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A.提高了地方官员地位B.有利于增强官员执政能力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了官僚队伍的流动2.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三卷:南卷,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北卷,包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三卷的划分有利于()A.保证教育质量的均衡B.缩小地区间的文化差距C.平衡各地的政治力量D.加强对地方诸侯的控制3.据《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共举行大计十四次,考课出卓异官员561名,纠参贪酷官员508名。据此可知,康熙时期的考课制度()A.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B.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C.促进了国家吏治的改善D.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4.据清代《畴人传》统计,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其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官员选拔标准制约教学内容B.科技教育成为私学主要内容C.科举制形成的价值观念取向D.封建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5.自战国秦汉后,国家在官吏的日常公务与考绩考核等方面都力图做到有规可依。在汉唐制度中,关于钱财物的管理、行政权限与程序的划分、官吏出行待遇等,都有比较严谨又可操作的规定。据此可知,汉唐时期()A.官员考核以道德与能力为中心B.注重规范以提升治理效能C.政府注重设置多层次监察机构D.已经形成完善的选拔机制6.下表展示的是西晋和北周的官员考核标准,这反映出,西晋和北周官员考核()西晋北周正身(个人品质)清身心勤民(为百姓办事)擢贤民(推荐人才)抚孤(抚恤孤老之人)恤狱讼(执法公平)敦本(注重农事)均赋役(合理征收赋税劳役)A.兼顾品德与能力 B.突破了九品中正制C.关注程序的公平 D.注重农业税收管理7.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符合社会伦常秩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D.顺应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8.宋太祖诏曰:“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 ()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D.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9.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10.经研究发现,西汉的“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有184人,其中出生于官宦、贵族家庭的有128人,出生于豪强大地主家庭的有11人。这说明当时()A.官位基本上被上层社会控制B.察举制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了加强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趋尖锐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文中“唐代的公开竞选”是指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12.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A.加强对地方监察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调整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朝由于郡县之外,还有王侯国制度,以致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十三部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六条》。第一条是打击强宗豪右以强凌弱的暴行,余下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高官的种种不法行为,如不奉诏书聚敛为奸、喜怒无常任意杀人、选举官吏营私舞弊、纵容子弟为非作歹、勾结豪强鱼肉乡里等等,表明了《刺史六条》的打击对象。《刺史六条》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也为以后的监察立法提供了经验。——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法制文明发展的时代,监察法也有了新发展。玄宗时期,在总结监察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监察六法》:“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其三,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其四,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刺史的职能,并评价刺史制度。(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刺史六条》相比,唐朝《监察六法》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产生不同的原因。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唐会要》记载,开元三年六月,玄宗下诏,县令、州刺史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能够担任中央三省的负责官员。唐玄宗的做法()A.提高了地方官员地位B.有利于增强官员执政能力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了官僚队伍的流动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强调出任高级京官必须有在州县任职的经历和出色业绩,这有利于激励官员,增强其执政能力,B项正确;以官员在地方上的业绩作为选拔京官的标准并不能说明地方官员地位得到了提高,排除A项;唐玄宗强调京官在地方上的任职和业绩,主要是为了提升官员能力,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对京官资历的重视并不能促进整个官僚队伍的流动,排除D项。2.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三卷:南卷,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北卷,包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中卷,包括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三卷的划分有利于()A.保证教育质量的均衡B.缩小地区间的文化差距C.平衡各地的政治力量D.加强对地方诸侯的控制解析明代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差异,分榜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平衡各地区录取名额,这样有助于消弭地区间政治力量的矛盾,平衡各地政治力量,C项正确;分榜制度是国家干预手段,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均衡,排除A项;分榜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文化差距,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科举分卷考试,平衡各地政治力量,加强对地方诸侯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3.据《清史稿》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共举行大计十四次,考课出卓异官员561名,纠参贪酷官员508名。据此可知,康熙时期的考课制度()A.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B.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C.促进了国家吏治的改善D.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解析由材料可知,这种考核对整顿吏治有一定的效果,起到了改善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只能看到吏治考核的结果,无法判断国家政治局面的状态,排除A项;在科举制出现以前,国家对官吏的考核已经存在,排除B项;考课制度是为了保证官吏的效率与廉洁,维护统治,但不一定能维护等级制度,排除D项。4.据清代《畴人传》统计,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其中出身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身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官员选拔标准制约教学内容B.科技教育成为私学主要内容C.科举制形成的价值观念取向D.封建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官员的选拔标准不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而官员的选拔标准制约着教学内容,因此培养的天文历算人才较少,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私学的教学内容,排除B项;科举制从隋朝出现,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士子创新思维,排除D项。5.自战国秦汉后,国家在官吏的日常公务与考绩考核等方面都力图做到有规可依。在汉唐制度中,关于钱财物的管理、行政权限与程序的划分、官吏出行待遇等,都有比较严谨又可操作的规定。据此可知,汉唐时期()A.官员考核以道德与能力为中心B.注重规范以提升治理效能C.政府注重设置多层次监察机构D.已经形成完善的选拔机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以后,国家对官员日常公务与考绩考核做到有规可依,对钱财物的管理、行政权限与程序的划分、官吏出行待遇等,都有比较严谨又可操作的规定,说明汉唐时期注重规范官员行为以提升治理效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考核官员的主要方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设置多层次监察机构的内容,排除C项;D项“已经形成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6.下表展示的是西晋和北周的官员考核标准,这反映出,西晋和北周官员考核()西晋北周正身(个人品质)清身心勤民(为百姓办事)擢贤民(推荐人才)抚孤(抚恤孤老之人)恤狱讼(执法公平)敦本(注重农事)均赋役(合理征收赋税劳役)A.兼顾品德与能力 B.突破了九品中正制C.关注程序的公平 D.注重农业税收管理解析根据材料,西晋和北周对于官员的考核不仅重视官员的个人品德修养,还重视官员的社会管理能力,反映出西晋和北周官员考核兼顾品德与能力,A项正确;“突破了九品中正制”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程序公平,排除C项;表格中仅北周的官员考核标准提到了注重农业税收的管理,排除D项。7.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符合社会伦常秩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D.顺应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解析:出任吏部官职者必须精通谱学,有利于在选拔和任命官吏时根据世家大族的出身作出安排,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故答案为A项。当时政府没有加强对士人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在选官制度中注重出身,结合所学可知应当是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8.宋太祖诏曰:“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 ()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D.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解析:材料中禁止科举士子和主考官结成师生关系,主要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这有利于加强皇权,D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9.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A.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B.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行政与监察分权制衡解析:从材料“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中可以看出,材料中这些措施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故A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B项错误;C项错在“有效杜绝”;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经研究发现,西汉的“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有184人,其中出生于官宦、贵族家庭的有128人,出生于豪强大地主家庭的有11人。这说明当时()A.官位基本上被上层社会控制B.察举制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了加强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趋尖锐解析:题干中“西汉的‘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有184人,其中出生于官宦、贵族家庭的有128人,出生于豪强大地主家庭的有11人”,说明官位基本上被上层社会控制,故选A项。B项表述绝对,错误;西汉实行察举制,主要依据品德选拔官吏,并非贵族政治,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文中“唐代的公开竞选”是指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 D.三省六部制解析:根据材料“公开竞选”“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选官方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指科举制,A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B、C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不属于选官制度,D项错误。12.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A.加强对地方监察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调整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解析:材料中“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说明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可知,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唐朝内容,无法反映出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项。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朝由于郡县之外,还有王侯国制度,以致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亲自参与制定适用于十三部刺史的监察法律《刺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