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备考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列国纷争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大动荡、大发展、大繁荣、大转型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主题解读考向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1.(2023·6月浙江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2.(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属于“学在民间”的士族阶层,士族阶层的崛起,打破贵族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不一定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3.(2021·重庆高考,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故选A项;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项。考向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1.(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材料描述的是小农生产生活的景象,根据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小农经济产生,故选C项;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排除D项。2.(2022·江苏高考,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3.(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考向三百家争鸣1.(2023·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性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重视法与罚对人性的规范,而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亦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因此他们思想的共同点在于法治,故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选自《孟子·离娄上》,体现了孟子所主张的“仁政”,B项错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篇》,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C项错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选自《道德经》,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D项错误。2.(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C.韩非

D.墨子√依据材料“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可知,反映的是先民过着原始的生活,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道家老子的“无为”“顺应自然”思想接近,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韩非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主张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3.(2022·重庆高考,1)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材料中春秋时期的“德”强调品德、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中强调“德”,故选C项;墨家推崇“兼爱”“非攻”等,排除A项;兵家主要为军事思想,排除B项;法家崇尚法治,排除D项。1.历史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2.历史解释——华夏认同3.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4.历史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关系5.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6.时空观念——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变7.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8.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方面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为实现富国强兵,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视角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3·北京丰台区一模)下列成语典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史事,给它们确定一个主题,成语典故退避三舍晋文公在即位前流亡时曾被楚成王收留,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将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来晋楚相争,两军在城濮相遇,晋军退避三舍成语典故问鼎中原楚庄王在推行霸业时,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追问象征王权的九个鼎的大小轻重孰不可忍鲁国权臣季氏使用了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六十四人)的舞乐队。孔子谈到季氏时,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最为恰当的是A.诸侯争霸

B.战争频繁C.艺术发展

D.社会变革√退避三舍反映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斗,说明当时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增强,问鼎中原则反映出诸侯国对周王权力的觊觎,暗示诸侯国对周王室存在威胁,孰不可忍反映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三个成语反映的都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而引发的社会变革,故选D项;诸侯争霸、战争频繁说法不全面,排除A、B项;艺术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2.(2023·沈阳一模)春秋时,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这一情况说明了A.周王室对于各诸侯国还具有很强的控制力B.齐、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需要王室支持C.军事上的成功不足以支撑齐晋的霸主地位D.“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诸侯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说明天下对于周王室还有一定的认同感,其政治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故选D项;当时周王室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的纷争,排除A项;晋国为姬姓诸侯国,齐国为姜姓,排除B项;据材料“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说明军事力量是霸主地位的基础和依靠,排除C项。3.(2023·日照二模)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是因为“庶孽之乱”;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等级界限日益模糊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出奔人员身份不断变化,这反映了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的现象,故选D项;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春秋时期等级界限仍然明显,排除B项;材料强调导致春秋时期出现“出奔”现象的原因是贵族之间政治斗争,排除C项。4.(2023·齐齐哈尔一模)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族所吸收、交融,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B.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并得到发展,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有助于减少民族纷争,推动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故选B项;民族差异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于秦朝,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争战不休,少数民族与华夏族亦有冲突,并未“和谐”,排除D项。视角2经济与社会生活1.(2023·沧州模拟)井田制下农户使用简陋石器、木器,分封的土地耕种不过来,其他荒地也就无暇顾及。但铁犁牛耕使用后,井田之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出来。人们都在经营新开垦的私田,这就导致要交税的井田荒芜,最终井田制难以为继。材料旨在说明A.农村经济结构瓦解的趋势B.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性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D.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铁犁牛耕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进步,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选D项;农村经济结构瓦解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排除A项;铁犁牛耕确实比石器锄耕先进,但材料强调的是土地制度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耕作方式的变化,没有体现耕作技术的改进,排除C项。2.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该法令出台的社会条件是A.细密的手工业分工B.华夏民族开始形成C.铁犁牛耕逐步推广D.地域性商帮逐渐兴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逐步推广,商鞅颁布“分户令”,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增加了税收收入和兵役来源,故选C项;细密的手工业分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华夏民族形成,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地域性商帮逐渐兴盛,排除D项。A.商业活动不受限制

B.城市经济繁荣发展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比较活跃3.(2023·莆田四模)据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出处“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管子·国蓄篇》管仲说“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国语·齐语》“子贡好废(卖出)举(买进),与时转货赀……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商业利润增至十分之二)以为务”《史记·苏秦列传》材料信息都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故选D项;据材料“处商就市井”可知,商人在专门开辟的“市井”中进行贸易,商业活动范围受限制,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些著名都会,但此时城市经济尚达不到繁荣发展的程度,排除B项;战国时期,伴随着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排除C项。4.(2023·海口一模)《管子》中强调,五谷是“万物之主”,是“民之司命”。从这种认识出发,管仲在齐国担任丞相期间,把土地分给农户经营,提出了“均地分力”“相地而衰征”等鼓励开垦、发展农业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赋税。管仲的做法A.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根基

B.强化了丞相赋税管理职能C.加速了西周礼乐制度崩溃

D.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据材料“把土地分给农户经营”“根据土地的好坏贫瘠征收赋税”体现了土地私有,说明齐国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选D项;华夏农耕文明原始社会末期就已产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而不是丞相的职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C项。5.(2023·临海模拟)读下图,都江堰利用玉垒山和岷江的地势特点,用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调节内江和外江水量,从而实现“水旱从人”。2000年,该工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②蕴含“天人合一”观念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④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都江堰工程示意图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水系,故①错误;都江堰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蕴含“天人合一”观念,故②正确;都江堰科学地消除岷江水患,增大农田灌溉面积,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故③正确;“该工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故④正确;故选D项。视角3文化交流与传播1.春秋时期的孔子言论是后世研究其思想的重要依据。孔子言论摘录表孔子言论文献出处孔子素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德”,力主“泛爱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雍也》《论语·尧曰》鲁哀公问为政,孔子对以“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孔子家语·贤君》“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孔子主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孔子A.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主张平均主义B.将富民视为治国安邦的目的C.倡导为政者减轻广大民众的负担D.规劝为政者应加强教化民众√材料说明孔子的平均主义思想带有劝导为政者节制对人民的搜刮、减轻小农负担的积极意义,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在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革的时代,孔子的“均无贫”主张无法实施,失去了现实意义,故A项错误;富民与治国安邦的关系仅部分材料涉及,不全面,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教化民众,D项错误。2.(2023·临沂二模)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仁者无敌”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君主,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如此则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是无敌于天下的,这体现出儒家思想对社会现实的理想追求,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孟子主张君主要施行“仁政”,即统治方式,与“富国强兵”目标无关,排除A项;在战国诸侯纷争形势下,法家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述及其主张的来源,排除C项。3.(2023·辽宁二模)2022年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八辑文献中有记载:“贵贱之位,岂或在它?……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与上述记载体现的治国之道最接近的是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该文献反对贵贱等级制度和任人唯亲的贵族政治,强调选官需要坚持尚贤的原则,符合墨家的观点,故选C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体现了儒家德治、礼治的观点,排除A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政治态度,排除B项;“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体现了法家以法治国的观点,排除D项。4.(2023·深圳二模)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A.导致了阶层固化

B.根植于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