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卿士之间实行定期的会盟朝聘之礼。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就有22次之多,而诸侯之间的朝聘更是频繁。会盟朝聘活动的变迁表明()A.礼乐制重在规范人伦秩序 B.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C.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瓦解 D.思想变革影响政治形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王和诸侯、卿士之间实行定期的会盟朝聘之礼”“春秋时期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就有22次之多,而诸侯之间的朝聘更是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诸侯国力量的增强,周天子势力衰微,会盟朝聘请的礼仪也由周王主持变为霸主主持,这反映出传统的分封秩序开始瓦解,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秩序逐渐瓦解,未涉及礼乐制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会盟朝聘活动主持者变化,没有体现诸侯纷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发生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2.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四民月令》崔寔(东汉)“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博物志》张华(西晋)“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齐民要术》贾思勰(北朝)A.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 B.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到魏晋时期,人们对稻田播种的稀稠程度、因地制宜的耕作状况等信息有了更丰富的了解,这反映出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利用程度,无法得知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无法得知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3.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初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把宗主督护制度改革成为了三长制,三长由国家设立,代替了原先的地主豪强在基层社会的清理户口、征发赋役等任务,因此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与土地制度无关,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瓦解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唐代科举考试,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受到赏识的考生更有机会被录取。宋代发展出弥封(糊名)、誊录等办法,欧阳修称之为“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这表明宋朝科举()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录取难度逐渐变大C.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 D.选才更加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弥封(糊名)、誊录等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科举考试程序上使用了糊名、誊录等办法,相比于唐代考生在考前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送作品以增加赏识度来说,更加规范、严格,使得科举选才更加公平公正,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科举考试更公平,而不是科举考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录取难度,排除B项;杜绝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5.元代青花瓷享誉海内外,其烧制原料主要来自西亚地区的钴料,器型厚重硕大,花纹装饰繁密,既有中原传统样式,如龙凤纹、缠枝牡丹纹,也有伊斯兰风格的变形莲瓣纹。元代青花瓷的艺术之美体现出()A.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C.文人雅趣的熏陶 D.心性学说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其烧制原料主要来自西亚地区的钴料,……既有中原传统样式……也有伊斯兰风格的变形莲瓣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青花瓷艺术之美体现在它的纹饰之美,其纹饰既有中原传统样式,也有来自域外的文化艺术风格,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元青花瓷融合中外文明,与文人雅趣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心性学说,排除D项。故选A项。6.明清时期,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长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避免监察官员因“不悉民情”而“陈肤泛之语”;同时监察官员因职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赋予举荐官员、表彰善政之责。这说明明清时期()A.监察体制趋于完善 B.官僚机构相互牵制C.制度运行注重成效 D.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长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监察与行政体制相互补充配合,有行政经验之官选任监察官员可避免“陈肤泛之语”,监察官员又部分承担了行政官员的职责,说明明清制度运行注重实际效果,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明清制度更加注重实际效果,无法体现监察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的相互牵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削弱,无法得出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7.1872年,轮船招商局采用了与传统筹资“合伙”不同的方式来筹集资本,即发行股票。票证上明确了股银数量、股息支付、股权转让等信息。1883年《申报》评论说,招商局开风气之先,“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一现象表明()A.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B.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传统筹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发行股票”、“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采用了近代的发行股票经营方式之后,带动了19世纪80年代更多的公司采用股票来筹集资本,体现出洋务运动开风气之先的历史作用,强调了洋务运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上的历史价值,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困难,排除A项;《马关条约》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轮船招商局采用了近代的发行股票经营方式之后,但无法体现传统筹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8.读近代中国关于“Foreigner/foreignaffairs”的中译情况。以下解读正确的是()书籍出版时间作者Foreigner/foreignaffairs的中译情况《华英字典》1822年(英)马礼逊将“foreigner”翻译为“夷人,番人,番鬼”《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将“foreignaffairs”译为“夷务”《增广海国图志》1895年林乐知、瞿昂来、傅兰雅、徐建寅增补将“foreign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英华大辞典》1908年颜惠庆将“foreigner”翻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A.变法革新阻力减小 B.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扩大C.近代外交转型艰难 D.国人对世界认识改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夷人,番人,番鬼”“交涉事务,洋务,外务”可知,从翻译为“夷人”到翻译为“外国人”,翻译为“夷务”到翻译为“外务”,这是近代国人逐渐摒弃“天朝上国”观念,对世界有着更客观认识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变法,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出翻译词语的变化,无法体现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扩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世界认知的变化,无法体现近代外交转型艰难,排除C项。故选D项。9.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反映了当时()A.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 B.“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C.