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备考专项训练(二)-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备考专项训练(二)-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备考专项训练(二)-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备考专项训练(二)-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备考专项训练(二)-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中国古代史热点问题备考训练题(二)1.图1是2021年出土于北京琉璃河遗址西周早期墓葬的镂空有銎(qióng)铜戈,考古人员评价“这件戈的纹饰非常精美,后面方形的部分是镂空的,前部则是一个三角圆戈,这种器形,应该不是本地生产的,可能是来自当时中国南方、西南方,是非常珍贵的‘舶来品’”。这说明()图1A.西周冶铜技术已经相当普及B.地域文化要素助推中华文化整合C.分封宗法制促进了文化交流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鼓励2.在先秦的思想家中,庄子主张:“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荀子则主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与庄子的主张相比,荀子()A.全面否定无为思想B.反对遵循自然规律C.肯定人的能动作用D.重视对自然界保护3.元前544年,地处江南被视为“文身断发”蛮夷之地的吴国派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这表明当时()A.文化中心开始逐步南移B.吴国深受儒家礼仪影响C.华夏文化认同趋向加强D.礼乐制度得到各国维护4.古代中华文化是多元发生的,各地区、各民族因自然历史条件不同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这种状况在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得到极好的体现。材料表明,百家争鸣()A.凸显了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B.结束了中华文化多元发展的格局C.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D.开创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质5.西周时期,天子传世,父死子继,先嫡后庶,以长不以贤。但天子往往以“贤者不绝于世”的名义,选拔一些贤人之后辅助天子,“王者即位,先封贤者,忧民之急也”。这一做法()A.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C.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D.破坏了宗法分封的原则6.周初实行分封制度以后,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很大变化,即由过去夏、商之王以诸侯之“兄长”或“盟主”的身份,变而为诸侯之“君”。由此可见,西周时期()A.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B.贵族政治被打破C.政治隶属关系有所弱化D.王权与神权结合7.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墨子认为国家的职责是“一同国之义”。《道德经》记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反映了()A.儒墨的思想具有趋同的特点B.道家思想具有消极避世色彩C.诸子主张均适应了时代潮流D.诸子思想差异源于时代变革8.甲骨文中的“田”字,方框中纵横交错的笔划不定,有些还在方框外又凸出几块方格田;而金文中则一律作田字格,与今天使用的田字没有区别。这一变化源于()A.土地井田制度瓦解B.农业生产显著进步C.国家统一局面出现D.文字使用频率提高9.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地方监察事宜。东汉时期的刺史,已不再如西汉时一般平时巡行、岁末进京,而在州内拥有了常驻治所,皇帝也时常诏令刺史参与平乱、水利等事务。州从西汉初置时的监察区,最终演变为郡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这一变化()A.适应了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B.埋下了地方军阀割据的隐患C.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D.解决了王国问题带来的威胁10.牛耕画像石是古代劳动人民遗留下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代。目前出土的东汉汉代牛耕画像石共十三幅,具体情况如下表。表1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研究()表1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无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江苏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A.区域经济发展水平B.牛耕技术发展历程C.农田生态保护情况D.精耕细作熟练程度11.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皇帝的支持下编撰《汉书》。他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先秦以来各种图书分为六大部类,即“六略”。第一部类是最重要的典籍,其中按重要性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和小学等。《汉书·艺文志》的书目分类及排列显示出()A.统治者倡导文化多样化发展B.史书编撰成为官方垄断事务C.儒家思想仍然处于主导地位D.思想活跃带动文化交流繁荣12.据《后汉书·樊宏传》及《四民月令》等的记载,东汉的地主田庄从事农林牧副渔业、手工业及商业等多种经营,能够基本满足田庄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与西汉前期单一经营农业有较大的差别。可见,汉代田庄经济()A.是生产力破坏的结果B.弱化了自然经济体系C.催生了集体农耕方式D.影响了商品经济发展13.南朝时期学校流行的是文化士族喜尚的儒、玄、文、史四学。北魏时期的学校则重视提升行政能力的书学、算学、法学,这些科目在南朝或缺失或不受重视。据此,与南朝相比,北魏()A.正统思想有所不同B.文化氛围更为浓郁C.官僚政治相对完善D.士族势力走向衰落14.唐代服饰具有追求自由多样且高贵奢华的特点。在宋代,上至贵族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以儒雅素净为风尚,反对过度的装饰与造型。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宋明理学影响社会生活B.积贫积弱导致民众贫困15.胡旋舞是来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如图唐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胡旋舞》(现代摹本)()A.说明政府较重视丝路文化B.体现隋唐文化深受吐蕃的影响C.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D.表明唐代石窟文化领先于世界16.下表是天宝十四载与乾元三年的户数变化。据此可知()表一:天宝十四载与乾元三年户数比较表户口天宝十四载(755年)百分比乾元三年(760年)百分比户数总户数8914709100%1933174100%不课户356550140%117451961%课户534928060%75858239%A.战争致使户口数量下滑B.百姓赋税负担明显加重C.土地买卖趋向于合法化D.政府财政收入大量减少17.唐代,同一行业在同城的每个“市”内都有各自的行业组织。