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前期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的解决之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西汉前期的社会问题,并概括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意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问题,阅读材料,可以从经济、政治方面说明;第二小问汉武帝时期的解决之策,结合所学可以从经济和政治等角度概括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关于西汉前期的社会问题,材料中包含了财政乱象、土地兼并和王国问题,迁移所学可知还包括匈奴问题;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和所学从匈奴、疆域、丝绸之路、民族、对外交往、军队建设等方面回答。答案:(1)问题:民间和诸侯铸钱现象严重,物价高涨;土地兼并问题突出;王国和富豪影响中央权威。(任答两点即可)解决之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任用酷吏,严厉打击豪强势力;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任答两点即可)(2)问题:匈奴威胁。意义:削弱了匈奴力量,使之无力与汉抗衡;扩大了汉朝疆域,加强了北部边防;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民族交融与中外交往;推动了军队建设,促进了战术革新。(任答一点即可)14.(2024·揭阳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某些经济政策做了舆论准备。盐铁政策辩论双方主张(节选)御史大夫桑弘羊贤良、文学之士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大夫君修太公、桓、营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摘编自桓宽《盐铁论》(1)据材料,概括西汉盐铁政策辩论双方的核心主张及其理由。(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辩论的认识。解析:第(1)问桑弘羊的“主张”,根据材料“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归纳;“理由”从军费、民生、财政收入、物资流通等方面阐述。贤良、文学之士的“主张”,根据材料“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会考试内容概述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师考试的重要信息来源及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模拟测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资产保全与增值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微生物检测的法规解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职业现状试题及答案
- 惠州酒店亮化施工方案
- 2024项目管理执行效果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方向试题及答案
- 整合资料2025年国际金融理财师试题及答案
- 肿瘤学概论规培教学课件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课件
- 输液泵/微量注射泵使用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附件1数据业务品质管理指标体系
- 八十天环游地球-完整版PPT
- 康佳led彩电电路原理图
- 中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解题技巧课件
- 江西省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DB32∕T 2915-2016 化工园区(集中区)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要求
- (西北)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支吊架设计手册
- 文体学eecummings诗歌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