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95—1898年间中国成立了一百多个学会,当时成立的学会既有政治性的,也有学术性的,还有兼而有之的,虽性质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即结合群力群智,救民族于危亡,反映了当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维新思想在当时只是兴起,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会,不属于民主革命团体,排除D项。故选C项。10.1964年1月,毛泽东向来访法国议会代表团表示,中法两国虽然制度不同,但“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一是……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加强来往”。这一论断()A.为中法建交奠定基础 B.反映出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C.表明西方阵营的分化 D.标志着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中国)。根据材料“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加强来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毛泽东提出中法两国有着共同利益,这为中法两国建交奠定理论基础,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综合国力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项;中法两国有着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却有着共同利益,无法体现西方阵营的分化,排除C项;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是在7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11.古罗马城镇的排水管道系统令世人瞩目。街上的水道或沟渠作为露天排水道,可以疏泄路面积水;地下排水道用石头建造,且内部空间较大,便于人们进入其中清理和维修。供水管道系统也能够满足城中人们生活的不同需求。排水管道系统的修建折射出古代罗马()A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B.国家疆域空前扩大C.道路建设四通八达 D.政府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街上的水道或沟渠作为露天排水道,可以疏泄路面积水;地下排水道用石头建造,且内部空间较大,便于人们进入其中清理和维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城镇排水管道系统既有露天又有地下,而且地下排水管道的建设水平高超,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需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罗马强大的政府组织能力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排水管道系统的修建属于城市建设,与城镇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排除A项;罗马通过对外扩张使国家疆域空前扩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古罗马城市的排水管道情况,没有提及古罗马道路建设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拜占庭帝国,《荷马史诗》脍炙人口,人人皆知。修辞学家科米达斯对《荷马史诗》进行重校,使之成为以后几个世纪最权威的版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的作品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书籍,被不断传抄。此现象说明拜占庭帝国()A.是欧洲文化的起源之地 B.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C.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较大 D.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荷马史诗》脍炙人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的作品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书籍,被不断传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人们对古希腊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荷马史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熟知,表明拜占庭帝国在欧洲文化历史的传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拜占庭帝国对于古希腊文化的传承,无法论证拜占庭帝国是欧洲文化的起源之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拜占庭帝国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拜占庭帝国文明的特点,无法展现出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排除D项。故选B项。13.马丁·路德认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能够进行书写、阅读,还要授以职业的实习教导。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要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并大力兴办职业教育。这一主张反映出()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 B.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C.儿童教育受到社会关注 D.宗教伦理影响力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欧)。根据材料“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能够进行书写、阅读,还要授以职业的实习教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的背景下,作为宗教改革时期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关注到了儿童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培训这一重点,A项正确;材料是强调马丁路德重视职业教育,与个性解放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马丁·路德的观点,无法体现社会对于儿童教育的关注,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宗教伦理影响力大小,排除D项。故选A项。14.20世纪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用法律限制战争权。《非战公约》规定,“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事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由此推知()A.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 B.国家利益冲突不可避免C.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D.诱发战争的因素在削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十世纪上半叶,从《非战公约》到《联合国宪章》,增加了对发动战争的制约因素,即安理会可以采取必要的空海陆军事行动来维护和平,这是在二战后国际社会维护和平力量增强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不能说明国家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排除B项;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但不能体现诱发战争的因素在削减,排除D项。故选A项。15.据统计,1960年发展中地区迁出人口总共达到325万,超过90%的人口流向了欧美发达国家。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这一变化反映出()A.发达国家人才流失严重 B.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C.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提升 D.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超过90%的人口流向了欧美发达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向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而21世纪初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迁徙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这一变化说明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吸引人才的能力、实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发达国家人口流出情况,无法得知人才流失严重,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增加,与经济全球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政治家托玛斯·卡莱尔由此认为,政府的“自由放任”成为了“财富主义的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直到20世纪初,国家作为一种超社会力量对分配加以调节,才使贫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摘编自刘金源《财富与贫困的悖论——论英国工业化的失误及其原因》材料二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工业基础薄弱。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力量走向社会主义。