宋代,同一行业在同城只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各行的首领由官府批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检查商品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严格限制商品交易B.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C.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18.宋代出现了一些由地方精英和政府共同倡导的公共组织,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宗族组织。宗族组织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平民化组织,并向非封闭性的社会化组织发展,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这些公共组织还较早地在公共土地推广永佃制、出租公共产业如店铺等。据此可知,这些公共组织()A.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C.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利于政府对基层的治理19.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下图所示中国古代书院地域空间分布状态的变化反映出()A.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B.东南地区经济文化影响力扩大C.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程朱理学世俗化倾向日益增强20.宋代饮食行业中的劳务雇佣现象日益普遍,除酒楼店肆之外,中产之家的宴饮活动雇佣厨师、杂役也十分常见,市镇居民饮食生活所涉及的劳务雇佣同样十分盛行,市镇饮食行业中出现了较为专业的服务分类。材料说明宋代()A.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社会人口流动性强C.社会分工格局被打破D.市民注重生活享受21.《明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南宋年间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价赎回,而求赎时货币已大为贬值,典主不同意,因而诉讼。当时法定必须以纸币交易。法官判曰:“法意、人情实同一体”,于是判出典人以出典时的铜钱回赎。这主要说明南宋()A.政府不抑土地兼并B.道德观念影响司法判决C.法律保护私有财产D.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22.明朝初期,内阁阁臣们朝夕与皇帝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材料反映明初政治生活()A.内阁掌控了朝中的政治实权B.专制主义皇权得到空前加强C.皇帝与内阁之间能相互监督D.内阁阁臣能够影响皇帝决策23.安史之乱平定前后,朝廷内充满着对“贰臣”的同情,舆论把主张严惩附逆官员的崔器视为酷吏。而清人赵翼说:“堂堂大一统之朝,食禄受官,一旦贼至,即甘心从贼,此而不诛,国法安在?”这种变化反映了()A.唐代意识形态管控松弛B.清代品评人物的标准苛刻C.理学对纲常观念的强化D.明清时期进步思潮的影响24.明清时期,斗草作为一种游戏,成为人们时常进行的娱乐活动。既有直接比试花草拉力与韧性的形式,也有比试谁掌握的花草知识多、谁掌握的历史掌故多等形式(见下图)这表明,明清时期的斗草活动()A.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B.提升了妇女和儿童社会地位C.改变了绘画创作的主流风格D.兼顾了文人雅趣与社会风俗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朝建立时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还未建立。15世纪郑和的远洋探险,没有给世界留下中国有潜在性的、挑战性的印象。16世纪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繁荣使明王朝在周期性规律的支配下逐渐失去行政有效性。17世纪时,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并未使精英群体认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主要注意力。18世纪,清王朝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一成就强化了统治者的安全感,却也进一步加剧了对外部世界的忽略。经济的繁荣增强了这种心理倾向,与西方的局部接触也就此中断。19世纪中期,当中国与西方直接接触时,被动挨打的局面已是历史的必然了。——摘编自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材料二“东西大分流”是指,东方与西方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什么差别,但后来西方逐渐崛起(被称为“欧洲奇迹”),然后称霸世界,而东方却一蹶不振。在具体分析西方是如何从危机中走出来之前,要先明确现代西方成长的三条基本线索,建立起西方近五百年走向的基本框架:第一条线索是国家崛起,基本政治框架的重塑;第二条线索是社会崛起,新的二元结构形成;第三条线索是市场崛起,资本主义飞速成长。这三条线索不是齐头并进的,它们有时合作、有时撕扯,相互缠绕、相互塑造,每条线索都存在几种不同的细分模式。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推测出,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其实有很多种。——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奇迹”产生的原因。(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西大分流”的观点。(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实现了儒学的第一次综合创新。董仲舒认为,治国理政、社会生活和人伦日用应该一统于“天”,也就是所谓“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独尊儒学,以“经”作为意识形态杠杆,设立官学之途,通经入仕,“经”在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过程中承担着中介和纽带的作用,士人通过读经、学经方能获得入仕资格。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同时,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一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布衣以儒术拜相封侯,是汉代转向文治的一大标志。——摘编自迟成勇《董仲舒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材料二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多次谈及民族文化继承问题,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周恩来也说道:“优良的传统都应该提倡,但是要正确地发展。要抽取好的,排斥糟粕。不要以为凡是研究古典的书就是复古。”1938年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救亡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提出:“为保卫祖国,为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发展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传统,为创造中国崭新的文化,而尽自己最后一滴血。”