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知识清单 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1页
百家争鸣+知识清单 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2页
百家争鸣+知识清单 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3页
百家争鸣+知识清单 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第一节百家争鸣【学习目标】1、百家争鸣的概念、背景2、诸子百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学习要点】※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1、“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争鸣”: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原因:根本原因--转型期,社会大变革1、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崩,封经迅发(物质条件)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受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学在民间”→→一定时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产物※代表学派◆儒家一、孔子(春秋、鲁国、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一)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二)哲学观:1、对鬼神质疑,改变西周时期神权崇拜:“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2、尊重自然:“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三)政治观:(维护奴隶制)1、仁(1)含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2)内容:①仁者,爱人(有等差)亲亲(家人)→朋友→乡人→国人→天下人②行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子曰:“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要求:统治者---德政;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4)评价:①利于德政,缓和阶级矛盾②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谐人际关系③仁爱有等级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礼(1)含义:周礼—奴隶社会等级秩序(2)实践方法:“克己复礼”①遵守秩序: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②“正名”:名:身份、地位正名:人的言行与身份、地位一致为什么要正名?春秋战国,道德沦丧,礼崩于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评价:进步:有利于规范人际行为和社会秩序局限;恢复过去的制度,带有保守色彩;维护奴隶制秩序3、中庸:和而不同,恰到好处(1)含义:处理任何事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2)目的:协调仁、礼的关系:仁注重人际关系,但模糊上下尊卑;礼是等级规范,易激化矛盾,只有仁、礼结合,才能建立规范有序而又和谐温情的社会。中庸是方法。仁←--中庸调和--→礼↓↓个人道德修养外在规范约束(3)目标: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四)修养论:仁;重义轻利(也是经济思想)(五)历史观:试图恢复三代制度,不反对改革,反对社会巨变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六)教育观1、办学:开办私学、有教无类(原则)--打破贵族垄断教育2、教学:(1)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2)学:①态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②方法:学思关系、温故而知新等目标:学而优则仕;内容:全面发展—“六艺”(七)文化贡献:1、弟子编纂《论语》2、整理古籍:五经总结:思想家、教育家、学者、中国文化代表、圣人等二、孟子(战国、邹、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亚圣(一)人性论、伦理观、修养论1、内容:(1)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伦理、修养: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大丈夫“三不能”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后来《大学》中“修齐治平”就由此发展而来。①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仁、义最为重要。如果每个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人际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②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人的推进。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听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士阶层的要求很严格,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忐,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影响:孟子的性善说到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二)政治观:1、仁政:继承孔子“仁”和德治思想①原因;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矛盾尖锐②内容: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③评价:实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统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德政—仁政)2、民贵君轻:——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1)含义:统治思想,关注民众利益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2)原因:战乱争霸,认识到人民对政治统治的巨大作用(3)表现:民有恒产;正经界;薄税敛;不违农时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影响:缓和矛盾维护统治三、荀子(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韩非、李斯是他的学生)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人性论:性本恶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二)道德修养论:人性本恶,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掌握“礼”礼:为了消除人们由于欲利而引起的争夺,必须明确规定人们在经济政治上的等级区分,这就是礼义的起源本质(三)国家起源:儒家的国家起源论认为国家的形成是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道德社会,但是,因对人性善恶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国家起源论。荀子则提出“止争息乱”说,认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国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礼义而非刑法是国家的本质与工具。(四)政治观:1、隆礼重法:“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2、尊君重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仁义王道、礼法并用、王道霸道、哲学观:唯物主义思想家--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天行有常: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人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六)历史观:厚今薄古儒家学派的特征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天道观上,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素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在历史观方面,它标榜“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数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旗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粱。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回后又被摔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数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请愿考:儒家学激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先秦时期儒学不被重视的原因】:儒家主张“仁政”、民本,这种温和的思想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当时诸侯争霸激烈,各国希望尽快实现富国强兵,见效快、易实施的法家思想备受各国君主青睐。◆道家先秦时期形成的思想流派,认为虚无的“道”是世界的根本≠道教(东汉末年中国本土形成的宗教组织)一、老子(名耳、谥号聃;春秋时期;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一)国家起源:自然生成说认为国家与天地自然一样都是道的产物,而非天或神的产物。(二)哲学观:1、客观唯心主义:道是一种非物质的先天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朴素辩证法:万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转化无条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3、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4、人类应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政治观:1、无为而治——不妄为,不胡作非为,统治者要爱惜百姓,与民休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消极悲观,退回到小国寡民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庄子(名周、战国时期)(一)哲学观:1、本体论;天道与自然无为2、认识论:(1)齐物--物无贵贱,无是无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凡事凡物都有相对的两面。庄子齐物思想涉及是非,寿夭,成毁,美丑,彼此,物我,身心,大小,利害,安危,生死,有无等对待概念,庄子认为这些对待性的概念都具有相对性,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相对性是相对于比较的方面---角度、标准、时间和地点等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莫不大莫不小,根本不存在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区分,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的贵贱之别。主张超越对待概念,实现“道通为一”,达于“齐物”“道通为一”和”齐物论”的本质是超越是非,生死等对待的概念,”“齐”并不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共相,也并不是建立什么主宰万物的“真宰”,而是一种超越的精神,是同于大通的境界。只有超越世俗是非彼此的辨争,才能获得对天地万物与人生的全面澄明,才能通“是非,彼此,成毁,生死”为一,随化适境而无待逍遥。(3)天人关系:天与人“不相胜”,人需服从自然,人为是对自然的破坏(4)不可知论:庄周梦蝶(人不能区分真实与梦幻—不可知论)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修养论:齐物---逍遥自得影响: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定程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后来逐渐融入儒家思想,成为后世治国思想的组成部分◆法家一、早期法家1、魏国——李悝①“尽地力之教”-农产量②严刑确秩序、强君权③《法经》:第一部完整法典2、秦国——商鞅变法(1)内容:①军功授爵、什伍连坐②奖励耕战、重农抑商③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④中央集权-郡县制⑤燔诗书而明法令(2)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完成社会转型(3)评价:①积极:a废除奴隶贵族世袭特权,加强新型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b促进封建经济发展c使秦强大,为统一奠基②消极:严刑峻法,政治高压(4)启示:①改革推动社会进步②改革曲折,要勇于改革3、吴起-楚;申不害-韩二、集大成者——韩非子(1)理论来源:法、术、势三派;道家思想(2)思想主张:①集权观: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②法治观:严刑峻法③改革观:与时俱进进行改革④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3、评价:(1)符合潮流、最受推崇(2)法律实质-国君统治工具(3)专制集权、统一理论基础(4)汉后消亡,吸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