1928—1937年,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明确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1937年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人民总消费水平提高了一倍。30年代苏联第一次消除了失业,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认识到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理解和实践上的一些失误,使共同富裕一时成了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到20世纪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据张雪梅《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进程中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提高国民收入的举措,并简要评析举措实施的效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特点,并从中外联系的视角分析新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凸显;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贫困等问题不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2)举措: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保险、保障制度。简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为解决国民收入问题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民众消费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3)特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提;借鉴他国的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深化。意义:推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也为其它国家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原因:根据材料“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可分析出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政府的‘自由放任’成为了‘财富主义的真理’”可分析出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贫困等问题不作为;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可分析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小问2详析】本题第一小问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苏联。举措:根据材料“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力量走向社会主义”可分析出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根据材料“苏联新宪法明确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可分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根据材料“30年代苏联第一次消除了失业,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可分析出建立社会保险、保障制度。本题第二小问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简评:根据材料“1928—1937年,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可分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为解决国民收入问题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结合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可分析出但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民众消费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小问3详析】本题第一小问是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可分析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提;结合新中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史实可分析出借鉴他国的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根据材料“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可分析出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深化。本题第二小问是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分析出推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也为其它国家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隋唐时期,周边地区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借助于发达的对外交通,隋唐王朝还与更广范围的地区有了联系。中亚、西亚和非洲出土了隋唐铜镜、钱币和瓷器,中亚地区城市的建制布局亦同于中原城市。隋唐时期,以中原王朝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最终形成。——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西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材料三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唯一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明。中华文化不仅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以其高度的文化发展影响着周边地区的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根本与前提。——摘编自张西平《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新尝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中国对外影响力较强的重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东学西传的背景,简析国人翻译中华文化典籍的重要意义。(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认识。〖答案〗(1)原因: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推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对外交通提供了必要条件。(2)背景: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意义:有助于打破东学西传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开辟了中国人自己向域外介绍祖国学术文化的崭新道路:有助于改变西方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偏见;彰显了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3)认识: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危;要在世界舞台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掌握对外宣传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结合唐朝开明的政策可分析出推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借助于发达的对外交通,隋唐王朝还与更广范围的地区有了联系”可分析出发达的对外交通提供了必要条件。【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可分析出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根据材料“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可分析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见。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助于打破东学西传长期被外国人垄断的局面,开辟了中国人自己向域外介绍祖国学术文化的崭新道路;根据材料“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可分析出有助于改变西方国家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偏见;根据材料“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可分析出彰显了家国意识和爱国情怀。【小问3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结合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可分析出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安危;根据材料“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可分析出要在世界舞台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掌握对外宣传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从1948年到1999年先后发行了五套人民币。