194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明确宣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摘编自张卫波、王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态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儒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对婴幼儿的救助始于福田院、居养院和南宋的养济院,当时并没有专门救助遗婴的机构,而是与养老、医病、救助乞丐混合在一起。对于婴幼儿的保护性政策法令早在北宋初就有,但真正专门性的婴幼儿救助机构直到南宋中期才出现,是1164年郑作肃在湖州建立的收养遗弃小儿钱米所。婴儿局是在对小儿钱米所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将常平仓米和息钱作为经费来源,并制定了具体的收养程序。从钱米所到各地的婴儿局,都是地方官员自行创建的。其运营方式逐渐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推广,促使官府明令成立专门的慈幼事业独立机构,所谓“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慈幼局成为当时慈幼机构的统称,在东南各地纷纺建立。——摘编自邹克茹《宋代社会保障研究》等材料二童工问题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很长时期内困扰着整个英国社会。1789年,阿克莱特开办的3个纺纱厂中有工人1150名,童工占到总数的2/3。1833年,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工厂法》诞生,涉及童工的工作年龄、时间和受教育情况。法案禁止所有蒸汽或者水动力纺织厂(丝织业除外)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将9—12岁儿童的工作时间限制在每天9小时或每周48小时,并要求他们上学。1844年《工厂法》正式确立了半工半读制,使得纺织厂的童工可以工作半天学习半天。该制度不仅对工厂童工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使童工在工厂劳动中逐渐处于从属地位。——摘编自王文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立法与童工问题》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慈幼救助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出现童工立法的原因,并分析其与宋代慈幼救助制度的相同作用。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A项“普及”二字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体现了“文化交流”,但没有提到是受何因素影响,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官府鼓励”,此时为西周,仍然是“工商食官”,排除D项;北京发掘的文物呈现出多元文化因素,表明中华文化的形成整合了地域文化要素,故选择B项。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先秦诸子思想。据材料信息可知,庄子主张完全顺应自然,而荀子在承认“天行有常”的同时,还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是可以驾驭和利用的,肯定了人的能动性,故C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B项与“天行有常”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即便是被视作“蛮夷”的吴国公子也熟知中原文化,表明边远地区对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比较强烈,因此才会熟知华夏文化,故选C项;公元前554年处于春秋时期,当时的文化中心在北方,并未开始南移,排除A项;“乐舞和诗歌”并不单只儒家文化,而是整个华夏文明,排除B项;礼乐制度的正式形成是在西周时期,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古代中华文化是多元发生的……这种状况在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得到极好的体现”可知,百家争鸣极好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即各地的不同文化,故选A项;据所学,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多元发展的表现,而非结束了多元发展格局,排除B项;据材料“各地区、各民族因自然历史条件不同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可知,材料主旨是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而非文化的交融与认同,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原文化多元性的表现,没有涉及兼收并蓄,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天子继承实行宗法制,同时选拔贤人之后辅助天子,一则有利于巩固贵族集团内部的统治秩序,二则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的团结,故选A项;“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的是周天子分封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的分封制的影响,排除B项;家国一体,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题干未提及周王在宗族、国家中的地位,排除C项;“破坏了”不合史实,应为“巩固了”,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由过去夏、商之王以诸侯之‘兄长’或‘盟主’的身份,变而为诸侯之‘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天子从诸侯之“兄长”或“盟主”,变为诸侯之“君”,表明等级关系越来越明确,可见政治隶属关系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故选A项;分封制仍旧是贵族政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隶属关系强化,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治制度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中国在奴隶社会的周王朝时,就称天子是受命于天,自称周天子,一切礼乐(政令)征伐(军令)自天子出。王权是神授的,神圣不可侵犯,行政权与宗教权力相结合,而材料讲的是西周时期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据材料“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墨子认为国家的职责是‘一同国之义’。《道德经》记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可知孟子主张王道,墨子主张共同的价值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们的治国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故选D项;儒家的仁是有等级的,墨家主张无差别的爱,两者并不趋同,排除A项;道家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思想具有消极色彩,但这里的无为而治是治国理念,排除B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受到了统治者重视,其他学派并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排除C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方框中纵横交错的笔划不定”“金文中则一律作田字格”,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生产的进步和井田制的推行使“田”字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促进了文字使用的规范化,故选D项;井田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依然处于原始农业发展阶段,农业生产并未出现显著进步,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只能间接管理地方,并未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排除C项。9.【答案】B【解析】根据“而在州内拥有了常驻治所,皇帝也时常诏令刺史参与平乱、水利等事务。州从西汉初置时的监察区,最终演变为郡国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刺史由最初的监察官员逐渐演变为一级地方长官,而且掌握了较大的地方权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央集权,为地方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不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排除A项;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与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关,并不一定能提升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决王国问题的是推恩令,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陕西、山东出土牛耕画像石较多,而山西、内蒙古等地较少,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故选A项;牛耕技术的发展历程体现的是牛耕技术的纵向发展历程,材料中都是汉代牛耕画像石,无法体现纵向发展历程,排除B项;农田生态保护体现在退耕还林、还湖等,与耕作工具和技术无关,排除C项;精耕细作包括耕作技术、劳动工具、水利工程、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等,而牛耕画像石仅体现了耕作技术的进步,无法反映精耕细作熟练程度的提升,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第一部类是最重要的典籍,其中按重要性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和小学等”可知,《汉书·艺文志》的书目中,儒家经典居于前列,以显示他的重要性,可见,儒家思想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在故选C项;据所学,自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统治者推崇大一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汉书·艺文志》的书目中儒学占首位,没有涉及史学编撰被官方垄断,排除B项;据所学,自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思想界儒家独大,并不活跃,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表述可知,汉代地主的田庄形成了一个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体,涵盖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表明进入市场流通的产品减少,且导致了消费市场的缩小,相当多的经济活动在田庄内部进行,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故选D项;庄园经济的形成并不是生产力受到破环的产物,且汉代由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力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排除A项;自然经济始终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到明清时期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才开始瓦解,因此“弱化”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集体农耕的方式在汉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就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后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由此农耕形式多以单家独户的生产为主,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南朝学校流行儒、玄、文、史四学,北魏学校则重视提升行政能力的书学、算学、法学,这说明北魏时期社会需要具有相应行政能力的官吏,即官僚政治相对完善,故选C项;此时正统思想都是儒学,“不同”说法错误,排除A项;南朝文化氛围更为浓郁,而不是北魏,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膨胀,“走向衰落”说法错误,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代服饰具有追求自由多样且高贵奢华的特点。在宋代,上至贵族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以儒雅素净为风尚”,可知唐朝到宋朝,人们的审美由高贵奢华变为了儒雅素净,结合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奢靡之风,影响了民众的审美风尚,故选C项;材料强调思想影响审美,这只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排除A项;积贫积弱是宋代政府的问题,宋代工商业相对发达,市民阶层壮大,民众相比较唐朝并不贫困,排除B项;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并不会日趋平等,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与题干胡旋舞这一文化习俗传入唐朝的意旨相合,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政府以及政府对丝路文化的态度,排除A项;西域狭义专指葱岭以东、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广义则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吐蕃为今西南地区的西藏地区,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唐代石窟与世界石窟的比较,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不课户比重增加,课户比重减少,税额总数不变,说明大量赋税加之于课户身上,百姓赋税负担明显加重,故选B项;据所学,户口数量下滑的原因可能是战争、疾病、人口迁移等,表格中无法具体体现,不能说明是战争导致,排除A项;材料数据是天宝十四载与乾元三年的户数变化,不能反映土地买卖的问题,排除C项;据所学,课户户数的减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但不一定会大量减少,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据材料“只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可知,与唐代松散的行业组织比,宋代行业组织的控制力加强,延伸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即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故选B项;“各行的首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器具”说明行会首领对商品交易的控制,而不是官府,且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控,排除A项;社会地位指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常用来表示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涉及城市行业组织,无法推断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公共组织推广永佃制有利于缓和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从而推动农业发展,出租公共产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材料未体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信息,故排除A.