每套人民币上的图案都有不同的变化,把五套人民币按发行的先后排列,无疑是一部生动的浓缩版的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史。套数发行时间相关信息票样例举第一套1948图案有:“工农图”“帆船图”“火车图”“水车运煤图”“耕地图”“火车站图”等。第二套1955图案有:天安门、宝塔山等革命圣地;汽车、飞机、拖拉机、水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民族团结、工农联盟等主题。第三套1962图案有:认真工作的炼钢工人、一位女性独立驾驶拖拉机、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生产劳动、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等。第四套1987图案头像以人物头像为主:领导人物侧面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并列头像,少数民族人物头像。第五套1999回归世界主流货币设计的一般规律,将领袖头像作为人民币的主景图,以中国传统纹样和花卉图案相衬托,背面主景图案为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等。根据上述材料,提取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方向:人民币图案的变迁反映出新中国建设的蓬勃发展。历程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于新中国建立的前夜,它为统一各解放区的货币,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这些图案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社会生产发展、生活安定、百业兴旺的美好景象,激发起人民对于新社会的向往和热爱。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于一五计划时期,反映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揭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崭新一页。第三套人民币发行于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反映出当时各行各业蓬勃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第四套发行于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彰显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浪潮的情景。第五套人民币发行恰逢新中国成立50周年。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图案弘扬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表达了坚持改革开放,民族自信的时代风貌。〖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48年至1999年(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人民币图案变化,可拟定论题:人民币图案的变迁反映出新中国建设的蓬勃发展。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每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图片信息以及意义等角度分析;最后,概括总结即可。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卿士之间实行定期的会盟朝聘之礼。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就有22次之多,而诸侯之间的朝聘更是频繁。会盟朝聘活动的变迁表明()A.礼乐制重在规范人伦秩序 B.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C.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瓦解 D.思想变革影响政治形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王和诸侯、卿士之间实行定期的会盟朝聘之礼”“春秋时期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就有22次之多,而诸侯之间的朝聘更是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诸侯国力量的增强,周天子势力衰微,会盟朝聘请的礼仪也由周王主持变为霸主主持,这反映出传统的分封秩序开始瓦解,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秩序逐渐瓦解,未涉及礼乐制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会盟朝聘活动主持者变化,没有体现诸侯纷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发生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2.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四民月令》崔寔(东汉)“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博物志》张华(西晋)“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齐民要术》贾思勰(北朝)A.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 B.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到魏晋时期,人们对稻田播种的稀稠程度、因地制宜的耕作状况等信息有了更丰富的了解,这反映出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利用程度,无法得知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无法得知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3.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初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把宗主督护制度改革成为了三长制,三长由国家设立,代替了原先的地主豪强在基层社会的清理户口、征发赋役等任务,因此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与土地制度无关,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瓦解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唐代科举考试,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受到赏识的考生更有机会被录取。宋代发展出弥封(糊名)、誊录等办法,欧阳修称之为“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这表明宋朝科举()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B.录取难度逐渐变大C.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 D.选才更加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考生考前常把作品送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弥封(糊名)、誊录等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科举考试程序上使用了糊名、誊录等办法,相比于唐代考生在考前给达官贵人乃至主考官员送作品以增加赏识度来说,更加规范、严格,使得科举选才更加公平公正,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朝科举考试更公平,而不是科举考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录取难度,排除B项;杜绝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5.元代青花瓷享誉海内外,其烧制原料主要来自西亚地区的钴料,器型厚重硕大,花纹装饰繁密,既有中原传统样式,如龙凤纹、缠枝牡丹纹,也有伊斯兰风格的变形莲瓣纹。元代青花瓷的艺术之美体现出()A.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C.文人雅趣的熏陶 D.心性学说的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其烧制原料主要来自西亚地区的钴料,……既有中原传统样式……也有伊斯兰风格的变形莲瓣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青花瓷艺术之美体现在它的纹饰之美,其纹饰既有中原传统样式,也有来自域外的文化艺术风格,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元青花瓷融合中外文明,与文人雅趣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心性学说,排除D项。故选A项。6.明清时期,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长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避免监察官员因“不悉民情”而“陈肤泛之语”;同时监察官员因职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赋予举荐官员、表彰善政之责。这说明明清时期()A.监察体制趋于完善 B.官僚机构相互牵制C.制度运行注重成效 D.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长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监察与行政体制相互补充配合,有行政经验之官选任监察官员可避免“陈肤泛之语”,监察官员又部分承担了行政官员的职责,说明明清制度运行注重实际效果,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明清制度更加注重实际效果,无法体现监察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的相互牵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削弱,无法得出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7.1872年,轮船招商局采用了与传统筹资“合伙”不同的方式来筹集资本,即发行股票。票证上明确了股银数量、股息支付、股权转让等信息。1883年《申报》评论说,招商局开风气之先,“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一现象表明()A.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B.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传统筹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发行股票”、“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采用了近代的发行股票经营方式之后,带动了19世纪80年代更多的公司采用股票来筹集资本,体现出洋务运动开风气之先的历史作用,强调了洋务运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上的历史价值,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困难,排除A项;《马关条约》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排除C项;材料体现轮船招商局采用了近代的发行股票经营方式之后,但无法体现传统筹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B项。8.读近代中国关于“Foreigner/foreignaffairs”的中译情况。以下解读正确的是()书籍出版时间作者Foreigner/foreignaffairs的中译情况《华英字典》1822年(英)马礼逊将“foreigner”翻译为“夷人,番人,番鬼”《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将“foreignaffairs”译为“夷务”《增广海国图志》1895年林乐知、瞿昂来、傅兰雅、徐建寅增补将“foreign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英华大辞典》1908年颜惠庆将“foreigner”翻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A.变法革新阻力减小 B.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扩大C.近代外交转型艰难 D.国人对世界认识改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夷人,番人,番鬼”“交涉事务,洋务,外务”可知,从翻译为“夷人”到翻译为“外国人”,翻译为“夷务”到翻译为“外务”,这是近代国人逐渐摒弃“天朝上国”观念,对世界有着更客观认识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变法,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出翻译词语的变化,无法体现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扩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世界认知的变化,无法体现近代外交转型艰难,排除C项。故选D项。9.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反映了当时()A.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 B.“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C.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95—1898年间中国成立了一百多个学会,当时成立的学会既有政治性的,也有学术性的,还有兼而有之的,虽性质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即结合群力群智,救民族于危亡,反映了当时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维新思想在当时只是兴起,并未成为主流,排除A项;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会,不属于民主革命团体,排除D项。故选C项。10.1964年1月,毛泽东向来访法国议会代表团表示,中法两国虽然制度不同,但“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一是……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加强来往”。这一论断()A.为中法建交奠定基础 B.反映出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C.表明西方阵营的分化 D.标志着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中国)。根据材料“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加强来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毛泽东提出中法两国有着共同利益,这为中法两国建交奠定理论基础,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综合国力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该结论,排除B项;中法两国有着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却有着共同利益,无法体现西方阵营的分化,排除C项;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是在7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11.古罗马城镇的排水管道系统令世人瞩目。街上的水道或沟渠作为露天排水道,可以疏泄路面积水;地下排水道用石头建造,且内部空间较大,便于人们进入其中清理和维修。供水管道系统也能够满足城中人们生活的不同需求。排水管道系统的修建折射出古代罗马()A城镇商品经济繁荣 B.国家疆域空前扩大C.道路建设四通八达 D.政府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街上的水道或沟渠作为露天排水道,可以疏泄路面积水;地下排水道用石头建造,且内部空间较大,便于人们进入其中清理和维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城镇排水管道系统既有露天又有地下,而且地下排水管道的建设水平高超,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需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罗马强大的政府组织能力的时代特征,D项正确;排水管道系统的修建属于城市建设,与城镇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排除A项;罗马通过对外扩张使国家疆域空前扩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古罗马城市的排水管道情况,没有提及古罗马道路建设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拜占庭帝国,《荷马史诗》脍炙人口,人人皆知。修辞学家科米达斯对《荷马史诗》进行重校,使之成为以后几个世纪最权威的版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的作品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书籍,被不断传抄。此现象说明拜占庭帝国()A.是欧洲文化的起源之地 B.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C.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较大 D.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荷马史诗》脍炙人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的作品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书籍,被不断传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人们对古希腊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荷马史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熟知,表明拜占庭帝国在欧洲文化历史的传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拜占庭帝国对于古希腊文化的传承,无法论证拜占庭帝国是欧洲文化的起源之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拜占庭帝国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拜占庭帝国文明的特点,无法展现出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排除D项。故选B项。13.马丁·路德认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能够进行书写、阅读,还要授以职业的实习教导。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要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并大力兴办职业教育。这一主张反映出()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 B.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C.儿童教育受到社会关注 D.宗教伦理影响力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欧)。根据材料“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能够进行书写、阅读,还要授以职业的实习教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的背景下,作为宗教改革时期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关注到了儿童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培训这一重点,A项正确;材料是强调马丁路德重视职业教育,与个性解放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马丁·路德的观点,无法体现社会对于儿童教育的关注,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宗教伦理影响力大小,排除D项。故选A项。14.20世纪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用法律限制战争权。