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排除B项。19.【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唐代到清代书院的分布呈现出逐渐向东南地区集中的趋势,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选B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结束于南宋时期,排除A项;图片主要反映的是书院分布逐渐向东南地区集中的趋势,无法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社会文化水平,排除C项;程朱理学世俗化主要体现在儒家的伦理道德逐渐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化之中,而书院是古代专供读书人学习的地方,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宋代饮食行业的劳务雇佣比较普遍,这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关系密切,人口流动性增强相关,故选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代后期,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饮食行业外的行业,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市民追求美食的美味、生活的品质等,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题干中提到典人求赎时货币大为贬值,再按照原价赎回对典主来说不公平,但是法官判决结果是以出典时的铜钱回赎,理由是“法意、人情实同一体”,这就违背了当时的必须以纸币交易的法律规定,这说明南宋道德观念影响了司法判决,故选B项;题干中的现象涉及到土地交易中的纠纷以及判决问题,属于司法方面的问题,而与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题干中的法官判决并没有完全按照法律规定,而是兼顾了法律与人情,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法律保护私有财产问题的结论,排除C项;D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可知,内阁的建议多被皇帝采纳,说明内阁阁臣影响皇帝决策,故选D项;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仅有“票拟”权,无法掌控朝中政治实权,排除A项;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标志着专制主义皇权达到新高度,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空前加强,排除B项;材料中都是体现内阁对皇帝的影响,未体现皇帝对内阁的监督,排除C项。23.【答案】C【解析】题干体现的是唐代朝廷对附逆官员同情,而到了清代,赵翼的态度则主张忠君,也就是应该忠于朝廷,反对附逆之事,这种变化反映了理学对封建纲常观念的强化,故选C项;题干中反映了变化,而分析变化要考虑清朝与唐朝相比,有了什么变化才导致了上述现象发生,而不是思考唐代,排除A项;题干中的变化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不是品评人物标准的苛刻,排除B项;赵翼的看法代表了清代的主流价值观,而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属于非主流意识形态,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既有直接比试花草拉力与韧性的形式,也有比试谁掌握的花草知识多、谁掌握的历史掌故多等形式”,可知斗草既是民间的娱乐方式,也有利于增加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故选D项;斗草游戏只是民间的普通娱乐游戏,并不属于任何等级所独有,本身不存在任何社会等级色彩,排除A项;草斗游戏只是民间的普通游戏娱乐方式,无法体现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绘画主流风格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斗草活动只是其中绘画素材的一部分,排除C项。25.【答案】(1)历史特征: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西学东渐,但明清闭关锁国,忽略外部世界发展;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危机凸显。(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影响: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奠定现代中国版图;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每点2分,满分6分)(2)原因: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分权制衡理念的现代宪政体制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与壮大;资本主义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每点2分,满分8分)(3)“东西大分流”的观点试图跳出“欧洲中心论”的局限,重新认识东西方在近代发展的差异。传统的观点夸大了西方文明崛起的内在优势,忽视了东方文化发展的内核。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应该是多元的,不应以某一国家或区域作为评判的基准。但“大分流”的观点过于强调工业革命对于近代化的作用,忽视了东西方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5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一问的历史特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表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繁荣”“加剧了对外部世界的忽略”“与西方的局部接触也就此中断”可以概括出。第一问的影响,结合材料“清王朝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被动挨打的局面已是历史的必然”可以得出。第二问的原因,根据材料“国家崛起”“社会崛起”“市场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国家形成、现代宪政体制、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角度分析。第三问的评价,需从“东西大分流”观点提出的背景和具体内容出发,指出其合理性和局限性。26.【答案】(18分)(1)特点:儒学经学化;儒学神学化;确立了儒学的主体地位。(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影响:儒学服务于政治,士人统合到儒家意识形态的旗帜之下;通经方能人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