《非战公约》规定,“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事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由此推知()A.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 B.国家利益冲突不可避免C.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D.诱发战争的因素在削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十世纪上半叶,从《非战公约》到《联合国宪章》,增加了对发动战争的制约因素,即安理会可以采取必要的空海陆军事行动来维护和平,这是在二战后国际社会维护和平力量增强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不能说明国家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排除B项;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增强,但不能体现诱发战争的因素在削减,排除D项。故选A项。15.据统计,1960年发展中地区迁出人口总共达到325万,超过90%的人口流向了欧美发达国家。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1/3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这一变化反映出()A.发达国家人才流失严重 B.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C.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提升 D.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超过90%的人口流向了欧美发达国家”“大约1/3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向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而21世纪初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迁徙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这一变化说明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吸引人才的能力、实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发达国家人口流出情况,无法得知人才流失严重,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来人口吸引力增加,与经济全球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政治家托玛斯·卡莱尔由此认为,政府的“自由放任”成为了“财富主义的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现代的工人……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愈来愈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直到20世纪初,国家作为一种超社会力量对分配加以调节,才使贫困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摘编自刘金源《财富与贫困的悖论——论英国工业化的失误及其原因》材料二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工业基础薄弱。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力量走向社会主义。1928—1937年,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明确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1937年苏联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963亿卢布,人民总消费水平提高了一倍。30年代苏联第一次消除了失业,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认识到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理解和实践上的一些失误,使共同富裕一时成了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到20世纪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据张雪梅《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进程中贫富差距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提高国民收入的举措,并简要评析举措实施的效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特点,并从中外联系的视角分析新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凸显;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贫困等问题不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2)举措: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保险、保障制度。简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为解决国民收入问题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民众消费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3)特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提;借鉴他国的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深化。意义:推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也为其它国家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原因:根据材料“英国2%最富有的人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总收入的40%,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可分析出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政府的‘自由放任’成为了‘财富主义的真理’”可分析出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贫困等问题不作为;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可分析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小问2详析】本题第一小问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苏联。举措:根据材料“苏联处于资本主义的重重包围中,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和力量走向社会主义”可分析出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根据材料“苏联新宪法明确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可分析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根据材料“30年代苏联第一次消除了失业,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和退休金制度”可分析出建立社会保险、保障制度。本题第二小问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简评:根据材料“1928—1937年,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可分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为解决国民收入问题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结合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可分析出但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民众消费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小问3详析】本题第一小问是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富裕生活,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可分析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提;结合新中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史实可分析出借鉴他国的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根据材料“开辟了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可分析出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深化。本题第二小问是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逐步建立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分析出推进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也为其它国家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隋唐时期,周边地区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借助于发达的对外交通,隋唐王朝还与更广范围的地区有了联系。中亚、西亚和非洲出土了隋唐铜镜、钱币和瓷器,中亚地区城市的建制布局亦同于中原城市。隋唐时期,以中原王朝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最终形成。——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